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七章 家乡劲旅赞(三)

作者: 丁振阳 点击:733 发表:2021-05-10 14:12:19 闪星:20

  三

  1983年6月的一个深夜,十家子村在夜幕里甜甜地睡去,显得格外地安谧。

  他——将要接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乡水土保持站站长的职务。宋德不知为啥,怎么也睡不着觉。尽管他白天忙活了一天,爬山岭,搞勘察,搞设计和规划,累得腰酸腿疼,双臂发麻。可晚上一躺在炕上,脑神经却不给他做主,眼睛一闭,白天的情景像放电影似的在他的眼前一闪一闪的……

  今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到乡里上班。他刚放下车子,忽听有人叫他:“老宋,你来一下。他寻声望去,原来是乡领导在叫他。他来到乡领导的办公室,刚一坐下,这位领导便和蔼地说:“老宋啊,水土保持站老站长到年龄了。经乡党委和乡政府研究,决定叫你担任水土保持站站长的职务,并兼任治柳工程的副总指挥。”

  “啊——”宋德一怔。他是福兴地乡的坐地户,对全乡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特别是1970年3月,他调到水土保持站工作以来(当时叫水电管理站),对全乡的自然条件更加深了印象。

  福兴地乡位于自治县的北部,与内蒙古的库伦旗和奈曼旗毗邻,地处柳河的中上游,属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的延伸地带,境内山峦起伏,解放前素有“塞北沙荒”之称。一年刮两次风,一次6个月。昔日真是山不青水不秀,坡地露骨头。狂风大作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偶遇大雨,洪峰浊流,滔滔而来,像野兽似的,把土地冲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山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带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治理荒坡,虽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按照治柳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全乡还有44座山头,5道河川,68面坡的沟沟岔岔,计14条小流域,需要治理,治理面积22万亩。人称“小黄河”的柳河,途经14个村,无情地侵吞着流域内的地表,土壤侵蚀严重,使本来贫瘠的土地越发地瘦弱了。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和沙5000—10000吨,真是泥沙俱下呀!过去,自己虽然跟随各届领导大搞植树造林,完成了打井配套等一系列工程,但当时自己毕竟是一名水保工作人员,领导指到哪就打到哪,任劳任怨。如今叫自己统领全局,完成历时10年高标准规范化的治理,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吗?他感到底气不足。再说,国家平均每年投资17万多元,乡里筹措10万多元,都交给自己,万一搞不好,上对不起乡党委和乡政府,下对不起全乡人民,这副担子自己挑得动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乡党委和政府这么相信自己,把重担搁在自己的肩上,自己若是说干不了,怕担责任,那未免有些过分了……

  乡领导见他缄默无语,皱眉沉思,猜出了他的心思,一笑说:“老宋啊,我知道你在想啥。如今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治理柳河的规划,这是一件大喜事。你就甩开步子,放开胆子干吧。有什么困难,乡党委和乡政府帮助你解决。只要我们上下拧成一股绳,没有冲不破的难关,办不成的事情。”乡领导的几句话,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热血沸腾。是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迎着困难往前冲,怎能够瞻前顾后,不考虑大局呢?他为自己一瞬间不健康的想法而感到惭愧,脸不觉有些发烧。他下意识地攥紧拳头,暗暗地发誓:决不辜负乡领导和全乡人民的厚望,豁出去了,宁愿掉几斤肉,也要把柳河驯服,为全乡人民造福……

  “哎呀,鸡都叫了,你还折腾个啥。明天你不说还要上山吗?快睡吧。”宋德的老伴不知催过他多少次了,见他还没有睡觉,便心疼地说。

  是的,自从1982年5月4日,乡党委和乡政府把治理柳河的规划设计的任务交给宋德之后,他几乎天天地跋山涉水,始终没闲着。每天他都忙得气喘吁吁的,回到家中,脑袋一沾到枕头,便进入了梦乡。如今尽管上眼皮和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也睡不着觉。过去他毕竟是一位普通的水利干部,如今当上了站长,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有些事情逼着他去思索。是的,要想根治柳河,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三难的问题。一难是压缩耕地面积7万亩。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土地便成了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见土地少了,能答应吗?二难是水土保持站算他才有两个人,缺少技术力量,怎么办?三难是要在水土流失境内多种树多栽草,才能锁住“沙龙”,减少流失面积。可当地没有树苗和草籽,只好外买。水土保持站一穷二白,资金又从哪里来呢?他慢慢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苦苦地寻求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然一个大胆而又切合实际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酝酿而生……顿时他感到一阵轻松,仿佛卸掉了千斤重担似的……


  宋德辗转反侧一夜,想好了对策,便找到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全盘端出了解决三难问题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乡领导听后,很重视他提出的问题,也支持他的设想。立即把16个村的干部召集到乡里来开会,落实6000亩退耕还林牧的问题。6000亩,涉及到4000多户农民的利益。村干部们的思想好统一,可是农民们就很难说了,必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散会后,宋德和村干部们一同走村串户,倾听群众的意见。有些群众听说叫他们退回一定的耕地,脑袋晃得溜圆,一百个不同意。难怪,土地是农民之本,他们怎能够割舍呢?

  宋德不着急不着慌,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大力宣传治柳的重大意义,又讲退耕还林牧的好处。他说:“如果我们乡森林覆盖率增多了,绿草萋萋,就会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地力,粮食产量就会成倍的增长,人均收入也会成倍的翻番。从表面上看土地减少了,实际上是增加了。”他很有耐心烦儿,做完这家的思想工作,又到那家,一次做不通来两次,直到都说服了为止。同时,经有关领导同意,他提出在调整土地时,给占地的农民追加15%的土地。

  农民们的心里有杆秤;知道哪头重哪头轻。他们欢天喜地,愉快地接受了宋德的主张。

  同时宋德取得乡党委和乡政府的支持。通过推荐考核的方式,给14个小流域配备了14名农民水保技术员。为了让他们迅速地掌握技术,增长本领,对他们进行了重点培训,使他们很快地胜任了工作。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紧接着,他向乡党委和乡政府要了60亩地,开始自育苗育种,解决了缺树苗和草籽的困难。

  一切都解决了,三难变成了三顺。宋德该喘一口匀呼气了吧。然而,他却没有那个福,又为下一步计划操心费力了。他本着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治好一块,像一块的原则,来到了西大营子村。

  西大营子距乡政府2公里。这里农民环山而居。多年来,每到雨季,洪水顺山而下,穿过裸露的岩石,跃过沟沟坎坎,冲毁农田,打着旋拧着花向村子袭来,直接威胁着在山脚下居住的十多户人家。这十多户农民,既想雨又怕雨。每到洪水袭来的时刻;人们不管干什么活都得放下,立即操起铁锹,有的疏通水道,有的在门前筑土埂。白天好说,一到夜里就更惨了,大人孩子不得安宁。有的忙着挑沟顺水,有的往外淘水。大雨无情,无情的大雨,像一只巨蟒,给人们带来艰辛、痛苦和恐怖,人们谈雨色变。他们盼望着大禹的莅临。

  宋德不是大禹,却有大禹的风范。他来到这儿的第一天,不顾旅途的劳乏,上山查看地形,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根据这个村的实际,设计出拦洪蓄水超过10年的标准。然后,他和村干部们一起发动群众搞会战。在挖前防壕时,他和群众一样挥锹舞镐,哪天不弄得泥一把汗一把的呀!在此期间,他吃住在村上,一连几个星期不回家,和群众一样摸爬滚打,赢得了西大营子村人们的敬佩。

  在宋德的指挥下,经过人民的共同努力,仅用3年的时间,使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治理果树林台300多亩,牧场改造200多亩,林地蓄水壕15万延长米,农田作业路3700米,两米以上的大沟8条,支岔沟80多条,修塘坝30个,土石谷坊827个,动用土石方140万立方米。真正地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再也不用因为下大雨而发愁和提心吊胆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这个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均收入比1983年增长了7倍。西大营子村变了,然而何止是西大营子村啊!

  新窝铺村西平安地自然屯,因干旱水位下降。全屯惟一的一口小井也干枯了,吃水难日益突出。人们要想吃饭,要想洗衣服,只好上井勾子山去挑水。井勾子山坳里有一口大井。生产队没解体以前,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不仅动用人工打了这眼井,还用水泥修了36个台阶。天旱了,群众没有办法,还得走那36个台阶,自己去挑水。夏天好办,一到冬季,滴水成冰,井台如同一面大镜子,36个台阶也布满了冰碴,一走一跐溜,别说老年人和小孩子不敢走,就是年轻人也得格外地加小心,稍一疏忽,不是坏了水桶,就是磕破了脚和腿。难啊!真难啊!

  宋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1986年春天刚一开化,他就来到了这个小流域。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带领群众挖鱼鳞坑和水平槽。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广大群众努力奋战,仅用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蓄水工程,使这个自然屯的水位上升了5米。人们再也不用为吃水而伤脑筋了。

  西平安地变了,还有多少个西平安地在变呀……


  治柳是一个系列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柳的成功与失败。宋德一上任,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因此,他紧抓不放,并规定:“凡是下雨冲垮的土石谷坊、环山截水壕、竹节壕等,不管是人工还是机械化作业,一律不给施工补助费”的规定。

  1985年6月的一天,大喜小流域拉开了治山的序幕。几百名会战的队伍开上了山,在挖环山截水壕。一时间,铁锹翻飞,大镐挥舞,锹声、镐声与人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和谐的乐章。

  宋德穿插在人流里,忽儿做示范,忽儿检查质量。他到一处,都告诉人们注意质量,按标准来施工,千万不能含乎,否则不验收,更不给补助费。有的很听话,也舍得花力气,认真地挖,认真地修理,直到合格为止。有的却不为然,什么质量不质量的,混一天是一天。因此,干活也不卖力气,咋省劲咋干。

  一向对质量严肃把关,一丝不苟的宋德,在检查质量时,他发现一名女同志挖的那段环山截水壕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就想收工。宋德立即把她叫住,脸沉似水地说:“你这段挖的不符合要求,马上返工。

  “拉倒吧,宋站长,我一个女人挖到这种程度就不错了她倒挺知足的。

  “不行。”宋德仍旧板着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任何人也别想钻这个空子。”

  “呦,都在一个乡住着,谁不知道谁呀!你就这点面子也不给,有啥了不起的。她见宋德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她下不来台,便来了气,愤愤地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宋德,叫我返工,没门。看你能咋的,有法你想去。”她把脚一跺,愤愤地看着他。

  这时,有几名农民早已围拢过来。有的替她说情:“老宋,我看算了一个女人抛家舍业的,到山上干活,也真不容易。”

  有的火上浇油说:“我当啥大不了的事呢,不就是差几锹嘛,也值得大惊小怪的。”宋德不理那个说情的,也不听闲言碎语,他二目灼灼放光,一脸正气地说:“我也明白地告诉你,不返工,就等于白干。”

  “你敢!”那女人一听,脸都气白了。她用手指着宋德:“你,你要是不给我补助费,我,我就……”说到这,她举起铁锹就向宋德走来……

  宋德无所畏惧,稳如泰山,慢慢地和她讲理:“治柳的好坏,质量是关键。我要对质量负责,而不是对人……”

  围观的群众一见要出事,急急忙忙地拦住了那个女人。有的抢下她手中的铁锹,说:“别这样,消消火。有话好说嘛,咋还动家什呢。”

  有的连忙相劝:“大妹子,别生气,气大伤身哪!”

  有的给她找台阶下:“大妹子,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我认为老宋的话很在理,干啥别胡弄,你胡弄它一时,它胡弄你一辈子,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咱们。”

  那个女人吧哒吧哒嘴,细细地一琢磨,觉得自己理亏,便拿起铁锹干活去了。

  宋德心胸坦荡,并不因为她顶撞了自己而斤斤计较。他也借把铁锹帮助她修理那段环山截水壕。她一边干活一边偷眼观瞧,见宋德满身尘土,黑里透红的四方大脸上也挂满了汗珠,汗水顺着眼角的鱼尾纹往下淌。她心里感到过意不去,便说:“宋站长,你那么忙,还帮我干活,真不好意思。你就别干了,这点活我一会儿就干完。”

  宋德见她修理得挺仔细,而且将要完成任务,便拍一拍身上的尘土,又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转身向别处走去同样的事情,不仅仅大喜小流域有,其它小流域也有。宋德不知经历了多少,但他从不迁就让步。

  1989年7月的一天,苏力格小流域展开了治理牧场的大会战。几百名农民雁翅式排开,人们舞动着铁锹,抡圆了大镐,拚命地挖着竹节壕。7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大地灼人,就是人们躲在背阴处,扇着扇子,还感到热浪滚滚,燥热难耐。可他们顶高温,战酷暑,挥汗如雨地大干。

  身为治柳副总指挥的宋德,和过去一样,既是指挥员战斗员,又是质量检查员。他带着满头大汗,满身的征尘,行走在几百亩的土地上。他从头走到尾,从尾又折回来,来来往往地逐处看,逐处检查质量,毫不放松。

  验质是一件苦差事,既溜腿又得罪人。宋德可不管这些。他只要质量,不看人。合格,他就验收,不合格,他毫不客气,立即把脸一拉拉,责令其返工,不允许任何人打折扣,讲价钱。

  当治理工程将要结束的时候,他挑出300多个不合格的坑。宋德虎下脸来,用手一指:“这些坑是谁挖的,不合格,立即返工。”

  有的上前讲客观条件:“宋站长,我们这块地势太不好了,净是石头,费了不少劲儿,也挖不动。”

  有的凑到他眼前,哀求地说:“宋站长,这一天可把我们累坏了,汗不离身,手上都打血泡了。可是……你看就这么地吧,行不?”

  有的求情说:“宋站长,天快黑了,你就高抬贵手,叫我们过去吧。”

  “不行,高低得返工,不返工,不准回家。”宋德绷着面孔,坚决不同意。

  人们见他严肃认真,知道要是不返工,这一天算是白挨累了,只好拿起铁锹修坑去了。

  宋德忙活了一天,也累得够呛,两条腿像木头棍子似的,硬邦邦的,连猫腰都感到吃力。但他不当甩手自在王,强挺着给他们做示范,进行指导,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不同的人充当不同的角色。有去黑脸的、有去白脸的,宋德自然扮演的是黑脸。古往今来,有多少黑脸的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但也受到一些跳梁小丑们的谩骂和诅咒。由于宋德对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不讲情面,无疑会遭到个别人的白眼。他们不敢明来,却在背地里说脏话。更有甚者,竟然在一个小流域纪念碑的背后写下了“宋德之墓”四个字,以此来渲泄对他的私愤。

  宋德看到那四个字,不仅不恼,不生气,不发火,反而笑了。他眨巴眨巴亮眼,不屑一顾地自语:“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一个对立面,说明他没有干好工作,更没有干出成绩来。”这大概就是宋德的人生哲学吧!

  “呦,什么风把你给刮回来了!我心思你不要这个家了呢。”

  宋德拖着疲倦的身子,带着满身的尘土,刚一走进家门,他老伴就气鼓鼓地叨咕。他无法搭茬,只好笑脸想迎,表示欠意。他觉得对不起老伴,自从他当上站长以后,始终奋斗在治柳的第一线上,很少回家,对家照顾得太少了。全家5口人的责任田,还有饲养的一大帮家禽,都落在老伴的身上。春天,她求亲靠友把地种上;夏天她花钱雇人莳弄地;秋天别人家的庄稼都割了,有的都拉进场院了,可她家的庄稼还在地里长着。她着急,又窝火又没有办法,只好依靠亲属帮助收割。特别使他老伴气恼的是,那一年秋天,由于宋德忙于治柳,没有时间顾及家里的庄稼,结果丢了铁丹—4玉米种500多公斤,损失600多元。可把他的老伴心疼坏了:“你呀!你呀!可把人坑苦了。你要稍顾点家咱家也不会受这么大的损失啊!”

  宋德的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他毕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胸怀宽广。“咱家虽然损失了600多元,但和治柳相比,这点损失算个什么呢。”他说:“如果我们把柳河治好了,全乡人民都受益啦,咱们吃点小亏,我看也值得。”

  他老伴听后,气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每当想起往事,宋德总感到内疚,同时又感激老伴。

  “唉,啥也别说了,快吃饭吧。”老伴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心疼他,把饭和菜都给他端来了。

  “哎,你的腿咋的了,怎么一瘸一拐的。”他突然发现老伴走道很吃力。

  “谁知道了,呆呆地就不好使了。”

  “那你咋不去看看?”

  “唉,都忙,谁领我去呀。”

  是呀,明天他要到奈木小流域去,那里正在修水平梯田。他离不开那儿,那儿也离不开他呀!但老伴的病也不能不看。他瞅了一眼儿子,说:“明天你带你妈到阜新市矿总医院检查检查,如果需要住院,你就办理住院手续。”

  “嗯。”儿子答应了。

  次日早晨,宋德吃完了饭,再三地叮嘱儿子,叫他好好地照顾他妈。说完,他怀着深情而又惭愧的眼神,看了老伴一眼,便蹬上自行车向奈木小流域奔去……

  儿子护送着母亲也出发了。在矿总医院经大夫诊断,她患的是中风不语病,需要住院治疗……

  老伴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宋德也没有腾出功夫前去探望一次。也许有人会说,他太绝情了。不,他太忙了,一环紧似一环的工作,实在使他无法分身。他常常地想:等忙过这阵子,我再去看看老伴,多陪她几天,尽到一个当丈夫的责任。

  也许他老伴过惯了田园的生活,或许她觉得自己的病大有好转。因此,张罗着出院,儿子拗不过她,只好给母亲办了出院手续。她一回到家,和过去一样,辛勤的劳作,日夜操持家务。由于过度地操劳,她的病又复发了,不得不又一次住进了市矿总医院。经大夫复诊,她的病已经发生恶变,由轻微的脑出血变成了脑血管细胞瘤。病变和死神是同胞姐妹,她大概意识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为了不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这位刚强的老太太仅仅住了10多天的医院,就张罗着出院,不管亲朋好友怎么相劝,她也不听。

  1989年1月的一天,她终于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在这沉痛而又悲哀的时刻,宋德望着老伴那面黄肌瘦,惨白的脸色,欲喊无声,欲哭无泪,不禁责备起自己:“我不是一个好丈夫,对不起老伴。如果我要分出一分的心思,照顾照顾她,她也不会得这么重的病,更不会死得这么早啊!”他觉得欠下老伴一笔帐,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帐……

  宋德一心扑在治柳上,牺牲了个人多少利益呀!但他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拥护,每个小流域都为他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岁月如流,日月交替。治柳10年,硕果累累。福兴地乡在上级各个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经全乡人民共同奋斗,共造林55600亩,种草7186亩,改造牧场32800亩,果树梯田71740亩,农业梯田71860亩,其中高标准水平梯田30320亩。闸河造林100亩,修筑土石谷坊1870座,塘坝13座。挖环山截水壕130万延长米,挖沟头防护埂51000延长米,小河道治理10400延长米,完成农田作业路12万4千延长米。总计完成土石方量240万立方米。治理总面积22万亩,完全达到了规划的治理面积。14条小流域基本上都达到了省里的验收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锁住了风沙。从而带动了农、林、牧、副业全面的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1982年以前,全乡产粮仅有460万公斤,到1992年末,一跃上升到1800多万公斤。人均收入和粮食单产,分别比1982年增长5倍和4倍,使有名的“塞北沙荒”变成了“塞北明珠”。

  这些成绩的取得,浸满了宋德的智慧和心血,人们有口皆碑。人民不会忘记他,党和国家始终在想着他,他先后被松辽委评为先进工作者,被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被阜新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被省水利厅评为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国区、乡优秀水利水保员的荣誉称号。

  啊,宋德,雄心勃勃的宋德,他正在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大展宏图,为全乡经济的腾飞而不疲倦地奔波。

  好个宋德,不愧为大禹的子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七章(三)记录并称赞了作为水土保持站站长并兼任治柳工程的副总指挥的宋德在完成治理柳河,避免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的重大任务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对于宋德来说这项任务是造福于子孙的民生大问题,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的重大,压力也随着向他袭来,让他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夜以继日的思考治柳的高标准规范化的大计和未来蓝图。虽然根治柳河,有最要紧的三难的问题,但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他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为全乡人民造福的千秋大计。他抛家舍业,用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把三难变成了三顺,真正地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宋德这个新官却把火连烧不止,直到把治柳这重中之重的难上加难的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的任务彻底完成才肯罢休!宋德凭借大禹治水的锐意进取,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取得浸满了他智慧和心血的有口皆碑的成绩。他真不愧家乡劲旅中一个值得交口称赞的俊杰!那么接下来以李庆文为首在为了贯彻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的方针时合奏的一曲播火者之歌的下一位引领示范,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闪亮登场是谁呢?期待着精彩的下一章!推荐阅读,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