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章 打响第一炮(四)

作者: 丁振阳 点击:703 发表:2021-04-21 08:41:37 闪星:20

  四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李庆文在沙扎兰科研基点改种新品种成功的示范,引起了自治县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李庆文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坐在一块儿,经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县大面积推广6A高粱。

  自治县的领导,有一股雷厉风行的作风。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振江和县农业局局长周景章,很快地从辽阳购回20万公斤6A高粱种。周景章按县委的意见,就6A高梁写出大块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为全县推广6A高粱大造舆论。

  接着,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县委书记赵富,县长何凤祥在大会上做报告,动员全县改种新品种,推广6A高粱。李庆文在会上介绍了沙扎兰村1983年大面积种植6A高粱、丹玉13玉米,喜获大丰收的经验……

  6A高粱也叫辽杂一号。一提到“杂”有的人就想起了“晋杂5晋杂5,不好吃不好煮”的顺口溜。6A高粱到底好吃不好吃呢?领导为了给大伙解除怀疑,会议期间特意做一顿6A高粱米饭,叫三级干部们尝尝。大伙一吃,疑心顿消,夸6A高粱米是“二大米”,吃着又肉头又香,格外有饭味。临散会的时候,县领导还奖给每位劳模2.5公斤6A高粱种,叫大伙回去带头种;发给三级干部每人2.5公斤6A高粱米,叫大伙回家煮一饭吃,好好宣传宣传6A高粱。

  会后,李庆文回到沙扎兰村基点,还选出11名农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派到全县各乡镇去讲学,讲他们种6A高粱和丹玉13玉米的亲身体会。

  节气到了清明,眼看着就要开犁播种了。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辽南种6A高粱出现严重倒伏,提醒自治县大面积推广要考虑后果。

  党报是有权威的。这篇文章像一瓢冷水,浇在了人们的头上。有的乡把种子运回去了,也不敢卖给群众,怕坑了群众挨万人骂;有的乡还没把种子运回去,这回也不张罗运了,想听听风再说。全县推广6A高粱新品种的脚步,又被挡住了。

  面对如此局面,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请来了农口的各有关局长、各乡镇乡镇长、各乡镇农科站长。县委书记赵富在会上说:“全县推广6A高是不是冒险?有没有科学性?还是听听我们的总农艺师、科技副县长李庆文同志的意见吧!”

  李庆文端坐在话筒前,把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轻轻地往上推了推,用双眼环视了一下会场上坐得满满的人群,胸有成竹地讲了起来…

  “同志们,辽南种6A高粱倒伏,是实情,一点儿也不假;然而,自治县种它就能直楞楞地站着,这是为什么?科学的根据有两条。”

  人们双眼盯着李庆文,屏息静听。

  “第一,辽阳、海城雨水大,高粱株高为2米多,最高的可达3米,高粱秆的第二节一般为20厘米。阜新县属于半干旱地区,高粱株高不超过1.6米,用土话说长得墩实,对倒伏与否起重要作用的第2节不超过10厘米……”

  会场上的人们在不住地点头儿。

  “第二,栽培方法不同。辽南种垄台,咱们种垄沟,培土多,高粱的根底牢靠,它怎么会倒伏呢?”

  这科学的分析,使在场的人心悦诚服,喜上眉梢。

  李庆文作了一番有理有据的阐述之后,激动地说:“退一步说,我可以打保票地讲,既便6A高粱倒了,也比老品种站着的产量高。这并不是我凭印象估摸出来的,而是我们去年在沙扎兰村种示范田的过程中随时测试积累出来的,更何况大片示范田并没倒伏呢……”

  李庆文为大家捅破了眼前的“窗户纸”

  李庆文的话,说得大家的心里敞敞亮亮!

  李庆文的话音一落地,会场上的人们就议论开了:

  “李总农艺师讲的在理,我们这儿就是和辽南不一样吗!”

  “去年沙扎兰村种的6A高粱,我亲眼见过,没倒的。”

  “不管谁说啥今年也种6A,保证掏到粮囤子上!”

  李庆文的一番讲演,使全县推广6高粱20万亩。这20万亩6A高粱不但没有倒伏,秋后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自治县从来没有过的。

  自治县粮食获大面积丰收;李庆文在自治县的大地上打响了第一炮。

  在欢庆丰收的锣鼓声中,李庆文想到的是,要想让自治县的农业上去,要想让自治县彻底脱贫致富,只靠丢掉老品种,改种新品种,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阜新这个风沙半干旱地区进行一番科学的深入的研究,闯出一条新的增产技术之路来。

  使寨北农业增产之路在哪里呢

  使自治县脱贫致富之路在哪里呢?

  李庆文和他的同伴们,在研究着,寻找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三章(四)写李庆文作为总农艺师、科技副县长主抓科技兴农的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自治县上下一致的夸赞,真正做到了比金杯银杯更有含金量的老百姓的有口皆碑。正当人们欢天喜地的庆祝取得的成绩之时,又传来不好的消息,让科技兴农陷入了困境。好在李庆文作了一番有理有据的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之后,让科技兴农大计彻彻底底的打响了第一炮。新生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韧不拔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就能够促使其成长发展壮大!李庆文等科研人员没有停滞对阜新这个风沙半干旱地区进行一番科学的深入的研究,闯出一条新的增产技术之路的脚步,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他们认为荣誉属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未来任重道远。李庆文和他的同伴们苦苦的思考着、研究着、寻找着……寨北农业增产之路究竟在哪里呢?让自治县脱贫致富之路在何方呢?我们共同拭目以待吧!推荐阅读赏析,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