《木香成语》之三十一 桂树——蟾宫折桂
桂树是南方树种。北方人知道,是因为嫦娥居住的月宫就种着桂树,而且“吴刚捧出桂花酒”招待来客。
过去,女子头上抹的是桂花油。那评剧《花为媒》就是这样说的。北方人若是吃上一块桂花糕那是值得回味一周的。
还因为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大江南北的传唱。所以桂树桂花闻名遐迩。
最早让桂树声名卓著的是屈原,什么:“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离骚》)、什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什么“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九歌·湘夫人》)
那桂树自然是“香木”,那时就可以酿酒。
汉武帝也喜欢桂树,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在他的上林苑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树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自此桂树一直是中国的名木,广受欢迎。
桂树有两种,肉桂、桂花树。都是南方植物。肉桂是樟科樟属植物,我们多取用其皮,桂花树,是木犀科,我们取其花。很实用。
不知道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汉武帝的缘故,竟或是嫦娥的缘故,关于桂树的成语不少,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桂子飘香、食玉炊桂、折桂攀蟾、兰桂齐芳、米珠薪桂。不妨一一列举吧。
蟾宫折桂,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后人演化把蟾蜍居住的月宫称蟾宫。那月宫里种桂花树,比嫦娥去的还早,在月宫里能攀折桂花树,那一定是高攀了,于是,形容古时科举时代应考得中,就是“蟾宫折桂”了,比之直接赤裸裸说“金榜题名”婉转高雅了些。
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待求官奈何服制拘。”
最典型的还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桂林一枝,和蟾宫折桂有近似的意思,原是说自己是贤才中的一位,后来就比喻可见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了。出处在《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折桂攀蟾,一看就是脱于“蟾宫折桂”,仍是科举及第,元时用的最多,很讽刺,那时知识分子都是“下九流”的人物,谈“折桂攀蟾”太奢侈,说多了都是泪。
现在可以谈,隔岸观火的感觉。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当日个废寝忘食,铸铁砚长分磨剑的水;到今日攀蟾折桂,步金价才觅着上天梯。”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休为那约雨期云龙氏女,送了个攀蟾折桂俊多才。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二哥哥枉玷污了你那折桂攀蟾的钓鳌手。”
兰桂齐芳,又是比喻子孙后代成才,荣华富贵的。出处在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百顺记·王曾祝寿>》:“与阶前兰桂齐芳,应堂上椿萱同茂。”意思是后代荣华富贵,父母健康长寿。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光彩夺目的各种“中举”“荣华”的桂树之后,来点实用的。
桂子飘香,就是“八月桂花香”的意思。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食玉炊桂,米珠薪桂,两句成语都是说食物贵的如玉石一般,柴草贵的如桂木一般。物价太高了。
出处是《战国策》卷十六:“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故事说的是战国纵横家苏秦游说到楚国,被守门人索贿,没达成,守门人不仅陷害他,而且卖他东西奇贵。后来苏秦和楚王见了面,相谈甚欢。楚王要留苏秦,苏秦就告诉楚王,楚国“食玉炊桂”,住不起。
总揽关于桂的成语,都是语桂的好处,一是香,而是贵,因此,桂就“荣华富贵”了,但是在我眼里,桂就是“八月桂花香”就是桂皮,炖肉的桂皮。没办法,小民就是知道形而下的物件。不敢抱“蟾宫折桂”的理想。
【编者按】文章漫谈了《木香成语》之三十一有关于桂树林林种种的从古至今的佐证内容,全面具体,有其知识性,广泛性。视野比较开阔,涉及到古今许多经典名著。让人感觉到看君一篇文章,胜过读十年书。散文主要介绍了成语蟾宫折桂的典故。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首先写让桂树闻名遐迩的民俗,剧目、传说、歌曲等,尤其提到的是最早让桂树声名卓著的是屈原。紧接着顺其自然的写到桂树是“香木”,还可以酿酒的史事。然后写因为屈原的缘故,汉武帝的缘故,竟或是嫦娥的缘故,关于桂树的成语不少。提到成语自然就写到蟾宫折桂的成语故事。之后由成语蟾宫折桂简介了隔岸观火的感觉。最后在介绍光彩夺目的各种“中举”“荣华”的桂树之后,谈了桂树的实用价值。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主旨。感谢赐稿,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