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十七章 情系下一代

作者: 丁振阳 点击:1135 发表:2019-10-21 08:40:42 闪星:9

  


         白遇阳1946年3月参加革命,直至离休,可以说从枪林弹雨,到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了一辈子。

  老伴白宇光看着两鬓飞雪的白遇阳说:“总算是离休忙到头了,在家好好的歇歇吧。”

  白遇阳温和地说:“可不,这辈子还真的没有清闲过。”

  老伴白宇光看着白遇阳,非常怜爱地说:“咱们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安家立业了,没有啥可操心的了,咱老俩口也该享享清福了。”

  白遇阳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都事业有成,让白遇阳老俩口相当欣慰。

  大儿子白志坚,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分配到大连造船厂工作。他自学日语,正巧,1978年造船厂往日本送10名学员,学习深造。有200多人报名,经笔试、口试和翻译文章,白志坚考了第一名。这样他去日本长崎市学习两年经济管理,回国后被分配到大连市委党校讲经济管理学,副教授。大连金州区南关岭村党支部书记于维训,特别欣赏白志坚的才干,再三和他商议,聘他到村里任职,帮助管理企业。盛情难却,白志坚辞去了党校工作,到南关岭村任企业第一副总经理。这个村那时候年产值为5300万元,白志坚在这个村干了7年,他离开这个村时,村办企业年产值突破20亿大关。他们生产特型钢材出口日本等多个国家,大型油脂厂供大连市民食用油。后来,白志坚又被聘到德国投资的海水淡化厂,任总经理助理,兼做党务工作。2001年,白志坚被大连市委命名为先进党务工作者,体现了其人生价值。他的爱人关冬媛,是大连工学院力学系教授。

  二儿子白志强,1983年毕业于唐山医学院,回阜新后成为阜新矿务局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1985年,他被矿务局总医院选派到上海泌尿外科学习班进修学习,一年后满载而归,从此便与泌尿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泌尿外科主要是治疗人的肾、膀胱、尿道以及男性生殖器系统等部位的疾病,这类疾病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却是极大的。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白志强深深感到了身上的责任之大。他将所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钻研、创新,改进了手术方法。经多次研究,他将治疗隐睾丸手术中传统的外牵引法改为内牵引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病,减轻了患者术中、术后痛苦,提高了疗效。白志强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和国家有关学术会上交流,并获得好评。他还协助泌尿内科开展了腹膜透析,填补了阜新市一项医疗技术空白。

  白志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口皆碑。他担任阜新矿总院副院长后,行政事务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他为了钻研业务,毅然辞去了副院长职务,一心扑在钻研业务上。他被选为阜新市十大杰出青年,晋升为主任医师。《阜新日报》以“清静有为,青年典范”为题,以大量的篇幅、显著的版面,宣传了他的生动事迹。后来,白志强被浙江省嘉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聘请,担任泌尿科主任。爱人郑向颐,在嘉兴市卫生学校任计算机教师,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奖。

  大女儿白建华,是阜新市中医院泌尿系结石医疗中心的大夫。她熟练的掌握了B超力光双定位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技术,多年来,她做过近万名患者冲击波碎石治疗,使98%的患者免去开刀之苦,痊愈出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阜新日报》用大幅图片报道了她的事迹。

  二女儿白华,是阜新市高中特级教师。她所执教的《雷雨》、《荷花淀》、《纳谏与止谤》、《项链》等课,在市、省、国家教学理论会上获优质观摩课。她撰写的《项链课例》、《高中语文思维训练》等论文,分别在省骨干教师教学研究研讨会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中,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她创意的《迎接21世纪的曙光》主题班会,作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被制成录像作品,在中国教育台播放。她先后荣获阜新市教学标兵、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她还是辽宁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

  白遇阳的子女,不但个个爱岗敬业,成绩显赫,而且都特别孝心,总把他们老俩口挂在心上。有的尽管远离阜新,逢年过节也经常回家来看看,让父母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说一句实在的话,白遇阳家里没有一点儿忧虑的事情,可这个人就是闲不住。他惦记着阜新市蒙中;他惦记着下一代的成长;他还惦记着蒙古贞孩子们的母语在丢失之事……

  老伴白宇光关心地说:“你都离休了,怎么还惦记着那么多事?”

  白遇阳看着老伴,认认真真地说:“离休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我想,离休只是人生的逗号,而不是句号。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离不开事业,因为有很多工作还需要我继续去做。我们这些人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入党时宣誓为革命奋斗终生,就要永远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努力为人民多做些事。”

  老伴白宇光笑了:“我说不过你,你愿意做啥就做啥吧。”

  白遇阳说:“那我就去关工委。”

  老伴说:“去吧。”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纷纷成立,也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和关心。阜新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关工委成立后,都邀请白遇阳去当顾问。白遇阳觉得,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好接班人是一位老同志应尽的责任,从职业感情上也促使他热爱这项工作,他愉快地接受邀请,决心为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爱心,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白遇阳应邀,当上了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关工委的顾问,还是市关工委宣讲团的成员和市爱国主义报告团报告员。

  在阜新市关工委宣讲团成立时,市委书记邱新野推荐说:“老白,你资格老,还有文采,这个宣讲团的团长由你来担任吧。”

  白遇阳连忙推辞说:“邱书记,这个团长还是让年轻的同志担任好,我就当个宣讲员吧。”

  从此以后,白遇阳就忙开了。他发挥一个老共产党员、老干部、老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优势,奔走在阜、彰两县和市五个区的基层单位,搞调查研究,撰写文章,作革命传统报告,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情操教育。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要求实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办好家长学校,让每位家长懂得一些教育规律,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通过提高家长素质,从小培养孩子做“四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家长学校示范县,县一中家长学校是辽宁省先进家长学校,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是全国先进家长学校,因为这几个学校离白遇阳的家近,他又熟悉情况,所以这几个学校是他讲课最多的地方。不管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雪花飞舞的隆冬,他都经常应邀到农村的家长学校去讲课,很多偏僻的山村留下了他的讲课身影。

  从1992年开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家长学校像雨后的春笋,遍布城乡,共办起280多所。家长学校迅速地兴起,引起了白遇阳老人的深思,家长学校遍地开花,可没有一本教材。买吧,又没有,全国也找不到家长学校教材。这可怎么办?他想,如果能编写一本家长学校教材,最好。

  有一天,白遇阳在县城遇见了老朋友,原县实验小学校长、县开创家长学校的徐学德,两个人说起了办家长学校的事。巧的是,两个人都正在为家长学校缺教材的事闹心。

  白遇阳说:“老徐,教材的事可是件大事,我看你张罗张罗,自己动手编一本怎么样?”

  徐学德笑着说:“老领导支持,我一定完成。”

  白遇阳也笑着说:“支持!支持!全力以赴!”

  徐学德说到做到,他找了几位精通教育、又对家教情有独钟的老领导,从1993年的酷热三伏,一直忙到十冬腊月,一本10万字的《家长学校教材选编》终于完成。这部教材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既讲了家庭教育、德育、智育,也有教育心理学和保健知识,还有创办家长学校的经验。

  1994年春天,《家长学校教材选编》印发5000册,受到了家长和家长学校教师的欢迎。这本教材除供给阜新市两县五区使用外,还向内蒙古、江西等省市关工委进行了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白遇阳为孩子们作报告,为家长讲课近百场,受教育人数达十几万。

  说来也真怪,白遇阳无论怎么忙,他就是忘不了阜新市蒙中。因为办好蒙中,让它闪耀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这是白遇阳一生的夙愿,多年的执著追求。白遇阳在市关工委宣讲团,常常忙得不亦乐乎,可他心里还总是牵挂着蒙中,一有点时间,他就跑到蒙中走一走,看一看。蒙中兴旺发达了,他一脸喜悦;蒙中不景气,他焦虑万分。

  早在1967年,市蒙中革命委员会成立,蒙中拉着队伍去市革命委员会报捷,路过市文教部的大门口时,白遇阳站在门口,看到蒙中师生排着长队走过去,心中万分高兴,情不自禁地说:混乱的局面终于结束了,孩子们又有书念了。他激动得流出了热泪。

  1978年,市蒙中恢复工作正在进行。白遇阳老校长时时关心工作进展,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当时为纠正“文革”中的一些错事,各个学校在教职工中曾召开“说清楚会”,让那些在“文革”中有错误的同志做自我批评,以消除在运动中受迫害同志的不满情绪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达到团结的目的。时任文教部副主任的白遇阳特意两次来到十六中,召开教职员大会,以亲身经历说服两方面人士说:“‘文革’已经过去了,受过迫害的同志要高风亮节,宽宏大量;有过错误的同志,要做自我批评,大家要放弃前嫌,团结协作,做好本职工作,再不能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了。”

  从此讲话受到绝大多数教职员的赞同,但也有极少数人不满意。在一次会上,有一位曾受过迫害的领导反驳说:“什么互相谅解,这纯属于阶级斗争调和论!”后来人们在背地里评论说:“受害者一时想不通,情有可原,白遇阳老校长同样是受害者,他却如此高姿态,不计前嫌,还做其他人的工作,真是佛爷心肠啊!”

  1992年,在阜新市蒙中成立40周年之际,白遇阳老校长心里比谁都高兴。他经常拿着大剪刀到学校来修剪榆树墙,把学校榆树墙修理的整整齐齐,还拿着大扫帚清扫校园,把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

  当时的学校领导不好意思地说:“老校长,您常回来看看,指导指导我们的工作就行了,还干什么活呀!”

  白遇阳老校长说:“这活也不累,把学校弄得漂漂亮亮的看着乐和。”他还多次回到蒙中作报告,讲党的民族政策,鼓励师生工作好,学习好,努力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

  有一天,老校长白遇阳找到时任校长,交给他3000元钱,并向他提出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蒙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中生活并不富裕,我建议学校成立奖学金基金会。我带头捐款,你们在发动家庭生活条件好的毕业生捐款,逐渐扩大,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第二个建议:将高三学生分流,从多数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个实际充分,让他们学到一两项实用科学技术,为农民致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无疑,这两个建议是高瞻远瞩的。可惜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老校长的一片善心未能成为现实,使他留下了无奈的遗憾和惆怅!后来,市蒙中把老校长的捐款退还给他,他说啥也不要,让蒙中把钱转给了县蒙完中,做奖学金使用了。

  阜新市蒙中是白遇阳魂牵梦绕的地方,蒙古族下一代更是他的心尖宝贝。当他看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青少年语言流失严重,甚至有的蒙古族孩子不会说蒙古话,不懂蒙文时,心情沉重,急得不得了。当时,自治县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戴维彧也正在为此而奔波呼吁。两位老干部一拍即合,为遏制蒙古族青少年语言流失,便开始筹建蒙古贞语言文化发展基金。

  蒙古族谚语说得好:一千个零抵不上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白遇阳和戴维彧都是说干就干的人。白遇阳动笔起草了《蒙古贞语言文化发展基金》章程,戴维彧和他的同事们东奔西跑,夜以继日地忙活,一切筹备工作就绪,于1995年5月16日成立了蒙古贞语言文化发展基金,为管理好基金,成立了管理委员会。

  为了筹集到基金,戴维彧他们首先动员自己家庭、朋友集资,然后再动员党政领导带头捐助,不到半年时间,筹集到资金13万多元。戴维彧说:“基金只靠本地区不行,还应该走出去,到外地集资。”于是在1996年5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戴维彧、白音等老同志去北京找原阜新籍的北京人,找在阜新打过游击或工作过的老同志。经过几天打探,找到40多位原阜新籍的北京人。他们首先上门汇报,然后集中宣传。一次,他们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一家民族饭店里,招待这些老头子,并要求大家献爱心,帮助扩大“基金”,发展蒙古贞语言文化。戴维彧边讲还边唱起了自己编的《风铃之歌》:

  

  制作风铃的人啊

  为的是掌握风的方向

  募集基金的人啊

  是为了繁荣民族文化

    

  历史悠久的蒙古贞

  丢失母语者三万多

  若不赶快来补救啊

  祖传文化就要丢失

   

  听到这真真切切的歌声,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有的眼含热泪说:“此举很好,我们坚决支持。”这些人当场捐助4万多元,表达他们对家乡热土的一片情意。

  到2002年,“基金”已发展到数十万元,捐助人数达2000多人次。这些年,管委会用此“基金”增值部分10万余元扶持了贫困蒙古族中、小学贫困生。扶持了蒙汉杂居地区的中、小学校蒙语会话活动,扶持了农村蒙古剧团的发展。现在,蒙古贞语言文化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依然活动得风生水起,为自治县城乡民族语言文化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白遇阳和戴维彧二位老人虽已作古,可他们所创办的事业,一直延续着,延续着……

  白遇阳离休了,但他没有忘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又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党和人民更没有忘记他,又给他很多荣誉。他连续多次获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关工委的工作表彰。1992年,他被评为辽宁省尊师重教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省委组织部、人事厅、老干部局、关工委,授予白遇阳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一年,白遇阳已经78岁,辽宁省关工委授予白遇阳省优秀报告员称号,他是阜新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01年,在白遇阳82岁时,阜新市委、市政府,根据白遇阳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连续获得的成绩,授予他关心下一代特别荣誉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白遇阳这位名副其实的民族教育家,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老干部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赞誉。白遇阳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撑起满天夕阳红,他的一生辉煌而灿烂!他的热爱民族事业的精神,也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传承!

  

  2015年5月10日——11月1日初稿

  2015年11月5日——11月20日修改

  2016年1月18日——1月28日再改

  2016年4月1日——4月10日改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大结局篇:白遇阳从参加革命,直至离休,由枪林弹雨走到勤勤恳恳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干了一辈子。他太累了按理说应该歇歇了。虽然离休的他家庭幸福,儿女各个都是人间龙凤,爱岗敬业,成绩显赫,孝心异常,让他们老两口尽享了天伦之乐。家里没有一点儿忧虑的事情,但白遇阳这辈子就不是清闲之人。他惦记着阜新市蒙中;惦记着下一代的成长;还惦记着蒙古贞孩子们的母语在丢失之事。在有生之年他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满满的,尽自己所能办自己所能之事。这位名副其实的民族教育家,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撑起满天夕阳红,让自己的一生辉煌而灿烂!让他的热爱民族事业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谢谢文友一直以来的跟评赏析,才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无穷魅力,同时也祝福丁振阳老师笔风顺遂,佳作连连!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