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悲壮的善后(五)
五、阵地上找到最后一具烈士遗体
袁国孝9月22日回国后,我方仍有一名参战人员失踪。结合苏联政府8月14日曾宣布过俘虏了两名中国军人,故中方坚持认为苏方还扣押着一名中国军人。于是,从9月22日开始,中方先后多次通过边防会晤会谈,要求苏方交还中方最后的一名失踪人员。
而苏方边防代表也反复解释:在苏联领土上没有一名活着的中国军人,也没有一具中国军人的尸体。
经过上述一系列会谈会晤的拉锯战之后,我方从回国的袁国孝讲述和苏方多次回应的态度中分析,在苏联可能没有幸存的我方人员,最后一名失踪人员极有可能在8·13 战斗中牺牲,遗体还在战场的几个阵地上没有被发现。为此,中方要求苏方继续承担查找的责任,并提出要去战场寻找。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反复交涉,1969 年10 月25 日17 时20 分,苏方终于同意:考虑到你们的坚决请求和出自善良解决问题的意愿,苏联方面建议在10 月27 日当地时间早晨9时至18 时,在今年8月13日发生事件的地区及附近苏联领土上进行共同寻找失踪的中国军人,苏联方面参加寻找的将有10 名军人,不带武器,乘两辆军用汽车,在寻找之前请将你们同意的时间和军人数目通知我们。
10 月27 日,在双方会晤代表监督之下,苏联出动10 名军人,不带武器,乘两辆军用汽车,会同10 名中国军人共同在战斗发生地进行仔细寻找。但在查找过程中,由于苏方无中生有地提出边界线和领土归属问题,对我无理刁难。为表达不满,中方代表愤然退出,单方面带领我方人员撤出了有关地域。在中方人员退出后,苏方单方面继续查找,终于在战场一低洼处找到了烈士王永仁的遗体。事后分析,王永仁可能是在战斗打响后牺牲较早,被战友在现地进行了掩埋,故导致打扫战场时没有被发现。
10 月28 日下午,分区一位副参谋长带领翻译刘聚科来到铁列克提边防站,向营、连领导传达了分区寻找和接收最后一名烈士遗体的指示。
10 月29 日下午,我步兵第四营副营长原长信率10 名人员,不带武器,乘坐大、小车各一辆,前往作战地域接收王永仁烈士的遗体。从铁列克提边防站出发前,分区领导对前往的车辆和人员又检查了一遍,看是否携带了武器。
张世海驾驶北京212 吉普车在前,盖有篷布的大车随后。沿着靠近边境线巡逻的老路向阵地行驶,在他小车上坐有步兵四营副营长原长信和分区翻译刘聚科,相四海、梁广杰等战士乘坐在后面的大车上。当汽车行进到676高地附近时,发现山头周围苏军已挖好的二米多深的坑道和交通壕,坑道内苏军来回跑动,坑道边上有多处机枪掩体,枪口正瞄准着他们。
张世海将车停下埋怨道:“不让我们带武器,人家却真枪实弹瞄准我们。”原长信副营长命令道:“不要停车,继续向前行驶。”当他们行驶到676高地东南侧时,苏军一名军官从战壕里跑出来,用手指着西北方向大声说了几句。刘聚科翻译说:“苏方让我们把车开到那边去。”张世海调转车头后发现,苏军一辆小车在右翼掩护组阵地以东不远处的地方停着,有五、六名苏军军官站在一座小山丘旁。张世海将车开到苏军小车的对面停下,见苏军是阿拉湖站的戛斯69 八座小车,他们车前站着几名军官,其中一名矮胖子军官用手指点说着什么。这名矮胖子军官是苏军阿拉湖站的站长,张世海和刘聚科翻译都认识他,这两年多次见面,此时他已经从8·13战斗前的少校,摇身变成中校了。张世海对刘聚科翻译说:“这家伙升官了,看他那副得意忘形的熊样”。
10 月29 日16 时20 分,副营长原长信领着翻译刘聚科上前和苏军代表商谈后,原副营长让我方把大车开到东边的小山丘处。张世海也随大车一起把小车开到小山丘旁。此时他看见一具尸体面朝下、头向西南方向斜趴在山角下,因为距离战斗已经过去了2个多月,整个尸体都快风干了。
原长信副营长让大车上的战士下来将烈士遗体抬上汽车,苏联军官发现大车上下来了多名中国士兵,显得非常紧张,连忙上了他们的车,苏军阿拉湖站站长匆匆上前和刘聚科翻译说了几句,上车后一溜烟开跑了。
王永仁烈士遗体被我方运回后,于10 月30日上午在托里烈士陵园召开了追悼会并安葬。
现在看来,铁列克提战斗善后遗留问题的解决说明,如果没有两国总理北京机场谅解备忘录的达成,如果没有苏方高层希望控制事态、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并主动示好和积极配合,已经被下葬的中国烈士们可能要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烈士王永仁的遗体也许永远无法找到,甚至有可能成为千古之迷。
【编者按】两个多月后,战斗中牺牲的最后一名战士王永仁烈士的遗体,终于找到了。安息吧!英烈们!你们已经魂归故里!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