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不一(表之后记)

表里不一(表之后记)
终于写完了,我自认为是到目前为止,自己最用心的一部作品。
一、写作历程
历时三个月,新年起始的一个月,都在编故事没动笔,第二个月开始动笔,只写了序和前两章,设计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现在和过去的事情是混着写的,发现既混乱又不鲜明,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何不把两者分开?表里双线叙事,是在那个阶段诞生的,然后就把前两章的顺序重新调整。
后面的第三章如何接续,花了我第二个月的剩下半个月,因为在我计划里,这一章非常重要,把仇恨铺垫下去,雷天光的死我不想放在蟠龙镇,因为我想在下一章再把仇恨集中拉满,于是把他安排到战争中去,和过往的联系是黄牛。
最难写的是第四章,要写到血淋淋的程度,于是把雷爱军、胡喜安和雷天明都放到这一章里,这一章又花了半个月,写得痛苦而艰难,怎么把痛苦写出来,却让我无比痛苦,我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去审视,写了一版,发现阅读上过于难受,难受愤怒到自己都接受不了,所以最后用上帝视角只写到了六七分,清晰又冷静的程度。
这个时候离截稿只剩半个月了,铺垫都完了,下面略微好写一些,但是时间也很紧了,两周12万字,接下来的五六七章,雷天明和雷宏达的复仇反击,第一周写完;后面八九十章是本书的第二个真正核心,第八章把雷宏达的变化要写到位,他为了复仇入了黑道,又尽可能地保持不做少做坏事,但是在第七章我必须把他写到黑化到了一定程度,设计了一场因女友受难而愤怒变形,突破了自己不犯案的底限,起初想让他把三个东北人杀了,但是这转变会显得突兀,就收回来一半,同时雷宏达为了保护其他兄弟,他自己来做,表现他虽转变但还保留一些人性的优点。接下来的第八章顺理成章,雷宏达的心理变化使他更加疯狂,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劝住他,除了他的几个发小。
第九章是高潮,一个补药事件,用了倪非凡、魏三儿两个人的角度,同时把柳家对雷宏达的仇恨原因写出来,为结尾和游乐场案件做序幕,这一章把人物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了,这也是我很满意的地方,对于让雷宏达去试药,倪非凡是理所应当,魏三儿觉得不齿,雷宏达则茫然无知,但他最后能在不知情被暗算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分清明,才是在绝境中他人性最光辉的一点。我本来想写雷宏达吃了春药后迷失本性,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情,按理说这样才合理,但是最终犹豫再三,想换成千钧一发时才停手,其实那样处理更好更真实也更恰到好处,犹豫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略有不足。
此时离截稿死亡线只剩两天,按原计划我的第十章也分表里两重,但是最后发现无论我怎么安排,表里最后一章想表现的东西高度重合,我想了无数种从多个人角度叙事的方案,都不满意,最后突发奇想,何不合二为一,让双线叙事在最后汇集到一个点上去,按照这个思路写就顺利多了,最后的尾声,两个主角必须都要出场了,破案的桑书远和案中的雷宏达,我把他们放在最后,也有这层意思。里章的尾声,我选了桑书远、杜小梅和凌渡雨,杜小梅是后加的,因为我觉得她这个角色一直还差一口气,之前只有曲小颖的几句话描述和江物业的几句话,所以最后补一补她的性格特点。
总之,写得很辛苦,最后一章,从截稿日前一日的早上九点,写到了截稿日的晚上九点,36个小时不眠不休,在这里记录一笔夸夸自己的坚韧。
二、全书的结构
这种双线叙事的故事,我之前看过,这次我把这种双线,梳理得比较清晰分明,这是我满意的地方,两条线基本是按时间顺序下来的,我看过更凌乱的作品,感官上会觉得有些错乱,所以就不去采用。我听说,有的作家先写出几十段来,然后故意打乱,那样就过于恶趣味。
我之前的那本《雨夜迷踪》是流水账,我善于写流水账,也能够写各个场景同步推进的流水账(我那本悬疑探宝武侠《迷宫重宝》),其它的结构之前鲜有尝试,这次的转变大胆且冒险,三个月下来,感觉自己像脱了一层皮,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是很难的,所有的一切都要重建,像楼宇建筑师去造桥,像水墨画家去尝试油画,像美声歌手去唱流行,推倒重来。
表里两线最终合二为一,不是初衷,只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表章是2018年的一个案件,正常叙事,没什么可说的;里章是为表章服务的,里章里牵扯到的人物的背景故事,更为宏大一些,最初是用一个相关人物,第三章开始用两个相关人物,所以又折返回去把一章二章各加了一个人物,是刘伟亭和高启龙,因为和起初的想法不同,主要的映射都在李大成和秦校长身上,所以篇幅就短得多,也加了些料,比如高解放的死,原本高解放的死我是想放到后面讲的,因为他比较重要。
里章的叙述风格各有特色,第一人物视角,反映他本人对事件的描述和观感,如果有篇幅,就加上他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平大事件和基本履历,这是前四章;后面几章的写法又不同,因为我时常把半成品给朋友看,以便随时调整改进,有朋友说和主线关系不是那么紧密,我就在后几章调整了,人物自身的方面一带而过,把和雷宏达及其它主要事件人物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比如魏三儿本身也没什么可说的,就让他去描绘倪非凡。
三、社会派和本格派
我个人是喜欢本格派,因为我爱动脑子,不愿意只听作者讲故事。我上一本用桑书远做主角的《雨夜迷踪》,是一本纯粹的本格。
我倒不认为本格和社会有高下之分,只是觉得推理小说的话,本格应该是一个必备因素,推理小说要作者带着读者推理的。这里面推理小说和悬疑小说也有不小的区别,推理更专一,悬疑更广泛,万物皆可悬疑。
这次想把两者融合起来,正好双线叙事提供了便利,表章去本格,里章去社会,但是问题来了,我觉得很难做到兼顾,我的七八分时间,全都花到里章故事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及情节的合理方面,加上小细节的设计和各种伏笔、隐喻、对话、情绪和冲突点上,花在推理的时间太少,不够精雕细琢。
你不能说是失败,我只是觉得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做到更圆润平衡一些,这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对于本格社会的结合、分配比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四、时代感
这一点上可以让自己满意
和资深编辑沟通过,他认为时代感很重要,我也很认同。因为这本书跨越五十年,如果看完了发现,可以把内容塞到任何年代去,那就不成个体统。
于是就花了不少气力在这方面。本身人物的冲突和仇恨的累积,说到底都要求有些人会死去,这是通常的做法,能够更极致地表现你要表达的东西,那么正好时代提供了这种机会。从困难期到混乱期再到拨乱反正严打犯罪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不一,我觉得自己运用得还算是合理,这里就不详细解说,包括各个时期流行因素,也都有涉及,遍布在全书里。
五、冲突和情感
大事件是靠冲突和情感来表现的。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主要用的几种是仇恨、亲情、爱情、友情。
最大的冲突是仇恨,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至亲的残害,不得不说,当恶人侵犯到自己的父母亲和孩子时,这种仇恨是无法化解的。书中对雷爱军、郎志红的残害,是雷天明雷宏达仇恨的起因,还有柳家兄弟的仇恨,源于认为父母的死去,是来自于雷宏达的残害。这是书里前面和后面两个支撑点。其它小一些的,来自对于亲友的残害,胡喜安、白冰雪是典型。
亲情的描绘只限于雷家,高家我没去描绘,虽然虎毒不食子但是我自己对高家没有好感,自然不会在这方面下力气,柳家也不多。
爱情方面,因为在本书不是重点,没做更多的篇幅给爱情,雷爱军和郎志红、胡喜安和雷天明、郭轻烟和雷天明、白冰雪和雷宏达这几对儿,都没有百分之百地展开。
友情方面,有三个警察的同事之情、战争中的战友之情、雷天明和胡晓亭的发小之情、雷天明和柳师言的同学情谊、罗瞎子和雷天明的忘年之情、雷宏达和几个同伴的发小之情、曲小颖和雷宏达的露水之情。
还是仇恨着力最多。
六、差异
这其实也是我主要想表达出来的东西。
事件的还原角度,为什么说真实的历史最难还原,在于叙述历史的人,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小的事件。比如一件事牵扯到三个人,让每个人去还原,还原出来的各不相同,所以说这和个人密切相关,举例说前面说的补药事件,就是产生了差异,对于事件的看法,对于是非对错的看法,,对于对自己影响的看法,涉事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大的方面,小到一句话也会变成讹传,比如赵清风对高奈渠说的是:这种人容不得了,而高奈渠对高士奇复述时就变成了:这个人留不得了。这里面的差异就能让人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角度不同。
这本书是一个罗生门,所有事件目击者的身份、性格、能力、目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搅合在一起。
距离产生美,差异造成矛盾,形成误会,引发思考。
七、误会
误会是由差异造成的,由误判引发的。
书里很多的误判,就比如因为金班长给雷爱军留下了一块二等功奖章,就让雷爱军以为雷天光得了二等功,进而来找赵清风要二等功待遇,这就是一个误会,其实赵清风在这件事情上没有错,他甚至去查证了,接下来的误会就是雷爱军误会赵清风推诿和阻挠,这些林林总总的误会,和最后雷爱军的死密切相关。
还有补药事件,魏三儿在外屋听到的声音,让他认为是雷宏达正在侵犯白蕾,而在一道门之后,却是雷宏达自伤来对抗春药,一道门之隔,差异就造成了极大的误会,这是听到了,你说眼见为实吧?门开了以后,魏三儿看到的场面,反倒更加深了他的误判,先入为主杯弓蛇影。
八、主角的侧面描写
人物非常多。
但是主要人物只有桑书远、雷天明、雷宏达、柳如柏这几个,着墨点并不在篇幅上,因为他们几个都没有单独用篇幅去描写。
全部都是侧面描写,这也是我让我比较满意的一点。
这真是我第一次尝试这么写人物,很有意思,你要把主角架构在虚空之中,离你的手有一定距离,看得见摸不着。无疑,这种写法相当累,在你叙述配角的时候,要时刻想着主角的事情,你要把主角肢解开,每个分离的肢体,都吸附在其他人身上。我看过的双线和多线叙事,主角还是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全须全影;而我使用的这种方式,是你要从各个地方,不同人的身上,去找寻主角的碎片,最后把它们拼接起来,就好比碎片拼图或者乐高的方式,你才能看到主角的实体。
九、配角
配角的选取,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
首先,大事件定下来之后,一共18个配角,每一个都有他们的用处,在大事件中也是除了主角之外,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不是主角身边的人,就是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中,还原事件和主角。
所以,每一个配角都很重要。
因为雷宏达牵扯的事件最多,那么分配给他的配角也就最多。最主要的有简博通、凌渡雨、毕飞影、胡坚强、桑墨清、曲小颖、于国峰、李大成,这几个是有一半主角光环的,单独占据一个篇幅的,还有很多是在篇幅中流动着的,比如罗瞎子、高奈渠、高士奇、白冰雪、杜小梅等等。
其次是雷天明,分给他的配角有柳师言、郭轻烟、胡晓亭,流动的是胡喜安,还有些是几个人共用的,像秦太平、赵清风。
在某个节点上,配角的光芒甚至超过了主角。
十、隐喻
这一点也让我花了许多精力。
各种不同的隐喻,有卜卦的、姓名的、事件的、环境的。全书不下几百处,不过这需要读者去寻找,去领会,在我看来,像一颗颗的彩蛋,留下来让你去发掘,每找到一颗彩蛋,你会会心一笑,会凝神思索,会咬牙切齿,会痛不欲生,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如果你没找到几颗,有可能你阅历没到,很多的,是经历过一些苦难的,我这样年龄的人才能发现;有一些,是要你脑筋急转弯的,还有一些,需要你有很好的联想能力或者直接说,具备很好的智力才行的。
举两个例子,一是赵清风和高奈渠的姓名这一处,名字和行为的反差;二是白家人,白蕾、白芳(开标)、白冰雪(白芳女儿)书中只提一次,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
所以这是一本烧脑的书。
十一、大事件
书里的前九章,有九个大事件,加上序言,就是十个。
有的有具体日期,有的有具体季节,每一个都是一段故事。
(1)2018年秋天:人体雕像事件
(2)2005年9月20日:开标
(3)1966年9月12日:批斗(郎志红)
(4)1979年3月16日:黄牛(雷天光)
(5)1979年10月29日:重阳节(雷爱军)
(6)1984年3月4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大婚(雷天明)
(7)2003年10月15日:拜山头(雷宏达)
(8)2006年2月14日(情人节):怒火(雷宏达/白冰雪)
(9)2006年4月5日(清明节):高奈渠(雷宏达)
(10)2005年10月2日(国庆节):补药(雷宏达/白蕾)
十二、女性角色
不得不说,这还是一部男主的小说。毕竟,复仇和杀人,尤其是杀人犯 ,还是以男性居多。不过书里也不乏女性角色,各有特点。
郎志红:自我个性强的老师,心高气傲/胡喜安:最悲剧人物,身体有缺陷/郭轻烟:自我意识强,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是非感强/曲小颖:意志坚定,独立,励志/白蕾:坚强,道德感强/杜小梅:贪图享受,有心计。
十三、优缺点和疑惑
优点:有但也不足道,很多新的尝试,人物多还立得住,干货够多
缺点:1-因为赶稿错别字极多
2-结构过于繁复,视角转换多,阅读门槛高
3-非常烧脑,需要读者的智商水平够高,读来不轻松写意。
4-文字上平白,有机会可以适当润色。
疑惑:1-第一视角,第一视角确实不好把握,本来近期我已经不怎么用风景体貌神态动作这些辅料了,在第一视角里,看到的听到的加自己的心理也就够了,辅料再多就不真实,谁没事儿自己给自己的六感写作文啊,我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大约也就是这样,挺平白的。
2-现代人节奏快,被小视频灌输,像被洗脑一样,只接受不思考,所以像这本书会有多少人看进去,实在不敢高估。
3-本格派还有没有前途?还要不要写得这么复杂?确实有朋友看了说你的书我看不懂,我说我也没指望你看懂,想不思考看着不费力,也可以去看《故事会》。
十三、小结
总而言之,这部书不是那么浅显,你看之前要有思想准备。
就像物证科小孙说的那样,不是顺路,而是延长线。
所有精彩之处,都不是随处可以捡到的,它们都在远处,都在我所描绘的事物的延长线上,用你的思考,用你的想象力,用你的感受,去捕捉它们吧。
龙门七少
2024年4月1日愚人节。
【编者按】《表里不一(表之后记)》铺展了《寒风破晓》的创作经纬:从表里双线叙事的诞生,到本格与社会派的艰难平衡;从人物群像的侧写拼图,到时代感与隐喻的精雕细琢。作者以三个月脱胎换骨的创作,在仇恨与困局中织就罗生门式的故事,虽因赶稿留有瑕疵,却以密集的冲突、差异与彩蛋,为读者设下一场需用思考与阅历解码的阅读挑战。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