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四章 崭新的思路(四)

作者: 丁振阳 点击:731 发表:2021-04-26 11:12:48 闪星:20

  四

  1986年,是李庆文带领科技人员实施“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阜新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体系”的第一年。

  1986年,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面推广农业”六项改革”的第一年。

  1986年对李庆文和他带领的科技人员,这是多么关键而又不寻常的一年啊!

  1986年对自治县和全县的农业生产,这是多么关键而又不平常的一年哪!

  在这关键面又不寻常的一年里,谁不想重重地描下一笔?谁不想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有所探求、有所发现、有所贡献呢?

  李庆文等科研人员的心里翻滚着奋进的热浪!

  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里燃烧着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的烈火!

  全县各族人民也拉满了弓,鼓足了劲儿!

  春节刚过,年味还没离去,县委,县政府就组织农科人员下乡,同乡科站人员在一起,给农民办科学种田,推广“六项改革”学习班,县委,县政府要求,不但要办好干部学习班,更要抓好普及学习班,要把学习班办到村屯和农民的炕头上,要达到家家都有种田明白人。

  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主持人李庆文来说,更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啊。不能不承认,我国旱农地区的生产落后,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仅250-500MM,昔日是黑风暴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利用,今天已成为主要的农品生产基地,根据美国西部17个州的统计,生产了全国高粱的90%,小麦和羊的80%,棉花和牛的50%以上。前苏联的哈萨克斯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小麦产量已占全国小麦总产的40%以上。外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上去了,李庆文作为新中国的农业科学家怎能不急呢?

  陕西,山西两省,是我国旱农面积较大的省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旱农生产发展比较快。1982年陕西省旱地粮食总产量为23.4×108kg,比1978年增长了11.3%,人均占有粮食339.5kg,比1978年净增13.8%;山西省有1400×104亩小麦,1980年总产11.85X108kg。

  三年逐年增产,到1983年总产量达23.55X108kg,总产成倍增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900×104亩早地小麦推广了闻喜县东官庄等地的旱地小麦科学技术,亩产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的结果。兄弟省的旱地农业上去了,可辽宁的旱地农业发展的并不快,李庆文这位成名的农业科学家,心里不好受啊!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得到;兄弟省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袭击着他的心头,他要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这个大好机会,奋力拼搏,为旱地农业做出贡献,为祖国争光。

  “阜新旱作农业增产体系”是以沙扎兰村15000亩土地为实验区,全自治县为示范区的攻关项目,李庆文在自治县的几年实践证明,适时早播,缩短插期是全县增长的关键性措施,也是“阜新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体系”重要内容,全县要适时早播,沙扎兰村做为科研基点村,更应带个好头,为动员沙扎兰村的农民适时开犁,全面推广“六项改革”,李庆文和科研人员,早早的为当地农民办学习班,讲农业科技知识。

  现在给沙扎兰村农民讲科技知识,可不像李庆文他们刚进村那阵子了。那时,李庆文给农民讲课,大喇叭反复下通知,干部到家去请,农民还磨磨蹭蹭,又躲又藏的不愿意来。从打李庆文他们在沙扎兰推广新品种,搞适时早播实验后,人们认输了。农民开始承认老祖宗那套吃不开了,土坷垃里真有学问,不上心学、一样的地就是不打粮。学,向谁学?当然是向李庆文等科研人员学啦。因此,农民一说科研点办习班,讲种地多打粮的事,村民都像一窝蜂似的。有时,讲课的房子窄小,屋子里坐不开,他们就趴在台上,站在门口听。 

  沙扎兰是个蒙汉杂居的村。李庆文他们怕一些上年纪的蒙古老人和一些文化太低的汉族人听不明白,还琢磨出个绝招。他们把早播和晚播,小苗发芽、扎根、出土的情况,把施肥情况,把一些新品种,都画成一幅幅图片,在学习班上,讲什么就挂什么图,又形象,又生动,少数民族老人和文化低的人一听就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这一年春天,李庆文等科研人员在沙扎兰为农民办班十几次,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了农民手里。农民们明白了“六项改革”技术,劲头儿窜出了骨头缝。家家早早的把粪送进了地,准备好了新品种、化肥和农药,收拾好了犁套,只待清明过后扬鞭打马开犁。

  就在全县紧张备耕的3月,国家农牧渔业部对李庆文他们的“六项改革”成果,通过国家鉴定。专家们认为“六项改革”研究成果,不仅为阜新、辽宁西部二千万干旱地区增产增收找到了新措施,也对东北、内蒙古六万亩同类农田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六项改革”通过国家鉴定,使自治县的人民心里有了底,是县委、县政府全面推广“六项改革”的强劲之风。

  4月初,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下达了《春耕生产动员令),要求全面推广“六项改革”增产措施,响亮地提出了全县不种五月田。

  4月9日,沙扎兰村满山遍野人欢叫张张银犁掀起芳香的土浪,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春耕生产。

  4月11日,县委、县政府在沙扎兰召开近万人参加的春耕播种现场会。同一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报》出版了县春耕播种现场会增刊。县报上刊登了科技副县长李庆文的讲话和“六项改革”措以及“六项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大量的科技知识。这份报纸赠送到全县每户一份。

  事实证明,自治县县委和县政府是有威信的,是有号召力的;自治县的各族人民是进步的,是相信科学的。全县在短短的20天内,在5月1日前,大田播种全部结束,为秋后的粮食大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是自治县多灾的一年。春旱、秋吊、夏季虫灾严重,局部地区又遭受雹灾,出人意料的是,1986年全县获特大丰收,全县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产一亿公斤。

  1987年3月17日,《辽宁日报》以“塞北沙荒阜新县结束广种薄收历史”为题,以“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技术体系显示巨大威力”为副题,在显著位置大篇幅地报道了这一事实。文章说:“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技术体系”的创立和应用,结束了“塞北沙荒”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瘠低产、广种薄收的历史,粮食生产连年大面积高产,成为我省西北部风沙干旱地区的一面旗帜……这个过去连年吃返销粮的贫困县,去年首次向国家卖余粮8700万公斤,文章最后指出:“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技术体系”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与阜新同类性质的6000万面积耕地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李庆文带领的“地方队”,攻关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第一年就打了一个漂亮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李庆文带领的科技人员正值肩负实施“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阜新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体系”的开局之年,也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面推广农业“六项改革”的第一年。在这关键而又不寻常的一年,李庆文他们为了真真正正让农民获得实惠,为了让这项富民政策以人民为中心辐射开来,强调人人参与,各个普及,为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进而使“六项改革”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走向富裕,为了充分调动人民按照“六项改革” 的科学技术种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美国和兄弟省的科技带来的巨大收益,促使以李庆文为代表的团队心急如焚,既然有人做到,我们也应该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是功夫没到,宣传没到,推广力度不到,他们下定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发扬一不怕困难,二不怕艰苦的顽强精神。把工作作到农民的炕头上,要达到家家都有种田明白人。再加上有先前推广优良品种打响的第一炮的基础上,很快打开了局面。在科研基点沙扎兰村满山遍野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春耕生产,掀起了围绕“六项改革"的农业大生产运动。李庆文带领的“地方队”,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攻关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奋力拼搏,第一年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来了个开门红,为旱地农业做出了贡献,为祖国争了光。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把光荣的使命牢记心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取得的科技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推荐阅读,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