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十六章 心血的结晶

作者: 丁振阳 点击:717 发表:2019-10-21 08:39:10 闪星:9

  


         1983年5月,奔波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白遇阳老人家,从阜新市政协副主席、阜新市委统战部部长的位置上离休。经离休后多年的沉淀和升华,老人家把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写出了一篇颇有价值的论文——《对阜新蒙古族教育的回顾与构想》,这是他心血的结晶,十分值得一读,在这里把该文转录如下:

   

  我在50年代从事过民族教育。事隔四十多年了,离职休养又已十年了,对当前的教育有些陌生了。今年五月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的同志以及主管领导,让我写一篇有关民族教育的材料,这个任务我欣然接受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小组讨论会上说:“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个精髓之意,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说:“这两句话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江泽民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使我受到启发。怎样使阜新蒙古族教育史同现实的阜新蒙古族教育统一起来,搞好民族教育,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

  我是1919年生人,从蒙古族老人那里听说过阜新蒙古族教育的历史状况。我本人又受到旧中国和伪满洲时期的教育,我在活着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中,可谓是历史见证人之一。

  阜新蒙古族教育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首先,在清朝末叶属清卓索图盟吐默特左旗时,全境蒙古族学习和使用蒙语、蒙文。郡王府行政衙门的文书房,上行公文使用满、蒙两种文字;下行公文法令完全用蒙语。从清朝到民国初年,蒙古贞的大部分“爱里”(村)都开办蒙文私学,大都是由通晓蒙文的老先生办学。我出生于知足山大庙村,还记得我们村的前庙上有位白胡须老爷爷,在一间房的炕上放两张饭桌,一边坐四五名学生,共收十来名学生。他教过的学生都是我的上辈人。蒙文私塾没有学制,富人家的孩子常年上学,家境贫寒的孩子冬学。蒙文程度达到能记来往账目,能写来往书信,再高者能读蒙古文古典小说,就自动结业了。继白胡须老先生之后,又有两位姓吴的老人办蒙文私塾。他们是哥俩儿,哥哥叫丹巴色仍,弟弟叫敖包吐,以教蒙文为职业。我们那个年龄段的蒙古族青少年学生有20多名。课程内容:学蒙文字母,达到会拼音、会读会写;再学蒙文《明贤集》、珠算等。一个学生一年给老师二斗粮。我还记得大庙村彼时的青壮年都初通蒙文。当时蒙古族教育大体如此,可以说蒙文私塾是相当普及的。封建王公制度下,没有公办的蒙语文学校。蒙古青年要想深造,在初通蒙文的基础上,跟驻堂扎兰、梅林当“笔车其”(文书),边工作边学习,跟着长官学习深造。那些蒙古语文造诣较深的蒙古学者们,都是这样学出来的。所以,那些跟长官学习的“笔车其”们称长官为“巴格西”。在蒙古族社会中公认:蒙古贞“胡束”(旗)文化教育是很发达的,民间文艺、口头文学具有地区的民族特点,俗称蒙古贞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歌手,可见蒙古贞文化达到了相当水平。那个历史时期的蒙古族教育是清代王公制度下发展的,是为王公制度服务的,具有历史局限性。

  第二,从发展的观点观察蒙古族教育问题。从清代的前期到清代的末叶,怎样从蒙满兼通、兼用,又发展到蒙汉兼通、兼用,形成学汉文热的?我们从阜新地区历史发展中可以得到启示。据《阜新县志》记载,蒙古贞这地方汉族移民始于清道光年间,到宣统年间,汉移民逐渐多了起来,汉民居住的村屯渐渐形成并定居。不言而喻,产生了民族关系问题。清朝廷为了缓解蒙汉族关系,在189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建阜新县,在同一地域中出现了旗和县政权组织并立。称之为“属人主义”,吐默特左旗管蒙古族的苏木;阜新县管五大区的汉族,即“分而治之”。政治上的原因使汉语文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汉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郡王色仍纳木吉勒旺布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王府内成立维新学堂,这是第一所官办学堂。阜新地区的末代王爷云丹桑布就读于维新学堂,1918年(国民7年)袭王位。维新学堂的课程设蒙文、汉文、算术、图画、习字等课程,设高小、初小,有复式班,学生四五十人,除王公子弟外,大部分学生都住宿,继王府办学后,1915年吐默特左旗掌行政、公安大权的统领依绍先,利用全旗义仓积谷的积粮办义仓小学。在民间继续办蒙文私塾的同时,蒙古族豪绅们开始办学汉文的私塾,时至民国年间学汉文的私塾超过蒙文私塾了。

  从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促动了掌管旗政的郡王、协理、统领、梅林们学汉语文,培养自己的子弟上洋学堂,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在当时成了巩固郡王制权之大事。掌管旗政的统领胡日雅格棋深谋远略,率先保送其次子朝伦巴特尔替补当政的少王爷云丹桑布,上了清贵胄学堂(相当于专科)深造,送三子嘉庆嘉布上北平朝阳大学。又送家族侄儿甫玉上北京蒙藏学校就读。大约在20年代末期,张学良先生鉴于内蒙古的政治形势,尊重、采纳达斡尔族人郭道甫先生的政治主张,决定为东北内蒙古东部各旗培养人才,于1928年(或1927年)兴办了奉天蒙旗师范学校,张学良自任董事长,郭道甫为校长,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同普通师范一样,加设蒙语,还设有一个专科班。在那个历史时期,奉天蒙旗师范可谓内蒙古各盟旗最高学府。学生来源于内蒙古东部区的各旗。吐默特左旗保送吴化民、那日隆等七名学生去学习。据吴化民老先生回忆:那时蒙旗师范学生的待遇很高,学生伙食供给制,每月伙食银元九元,比东北大学的伙食多一元。由土默特左旗胡统领决定:每月每人发给津贴费银元八元。还将仁亲好日老等三人保送热河讲武堂,培养军政官员。当时蒙族青年受过中等教育的有数十人,其中有乌思吉雅图,是王府维新学堂的负责人,冯国庆当过旗教育科长。是蒙古贞的老一代“巴格西纳日”(老师们)。

  第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使东北沦为殖民地,利用满洲帝国为傀儡,实施殖民地的奴化教育。阜新的蒙古族教育也深受其害。被统治的14年中,小学教育从一处维新学堂,发展到国民优级学校3所。西半部的蒙古族学生升入王府国民优级学校,东半部的蒙古族学生升入翁山国民优级学校,全旗的蒙古族女生上王府女子国民优级学校。这三所蒙古族优级学校,年招生9个班(女生一个班),400余人。国民小学共39所,每年招生61个班,学生3000余人。1940年办王府国民高等学校,(属于农科)每年招收两个班100人左右,5年中近五百人受过中等教育。日本帝国主义者施尽了强化殖民地教育手段,妄图达到豢养其“忠良国民”之目的,但适得其反,被压迫的学生面对统治者,有其反抗意识,发生过学生痛打警察活阎王那斯道吉的事件。1944年王府国高学生反饥饿、反强制劳动锹砍日本教师中村,罢课三周,扫了日本人的威风,经有关部门多方劝解,学生以胜利者姿态而复课。

  还有些蒙古族青年去外省上学,有王爷庙军官学校(本科、少年科)、王爷庙兴安学院,王爷庙裕成学院,扎兰屯师道学校,扎兰屯国高学校等,十处中等学校就读者有200余名。这些学校毕业生,考到新京建国大学、新京法政大学、南满医大,吉林高师等院校者,有贡嘎、敖拉哈、布仁等20来人。

  近百年的阜新蒙古族教育史经清朝末叶、旧中国、伪满洲三个历史时期,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在清朝统治下,是蒙满兼学、蒙满兼通、蒙满兼用;从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由于民族地位以及语言环境的变化,逐渐演变为蒙汉兼学、蒙汉兼通、蒙汉兼用;在伪满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教育,把日本语立为国语,社会上又普遍使用汉语,学校里各科教学都使用汉语,蒙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这就是近百年来阜新蒙古族教育史的沿革,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以兹借鉴。

  二

  建国以来,在省、市、县党和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语文政策,阜新的蒙古族教育取得空前发展,是普通教育大发展的40年,不断提高民族素质的40年,也填补了师范教育的空白。我市的蒙古族教育是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教育为龙头,带动市区和彰武县、细河区的蒙古族教育。据1991年统计:全市蒙古族小学123所,小学生人数33931人;蒙古族初中13所,学生8251人,蒙古族高中3所,(其中两所为省重点高中),在校生1813人。此外,还有蒙语授课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330人。1991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为30%,是个了不起的进步。阜新市蒙古高中毕业生十期中有800多人考入大学。市蒙中恢复、两县办蒙古高中的十余年里,蒙古族高中毕业生,考入各类大专和中专的1500余人。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的兴办,填补了辽宁蒙古族师范教育的空白。辽宁蒙师主要任务是面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省内其他县培养蒙古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阜新师专办蒙文系为蒙古族初中培养了蒙语文师资。40年来,阜新蒙古族教育确实空前的大发展。这4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提高了民族素质,为本地培养大批民族干部创造了有利条件。阜新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令人鼓舞,前途光明。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教委、蒙语办的共同努力下,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从1982年度开始,在蒙古族集中的乡村,兴办了学一科汉语文,其他科均以蒙语授课的小学。这类小学至1991年已发展到22所,教学班94个,学生人数1678人,占全县蒙古族小学生总数的9%。1988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了蒙古族完全中学,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80多人。全学科用蒙语授课,学一科汉语文。现有高中一二年级各一班,1994年就有毕业生。这类新的教学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大胆创新。是繁荣蒙古族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容忽视。

  阜新蒙古族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成绩显著,成果巨大。我们应当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其中有民族教育自身的矛盾,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矛盾重重,这是阜新蒙古族教育事业发展中独有的问题。

  第一,阜新的蒙古族是小聚居大杂居。随着历史的发展,蒙汉两个民族的人民相互交往,逐渐形成使用双语的场面。这是阜新蒙古族人民所处的语言环境问题。人们都知道语言是一门科学,它包含着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等范畴。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民族自治地方,蒙古族人口仅占19.5%,汉族及其它民族人口占80.5%。由于蒙古族居住是大分散、小聚居,社会上方方面面都使用汉语、汉文,蒙古族也在此语言环境中广泛使用汉语、汉文,蒙语文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蒙古族自身的语言状况来看,40岁以上蒙古族人基本上都会说蒙语,是蒙汉兼通;但是,近20年来,在蒙古族青少年中不会说蒙语的面越来越大,据调查统计,城市蒙古族少年儿童和大散居地区蒙古族少年儿童中丢失蒙古语言者,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60%,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是使用双语的第三代人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第二,阜新蒙古族中小学教育。1982年开始,在授课形式上形成了双轨制。原来的授课形式是同普通中小学一样,各科以汉语文授课,加一科蒙语文。1982年诞生新的教学形式:普通中小学各科以蒙语教学,加一科汉语文。现阶段两类教学形式的比例为:汉语授课班为91%,蒙语授课班为9%。我认为两种并存的教学形式,是这个地区蒙古族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它符合蒙古族人民的利益。

  蒙古族民族语文工作者,蒙古族老人,对于蒙古族青少年丢失蒙古语言的问题的严重性,忧心忡忡。强烈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不可任其自然发展,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因此,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势在必行。

  第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蒙古族中小学实行了两种语言形式教学在蒙古族干部和家长中产生了不同的反映,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着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因时因地地具体分析,使其各得其所,共同繁荣。

  各科以汉语教学加授一科蒙语文这种教学形式,是大面积的,是现阶段阜新蒙古族教育的主体。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历史上蒙古族教育教学形式的延续性。解放后办蒙古中小学的时候,就自然的采用这种形式,回忆我在市蒙中工作的时候,强调贯彻民族政策,办民族化学校,强化蒙古语言训练,学生中80%以上蒙语文成绩是比较好的。后来随着语言环境的逐渐变化,学生的蒙语文成绩下降,不会说蒙语的也渐渐多了起来,靠加授一科蒙语文提高蒙语文的成绩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蒙古族干部、普通群众认为:各科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的教学形式有把握,有利于培养人才。从阜新市蒙中、阜新县蒙高中、彰武蒙中升入大学、中专的有几千人,在现阶段从领导机关到各行各业的蒙古族干部,都是从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们感到学以致用,升学就业均可,这是人们的基本认识之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从1982年开始,兴办各科蒙语授课加授一科汉语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是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民族语文政策的具体体现。1908年办维新学堂以来80多年,头一次实行了以蒙语授课的新教学形式,是一个创举。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各科用蒙语学习,这对自治地方提高蒙古族传统蒙文水平,发展蒙古族文化,扩大使用蒙语范围,在蒙古族青少年中挽救蒙古语言、文字丢失是十分重要的措施。阜新蒙古族的确需要办好蒙古中小学,更要办好蒙语授课的中小学,这对提高蒙古语文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三

  历史地、现实地观察了蒙古族教育,对阜新蒙古族教育怎样构想呢?正确的认识只有一条,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

  蒙古族普通中小学中各科以汉语教学为主、加授一科蒙语文的教学形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它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适应现时环境的特点。40年来的办学经验证明,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向上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学生,也是培养蒙古族干部的主要途径,为蒙古族在职干部所接受,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所以,对于这类学校只能领导加强,不可放松。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蒙语文学习成绩,为多出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而努力。

  以蒙语授课的小学、初中、高中,是刚刚兴起的新型教学形式,在我们阜新地区尚属首创,各科以蒙语授课的教学秩序亟待完善。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奈曼旗、科左后旗中小学办学经验,应列入办学日程。对蒙语授课的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比例,要适当照顾,要有相应分数线,但不可降低质量,要把住教学质量关。在扩大小学教学班的问题上,坚持需要可能的原则,向家长认真宣传蒙语授课的重要性、必然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尊重家长的自愿为原则。这类学校都是新办的,一穷二白,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应给予适当的倾斜,解决起码的办学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应负的责任。在组织领导上要以市县教委为主,民委、蒙语办、蒙语教研室通力合作,统一领导。

  全国教育机构改革是从阜新起步的。惟有我市蒙古族职业教育至今是个空白,亟待解决。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就当前教育改革说: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生产服务。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体制也必然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山东烟台经验是教育面向经济,服务于经济。目前,乡镇经济高速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一。相反,我市的乡镇企业相对落后,迫切需要面向乡镇企业办职业教育。采用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成体系的发展路子。坚持“实际、实用、时效”的教学原则。急乡镇企业之所急,从蒙古族高中开始,从高中二年开始开办乡镇企业班或短平快的培训班,再办乡镇企业学校是当务之急。

  办好民族学校,对学生必须进行国情教育,同时把进行民情教育做为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懂得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让学生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数民族才获得解放,使学生懂得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大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概括起来说国情教育同民情教育并举,它既是民族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办民族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这篇文章,是写了听说过的和所经过的蒙古族教育情况,写了解放后的阜新蒙古族教育空前发展及其出现的问题,对于当前阜新蒙古族教育发展提出了探索性意见。请阜新市民族教育工作者、老师们指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为了蒙古贞的民族教育奋斗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白遇阳老人家,把自己多年来的沉淀和升华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概括和总结,化成他心血的结晶,写就了论文——《对阜新蒙古族教育的回顾与构想》, 这篇文章所展示的精辟的理论体系和高度思想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搞好了民族教育,使阜新蒙古族教育史同现实的阜新蒙古族教育统一起来,而且让他文章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的搞好民族教育,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之意,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让心血化作结晶,这只是白遇阳老人离休工作的一个部分,那么另一方面他又做什么使自己的离休生活多姿多彩呢?非常期待。倾情推荐,希望文友一如既往的跟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