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妈妈
第三十七章 为我相媳妇
1971年2月,我走上了山村教师的岗位。四合大队小学增加初中班,缺少教师,我被乡亲们认定为合适人选。从那时起,我在农村从事了十年教育工作。
虽然当时我对从事教师职业不太认可,但是看到乡亲们对孩子就近上中学的渴望以及大队领导的信任与期望, 就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当我从地垄沟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农民该有多么伟大!从沈阳市下乡到现在,我在农民中间生活了将近一千天。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善良忠厚的品格、勤俭朴实的风貌、坚韧不拔的气质、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农民真是可亲、可爱、可学,我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大多数的亲戚是农民,我还在农民的行列里摸爬滚打了三年。所以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该把农民给遗忘了。中国的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为人民服务,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为农民服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农民作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在,也是发自我内心的强烈呼声。三十多年来,不论在那个工作岗位,我始终不忘这个初心。
1971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的终身大事在这一年摆上了日程,二龙屯的一个姑娘走进了我的视野。妈妈一锤定音把这件事确定下来,从那时到现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我到四合小学教学以后,就把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摆上了日程。一是因为妈妈的年纪大了,家务活儿需要有个帮手了。二是我已24岁,在农村也算老大不小了。那时,国家婚姻法规定男女青年满18周岁就可以结婚。山沟里小伙子不到二十岁就把孩子抱上屡见不鲜。所以,过了20岁在那里找个相当的对象就不大容易了。别说,老天爷还真的挺照顾我这个外来户,还真的让我碰上了一位好姑娘。
在生产队劳动时,我发现了一位面孔陌生的姑娘。这位姑娘中等个头,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黄上衣。她很文静,干起活来认认真真不声不响,不像别的姑娘们嘻嘻哈哈吵吵嚷嚷。有时她也和那些姑娘们说几句笑话,但是她笑的时候显得有教养有风度,不像有屯里有些姑娘那样粗俗不管不顾。
这位姑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叫孙文香,是四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孙文耀的妹妹,当时正在县里的五七大学读书。在那个小山沟里能碰上这样一位容貌较好具有端正品行、良好教养和较高文化的姑娘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后来我一打听,此人芳龄小我一岁,且名花无主,这可把我乐够呛。
我在家里把这个想法和妈妈说了。妈妈说婚姻是人生大事,一定要慎重!妈妈要先了解一下有关情况再说。当时妈妈说了一句俗语,准确的语言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很大。在为男孩说媳妇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下女孩的母亲的情况,这个问题很重要。
根据这个经验之谈,妈妈真的对孙文香的母亲进行了一番了解。过了几天。妈妈把了解的情况向我做了介绍。妈妈说那位老孙太太人是很不错的。丈夫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她一个小脚女人把七个孩子都拉扯成人很是不容易呀!听说前些年,一位亲戚在哈尔滨市给她找了一个老伴,条件也很不错。但是她想到这些孩子没妈妈照顾不行,就谢绝了亲戚的好意。能做到这一点真是很不容易呀。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钦佩的神情。我知道妈妈是从来不轻易夸奖一个人的。听妈妈这样说,我的心里挺高兴,看来这件事有些眉目了。
在这个基础上,妈妈还亲自到孙文香家进行了一次“面试”。听妈妈说,一天她抽出点功夫到后街老孙家串门。妈妈坐在南炕上和老孙太太唠着嗑,眼睛把坐在北炕看书的孙文香好个端详,对孙文香的长相和做派妈妈都感到挺满意。
我们家的事情就是这样,凡是大事都由妈妈做主。妈妈说行,爹爹就从不说不行。我看到妈妈对我物色的人选投了赞成票,就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写了一个纸条通过一位姓王的邻居交给了孙文香,字条是这样写的:
孙文香同志:
你好! 冒昧的问你一个问题,你的个人问题解决了吗?
此致
祝好
周铭德
1971年3月某日
第二天我收到了孙的复信,大意是,我还没有毕业,个人问题暂不考虑。对这封信我当时没有读懂。我认为孙文香不同意,不便明说。可是爹爹却说这信里话里有话,就看以后的发展吧。妈妈说,要是婚姻的话八匹马也拉不开。要不是婚姻的话,怎么撮合也不行。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经过一年的相处,我和文香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由于孙文香的几位重量级的亲属对我的印象欠佳,经过一番周折之后,这门婚事才确认下来。接下来,我和文香专门到县里照相馆拍了订婚照片。请来木匠师傅打完家具之后,又确定了婚期。眼看着结婚的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1971年春,我和孙文香到延寿县照相馆拍了这张订婚照。爹爹夸这张像片不错,还用墨笔给修一修。当年的模样还都可以吧?
【编者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铭德和文香的婚姻可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这是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互敬如宾的婚姻生活的良好开端。推荐阅读。编辑: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