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实习军医的故事 第四章(1)

作者: 明月几时有 点击:338 发表:2025-08-01 21:06:33 闪星:3

       第四章  致敬我们的母校和老师

 

       第一节 我们在母校实习


        结束了为期1个月的基层部队的学习和锻炼,我们回到了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到附属医院实习4个半月。能够回到母校附属医院实习,曾经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老师,成为我们实习的带教老师,真是令人高兴和激动的事情。

 

        跟随心血管内科刘伊丽老师值班

        当年上内科学课程时,同学们就相传心血管内科的吴晓恒、刘伊丽、许坤范三位女医生,号称三驾马车,临床技术水平高,课也讲的好。

        我在心内科轮转实习时,带教的老师是刘伊丽主治医生,上临床课时听过她讲课,对她印象特别深刻。刘老师长得端庄漂亮,个子高高的,轻柔的南方口音,嗓音透亮,嘴角总是噙着一抹温暖的笑意,说话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记得第一次跟着刘伊丽老师值班,楼上、楼下一间一间地查房,我走在她的后边,忍不住地像她那样,挺直脊背,步履坚定,感到特别自豪。查看病人时,她耐心询问他们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眼神专注而关切,不时地向值班护士交代患者的病情及注意事项,还提问引导我思考,她的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优雅的气质。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优雅是一个医生应该拥有的特征,病人期待的医生是仁慈的、有技术的,同时也是优雅的。我们在值班室一起吃夜班饭时,交谈中她那温柔淡定的笑容,驱散了我作为实习医生的紧张和不安,心想将来一定要成为她那个样子的医生。

 

        为一位重症患者上特护

        在肾内科实习的时候,科里收治了一位海军战士,既往有肾病史,因发热而收住院检查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的皮肤呈现红斑和水泡,口腔和消化道粘膜受损,导致吞咽困难,伴有血便血尿。医院多次组织全院会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导致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他的病情进展的非常快,我们几位同学给他上特护,守在他身边,直到他去世。几十年过去了,凡接触过这个病人的同学,记忆非常深刻。现在我们还在微信里回忆讨论他的病情。

        下面是班里几个同学的发言记录。

        夏向南同学:这个病人刚入院时是我接诊的。他既往有肾病史,此次住院前,自己找郎中吃一些偏方,出现了发热,当时没有明显的皮疹。关于肾病的描写,记得教科书上的描述是面色晄白,在病历就这样描述了。可是当时我的确是看见病人面部的眼眶周围、脸颊部位隐隐透着淡淡的红,但我没有记录上去。第二天,我跟叶爱平说了这个情况,爱平同学很真诚地对我说:“为什么只写晄白不写透着淡淡的红呢?”。我当时心里甚是不安,感觉爱平说的很对。从此以后我铭记于心,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在观察病人时,来不得半点的遗漏。

        赵勇同学:病人刚住院时就是发烧,我还以为他就是个普通的感冒。后来身上开始起水泡,越来越重,全身没有一处好地方,都不敢碰他,一碰皮就剥脱掉下来。最后便血,肠粘膜都脱出来了。口腔粘膜溃疡没办法进食,一天,他说想吃雪梨,我没有听清楚,还是叶爱平听明白了。我们把雪梨喂给他吃,他口里嚼着雪梨,含着血沫子往下咽,真是不忍心看,这个战士真是太可怜了。医院组织多次会诊,还是没有把他救过来。最后他的死亡处理我参加了,他们部队来人给他带来了新军装,我们给他换上,一拽胳膊皮就掉了,好不容易才给他穿好衣服。他们单位的人给我看以前的照片,今夕相比,面目全非,完全是两个人了。这个病人我印象太深了,这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候才知道,这种病是会死人的。

        靳桂明同学:我也参加了这位战士的特护,还记得他那痛苦的模样。他全身肿胀,皮肤红肿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嘴唇肿胀外翻,口腔粘膜溃烂,直吐血沫。一天我上晚班特护,消化内科的续正慧医生和她爱人赵克森老师来到病房,看望这个病人,排除有没有DIC的可能,记得赵克森老师说,这种出血症状不像是DIC。患者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上夜班,他有点烦躁不安,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总是要求起来解大便,让他在床上解他执意不愿意。所以我每次都小心翼翼的拽着他的手助力他下床,他浑身上下的皮肤,除双手外没有一块皮肤是好的。他蹲在便盆上大便时,怕他一头栽在地上,我就站在他前面,托着他的双手,看见他口腔的血性分泌物顺着嘴角往下流。第二天下午,赵勇下班回来说病人去世了,给他做尸体料理时,稍微用力病人身上的皮就撕下来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难过了好久。军医大学毕业多年后,我在医院临床药理科工作,每当去临床会诊,看到药物过敏导致全身皮疹的患者,都会想起这个病人。

 

        放射影像片阅读课

        一次在放射科阅读影像片,一位山东籍的教员操着胶东口音,指着一张X胸片上的点说:“这里有个阴影看见了吧”,我和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估计大家和我一样,没有看清楚。教员接着说“嗯……,你说它是吧,它又不像,你说它不是吧,它又有点。嗯……不典型。”并告诫我们,今后遇见这样不典型的阴影,一定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继续观察影像学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诊断和治疗。

 

        哪里有重病人我们就奔向那里

        在附属医院实习的时候,同学们分在不同的科室实习,但每天回到宿舍都会交流科室的一些的病人,只要哪个科室有特殊的病例,大家都会去看看。记得一天下午下班返回宿舍的路上,听说急诊科来了一位外伤病人,白建平区队长立刻组织我们几个同学,掉头就往急诊科跑。路上碰见消化科的周殿元主任,他问我们几个干什么去,白建平回答说:“我们去急诊科看一个外伤病人”。周主任笑着说:“哪里有重病人,你们就到哪里去”。白建平回答:“对,哪里有重病人我们就冲向那里”。周主任看着我们高兴地说“好!快去吧”。

        哪里有重病人,我们就冲向那里,这句话我也是记了一辈子。我们从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到毕业后投入到临床工作,我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有病人需要救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战场。实习时,青涩的我们毫不畏惧,勇敢的冲向需要的地方,毕业后,那份热情与责任丝毫未减,只要科室有急危重症患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随叫随到,守护在病人身旁,全力以赴地救治,直到病人的病情平稳。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一生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救死扶伤”的誓言和使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实习军医的故事 第四章(1)》关于实习军医在母校附属医院经历的文字,如同一幅带着温度的画卷,细腻勾勒出医学生成长路上的初心与蜕变,字里行间满是对医学事业的敬畏与对师生情谊的珍视。整篇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真实的细节、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实习经历,更诠释了医学教育的本质——在临床实践中传承知识、淬炼医德,让每一位医者在见证生死、直面疾苦的过程中,坚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这既是对母校与老师的致敬,更是对医者使命最生动的注解。推荐阅读。编辑:梦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