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篇 转业地方工厂工作十八年 第七章军转干部的悲哀

作者: 张志鹏 点击:2570 发表:2020-12-30 13:16:41 闪星:19

 

1、到哪里去?


  1986年5月,我转业了,来到兰州。

  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转业干部,在得知自己要转业前,都要先到预定安置地区去“活动”一下,找找关系,铺铺门路,以求有个满意的“归宿”。当师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表示要求转业。师长说,部队解散后,转业干部可在三年之内分批次走完,问我愿意在什么时候走时,我说:我现在就走。因此对去向的具体安置没有过多考虑和努力,相信组织,组织会适当安排的。

  我接到的通知是到兰州碳素厂报到。兰州碳素厂位于兰州市红古区,距离兰州市中心地带约100多公里,属于兰州市的远郊地区。区政府所在地海石湾镇与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隔大通河、湟水河相望 ,地理上属于“兰外”。所谓兰内、兰外,是当时兰州市区区位概念。兰州市地形狭长,东西长,南北短,所辖三县五区,一般认为只有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属于“兰内”,其它区、县都属于“兰外”。可当时我并不知道兰州碳素厂在红古区海石湾,属于“兰外”,还误以为在城关区,糊里糊涂地就来了。

  根据当年的安置政策,军队转业干部的去向包括:参军前所在地区、单位;妻子所在地区或妻子随军前所在地区单位;父母所在地区;岳父母所在地区。长期在边防、海岛工作的应予照顾。军转干部可以在上述地区范围内选择。我是从西固区参军的,父亲在西固区,妻子来自城关区,岳父母均在城关区,我又长期在边防一线工作——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我都应安排在“兰内”,不应安排在“兰外”。当我拖家带口,从新疆回到兰州,才得知兰州碳素厂地处“兰外”,不得不去甘肃省军转干部办公室询问。接待我的是张园主任,他说:把你安排到兰外,并非我们意见;我们把你安排在兰内了,但省冶金厅把你安排在兰外了。你回去吧,明年再来,我保证你进兰内。我听了感到震惊,即给新疆军区干部部打电话,新疆军区干部部也急了,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回来,再想办法!他们反对我回去。部队把我推出来了,地方没有按政策安置,我现在找谁?我现在上哪里去?我成了没娘的孩子!说一句“回去”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只有自己想办法了。有朋友帮忙,疏通了与省冶金厅领导的关系,才得以进兰州钢厂。冶金厅干部处刘处长与我谈话:第一,你的职务要按科级安排,不能按处级安排;第二,没有房子。你如果同意,就安排你进兰州钢厂。言下之意,我如不同意,“那你就走吧!”。我一肚子怒火——却不得不强压下来,只有点头称是,唯唯诺诺。这是朋友交代的:无论他说什么,你都点头答应,不要顶撞。我只有装孙子了,谁叫我们这些军转干部如此不受待见呢?

  按照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干部处长,为什么如此大胆?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这些话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吗?他们怎么这么明目张胆地拒不执行党中央的政策规定?这也就是我不得不怒火中烧的原因。

  在当年,军队转业干部高职低配几成习惯,没有哪个领导出面为军转干部说话,表示不同意见!党和国家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被“畸形”了!不安排职务也就罢了,为什么不安排房子?难道叫我一家三口住马路上不成?我真想大骂这个处长一顿,一走了之。但我不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在新疆边防部队工作了18年,现在转业回到家乡,不但没有得到尊重和优待,还差点成了一个弃儿!

  话说到这里,不得不再多说几句。即军队转业干部的身份问题。按照党和国家规定,军队转业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但是到了后来,进入企业的成了“企业军转干部”,进入国家机关的成了“国家工作人员”。转业到企业的军转干部,随着企业改制,很多人“被下岗”,后又因退休双轨制,很多人又被以工人身份办理退休,其中不乏相当部分的师团级干部!造成军转干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的严重不公,不能不说是当年军队转业干部的悲哀!


2、还要考察


  就这样,我走进了兰州钢厂。

  兰州钢厂是甘肃省属骨干企业,是在早年的兰州东岗钢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兰州东岗钢厂是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产物。历经磨难,于1970年正式成立了兰州钢厂。鼎盛时期有职工12000余人,生产规模达到20-30万吨,曾进入全国500强第331位。当年的兰州钢厂,可以说是个“还不错”的企业,可惜到2001年后,它破产了。

  我到兰钢组织部报到,组织部长的谈话,同省冶金厅干部处处长的谈话如出一辙,就是要按科级安排,没有房子。我不敢提出要房子,又没钱租房住。当年转业时,转业费和安家费的算法是:服役年限X一个月工资。具体到我是:18年X200余元=3600余元。就这么点钱,能租房子吗?一家三口人只好寄居在亲戚家。妻子柳玉兰,和她父母弟妹挤在一起,我和儿子住在舅舅家。携带的家具,找了个地方寄存起来。居住在兰州黄河北庙滩子附近,好在距离不是太远,大概也就十来公里吧,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上班吧。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

  工作并没有及时安排,只是每天按时到党委组织部报到,等待分配,看来还要进一步考察。我在部队工作了18年,接受党的教育和考察18年了,还怕进一步考察吗?

  临近“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兰州钢厂党委决定表彰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组织部给我下任务了:到基层去了解情况,撰写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典型材料。很快,我按要求完成了一个优秀党员、一个先进党支部的材料。新的任务又来了:坐在办公室修改基层单位报上来的相关材料。我不熟悉工厂,不熟悉工人,也不熟悉工厂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只能在文字上做点修改和完善。相信这个任务完成的也很好,因为后来给我安排具体工作,组织部长跟我谈话时说,本来要安排你一个科级岗位,现在看来,你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字也写的不错,在部队工作了十几年也不容易,经组织考察,还是要把你安排到处级岗位。我到地方工作的第一步,得到了某种程度认可。但我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是香甜还是苦涩?我在想:难道地方领导都认为,我们这些军转干部不过都是个大兵,只会走正步甩手榴弹,而不会干其他事吗?我们的素质都是那么低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按照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优待。但在那个年代,整体社会只重经济,国防和军人被轻视了,转业军人成了负担。转业干部,要先到预定安置地区去找关系,铺门路,以求有个满意的“归宿”。戍边守防十八年,百万裁军回故乡。不但没有得到尊重和优待,还差点成了一个弃儿!推荐阅读。编辑:沙海绿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