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明月(再遭劫难)
本来小山村里的生活还算平静,但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中,国不太平,家也就无宁日。
日本人知道:这山区里有煤矿,强盗哪有不强财富资源的,于是,日本鬼子架起了枪炮,小学停了课,明月和宛儿、赵婶躲在家里,还是没躲过这场灾难。
日本鬼子一颗炮弹落在了赵婶小院附近,明月用身子掩护着宛儿,拉着赵婶躲在墙角,炮弹一声巨响,明月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明月醒过来时,睁开眼,眼前一片模糊。隐隐约约看到赵婶的影子,隐隐听到宛之的哭声。明月问:“娘,娘您没事吧?宛之,宛儿,宛之呢?”赵婶说:“我没事,只是一点儿皮肉伤,宛之有你身子挡着,更是一点事没有。”说着,把宛之推到了明月身边。
明月拉着宛儿,凑近了,连看带摸,说:“我怎么看不清呢?怎么你的说话的声音那么远那么小,嗡嗡的?”一边说,一边揉着眼睛看四周,“这是在哪儿,怎么不像在咱们家里了?”赵婶忙拉开了她的手说:“别揉,小心再进去脏东西。”宛之哭着说:“妈妈,我没事,咱们现在在庙里。”像是远远地,听到了致远师傅的声音:“千万别揉眼睛,别着急,你受了点儿伤,没大事,静心养养就好了。”然后好象致远师傅又对赵婶说了几句什么。赵婶喂明月喝了一碗汤药,明月感到一阵头晕困乏,又睡过去了。
再睁开眼时,看到的赵婶和宛之还是模模糊糊的,明月问:“娘,我是不是被炸伤了,怎么又看不清又听不清呢?”赵婶抚摸着明月的手,趴在她耳边说:“会好的,会好的,别心急。”
致远师傅进来了,放慢了语速,声音略微提高,说:“你是个极明白极坚强的人,我把话说明白了,你才能配合治疗。你受伤了,一块弹片擦伤了你的眼睛,飞下的砖瓦片砸伤了你的耳朵,加上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声,所以形成了现在这样。你的眼耳外伤,我可以给你清洗治疗,若是轻微脑震荡,躺几天也能好。但若是视神经或内耳,听神经受了伤,那得到大医院检查治疗,我会想办法。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什么也别想,安心静养。”明月沉默良久,点点头,闭上了眼睛。
致远有个同学,是一家英国人开的医院里的大夫。铁塔弄来了一辆小推车,让明月坐上。铁塔推车,致远在旁边连扶车再扶人,为的是减少颠簸。出了山,到镇上好歹弄了辆三轮,二人把明月平稳送到了医院。
检查后,医生说:“眼睛的擦伤、炎症,应该还可以治好,但视神经和听力的损伤,就不太好办。药物会有效果,但视力听力完全恢复不容易,这要看病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了。”给了些药物。
致远师傅每天一次,到庙里后院小屋给明月号脉、扎针灸。
铁塔上山采药,回来时还常插着一大把野花儿,让明月闻闻,希望能看到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赵婶除了服侍明月吃药,就每天到大殿里跪在神像前祷告:“老天啊,救救苦命的明月吧!”
天气好时,宛之会扶着明月出来晒太阳,宛之说:“妈妈,老师讲过,晒太阳对人可有好处呢,身体好了,眼睛耳朵也就跟着好了。”
下雨了,明月听着哔哔的雨声,脸上更加了愁容。宛之说:“妈妈,您给我讲故事吧,以前,您不是老给我讲故事吗?要不我给您背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宛之的声音清脆,但又不是在大声喊,为了让宛之能听见又不震耳,这孩子很会掌握分寸,她的声音,明月能听清楚,明月脸上露出了这些天少有的笑容:“我闺女连这诗都会背了?懂得什么意思吗?”有时小屋还传出稚嫩的歌声,那是宛之在唱。她怕明月寂寞。这些天的事,让这孩子好像一下长大了许多。
一个月后,明月的眼睛炎症基本消失了,外表看来,脸上没有留下疤痕,面容依然清秀俊美,这大概是老天给这个苦命女子的恩赐吧。但十几步以外的东西,明月便看不清,别人说话也只有靠近她耳边,才能听见。
这天,致远师傅又来给她把脉,明月说:“师叔,这么长时间,很麻烦您了,大恩不言谢,一切我铭记在心。其实您也别太费心了,我心里也明白,您说句实话,我是不是也就这样了?”
致远沉默了一会儿,说:“肌体组织的恢复,需要时间。你这么年轻,身体底子也不错,应该慢慢还会好些的。”明月低下头,又摇了摇头:“您在安慰我,如果让一个人既看不见又听不见,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致远看到明月两肩在抽动,说:“不要哭。这样对眼睛恢复不好。”致远知道,对明月这样一个女子,一般的哄劝是不行的,便说了下边这番话: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苦多甜少,何况现在外边的环境这么乱!现实有时就是残酷的,而我们自己,则只能正视现实。更多的还要靠自己的心态,才能渡过难关。圣经上有一句话最重要:人类只有能够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明月止住了哭,说:“您不是佛家弟子吗?怎么又洋教圣经了?”致远说:“我也是着急了,把原来读过的都搬了出来,中西结合吧。”明月一听,也笑了。
致远又缓和了语气:“记住:眼是心中苗,心里平静,没有心火。才能对眼睛有好处。要想身体有进步,我再教你几种按摩穴位的方法,对眼睛耳朵都有好处的。”
明月说:“我们原来的房子坏了,一时也回不去,太麻烦您了。”致远说:“你就安心住着吧,我还能给你调理调理,再说宛儿奶奶在这,我还能吃上现成饭!”明月说:“那就算我权且在这修行吧!”
又过了一两个月,再去医院检查,明月的视力恢复到了0.2,听力达到了正常人的一半。
晚上,明月和赵婶坐在煤油灯下,明月不说话,望着窗外出神发楞。赵婶推了推明月,问:“想什么哪?”
明月说:“我没全瞎全聋,我应该感老天才是。人得知足。细活我是干不了了。可摸索着我能做饭。娘,您明天就教我编筐,搓麻绳,纳鞋底!‘老天饿不死瞎家雀!’”赵婶说:“这庙周围有些空地,咱们种上点什么。小后院搭个兔子窝,养几只鸡,咱们能有活路!”
铁塔背来了一只箱子,对赵婶和明月说:“我回到村里,原来住的房子全塌了,从砖头瓦块堆里能捡出来的东西,都搁这里了,您们看看总有能用的吧!”明月打开看了看,那只枕头还在。脸上露出这些天少有的笑意。
铁塔走时,致远师傅送了出来。铁塔说:“明天我就进山,找队伍去,跟鬼子明刀明枪地干,总比在矿上受鬼子气强。”致远师傅说:“大男人,上疆场,好啊!问问队伍上要我这样的不?”铁塔朝庙里努努嘴:“您这么大岁数了,先照顾好这一摊吧!再说这一片百姓看个病什么的还离不开您,我们有事也会找您来帮忙。”
宛之十一岁的时候,进了县城里一所教会学校读中学。
致远师傅把赵婶和明月娘俩安排在了小庙最里边的两间厢房里。里间是铺,娘三挤着睡,一只木箱装衣物。外间一张方木桌,两把椅子,一只厨柜放杂物,两条板凳。庙毕竞是庙,不能像普通住家,油烟饭味大,晾衣物晒被子,也为了娘三个不受外人干扰,致远师傅砌上了花墙,还留了月亮门。明月这边就成了庙里单独的小跨院。两下倒也方便。
白天,明月在院里打袼褙,旧布、碎布头,用糨糊一层一层往木板上贴,晒干了,揭下来,这就是做鞋底的原料。赵婶把它们剪成鞋底的样子,再包上白布边,几层鞋片摞在一起,就是鞋底了。乘白天光线好时,明月会用大针、锥子、麻绳细密地一针一针把它们纳成结实的鞋底。因为视力不好,手上没少挨扎。这些鞋,有时拿到集上卖,有时就由人直接送给了山里的游击队。
明月也跟赵婶学会了编筐。小院角落里堆了一捆一捆的荆条,那是致远师傅和村里几个原来在庙里上过学的学生们打来的。
晚上,宛之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明月坐在旁边搓麻绳。麻的一头系在一根骨头棒上,打转骨头棒,丝丝缕缕的麻便拧成了麻绳。有时索性撩起裤腿,直接在小腿迎面骨上搓,麻绳结实了,搓得腿上没了汗毛,搓得腿上发红,渗出了一滴滴血珠,心疼得宛之抱住明月:“妈,妈,不干了!”
本来小山村里的生活还算平静,但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中,国不太平,家也就无宁日。
日本人知道:这山区里有煤矿,强盗哪有不强财富资源的,于是,日本鬼子架起了枪炮,小学停了课,明月和宛儿、赵婶躲在家里,还是没躲过这场灾难。
日本鬼子一颗炮弹落在了赵婶小院附近,明月用身子掩护着宛儿,拉着赵婶躲在墙角,炮弹一声巨响,明月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明月醒过来时,睁开眼,眼前一片模糊。隐隐约约看到赵婶的影子,隐隐听到宛之的哭声。明月问:“娘,娘您没事吧?宛之,宛儿,宛之呢?”赵婶说:“我没事,只是一点儿皮肉伤,宛之有你身子挡着,更是一点事没有。”说着,把宛之推到了明月身边。
明月拉着宛儿,凑近了,连看带摸,说:“我怎么看不清呢?怎么你的说话的声音那么远那么小,嗡嗡的?”一边说,一边揉着眼睛看四周,“这是在哪儿,怎么不像在咱们家里了?”赵婶忙拉开了她的手说:“别揉,小心再进去脏东西。”宛之哭着说:“妈妈,我没事,咱们现在在庙里。”像是远远地,听到了致远师傅的声音:“千万别揉眼睛,别着急,你受了点儿伤,没大事,静心养养就好了。”然后好象致远师傅又对赵婶说了几句什么。赵婶喂明月喝了一碗汤药,明月感到一阵头晕困乏,又睡过去了。
再睁开眼时,看到的赵婶和宛之还是模模糊糊的,明月问:“娘,我是不是被炸伤了,怎么又看不清又听不清呢?”赵婶抚摸着明月的手,趴在她耳边说:“会好的,会好的,别心急。”
致远师傅进来了,放慢了语速,声音略微提高,说:“你是个极明白极坚强的人,我把话说明白了,你才能配合治疗。你受伤了,一块弹片擦伤了你的眼睛,飞下的砖瓦片砸伤了你的耳朵,加上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声,所以形成了现在这样。你的眼耳外伤,我可以给你清洗治疗,若是轻微脑震荡,躺几天也能好。但若是视神经或内耳,听神经受了伤,那得到大医院检查治疗,我会想办法。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什么也别想,安心静养。”明月沉默良久,点点头,闭上了眼睛。
致远有个同学,是一家英国人开的医院里的大夫。铁塔弄来了一辆小推车,让明月坐上。铁塔推车,致远在旁边连扶车再扶人,为的是减少颠簸。出了山,到镇上好歹弄了辆三轮,二人把明月平稳送到了医院。
检查后,医生说:“眼睛的擦伤、炎症,应该还可以治好,但视神经和听力的损伤,就不太好办。药物会有效果,但视力听力完全恢复不容易,这要看病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了。”给了些药物。
致远师傅每天一次,到庙里后院小屋给明月号脉、扎针灸。
铁塔上山采药,回来时还常插着一大把野花儿,让明月闻闻,希望能看到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赵婶除了服侍明月吃药,就每天到大殿里跪在神像前祷告:“老天啊,救救苦命的明月吧!”
天气好时,宛之会扶着明月出来晒太阳,宛之说:“妈妈,老师讲过,晒太阳对人可有好处呢,身体好了,眼睛耳朵也就跟着好了。”
下雨了,明月听着哔哔的雨声,脸上更加了愁容。宛之说:“妈妈,您给我讲故事吧,以前,您不是老给我讲故事吗?要不我给您背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宛之的声音清脆,但又不是在大声喊,为了让宛之能听见又不震耳,这孩子很会掌握分寸,她的声音,明月能听清楚,明月脸上露出了这些天少有的笑容:“我闺女连这诗都会背了?懂得什么意思吗?”有时小屋还传出稚嫩的歌声,那是宛之在唱。她怕明月寂寞。这些天的事,让这孩子好像一下长大了许多。
一个月后,明月的眼睛炎症基本消失了,外表看来,脸上没有留下疤痕,面容依然清秀俊美,这大概是老天给这个苦命女子的恩赐吧。但十几步以外的东西,明月便看不清,别人说话也只有靠近她耳边,才能听见。
这天,致远师傅又来给她把脉,明月说:“师叔,这么长时间,很麻烦您了,大恩不言谢,一切我铭记在心。其实您也别太费心了,我心里也明白,您说句实话,我是不是也就这样了?”
致远沉默了一会儿,说:“肌体组织的恢复,需要时间。你这么年轻,身体底子也不错,应该慢慢还会好些的。”明月低下头,又摇了摇头:“您在安慰我,如果让一个人既看不见又听不见,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致远看到明月两肩在抽动,说:“不要哭。这样对眼睛恢复不好。”致远知道,对明月这样一个女子,一般的哄劝是不行的,便说了下边这番话: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苦多甜少,何况现在外边的环境这么乱!现实有时就是残酷的,而我们自己,则只能正视现实。更多的还要靠自己的心态,才能渡过难关。圣经上有一句话最重要:人类只有能够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明月止住了哭,说:“您不是佛家弟子吗?怎么又洋教圣经了?”致远说:“我也是着急了,把原来读过的都搬了出来,中西结合吧。”明月一听,也笑了。
致远又缓和了语气:“记住:眼是心中苗,心里平静,没有心火。才能对眼睛有好处。要想身体有进步,我再教你几种按摩穴位的方法,对眼睛耳朵都有好处的。”
明月说:“我们原来的房子坏了,一时也回不去,太麻烦您了。”致远说:“你就安心住着吧,我还能给你调理调理,再说宛儿奶奶在这,我还能吃上现成饭!”明月说:“那就算我权且在这修行吧!”
又过了一两个月,再去医院检查,明月的视力恢复到了0.2,听力达到了正常人的一半。
晚上,明月和赵婶坐在煤油灯下,明月不说话,望着窗外出神发楞。赵婶推了推明月,问:“想什么哪?”
明月说:“我没全瞎全聋,我应该感老天才是。人得知足。细活我是干不了了。可摸索着我能做饭。娘,您明天就教我编筐,搓麻绳,纳鞋底!‘老天饿不死瞎家雀!’”赵婶说:“这庙周围有些空地,咱们种上点什么。小后院搭个兔子窝,养几只鸡,咱们能有活路!”
铁塔背来了一只箱子,对赵婶和明月说:“我回到村里,原来住的房子全塌了,从砖头瓦块堆里能捡出来的东西,都搁这里了,您们看看总有能用的吧!”明月打开看了看,那只枕头还在。脸上露出这些天少有的笑意。
铁塔走时,致远师傅送了出来。铁塔说:“明天我就进山,找队伍去,跟鬼子明刀明枪地干,总比在矿上受鬼子气强。”致远师傅说:“大男人,上疆场,好啊!问问队伍上要我这样的不?”铁塔朝庙里努努嘴:“您这么大岁数了,先照顾好这一摊吧!再说这一片百姓看个病什么的还离不开您,我们有事也会找您来帮忙。”
宛之十一岁的时候,进了县城里一所教会学校读中学。
致远师傅把赵婶和明月娘俩安排在了小庙最里边的两间厢房里。里间是铺,娘三挤着睡,一只木箱装衣物。外间一张方木桌,两把椅子,一只厨柜放杂物,两条板凳。庙毕竞是庙,不能像普通住家,油烟饭味大,晾衣物晒被子,也为了娘三个不受外人干扰,致远师傅砌上了花墙,还留了月亮门。明月这边就成了庙里单独的小跨院。两下倒也方便。
白天,明月在院里打袼褙,旧布、碎布头,用糨糊一层一层往木板上贴,晒干了,揭下来,这就是做鞋底的原料。赵婶把它们剪成鞋底的样子,再包上白布边,几层鞋片摞在一起,就是鞋底了。乘白天光线好时,明月会用大针、锥子、麻绳细密地一针一针把它们纳成结实的鞋底。因为视力不好,手上没少挨扎。这些鞋,有时拿到集上卖,有时就由人直接送给了山里的游击队。
明月也跟赵婶学会了编筐。小院角落里堆了一捆一捆的荆条,那是致远师傅和村里几个原来在庙里上过学的学生们打来的。
晚上,宛之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明月坐在旁边搓麻绳。麻的一头系在一根骨头棒上,打转骨头棒,丝丝缕缕的麻便拧成了麻绳。有时索性撩起裤腿,直接在小腿迎面骨上搓,麻绳结实了,搓得腿上没了汗毛,搓得腿上发红,渗出了一滴滴血珠,心疼得宛之抱住明月:“妈,妈,不干了!”
【编者按】明月在炮火中遭遇重创后,于苦难中挣扎求生。日军的炮火夺走了她的清晰视野与敏锐听觉,却未能摧毁她的坚韧——从最初的绝望沉默,到在致远师傅的救治、赵婶的祷告、宛之的陪伴中逐渐挺立,她摸索着纳鞋底、编筐、搓麻绳,用布满伤痕的双手编织活下去的希望。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