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漫长而复杂的战后总结(一)
第六章 漫长而复杂的战后总结
铁列克提战斗失利后,参战部队和各级指挥机关分别进行了总结和战评。自下而上的战评总结主要为参战的塔城步兵第四营,塔城军分区,伊犁军区和新疆军区。参战的记者撤回乌鲁木齐后,在新疆军区政治部招待所也进行了认真的战后总结。战后除了参战部队和参战记者较快客观地做出了总结外。其他各级指挥机关对规模不大,前因后果十分清晰的铁列克提战斗的盖棺定论,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新疆军区在战斗结束第五天的8月18 日,就铁列克提战斗向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铁列克提战斗失利的第一次检查报告,到1972年12 月14 日,新疆军区党委向军委正式上报了《关于铁列克提战斗失利的教训》的最终版。尽管反反复复持续长达三年之久,尽管上述检查报告的有些内容还值得商榷,但总算为铁列克提战斗画上了一个句号。
一、参战部队的战后总结
1969 年8月16 日至29 日,参战部队开始战斗总结和战评,由于铁列克提边防连连长肖法刚受伤住院,副连长杨振林牺牲,战斗总结和战评工作由时任步兵第四营副营长原长信负责。铁列克提边防连的战评工作和其他单位参战人员是分别进行的,原边防站人员在站上进行战评,其他参战部队人员驻在托里县反修中学进行总结和战评。
由于这是一次失利的战斗,故上级对评功评奖要求的非常严格,尤其对干部的评比,要求更严。从个人到班、排、连自下而上的进行了战评总结。对班以下战士讲评的主要内容:一是汇报自己在战斗中任务完成的情况;二是班、排长对所属人员在作战中的表现进行讲评;三是根据总部有关评功评奖条例,规定结合参战人员在作战中的现实表现进行对照检查,对重点突出的战斗业绩进行互相印证、核实。对8月13 日牺牲的同志,由上级直接记功。
1969 年8月17 日,新疆军区赴铁列克提边防站工作组在《铁列克提战斗情况初步调查报告》中称:参加官兵共109人(内有10名记者),伤12人(包括伊犁军区参谋一人),亡7人,坚守无名高地(676高地)分队22人伤亡情况不明;丢失手枪6支、冲锋枪11支、半自动步枪10支,班用机枪1挺、40火箭筒3发,枪榴筒1个,七一型报话机一部及其它装具等。电影摄影机两部,照相机两部。据战士反映敌人向我无名高地突击时也有伤亡,详情不知。
我方牺牲的最终人数,一直到9月22日袁国孝回国和10 月29日最后一名烈士王永仁遗体找到时,才确定坚守676高地我军的22人牺牲21人。据此,铁列克提战斗我方最终牺牲28 人,伤12 人,因伤被俘1人。同时,铁列克提之战致使我军丢失56 式冲锋枪15 支,被半自动步枪6支,54式手枪6支,69 式40 火箭筒3发,枪榴筒1个,七一型报话机一部及其它装具等。电影摄影机两部,照相机两部。其中,丢失的还有专门对付坦克的69式40火箭筒,这种武器刚刚配发新疆边防部队,是当时我军最先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之一。
苏军伤亡情况:据俄2005年出版物:解密苏中武装冲突(铁列克提战斗部分),苏军战斗中亡2人,伤15 人,击伤装甲车一辆,击毁装甲车一辆(普奇科夫指挥的217 号装甲车)。
参战的步兵第四营战后如实地进行了教训总结并报告上级,他们在总结中称:“巡逻前盲目轻敌,对苏方的行动估计不足,最坏的设想是敌人从他侧向我射击,而没有想到苏军竟深入我侧,对我设伏包围等”。其中还提到:“在巡逻出发前发现的敌情和制定预案时的敌情相比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苏军纵深兵力调动情况又无法知道,仅凭能看到的当面苏军兵力调动和空中直升机,就感到情况异常,故向上级建议停止巡逻。但上级在暂停巡逻后,又命令继续巡逻,我们一线指挥员只能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在8·13 战斗之前,还发生了8·8事件,二者相隔5天,却高度相似。1969 年8月8日当天,铁列克提边防站在向上级报告敌情时,叙述了当天的经过:
苏修越境武装挑衅的报告
新疆、伊犁军区并塔城军分区: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备无患”和“准备打仗”等教导,我站于8月8日10时至19时,组织12人,其中4人赴708.6高地架电话线,8人赴我架线处和39号界桩地区察看地形,分别由干部带领,从纵深步行至目的地。为试敌动态和恢复巡逻打基础,看地形的8人从沿边(离松土带约300公尺)返回。苏修发现后,于15时40分,从其火车站出动8座车2辆,分别从南北两端沟内向我逼近约600公尺处,企图包围我人员。此时,另有20余名苏军越过条约线2公里(即在实际控制线我侧约200公尺处的小无名高地82度17分30秒,45度34分40秒),架3挺班用机枪向我做射击动作;16时30分,埋伏在此高地工事内的苏军向我鸣枪2个点射(8发子弹),并向其境内打红色信号弹1发。16时40分,苏从火车站调来装甲车和卡车各一辆,乘全副武装军人30余名:17时,从39号界桩方向又调来装甲车3辆,在离小无名高地约一公里之苏设松士带苏侧占领阵地。我则根据“不吃亏、不示弱”的教导,在离其据点约一公里处,占领了有利地形,在观察2小时后,于19时全部返站。此外,我观察发现,苏修不知何时又从39号界桩至82度17分30秒,45度12分00秒之松土带我侧,新架设电线杆21根。
据上情分析:苏修可能会利用我恢复巡逻之机,对我实施前阻后截,企图挑起新的流血事件。我们的意见是:为保证今后巡逻斗争的胜利,可否利用适当力量或有利时机先抢占苏修已卡断我巡逻路附近82度17分30秒,45度34分40秒(松土带我侧)之独立的无名小高地,然后按既定方案进行巡逻。否则,我巡逻组则无法通过。
铁列克提站
1969年8月8日
客观地说,铁列克提边防站能在组织正式巡逻之前上报上述情况,是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同时这份报告也具有一定战术素养的考虑,敌情研判和分析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抢占676高地这一策略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设定。可惜的是,这一报告并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8·13 巡逻仍按预定方案执行。
今天,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把8·13 战斗与8·8事件相比较,会发现二者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可以完全复制的地步。
一是地点相同。8·8事件时,苏军就是在无名高地(676高地)附近地域对中方架线人员进行围追堵截,提前占领了无名高地(676高地),而5天之后的8·13 战斗正是发生在这一地段。
8·8事件后,边防站已经意识到676高地在整个地域内的重要性,提出必须抢占676高地,掩护巡逻组通过。随后,该高地也成为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战斗最惨烈、我方牺牲人员最多的地方。让中方指挥员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我方提前抢占了676高地,却无法钳制敌人,无法摆脱敌人的多次包围,最终676高地被苏军夺去。坚守该高地的22名中国军人,牺牲21人,1人重伤被俘。
二是装备相当。在两次事件中,苏军不仅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出动的兵力也远远多于我方。在8·8事件中,苏军发现中方人员活动后,迅速调来了50 多名步兵,有4辆装甲车、卡车1辆,八座车2辆,还出现了3挺轻机枪,8·13 当天出动人员和装备更多。动用了直升机、坦克等,与中方的实力相比,苏方的装备实力和兵力占绝对优势,足以给中国军人致命杀伤,也足以制造重大边境事件。
三是战术相似。在8·13 事件中,苏军采取的战术和8·8事件中也惊人的一致,都是发现情况后快速集结、快速出动、快速进入阵地,主要的技战术都是占据有利地形对我袭击,都是在战斗打响后企图对我形成合围。在兵力配置上,都是突出装甲引导步兵,出动装甲车加入攻击队形,在中方反坦克武器极度缺少的情况下,依靠和多次出动装甲车,既可以减少苏军步兵的伤亡,又能给中方造成重大威胁。面对苏军这些横冲直撞的“乌龟壳”,中国军人毫无办法,仅有的两具40 火箭筒,也因为配置位置不合理,在战斗中几乎没有发挥大的作用。
四是目的相仿。8·8事件已经给中方传递出最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所有的异常边情都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故弄声势吓唬人的,而是一定要真刀真枪地报复中方、袭击中方,一定要真打、大打,一定会制造大的流血事件,并且还出现了开枪射击(两次点射)的征兆,既有信号弹,又有步枪子弹,作战目的已经非常明显。如果不是中方人员应对得当,及时躲避和撤出包围圈,也许不用等到8月13 日,在8月8日的血案和惨案都已经发生了。
让人庆幸的是,8月8日的我方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应对措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行军路线,让苏军的阴谋“流了产”。
在“8·8事件”之前,还发生了禾角克巡逻人员被苏军枪击的“7·31”事件。1969年7月31日,与铁列克提边防站相邻的禾角克边防站,由站长宋文景率领两个小组18名官兵执行巡逻任务,巡逻组5人乘马,掩护组13 人步行,两组保持50 — 70米距离向前行进,到达苏设36 号界桩附近时,苏军在战壕里向我巡逻战士开枪,共打了两个点射,巡逻组见此情况,迅速后撤并占领有利地形,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本着“不吃亏”的方针,参加巡逻人员安全撤离现场,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在“7·31”、“8·8”事件中,苏军有明显的挑衅举动,遗憾的是,铁列克提边防站向上级报告的敌情,不知在哪一级被忽视了?并没有引起我方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及时中断或取消巡逻,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编者按】 铁列克提战斗终于结束了。按照常规,应该对这这场失利的战斗进行全面总结,应该总结经验查找失败原因。但是,关于铁列克提战斗的总结直到1972年12 月14 日,新疆军区党委向军委正式上报了《关于铁列克提战斗失利的教训》的最终版,这时距战斗结束已经过去三年。新疆军区赴铁列克提边防站工作组的《铁列克提战斗情况初步调查报告》,对此做过详细的被调查和汇总:参加官兵共109人(包括10名记者),伤12人亡7人,坚守无名高地(676高地)分队22人伤亡情况不明;丢失手枪6支、冲锋枪11支、半自动步枪10支,班用机枪1挺、40火箭筒3发,枪榴筒1个,七一型报话机一部及其它装具等。电影摄影机两部,照相机两部。其实,早在1969年8月8日铁列克提站就向上级报告过苏军的挑衅行为,想引起上级部门重视。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