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各界读者喜爱《绿梳子》(下) 金辉

作者: 绿梳子 点击:844 发表:2024-01-15 10:13:26 闪星:8

       雷祯干(当年中学班主任):

  看完你对百岁母亲的回忆和令堂著作《绿梳子》,感动再感动!崇拜再崇拜!


  吉晓峰(北京战友):

  一把绿梳梳理,百年历史沧桑;

  四世悲欢离合,风雨传奇人生。


  刘群力(北京退休干部):

  没想到您老母亲已驾鹤仙去,但她的第二生命却永远留在人世间!老人家真是一位活菩萨,那颗心永远是那么纯净无暇,已然自然成道。一提起《绿梳子》,那些艰难平凡而刻骨铭心的画面就扑面而来,真希望能有人把这书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来,让更多人领略这位不平凡的震撼人心的女性。


  强昱(北师大教授):

  导读《绿梳子》,深刻而细腻。

  老人家真是令人佩服,让我既感动又敬仰。转发给了我的学生群,让学子们更好地理解人生。


  王曼玲(军队作家):

  传奇老人,伟大母亲。

  漂亮一生,精彩无限。


  陈礼荣(荆州日报):

  拳拳游子心,眷眷桑梓情。

  每读《绿梳子》,心绪总难平。

  ——追思缅怀先乡贤李长慧医生兼示金辉同志


  李昆堂(河北收藏家):

  读完《绿梳子》,很为你老母亲不平凡的经历喝彩!老人年轻时期的求学之路艰辛曲折,建国后的执着和贡献令人十分钦佩。老人离世留下的是育人的宝贵遗产,永远让人敬仰。


  张湘玲(柳州会计):

  《绿梳子》值得拥有,可复阅之一生。

  反复在看您和李婆婆说生死那段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命的奥秘谁能道个明了,唯有知,知生知死,生死一体;常观生灭变化,了然分明,何必执生与死?

  金老师和李婆婆的精神力量励志我坚心勇猛向上,向前,探究回归自然、本来。


  吉玲(北京医生):

  你母亲的故事太感人了,她是我们医者的典范!她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她还是那么积极乐观,永远充满阳光!我们之间通过几封信,老妈妈总是把关怀和热情传递给我,难以忘怀,她就是我的榜样!


  郭忠武(唐山老同学):

  李院长和我家及我爱人家渊源颇深,我岳父也曾当过马家沟矿医院院长,和李院长共事多年,一同评为先进,接受表彰。我家兄妹四人、爱人家姐弟五人,都得到过李院长的诊治,我们都铭记在心。她老人家德高望重,医技超群,普济众生,芳名永存!


  高国庆(唐山战友):

  一个朋友,曾在小学任校长,多次外派出国任教,喜读诗书,微信聊天时我顺便把你的“导读”发去,让她也了解一下唐山这位奇女子的百岁人生:

  我的同乡、战友、好朋友、作家金辉发来《<绿梳子>导读》,我又忍不住翻出原书——他母亲的自传《绿梳子》读起来。老人坎坷曲折一生,仁爱行医一世,真乃奇人奇文啊!老人在我的家乡是有口皆碑,备受治疗过的病人及唐山群众爱戴。我也写过一首《读〈绿梳子〉有感》:书香门第,名流之女,命运堪多舛,且喜身伴护花人。唐山巨擘,巾帼英才,医心系仁者,晚瞰烂漫夕阳红。

  朋友看完“导读”回信:为你有这样优秀的作家朋友,为作家有这样杰出的母亲,点赞、致敬!


  李秋生(北京高校教师):

  金辉老师的母亲李长慧女士102岁仙逝,作为怀念,他写下了《绿梳子》的导读文字。老人92岁时的亲笔自传《绿梳子》,我曾在朋友圈推荐过。

  本文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金辉的外公李宝常先生。此前见识了他的书法,今日吟诵他的诗章,感觉在与大家对话。比如他在抗战逃难中写下的这首诗:“仓皇烽火逼残春,买棹移家蜀水滨。十二巫峰笼夜月,千寻剑阁绝飞尘。已拼骨肉填沟壑,妄冀琴书护鬼神。侥幸乘风登彼岸,惊心已是再来身。”

  这首诗令我想起了杜甫的《逃难》:“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以我的欣赏能力,我真觉得二者不分伯仲——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悲凉,同样的油画般的质感,同样的家仇国恨……

  李宝常先生,估计除了他家乡的文史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由此我对最感兴趣的历史学产生了怀疑。我想说的是,《绿梳子》这样的书是对大历史的最好的补充和解读。我重复一遍:所有人的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所以,需要每个人都像李长慧老人这样书写自己。

  当下的疫情,亲历过的,有感受的人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你写下来的会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告诉后来者这是怎样的三年,它会比历史书的记载更真实,更感性。

  不信,你去看看《绿梳子》。


  张子君(河北省应急管理厅):

  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永远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不竭动力。


  唐文军(北京军休干部):

  时代楷模,未来导师。


  李红满(保定银行):

  百年风华,山高水长。


  苏韦君(北京军休干部):

  把《绿梳子》拍成电影电视剧,或是又一部《青春之歌》。


  郭洪钧(上海高校教师):

  百岁老人,传奇人生,特此致敬!


  杨秀清(北京军休干部):

  几代人的感人故事。


  江凌飞(国防大学教授):

  奇人奇书,如获至宝。


  高上凯(经理人):

  从医至善,做人至德!你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卢程亮(经济学博士):

  令堂老人有如此高寿、心境和人生际遇,不枉此世!望兄秉承母业,道功德慧更臻圆融。


  李彦兵(西藏转业干部):

  再读感受更深切。老人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孟凡邦(廊坊退休干部):

  老人家真是传奇的一生,太让人们敬慕和怀念了,她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代纯明(唐山工程师):

  可敬可爱的李(妈妈)院长啥时候仙逝的?是老人家把我领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开心快乐每一天(网友):

  心里好难受痛苦,今天早上看到信息我大哭,深切怀念德高望重的李阿姨李院长,一路走好!


  长正(唐山老诗人):

  一世英名百世秋——遥祭长慧院长

  惊闻慧老辞故旧,鹤龄丹心志未酬。

  十里长街酹奠酒,千家饮泣万户讴。

  踏破煤海千重浪,一袭白衣岁月遒。

  音容笑貌今犹在,一世英名百世秋。


  赵廷贤(唐山中学校长):

  遥祭李长慧先生:

  笑看百年沧桑巨变,正气留千古;

  无憾一朝驾鹤西行,丹心照万年。


  艾立起(唐山诗人):

  遥祭李长慧老人

  寒风萧瑟送残秋,噩耗传来涕泗流。

  枕侧绿梳余韵在,却悲慧老已神游。


  霍凤玲(唐山诗人):

  遥祭李长慧院长

  细雨霏霏洒晚秋,惊闻噩耗泪双流。

  绿梳手捧音犹在,慧老英名百世留。


  杨红心(唐山中学教师):

  李院长是看着我长大的亲爱的阿姨。从我小时的记忆开始,她对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尤其是对病人和家属,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亲人和慈祥的母亲。她说话很直爽善解人意,和老伴金教授两人工资挺高的,很乐于助人,自己却很节俭,衣服虽然不是很新,但很干净整洁。和我父亲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帮助我父亲,劝他改正暴躁的坏脾气。我父亲很是听这位老大姐的劝告,脾气逐渐改了许多。遗憾的是我到市里工作后很少看望老人家,如今我这心愿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们永远怀念您!


  徐洪贤(唐山老同学):

  老人家在我心目中几近完人,你我既为发小,故与老人的近距离接触,影响可谓深矣。

  门前左邻右舍大多市井平民或家庭妇女,只是不记得当时如何称谓:大妈?阿姨?就像你到我家,见我父母只是怯怯地一笑……

  1960年我小弟出生不久患脑膜炎,我跟我妈去陪床,你家老太一宿不知多少次临床问及,我至今历历在目。

  文革中,老人家挂着牌子拎着凳子在矿医院门前低头认罪,看不出沮丧与不忿,晚上再去临床看病。须知那时多少人偷偷找李大夫瞧病(不敢称李院长了)。老人说:白天接受批判不算上班,晚上得补上。

  记得地震后住在简易房,我回家逢你探亲,在你家我们从下午聊到晚上,老人家捧来两杯热牛奶,至今仍觉香甜。

  似你所言,你从老人家身上所得教益与影响,她身边的其他人不受益么?反正我是有感的……


  杨临怀(唐山中学教师):

  李院长是我最敬重的人,她一生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不求名利,可惜如今这种德医双馨的医生太少了。李院长是一个大写的人,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孟凡茹(唐山中学教师):

  李院长是天堂派到人世间的菩萨,来度化凡人,我们能够见过这样的人,能够感受她的点点滴滴,真是三生有幸。


  李松丽(马家沟矿医生):

  假如人间有通往天堂的天梯,我会借用天梯对天堂的李长慧老院长叫声李妈妈!人生有太多的遗憾,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感情。如果您老人家健在,当面叫上一声李妈妈,这是我的夙愿。因为只有您能配得上这样的称呼。母亲的所有美好的词汇都不为过,母亲是伟大的慈悲的博爱的不求回报的,您见不得哪个孩子经受病痛苦难贫困,用您那高超的医术救治和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您用有限的工资资助和帮助了多少困苦的家庭,我就是其中一个。

  老院长大爱无疆,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救赎世人的。她老人家的人品更是世间的楷模。

  我是个普通人,我愿意把老院长的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有能力和有正能量的人士来传播老院长的事迹,让社会更加净化,百姓得到恩慧,人类灵魂道德得到升华!


  陈惠方(北京作家):

  《绿梳子》无论从题目到题材,还是从内容到细节,真是妥妥的一部电视剧好故事!犹如一块弥足珍贵的原生态百年璞玉,熠熠生辉,字字珠玑。

  老人家堪称“光辉的一生”。我总觉得老人还活着。


  张丽钧(唐山中学校长):

  李院长真的是一本我们读不完的大书!敬仰她!怀念她!


  李宏(铁路总工):

  令堂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文明之楷模,愿精神永续!


  汪永晨(北京记者):

  还记着读《绿梳子》时的感受,愿老人家在天国安康。


  于增湘(舞蹈家):

  《绿梳子》太感人了!

  读这本书,你的妈妈还活着。


  成平(珠海出版社长):

  难忘《绿梳子》。

  意志与智慧双融的杰出大医。

  万古长青!

  老母亲是金矿,儿子细心帮助挖掘,贡献的是历史画卷。


  陈辉(新华社高级记者):

  帮助老人出版《绿梳子》是老母亲生前最欣慰的事!


  刘秋萍(唐山中学教师):

  《绿梳子》这两年我读了好几遍,仍意犹未尽。这是一本拿起来就让人放不下的好书,是老少皆宜的书,特别是激励青少年立志的书。优美隽永的《绿梳子》令人陶醉,她德医双馨是医务工作者的楷模,是我们做人的榜样。长慧院长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将和《绿梳子》长留世间。


  张俊(荆州学者):

  人有没有灵魂没法证实,总觉得一个留下自传的人就会有灵魂,读逝者的自传其实就是一次灵魂间的对话。

  再读百岁老人李长慧生前留下的自传《绿梳子》时就有这种感觉。

  这是您对母亲的最好纪念!


  孟晓霞(北京居士):

  用心读“导读”,《绿梳子》真是最好的纪念。看到这本书传播得这么广,你又把这些读者反响细细摘抄。这么多人的感言集中起来,给人的感觉又不一样。老人家走后,你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思念,你的深情好感动人啊!


  施贵林(唐山报社编辑):

  令堂大人走了,她把《绿梳子》留在人间。


  姚天泓(东北大学图书馆):

  传世著述,启迪后人,慧华常照,精神永存!

  

图片23.png

  世纪老人李长慧(渠陆军摄于2019年11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金辉先生是个有心人,把《绿梳子》读者的感受汇集成文,这个章节里,可以看到长慧院长当年的老同事及其子女对长慧的缅怀感激之情,还有曾经的邻居对长慧的美好印象,这些文字十分珍贵。“德高望重,医技超群,普济众生,芳名永存”,看着百岁老人慈祥的笑脸,让人不得不相信,长慧是上天派下来的真正的白衣天使,我们永远缅怀她!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