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七章 师范任教(1—2)

作者: 清风2023 点击:129 发表:2024-11-14 15:24:53 闪星:2

  潜心教学

  悲痛①化作教学痴,

  教书育人似着迷。

  深钻细研无穷趣,

  师生共勉长学识。

  

  教育革命

  无知无畏敢于闯,

  自编教材自己讲。

  全神贯注搞教改,

  年终受到县表彰。

  ①指:爷爷去世,悲痛难忍


  一、山旮旯里觅中专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是火急火燎的,做不完就像有什么心事一样,办理工作调动更是如此。回到济南的第二天,我不顾旅途的劳累,一早就去洪家楼历城县革委教育组报到。

  给我办手续的是人事干事张老师,办完手续之后,我问他:“历城师范在什么位置?离王舍人庄(济南化肥厂驻地)有多远?”张老师笑嘻嘻地说:“历城师范是咱县教育上唯一的县直单位,位于郭店村东南。交通非常方便,既通汽车,又通火车。离王舍人(庄)十几里地,骑自行车一会儿就到。”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乐滋滋的,心想:“我怎么会这么走运呢?这与调进济南市区有什么区别?”回到家里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玉梅,她也非常兴奋。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祸兮福所倚,没有调进梁山县,反而调进了济南市历城县。

  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到学校里去看看。看看学校到底在哪里?交通是否方便,校园什么样?我骑着姐夫家的一辆旧自行车,第二天一早就沿着济青公路向东出发了。

  这天,天气特别晴朗,我的心情也特别舒畅。冬天还没有过去,凉风中带有一丝暖意,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我骑着一个破旧自行车悠然自得地慢慢行进,边走边欣赏两边的自然风光。路过济南钢铁厂进入韩仓村,韩仓村道路狭窄又脏又乱,是当时济青公路上出济南的卡脖子路段。穿过韩仓到处是一片农村景象,地里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星星点点洒落在麦田里。东北方向有一座工厂,那就是济南重型机械厂。东南方向不远处浓烟滚滚,那是历城小钢联(历城铁厂)。路过铁厂不远就来到了郭店村。

  那时,郭店是董家乡的一个村庄,济青公路从村南穿过。我停在郭店村头四处张望,也没有发现像中专学校那样的单位。我向过路人打听历城师范在哪里,他们都摇头说:“没听说过有个历城师范。”我心里就纳闷:“历城师范应该是县里的一所较大的学校,会有学生天天出出进进的,难道村里人看不见吗?”

  我只好推着自行车边走边问,在村南十字路口遇到一位教师模样的中年人,他指着向南去的公路说:“在去孙村的路上,路边有一个工读师范,没听说有历城师范。”噢,我明白了,肯定是工读师范改成了历城师范,一个县不可能有两处师范。

  于是,我骑车向南而去,穿过胶济铁路,望见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个像学校的单位,它孤零零地座落在麦田里,院墙方方正正像一个正方形。我想,学校在这个地方真不错,离郭店火车站不过二里地,这里交通方便,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个办学的好地方。不料,走近一问,原来这是郭店铁矿家属院,根本不是学校。干脆,我就直接打听工读师范在哪里吧!他们告诉我,工读师范在去孙村的公路傍边,大约需要向东走八里地就到了。

  这八里地可不好走啊!都是爬坡的路。其中有两个大上崖,需要推着自行车才能上去。大约走了八里地,果真发现路南村边上有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好像是座小学,中专不会那么小。上前一问,那是郭店铁矿矿部。矿部的人告诉我,在高尔村的后面有所工读师范,不过这几年好像没招生。上坡的劳累、地方的偏远让我兴致全无,心想:“堂堂的中专学校,怎么会藏在山旮旯里呢?”

  我从小就怕狗,担心村里的狗会窜出来咬人。我只好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穿过了高尔村。这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建筑别致的大院落,院里面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我顿时喜出望外,心想:可找到历城师范了!一转眼又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大门还有解放军站岗?原来这是“空军大院”,师范还在它的后面呢。

  紧贴着空军大院西墙外有一条小路,顺着这条小路转到后面去,发现一个像小学模样的院落,里面有几排坐北朝南的红瓦房,校门向西开,在不起眼的大门傍挂着一个大牌子“山东省历城师范学校”。这哪里像一所中专学校?连一所像样的小学也赶不上。

  我推车进门,学校领导赵书记(已故)和李老师(教导主任)接待了我,给我介绍了学校情况和发展前景。报到之后,李老师又带我到各教研组去与我未来的同事见面。在数学组见了刘继云、初学政和胡玉(化名)三位老师,在语文组见了杨崇峰(已故)、石巧兰和孟宪峰老师,在理化组见到了王进裕、王振兴(已故)和罗秀玲老师。学校共有教职员工不过十几人。据学校领导讲,他们都是从全县各中学挑选来的或是从外地选调来的优秀教师。

  报到之后,我走出校门就想:“这哪里像是一所中专学校?图书馆在哪里?实验室在哪里?运动场又在哪里?…”一进学校门就是下坡,出学校门不远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向西南方望去,群山环抱;向东北方望去,洼地一片。历史悠久的历城县,怎么会选这么个山旮旯建全县的最高学府呢?可是又一想,山东大学不是已经搬到曲阜去了吗?山东师范学院不是搬到聊城去了吗?山东医学院不是搬到泰安去了吗?中专学校建在偏远的山沟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再说,这总比在郓城杨庄集中学要好多了吧!至少还有宽绰的办公室,还有教工宿舍,每周还可以回家团聚。想到这里,心里宽慰了许多,骑车顺坡而下,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二、学员促进了我

  调入历城师范之后,我的人生目标开始明确起来,那就是在教学实践中破除“旧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探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那时对什么是“旧教育”思想和“旧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受“文革”的影响,只知道“旧教育”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社会实践,是“书本上开机器,黑板上种庄稼。”是“研究马尾巴的功能。”至于怎样进行教育革命,心中是没有数的。

  一九七一年,新上马的历城师范还没有正式招生。为了提高全县初中的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分期分批举办初中语文、数学、理化骨干教师培训班,内容主要是疏通教材和研究教材、教法。

  我既没有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又没有教学实践经验,什么教材、教法的研究我全然不懂。当时,我们数学组里共有四位教师,刘老师担任教研组长,刘老师、初老师和我任教,胡老师是专职班主任。刘、初二人他们都是师专毕业生(曲阜师专、烟台师专),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刘老师调来师范之前是历城二中的数学教研组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向老教师们学习,尽快适应教师培训这项工作。

  第一期师训班开学了。当时的教学要求是:“通教材,指重点、难点,提教学建议(指导教法)。”那时,我只知道讲解课本知识内容,也能指出知识的重点,对于什么“难点”、“教法”我心中无数,也就是说,只能通教材,而教材研究和教法指导只好避而不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瞎说。

  开学后不久,学员对我的教学不够满意。我征求学员对我的教学意见,他们普遍要求深入分析教材,指出重点、难点,并且要多指点教法。实际上,我的教学程序只是模仿我的中学教师的教法。而我的学员们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的是,如何深入理解教材,如何深入了解学生,如何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因材施教。很显然,我的教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学员所反映的意见我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限于我自身所具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这些建议我又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学员们把意见反映到学校领导那里去了。他们普遍反映初老师讲的课很受学员欢迎和赞赏。数学教研组决定组织听初老师的课,开展教学研究。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让我学习初老师的教学方法。

  听课之后,在教研组里集体评课。所有听课的老师都说些赞扬的话,没有一位提出改进意见。快到最后轮到我发言时,我却当着学校领导的面,不顾初老师的感受,坦率地给初老师提出了教改意见,我说:“初老师的课,在知识讲解方面很清晰,分析得也很透彻。但是,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旧教学方法。”我说的是自己的真实看法,没想到惹恼了初老师。

  事后,他找到学校领导说:“我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了,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还是另请高明吧!”领导心里知道这是针对我来的,没好气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你是老教师,应该帮助青年教师。郭老师说话直来直去,心里没有恶意。当面发表个人意见,总比背后议论好得多吧!怎么这就受不了啦……”自从初老师搞了那次公开课之后,他对我变得不冷不热,也不再与我交流教学上的事了。我后悔莫及,不该当着领导的面给他提意见,伤了他的自尊心。

  刘老师对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治学态度严谨。每天晚上办公到深夜。我受他的熏陶,他什么时候结束办公,我就什么时候离开办公室。在历城师范的那段日子里,经常在夜深人静其他老师都休息了,刘老师和我还在灯下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推敲教法。

  有时他累了,就拿出“大众”香烟(八分钱一盒)来抽。他把一支烟扔到我的办公桌上说:“老郭,歇歇吧!抽支烟提提神。”“老郭”,多么亲切地称呼!他身为教研组长,教学上有一定经验,可是,他对教材总是反复推敲深入钻研,遇到知识性问题时还经常主动地向我请教。我那时年轻,头脑好用,一般的数学题是难不住我的。他曾经在背后夸奖我说:“有(数学)难题,找老郭。”不知为什么,我调进师范之后,老的少的都叫我‘老郭’。那时我根本不会吸烟,只是他的好意难以拒绝,我就尝试着吸两口。两人一边吸烟,一边交谈教学体会。夜深人静,心里感到十分惬意。

  我发现,刘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很丰富的。记得他曾经谈到在课堂上如何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的方法,怎样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暗示学生等等。他以身作则,深入钻研教材,治学严谨,我为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遇到这样的一位好教师而感到幸运,刘老师是我从事教师工作遇到的第一位良师益友,是我的学习榜样。

  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满足学员的学习需要,我经常到学员当中去,征求他们对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期间,当我遇到难以处理的教材或教法的问题时,就主动虚心地向刘、初二位老教师请教,我是认真地、真诚的。

  过了些日子,可能是我的真诚打动了初老师,他对我的态度彻底转变了。主动和我交流教材教法方面的问题,还把他在师专学过的课本《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一书赠送给我,让我做教学参考。

  我拿到这本书如获至宝,抽空就如饥似渴地阅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进行反思。我想,尽管这本书是文革前的‘旧书’,毛主席提出要“推陈出新”,我连“陈”都不掌握,怎么能推出“新”来呢?为此,我就要很好地学习,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下一番独立功夫,把高等师范的教育教学理论抓紧时间弥补上。

  第一期师训班顺利结束了,我对教学工作也开始有点入门了。这期教师培训班与其说我培训了学员,不如说学员促进了我。实践的需要是促进人们学习的巨大动力。“逼上梁山”,客观环境“逼”着你上进,你就会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努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七章师范任教(1—2)节叙事脉络清晰,作者从工作调动后的学校探寻,到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情节推进自然流畅。此章节围绕作者调入历城师范后的经历展开,先讲述了寻找学校的曲折过程,展现出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偏远与环境的质朴。后着重叙述在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成长,从对教学的懵懂无知,因学员意见而引发的教学反思与学习,到在刘老师等的影响下逐渐入门,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教育工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努力与困惑,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发读者对作者在教育道路上进一步成长经历的好奇与期待。这一章节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情感与思考,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在教学中从青涩到逐渐成熟的成长历程,以及在那个特殊时期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转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教育意义。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作者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是否能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