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家乡劲旅赞(一)
自治县幅员辽阔,在全省土地面积居第二位。
建国以来,自治县产粮在全省总占后排,是个吃粮靠返销的穷县。
近几年来,自治县粮食生产不断蹦高,一跃成为全省的“产粮大县”。
这里有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功劳,也有家乡科技人员的巨大奉献。
家乡科技人员从50年代开始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在农业、林业、牧畜业、水利等战线,不畏艰辛的研究,不屈不挠的拼搏。有的白了少年头;有的熬干了一腔热血。
自治县的历史上,早就记下了他们闪光的篇章。
从1982年省农科院到自治县搞试点以来,全县600多名科技人员,响应县委和县政府的号召,同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结合在一起,奔向第一线,长年蹲在农村,成了农民致富的好参谋和“贴心人”。
全县建立了适应新形势的科学管理机构。县有科技副县长、总农艺师、总畜牧师,各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长(副镇长),村上有科技副主任。县科委在全县抓了两个科技示范乡,37个科技示范村,2578户科技示范户。每年县科委要承担十几个科研课题。县科委年年搞实用技术培训,曾组织300人的农科人员下乡为农民办学习班。使全县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地提高。1982年,全县农业新技术的覆盖面不到50%,到1990年全县新技术的覆盖面已达到85%。自治县成了国家科技重点联系县之一,辽宁省政府五个科技示范市、县、区之一。自治县农村科技连续四年被阜新市评为第一名。
十年来,家乡科技人员这支600人的劲旅和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并肩作战,冲在前沿,创造出多少人间的奇迹,留下多少动人的故事啊!
让笔者还是向读者介绍几位这支劲旅中的风流人物吧……
一
李相宇在自治县是位出了名的人物。笔者曾和青年作家陈百成出版过一本报告文学集《塞北的风》。书中就有陈百成写李相宇的文章《金钥匙之歌》,这首歌唱得好动听啊……
在四化建设中,一个人怎样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李相宇,一个农科战线上的干部正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并无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不断地闪烁着光辉。对“党的根本宗旨”这个字眼,他虽然理解得还很浮浅,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回答得如此深刻。他心胸坦荡,毫无怨言,对党的事业倾注一片真情,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李相宇值得骄傲的履历也很简单:1962年初中毕业;1975年开始在他本扎兰乡担当棉花技术员;1981年他被省人事局破格录用为农业技术干部。同年末,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任命为他本扎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广大农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可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真正普及应用,还没有实现。一部分农民认为:种了一辈子地,还用别人瞎掺伙?可李相宇同志却深深地感到,要贫,必须先脱愚;要致富,必须用科技。他用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打开贫穷的“锈锁”。大地回春,万物萌发,李的自行车便飞遍了他本扎兰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在会场上、农民炕头上,他一遍遍地给农民讲。为了让民听课的效果好一些,他每次都采用边讲边用挂图演示,年轻人懂了,老年人也懂了,连一个哑巴看完挂图也比着说懂了。然而,那一百多张栩栩如生的挂图,凝集着多少心血啊!
一个个夜晚,别人已经进入梦乡,李相宇坐在灯下一遍遍地画啊画,直到把图中的虫和作物画得活龙活现。大年三十前两天,单位放了假,别人都忙着淘米、杀猪、糊棚。大年初一后,互相庆贺新春,吃喝玩乐几天,可李相宇呢,却抓紧几天的工夫,在家中又画起图来。他正抓紧备课,因为不出几天,普及科学知识的黄金季节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千百年来传统的农业,束缚着人们,很难一下子解脱。要想让农民相信科学,应用科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有时讲了,他当场给你个面子;你走了,他随后又变了。衙门村的小衙门屯是一个纯蒙古族屯,这里靠近阜新市,有近郊优势,发展蔬菜商品生产,更优于其他村屯。为了帮他们推广新技术,李相宇首先找到了劳力多、条件好一点的冯国良家,动员他利用西大园子扣大棚,并给他讲做法,讲技术,答应帮他联系棚架材料和种子等。尽管李相宇苦口婆心,但年过六旬的老冯头却越听越烦,说得他火了:“你少跟我说这个,我不给你种那个菜!”
一片好心,却不被人理解,换来了这样的回答,李相宇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何苦呢,费力不讨好,他气得想推车子走,想了一会儿,他又认为自己不对。他想起了一句俗话:好汉子干事怨自己,赖汉子干事才怨别人呢。直接来他不通,还不能绕个弯子?
他又动员老冯家后院的包国良家,给他提供技术,及时帮他在院子里扣棚,先栽了二分地的辣椒。由于李相宇的技术指导和包国良的细心经营管理,当季就收入九百三十多元。事实教育了老冯头,老人看见李相宇来了,上前拽住李相宇说:“当初没信你的话,白扔了这一季,这回你得给我好好指导指导。”科学的力量,人的精神,使不相信科学的人们服气了,全村都接连扣起了蔬菜大棚。
李相宇下乡包村,一出就是四十里,他像一个科学知识的播种机,走到哪里,就把科学知识传播到哪里。用他自己的话说,看到谁家的土地优势没有被利用,我就走不动道儿。1985年春,他路过同乃村东沟屯赵春国家门口,看见他一家人在房西大园子种土豆。他马上想到,这么好的地势条件,种土豆效益太低了。他边推车子走边琢磨,已经过了二里多地了,他还是苦思不能摆脱,终于停住了脚步。我应该回去,这是我的责任,他转回身来到赵春国家的园子边,向他们说:“你们马上停犁杖,我和你们商量点事儿。”就这样,李相宇又帮赵春国扣上了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安排了种植品种,制定了技术措施,只此一项,赵春国就照往年多收1500多元。去年秋,李相宇又路过赵春国家,一进门,车子就被锁上了,赵春国说:“这一年,我净听你的话了,今天,你就听我一句话吧,一年中,你水都没喝一口,今天说啥也得在这吃一顿饭。”赵春国的母亲说:“给你留的羊肉都放出味来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初步开展起来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有人认为李相宇不能治家,焉能治国?李相宇也充分地认识到,当前一些科技示范户虽然有一点进步,但步子委实太小,都怕弄
大了担风险他决心自己先种出千元田再进行现场传艺,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他有一个理解他的贤妻,有两个忙一样的儿子,还有七八亩平板好地。他把七亩半地的大全部改成园田,先投资一万二千元建起了铁管大棚,架了四百米低压线路,购买了二万五株葡萄苗建四亩葡园和三亩半菜园。一年来,四季细菜源不断,葡萄苗长势好,仅这一项收入一万一千元,再加上菜园和其他收人全年纯收入达一万七千元,平均亩产值超双千元。
一只蜜蜂,在远方采蜜源,就会不辞辛苦地飞回来报告然后带领大家去采。李相宇何尝不是这样呢,他找到了科学致富的方法,便迫不及待地要传授给大家。他有一个心思就是要当农村科学致富领路人。他怎能忘记,七十年代家中时常断顿,粮食不够吃,到处去借的光景。是的政策让我富了,我不能忘了别的群众。乡亲们、外地的干部、农民,听说了他的成果,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李相宇的家,又成了现场传艺的场所。白天、晚上,近处的走了远处的又慕名而来。走不了的,李相宇又安排他们吃住,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他不怕口干舌燥,就怕别人学不会。
于寺乡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来了信,李相宇看完后,连夜就写了回信,并根据他本人提供的情况,客观地、细地他分析了怎样根据条件发展商品生产,还邀请他来家中参观,这位农民果真来了,到了李相宇家后,李相宇就像待客人一样,安排好食宿,认真地向他传授技术。一年来,李相宇先后接到各地来信五十多封,他都在当天写了回信,还在十四个村中联系了二十八个科技示范户今年春季,他本扎兰乡组织了一个蔬菜协会,发展了三十多名种菜户骨干为协会会员,李相宇带领大家定期搞经验交流,分配了很多试验项目,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科技之花开遍了整个山乡。
有人说是不是李相宇靠技术富起来了,就整天蹲在家里致富了呢?不是,他在严格地遵守工作制度,没有忘记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乡里的中心工作和他的蹲点村、联系户他的两个儿子都掌握了技术,他不在家时,他们完全可以当科技的“二传手”了。李相宇平常时间非常紧张,连星期天也不是轻松的,好不容易盼个星期天,他找了几个人帮他垒墙,吃完早饭,刚要动手干,门口又来了一辆小车原来是伊吗图乡的一个农民来接他,请他帮助设计大棚,要求给指一条致富的路子。李相宇能不去吗?他扔下手中的家什就走了。
李相宇在衙门村包国良家搞了一项试验,这项试验是采取防冻措施,延长辣椒的生育期,能够在蔬菜淡季上市新鲜的青椒,既有利于市场供应,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日子到了,他要去搞试验、做记载,可当时正赶上爱人住院打吊针,他自己也得了荨麻疹,满身起了红疙瘩。而这一天又是进行防霜试验的关键一天,没经过试验,就不能随便推广,更主要的是,这将决定一批人能否先富起来。他不能犹豫了,便求一位住院的轻患者照看一下自己的爱人,这时,相处与共的爱人也不能理解他了,她躺在床上,含着眼泪说:“你搞科学搞的,我这样也不管,你真心狠呐!”不,李相宇不但整天是一副笑脸,而且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丈夫,他懂得怎样关心自己的爱人,也知道应该关心她。但是事业心、责任感催着他的脚步,他还是走了。连夜赶到四十里外的包国良家。当晚,防霜试验成功了。这是一项在我地区适用的试验成果,它能延长辣椒生育期五十天。他高兴啊,他知道这成果是甜的,将为农民致富提供可靠数据,他兴奋得像一个小孩儿似的。
同乃村尧沟屯的五保老人池玉喜,老两口儿都七八十岁。年岁大了,本该享福,但为减轻国家负担,想搞大棚。李相宇呢,觉得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能帮老人,又能带别人,他不怕累,不怕麻烦,帮老人设计,又动手帮老人干,建起了130米的大棚,种上了李相宇弄来的“汉中”韭菜。一年中,他待老人家像亲儿子一样,又打药,又忙活别的活,老人富裕了,脸上露出了晚年幸福的笑容。
德大板屯,是李相宇的第二故乡,他从朝阳地区搬来之后,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别有一番感情在心头。他自己富了,看着有的乡亲们还没有跟上来,他寝食不安哪。
与李相宇地挨地的刘子德家,哥五个,但比较困难。有劳力没事干,对生活也失去信心,老三天天念叨要去当和尚。李相宇亲自安排,给买来了韭菜籽,但放在刘家的柜盖上几个月没动。李相宇不甘心,苦心相劝,哥几个动了李相宇就和二儿子一起去帮刘家扣大棚,干了整整一早晨,都各自回家去吃饭。可是早饭后,刘家哥俩瞪眼就不来了,要放赖,不来就不来吧,谁让咱们是乡亲呢,李相宇两个默默地帮他们扣上了大棚。
过一段李相宇还要背着几十斤的药壶去帮他们打药,肩勒红了,他还是吭吭地干。过几天又帮他们家嫁接葡萄苗。一片诚心,换来了成果,当刘子德一家拿到一迭迭大团结票子时,却想起了这位好心人,感激得不知说啥好。刘子德的母亲说:“李师傅真是好人呐,这个家都是他支乎起来的,钱他出,力他出,他哄着捧着孩子们干。看过去,没指望了,现在说媳妇也不愁了。可有一宗我不明白,李师傅帮我们可图个啥呢?我听说,李师傅要走,你可别走哇。”屯中的人也都说,全屯中老刘家能干了,谁干不了?科学技术这玩意不信还真不行。没入冬,就有七八家接着干起来了。
要说图啥,李相宇也就图个为大伙服务,并且,那么主动,那么自然,就像应该似的。邻居潘士贵的元葱苗脱肥了,李相宇主动带着自家化肥去给追肥,随后又浇了水。谁家的地生虫子了,他也主动背药壶去打药,他免费他们打药180多亩。他帮吕民提供药剂药械,义务为为农福,科技致富,一年纯收入5000多元。
李相宇走到哪里,哪里就把他当财神,他也服务到哪里,带去了种子技术,带去了党的一片深情。外乡镇请他讲技术课,讲党课,讲为人民服务的体会,他的《开发资本,利用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实现亩产千元、万元的技术措施》的讲话,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使人深信无疑。
李相宇说,我原来文化底子薄,党和人民又寄予我这么大的期望,我怎能不好好干、加倍努力呢?他有紧迫感,他利用别人看电视、打扑克的时间学习,学完了四年制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全部课程。
多年来的奋斗,取得了很多成果。1983年,他获省和市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县科研一等奖。他的学术论文《云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昆虫知识》上,他的“用拌种双防治谷子黑穗病”科研成果也获得市一等奖。
几年来,他分别获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获县特等劳动模范。一个个红皮的荣誉证书,记载着他工作的成绩。然而,李相宇呢,面对荣誉,深感不安。他说,党和人民给我铁饭碗,我不能让它生锈啊,要经常擦,经常闪光。在荣誉上,他总有知足感。他说,党和人民对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寄子厚望,那待遇就够劲的了,不提高工作效率怎么能行呢,出力应该,给予和奉献也应该!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呵,共产党员就不能和普通老百姓比。
是啊,“四化”催人脚步,时代召唤着无数英雄人物。李相宇,就是在这平凡的工作中,一步一趋地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来实现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理想。
【编者按】第七章开篇介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目的在于和如今科技人员从50年代开始为改变家乡在农业、林业、牧畜业、水利等战线做出的贡献形成对比,突出的赞美了一批科技人员为自治县的长足发展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从他们在自治县的历史上,写下闪光的篇章的大背景中,隆重的推出这支家乡劲旅中起着主流作用的几位典型的风流人物来加以褒赞。此章第一节介绍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步一趋地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来实现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理想的李相宇。身教无言力千钧!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行动。他作为本扎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为把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真正普及应用,为了带动更多的人靠技术富起来。他言传身教,不仅让竭尽全力推广农业技术,让村民真正掌握技术,他还种出千元田进行现场传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有说服力的。村民在他这个农村科学致富领路人的感召下,很多人靠科技致了富。李相宇是科技致富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走到哪里,哪里就把他当财神,他也服务到哪里,带去了种子技术,带去了党的一片深情。他的奋进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荐阅读赏析,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