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五章 绿色的冬天(二)

作者: 丁振阳 点击:829 发表:2021-04-29 07:59:24 闪星:20

  二

  李庆文把在沙扎兰村抓庭院经济试点,让农民变得精明,有致富本事的想法,先同科研基点上的同志讲了,征求大家的意见。

  基点上的科研人员一致感到,抓庭院经济开发是个重要课题,是辽西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门路。不过,有的人担心,“六项改革”正在全县百万亩大地上推广,农科院来的三十几名科研人员又在富荣镇乡、旧庙乡、于寺乡、十家子乡、国华乡以及彰武县设置了副点,基点上仅剩十一、二个人,怕人手不够影响“六项改革”的推广,那岂不是丢了西瓜去拣芝麻。

  李庆文沉思片刻,分析说:“全县推广‘六项改革’,将为阜新地区农业夺高产打开通路。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就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技术体系逐渐推广后,阜新土地和农民的潜力仍然大得很。不提高土地的价值,不培养农民的素质,塞北还是很难变得富裕的。抓庭院经济,就是提高土地价值,培养农民致富本事的最佳途径。”他用手把眼镜往上推了推,接着说:“眼下我们点上的人是不多,天天都忙得汗爬水流的。咱们咋忙,西瓜也得抱,芝麻也不能丢。我记得,一公斤木柴和一公斤火药蕴藏着同样的能量,只是由于释放的时间不同而作用不同。在这茫茫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能量可以像木柴一样缓缓释放,有作为的人却要像火药一样掠夺般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同志们,我们还是做火药吧!”

  50多岁的李庆文要做“火药”,要掠夺般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大伙还是怕把李庆文累坏了,决定叫金仁华等同志和李庆文一道去抓庭院经济试点工作。

  万事开头难,搞庭院经济更难。

  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没有一个可观的大院搞庭院经济就成了瞎话。沙扎兰村村民居住分散,这十户那八户,有的有院,有的还没院,想搞庭院经济首先就得解决大院问题。在1985年,土地早已承包给了个人,农民每口人的2.96分自留地和每户2分饲料地,都分到承包的大田一块儿去了。当时分地的政策是30年不变,没过几年就变了,村干部这话也不好开口啊!

  形势是干变万化的,咋对农民有利就咋干,农民是不会有啥说道的李庆文做通了村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后,同村党支部在一起制定了全村发展新规划。从1985年秋天起全村申请盖新房的农户,一律纳入新规划的村街蓝图,除房基地外,并把自留地和饲料地划进院,要求在院里建一座塑料大棚,打一眼井。

  也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吧,农民对“扩大院套”特别上心用劲儿。沙扎兰村有的村民很快地盖起了新房,套上了大院套,什么建大棚大种鲜菜,早就忘到脑前脖子后去了。

  用大棚种细菜、鲜菜,他们没看见过,心也不去寻思多少代,多少年,沙扎兰人种点大白菜、大萝卜,栽点大葱茄子、辣椒吃,剩下腌点咸菜也就不错了。别看这里离阜新市的新邱区才8公里,谁也没想过种点像样的青菜,到那里去卖了赚点钱花。在这样的地方抓庭院经济,把顺着垄沟找豆包吃的庄稼人,圈在闷乎乎的塑料大棚里扣苗眼儿像大姑娘绣花似的,能不难吗?更何况建大棚要掏钱搭物,忙活一溜十三遭,还不知道是成葫芦瘪葫芦,一只猫两脑袋一样的二虎人才干呢!

  李庆文一看农民套完了大院套没动静了,根本不提建大棚的磕,可有点上火了。他同村党支部一商量,决定带一部分农民走出去扣大棚变富的地方去看一看。

  出去看看,愣是没人去。李庆文安排好了汽车,给去参观者准备下面包汽水,不花路费,白吃白喝去学致富经,那都没人动坑。这事不能强迫李庆文和金仁华等只好挨门挨户地去动员,去靠面子说劝。真是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脸,有的人不好抢他们的面子,勉勉强强地

  来了十几位参观者,有的人到这儿一看,嫌坐位不好,调头就要回家,不去了。

  金仁华等人只得又拉又扯,把车棚内的双排软座让出来,叫“客人”坐,自己站到后面车厢里。这个七凑八凑的“参观团”,在科研基点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沈阳郊区,北镇县的元角寺……

  参观回来,外面活生生的致富典型,看着叫人眼热的庭院经济,给参观者也打了气。可一到家就不行了,有的到家气就冒了;有的想干,还是“妻管严”,当不起老娘们的家来。老爷们一张嘴,老娘们那儿一瞪眼,老爷们不知说啥好了。参观回来,李庆文他们咋号召建大棚,还是等于零,没人听那套。

  李庆文着急上火,但不埋怨群众。他一面在村里办起了技术业校培训班,叫人们知道发展庭院经济的好处,叫农民掌握扣大棚种菜技术;一面抓典型,抓示范户,抓沙扎兰村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户,喊破嗓子,不如拿出样子,拨亮一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五章(二)写李庆文经过深思熟虑制订出在沙扎兰村抓庭院经济试点的扶贫大计。抓庭院经济,既提高了土地价值, 又培养了农民致富本事,更是深挖了阜新土地和农民的潜力。提高土地的价值,培养农民的素质,是塞北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佳之法也是惟一之径。抓庭院经济开发是个重要课题,是辽西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可是前进路上却遇到了重重关卡。当李庆文和其他科研人员商量尚未确定实施时,就一片质疑,列举了诸多限制其推广实施的主客观条件。这些也的确是他们面临的最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说人们也不认同丢了西瓜去拣了芝麻,也实在是得不偿失。还有些人套上了大院套,把建大棚,种鲜菜,抛到了九霄云外了,只字不提了。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难题又摆到他们面前,困难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由此看来,搞庭院经济要想顺利实施,还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阻碍呢?真是难死了既便有通天本事的孙猴王似的李庆文了?他必须上有党的土地政策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有老百姓的认可。难道不是吗?搞庭院经济试点李庆文他们用了哪些奇思妙招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实惠,让群众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们奋斗呢?因为路漫漫,惟有奋斗,才会有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更是用过多少过五关斩六将过硬的科技之魄力,在搞庭院经济无论是遇到顺境也好,还是瓶劲也罢,都能大刀阔斧的,披荆斩棘,夺得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呢?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李庆文他们是如何运用神来之手拨亮一盏灯,照亮塞北一片冬天的绿色呢?实现了科技扶贫理想的呢?他们的一腔热血勤奋斗,是否能洒去犹能化碧涛呢?期待中!推荐阅读,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