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写在前面的话

为了迎接教育硕士合格评估工作,2015年底,我去了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拜访了有关专家。特别在南京师范大学见到了张新平教授。张教授一再强调在教育硕士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在他办公室给我们讲了足足两个小时,他还执意安排我们吃晚餐。晚餐期间,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当天晚上我在宾馆就决定回去以后,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探讨。

回到工作单位后,因忙于事务又把此事搁置一边。直到有一天我与参加晋城市一个县里的入职教师培训时,才又将此事想起。当时,参加培训的是一些“村官”,在农村工作多年后,县里要求他们转岗为教师,必经的一个步骤是必须参加培训,而这些人员多年在农村工作,对教育教学的知识不仅陌生,而且不感兴趣,不论我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讲教育教学中的什么知识,他们都不愿意听。无奈之下,我拿了一沓打印纸,让他们每人写一个教育方面的案例,其实也就是故事。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自己的、他人的、听说的,或者身边发生故事,只要自己觉得感兴趣,觉得有意义写出来就可以。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平时乱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苦思冥想地写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案例。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大家都给我交回了自己的教育案例。

案例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反映自己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回忆自己上学时的问题的;有写他现在村了学校的问题的等等。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每一个学员都希望我这个老师能在课堂上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给一个满意的答案。我的天呀!我那有那么大的本事。

说来也巧,我在此前一周与从事教育研究的周芬芬教授去重庆参加了教育部的一个会议。周教授刚从美国学习回来不久,她一路给我讲她在美国学习的“聚焦式会话”法。

她告诉我,聚焦式会话法是引导人们经历一种发散与聚焦结合的“发现对话”,帮助人们一起思考;它由一位促动师或掌握促动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主持,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与会者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把人们从话题的表象带入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深层含义里。

该方法包括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数据层面。即关于事实和外部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等等。第二个层面是体验层面。即唤起个人对数据反应,或内在的反应,或情感与感受,隐藏的想象或与事实的联想等。例如生气、兴奋、好奇、恐惧……等等,与过去经验的联想。第三个层面是理解层面。即挖掘出意义、价值、重要性和含义的问题。第四个层面是决定层面。即引出决定。使对话结束,让人们能够对未来作出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指出: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下一步行动?我们创新的行动步骤?我们如何开始行动会最好?

我联想到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讲的案例教学,再结合周芬芬教授讲的“聚焦式会话”法,开始探讨案例教学的实践活动。第二天,上课时,我把前一天学员们写的案例进行了整理,让他们结合“聚焦式会话”的方法,自己探讨。

第一个案例的大致内容是:一位学员回忆她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某中学实习的事情。上课前,她在教学楼前站着,一个大个子男生走过来给她做了个鬼脸,问:“这位同学,你那个班的?”她当时一急不知如何回答,随口说了一句:“二班的”。这时一位女同学给她解了围,女同学告诉男同学:“你不认识呀,这是刚来咱们学校的实习老师。”那位男同学一听是老师,拔腿就跑了。这位学员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深,她至今都记得那个情景。

本来这算不上一个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可就这么一个案例,我按照修改过的“聚焦式会话”步骤让学生分析讨论。

第一步,大家在这个案例中发现了什么?让大家把他发现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下来,要求互相不能重复。大家一会儿就写了好多自己的发现东西。比如:“实习老师长得太小”“实习老师不注重服饰,孩子气”“男同学有好奇心”“女同学情商高”“男同学,其实也非常有礼貌的,发现是老师后,一下子就跑了”“男同学明白了自己的唐突”等等。

第二步,假如你是这位女老师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大家在纸上写了许多感受方面的词语。比如:“难为情”“生气”“好笑”等等。

第三步,让学员们分组写出他们这种感受的原因,以及对这件事的认识。

第四步,让每一个学员对这位“实习老师”提一个建议,也要求不重复。大家给这位“实习老师”提了许多建议。比如:“举办一个活动,或讲座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注重服饰,最好把自己打扮的老师化一些”“不必要把这事挂在心上,男孩子对陌生漂亮的好奇心是可以理解的”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随后的几天讲课中,我把学员们遇到的问题都让他们在会话中自己解决了。我也真正重视了案例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此后,我就开始了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本来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没想到全国有许多教育网站转发,有许多一线的老师,特别是一些新入职的老师通过微信电话联系购买此书,这才使我有了出版该书的想法。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学生,像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浇灌,扶正,修剪,又需要等待,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点,茁壮地成长;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教师的问题,在内心有爱的同时,还有注意科学的方法;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孩子应当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家庭应该如何与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第四部分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也就是“带领学生去寻找水源”;第五部分主要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与责任心,同时注意管理方法具体有效。由于时间仓促,学识所限,不当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仁谅解与指正,笔者非常感激。

2017年9月10日星期六 王承吉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