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劳动最光荣

作者: 丁振阳 点击:1024 发表:2019-10-08 08:57:03 闪星:9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辽西蒙中是阜新地区最高的民族教育学府,蒙古族人民群众对这所学校寄予厚望。他们想靠这所学校培养孩子求学深造,望子成龙;靠这所学校培养出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内容。白遇阳知道,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把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基本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教育。蒙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劳动中肯于吃苦,特别能干,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庄稼人没出息”,怕脏怕累等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依然存在。为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光荣而神圣,是一切文明幸福源泉等劳动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从事生产劳动,白校长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他亲自带领学生到海州露天煤矿、阜新发电厂,参观工人龙腾虎跃大干流大汗的场面;他还带领学生到平安矿、五龙矿参加劳动,体会艰苦的矿工生活。齐国荣有一篇《难忘的岁月》的文章,其中有一部分记述了他们班级到五龙矿参加运煤大战的情景:


  ……在上午的劳动中,男同学和体质好的女同学抬筐运煤,其他同学装筐。上午劳动结束时,抬筐的同学各个汗流浃背,有的人已腰酸背痛。吃饭时,不少女同学把自己分得的馒头掰些下来,硬是塞给男同学吃,还说:“你们太累了,多吃点。”期间,我到其他班劳动场地看了一下。回来后,我同陈德林、包治国、高俊山、许广禄、杨佐臣等同学议论了一下形势。在上午的劳动中,我们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班的运煤量。照此下去,下午还要拉大差距,而且有的人已不能坚持再抬筐,形势逼人!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提出了一个对策:重新组织劳动。当我向我班其他干部征求意见时,她们完全赞同。

  于是我们狼吞虎咽打扫了饭菜,跑到指挥部借来一批大土篮筐。下午开始劳动的笛声还未响起,我们就摆开阵势开战了。由男同学和体质好的女同学两人一对,从煤堆到火车道旁按一定的距离分布,对面而站,组成一道人街长廊,采用游筐传煤的方法。变大筐为小土篮,以轻、快代替沉、慢,这样既解决了抬大筐上火车道旁大坡难的问题,又可缓解肩背酸痛的问题。干着干着,发现煤堆变小的速度明显好于上午,这给我们莫大的鼓舞,于是干劲倍增。同学们互相鼓励着“满满装啊,快快传啊,胜利一定属于咱啊。”和上午一样,大家还是汗流浃背,但大家看到了曙光,有希望能完成任务,越干越起劲,争分夺秒的干。有的同学渴了舍不得花时间去洗手喝水……


  齐国荣的记述,再现了当年市蒙中下矿劳动的热烈场景,窥一斑而见全豹。

  白校长还邀请工农兵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其中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吴振东、海州露天矿电镐司机王禄、新邱露天矿电镐司机巴彦邦,董存瑞生前战友一级战斗英雄郅顺义等。

  蒙中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学,还经常把群众代表请到学校来,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

  人们还清楚的记得,1953年末召开的那次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人大都是阜新县首批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有泡子九区的安铁柱等9名同志参加。座谈会整整开了一天,他们纷纷反映农村缺少文化人,找个高小毕业生都像掏弄药引子一样,新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找个会计都跟找“宝”一样,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堆乱账,没人整,真叫人脑袋疼。社员们为了记出工日,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往墙上划道道,有的用黄豆粒记天数……特别是县、区按指标分配下来的农药、化肥都不知道怎么用,没有文化看不懂说明书。

  在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因为有的庄稼人没看过化肥,还闹出了大笑话。合作社里运来了化肥,两个农民开玩笑,一个农民从化肥袋子里捧起雪白的化肥送到另一个社员眼前说:“张老三,你尝尝,这白糖甜不?”

  张老三抓起一大把就塞在了嘴里,咽下去一半又吐了出来,眨了眨眼睛说:“怪,这糖不甜,它咋有一股骚味儿呢?!”

  那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说,这多亏是化肥,如果是农药,喝一口可就人命关天了。

  这次座谈会开得好,白遇阳了解了很多农村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白校长知道蒙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应该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心坎上,做到学校和家长心连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1954年5月,辽西省教育厅召开应届中小学生毕业生代表会议,省政府宋黎副主席作“发扬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为把伟大祖国建设成美好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报告。教育学生明确中小学教育的方针任务,树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的思想。会议要求毕业生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问题,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一排大雁在天空中飞翔,总得有个领头的。根据省、市毕业生代表会议精神,白遇阳校长全面考虑再三,决定找学校首届初三毕业生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白音同学,启发引导他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4年暑期就要到了,白音就要毕业了。同学们有的准备升学;有的准备参加工作。在那时候,初中毕业生好安排工作,可以说比现在的大学生都好安排。白音的家里就一个老母亲,生活困难,他一心想参加工作。

  有一天早晨,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白遇阳把白音叫到了办公室。

  白校长微笑着问:“白音,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后,你的志愿是什么呀?”

  白音说:“校长,我想参加工作。”

  白遇阳校长开导说:“白音,你作为共产党员,要听党的话,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白音真诚地问:“白校长,您说我应该怎样做?”

  “白音啊,”白遇阳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情,尽管别人不愿意去做,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去做,应该走在前头。现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正需要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党员应该带头到农村去。”

  白音的大脑在飞速旋转……

  白校长站起来,轻轻地拍了拍白音的肩膀,嘱咐说:“你回去好好考虑考虑吧!”

  月光如水似银,白音躺在床上失眠了。越睡不着还越想那些遥远的事,那苦难的童年,一幕幕总在他的眼前闪现……

  1932年,白音出生在土默特左旗王府北20华里,妈妈头山下一个叫朝阳沟的小山村。家仅有两间土打墙的破房子,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还有一块山坡薄地,大约五六亩。白音的父亲长年累月在外面给地主老财扛活,刚到50岁就累的患了痨病,别说叫他下地干活,就是下地走路都困难。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犹如晴天霹雳,家里的大梁突然断了,一切生活负担全落在了他母亲的身上。

  母亲是个刚强人,山上地下,家里外头,天天手脚没有闲着的时候。那时,白音还小,姐姐比他大八岁,她多少能帮助母亲干点零活。全家忙活一大年,也就打个二三石粮,一年365天,几乎是天天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

  为了减少家里一个人吃饭,姐姐在16岁那年就出嫁了。

  姐姐一走,8岁的白音就开始帮助母亲干活。冬天家里没有柴烧,白音上山去搂柴,一不小心掉进两丈多深的大沟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被好心人发现,把小白音背回了家。

  小白音被摔得昏迷不醒,两天两夜不省人事。妈妈守在他的身边,哭了两天两夜。后来妈妈把小白音哭醒了,她自己却昏了过去。也许是佛爷保佑吧,最终母子平安。

  白音10岁那年,遇到了大旱,小白音家的山坡地没打多少粮食。到了第二年六、七月的时候,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人不能眼巴巴地饿死吧,白音的妈妈托人从财主官宝家借了三斗黑豆。利息是秋后还六斗,驴打滚的利。到了秋天又偏偏欠收,粮食说什么也还不上了。官宝三天两头就来要粮食,全家人都急得像火上了房。父亲把小白音叫到身边,含着眼泪说:“铁儿①,你生在这个穷家,爸爸有病,没有一点办法,你去给官宝家放牲口吧,既能吃口饭,又能还上咱家的粮食债。”

  那年阴历二月初一,白音背着破棉被,翻过一道大山梁,到好四家子官宝家当羊倌。

  官宝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他家良田几百亩,扛活做月的一大帮。小白音到他家要放51只羊、9头牛、3头驴。财主的心尖都是黑的,伙计干活都两头不见日头,小白音在官宝家也受了不少罪。

  1945年白音已经13岁了,那年日本人正在作垂死挣扎,疯狂要劳工,在六个劳动力中要一个,工期六个月,去常达沟开莹石矿。不去的,每个劳动力拿六斗粮食。白音一算,出劳工能挣三石粮。他是被六户人家雇的顶替本屯王廷的名字去当劳工的。

  白音的童年犹如山上的一棵野草,没有人保护。狂风吹来,要把它连根拔掉;冰雹打来,要让它叶落枝残……但是,它无比顽强,根系扎在泥土中,坚强的活着。白音16岁那年,久病多年的父亲去世了。办完父亲的丧事,白音和母亲无法在朝阳沟生活,把锅碗瓢盆一挑,搬到王府北半拉庙的喇嘛爷家。这房远方的喇嘛爷爷已经80多岁了,徒弟当兵去了,本人还有病,需要人照顾。他有几亩地白音可以耕种。不久,阜新解放,白音结束了当牛做马的苦难生活,见到了灿烂的阳光。

  万物复苏,杨柳吐绿。1950年春天,白音背着书包到王府小学读书。

  那年白音18岁,长得个子高。学校领导让他上四年级。白音把脑袋晃得像个拨浪鼓,他都18岁了怎能念四年级呢?要求上五年级。学校教导主任李枫怕他跟不上,不同意。白音更倔,他还非要上五年级不可,两个人“牛”上了。

  李枫主任说:“我叫你上四年级你就上四年级。”

  白音把脑袋一晃:“我上五年级!”

  “五年级你跟上了吗?”

  “你怎么知道我跟不上?”

  “这,这……”李枫主任被顶得没词了,嘎巴着嘴,用眼睛看着校长洪惠风。

  校长洪惠风看了看白音,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这孩子挺有自尊心的,他想上五年级就上五年级吧。”

  刚开始,白音读五年级还挺费劲,可是对于放牛羊长大的孩子来说,费劲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学校离白音家八华里,每天他都最早到校,听课特别认真。白音的学习不但追上了,在没到六年级的时候,还成了班级的好学生。1951年夏天,白音以优异成绩考入阜新县第一中学。

  1952年9月,辽西蒙中成立,白音从县一中到辽西蒙中读书。

  白音在辽西蒙中读书时,家里依然特别困难。校长白遇阳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每月给他6元钱助学金,后来,每月助学金长到9元钱,使他的学习能够坚持到毕业。为了报答学校对他的关心照顾,白音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每逢寒、暑假,他都不回家,在学校除了学习以外,还给学校干零活,打扫卫生。

  1953年,辽西蒙中要搬迁到阜新市。在建教学大楼时,学生常常到工地去劳动。那年月交通工具很少,学生走着去,走着回来,一个来回20多公里。白音在劳动中积极能干,多次得到白校长的表扬。那年白音20岁,要求进步的心情相当迫切,并向学校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他的入党志愿书是这样写的:


  入党志愿书

  辽西蒙中党支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最高组织形式。她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她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我申请入党,请组织考验我。

  申请人:白音


  申请书送交学校党支部后,党支部责成包国藩老师和苏桂琴老师重点培养白音,多次找他谈话,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并对他提出要求和希望。

  1953年6月26日,是白音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白音在党旗前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已经半夜了,白音躺在床上还没有入睡。他深知,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把穷苦大众解放的,自己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不然也和上辈人一样,两眼摸黑,一个大字不识,脸朝黄土背朝天顺着垄沟跑一辈子。今天自己已经成为党的一员,应该听党的话,听白校长的话。他翻来覆去地琢磨着白校长的话,但心里有点小顾虑,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吧,一怕农民说他没出息;二怕亲戚朋友埋怨;三是自己就一个寡妇老母亲,不白供自己一回初中了吗?白音左右为难,连着几天吃不好,睡不香。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几天后,白遇阳校长组织白音等20多名应届毕业生,去沈阳参观高坎子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白音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颤。接着,白遇阳校长又请来了义县的吕宜宝,给应届毕业生作报告。吕宜宝就是初中毕业主动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的典型。白音听了他的生动事迹,心灵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颤。白音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吕宜宝能做到的,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白音果断决定:听党的话,听白校长的话,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去当农民。

  1954年7月5日,白音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决心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申请书。

  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在这个暑期我就要初中毕业了。现在同学们都在选定自己的志愿,有的想升高中;有的想上技术学校;还有的确定参加工业生产。我和同学们不一样,我选择参加农业生产,当一个农民,村里的人还盼望我回去呢,因为农村缺少初中、高中毕业的人。我不怕别人讽刺讥笑:初中白念了,还得回家爬垄沟子。我的决心已经下定,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艰苦的第一线去,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①铁儿:白音的乳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白遇阳校长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负重前行,他不仅有过得硬的教育理念,更有叫得响的实践行动。为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他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把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光荣而神圣,是一切文明的幸福源泉等教育观念贯彻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劳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亲力亲为的劳动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从事生产劳动。除此之外,他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学理念。依靠群众办学,经常把群众代表请到学校来,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白校长知道蒙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应该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心坎上,做到学校和家长心连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白音同学就是贯彻这方面教育思想结出的硕果。白遇阳校长在致力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还有哪些令人尊敬和值得学习的故事呢?请接续跟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