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六十五)
六十五
乘着改革的东风,全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里,粮食产量年年增收。农民们还在农闲时间进城打工或者经商,农民手中有了钱,也都改善了住房条件,住上了漂亮的宽房大屋,农民们都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富裕生活。
老桥乡的经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局面,由于经济的大幅度提高,使原来的乡升为“镇”了。现在镇上店铺林立,平坦的柏油公路直通县城。
高家屯的村民们也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村里的自来水管网已彻底完工,通往镇上的三里土路修成了柏油路。
村民们都扶老携幼来到村头,站在机井旁,抚摸着那高大地自来水压力罐,观看着那乌黑发亮的柏油路,大家都高兴地欢呼雀跃。
就在机井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还放着扩音器。大家都知道,今天自来水正式供水和柏油路通车同时剪裁,老桥镇的镇长来主持仪式。
村党支部书记张勇毅在那里摆弄着扩音器,张勇毅是高家屯老艺人“泥人张”的孙子。当初张老汉给孙子起的名字是“永艺”,寓意是代代永远留住这传家手艺。后来因为文革时不能搞这种艺术了,他就改成了“勇毅”意为着既勇敢又有毅力。
人们正在高兴地翘首等待,“笛——笛,笛——”一声汽车的鸣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只见有两辆黑色轿车向人群驶来。当汽车停下,从第一辆车里下来的人,大家都认识是老桥镇的吴广深镇长。当第二辆车停下来时,下来一位烫着时尚的发型,身穿时髦服装的女士,缓缓走下车来。大家一时认不出是谁,只见她向大家招了招手说:“乡亲们,大家不认识我了吗?我是王丽娟,娟子啊!”人们这才醒悟过来:“啊!是娟子啊……”
吴镇长从扩音器里向村民们喊起话来:“高家屯的村民同志们,现在咱们村的自来水,以及通往镇上的柏油路都全部竣工了,这两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是有咱们高家屯成功的企业家,王丽娟女士的慷慨资助修建的!”大家听了,全场都响起了“唏嘘”之声,并热烈地鼓掌,表示谢意。
吴镇长讲话结束后,张勇毅书记宣布:“下面有企业家王丽娟女士讲话。”丽娟笑着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吴镇长和张书记都说你讲几句吧,丽娟见推脱不过才勉强说:“乡亲们,这些年因为我忙于事业,不经常回家,和乡亲们见面少了,对不起了。自从改革开放我就出门创业,打过工,做过保洁员,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总算有了自己的事业。我王丽娟出生在高家屯这块土地上,喝着咱们高家屯的水长大的,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不会忘了咱们高家屯,不会忘了高家屯的父老乡亲。我为乡亲们做点贡献觉得心里高兴,以后只要大家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保证会尽力而为的……”
简单得仪式结束了,大家族拥着丽娟向村内走去。她高兴地和乡亲们说说笑笑,谈论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人们都争着介绍,自从丽娟离开高家屯以后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大部分都建了新砖瓦房,年轻人还买上了各色各样的摩托车。和以前比呀,真是有天壤之别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无比的欢快。
在人们慢慢向村子里行走的时候,丽娟在无意中一转头,看见一个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胡子邋遢的人,木讷地坐在墙根下的一块石头上发呆。丽娟问乡亲们:“怎么,咱们村还有这样的困难户吗?”乡亲们说:
“这是宋金石。”
“什么?”丽娟诧异的说“这是石头哥?”
“是啊!”
“他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
“咳,一言难尽呗。”
丽娟慢慢地走到金石的面前,轻轻地喊了一声:“石头哥,你好吧!”
只见宋金石不说话,面部没有表情,只是眼睛稍微向丽娟扫了一下,然后低着头把身子扭向了另一边。
王丽娟看着他那像似高傲、鄙视,但又像是……他的神态令人琢磨不透。丽娟没再问下去,只能无奈地和张书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她向张书记问起宋金石的情况,张书记啧着嘴说:“当年他在文化革命时是何等的风光,都当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了。可是他太激进了,派性武斗时伤残了好几个人,还整出了人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他被解除了职务。可能是觉得落差太大,心情上不能接受,对改革形势也看不惯更是适应不了。于是就牢骚不断,整天唠唠叨叨,有人想劝劝他,他不但不听,还训斥人家,所以后来就没人和他说话了。他自己也觉得没趣,干脆就不怎么说话了,甚至经常窝在家里不出门。从年轻他一直没成家,到现在还是孤身一人,家里家外没人和他沟通说话他就越发变得少言寡语,时间长了就好像精神上有了问题。现在他经常闷在家里很少出门,地里的活也不怎么干,都是他哥金宝叔替他干。”
丽娟不由得感叹着说:“咳,太可怜了,都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害了他。”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沓钱,递给张书记“我这里只有这些现金了,请麻烦您转交给他,让他买几件衣服和日常用品吧。”张书记说:“好好,那我就代他谢谢您了。”丽娟不无感慨地说:“不用谢了,我和他都是一块成长起来得同龄人,他现在的心情我们都应该理解,你们年轻人要帮助他开拓视野,让他认识一下当前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形成的大好局面,我们老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能对他的思想转变会有很大好处。”
张书记啧着嘴说:“唉,其实农村这几年的变化他应该看得清清楚楚,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什么样的提高,他心里也该明白,可他的脑子就是转不过这个弯来,他觉得现在是搞资本主义,他认为就是宁肯吃不上饭,也不能搞土地承包制,真是让人头疼。”丽娟微笑着说:“他的脑子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根本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张书记找到了宋金石,拿出钱来说:“石头叔,这是丽娟姑姑给你的一千块钱,请你收下。”宋金石低着头不说话,也不接钱。张书记又说了一声:“请你收下,这是丽娟姑姑给你的。”
宋金石还是不接钱,而且慢慢地说:“资产阶级的钱,我不要。”张书记见此情况也没办法,转身笑了笑,喃喃地说:“真不可救药。”
没办法,张书记找到了宋金宝,说了刚才的情况。金宝说:“他已经钻进了牛角尖无法摆脱,闹得现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真是又可怜又可恨。”
金宝叹了一口气说:“当初他和丽娟处对象,都处了好几年到了准备结婚的时候了,就因为当年文革时的一阵风言风语,把丽娟家的成份临时改成了‘富农’,他就把人家蹬了,人家丽娟当时非常痛苦,几次找他谈甚至哀求他,俺爹也劝他闹他,不知道跟他生了多少气,甚至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可他就是一意孤行。”
张书记好奇地说:“噢,还有这么一回子事啊?我那时年龄小不知道,咳,真是时过境迁,此一时彼一时啊!人家丽娟姑姑现在北京经营了一家大服装公司,年收入上百万。给咱们村出资修公路修自来水,还给咱们镇学校里捐了不少钱。石头叔当年那样对人家,可是丽娟姑姑不计较他的过去,还给他这么多钱,看来是还记着旧情啊,哎!他还不要,说人家是资产阶级的钱。”
宋金宝摇着头叹了口气说:“他现在满脑子里还是文化革命的那一套,什么‘破四旧立四新’啊,‘造反有理’啊,不忘阶级斗争啊!别人没法和他沟通了,真是可怜呐。”
“是啊,够可怜的,我觉得能有个和他说上话的人开导开导他,慢慢地让他能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咳,谁能开导得了他呀!”
村委支部书记张勇毅没有完成任务,又把那一千块钱退给了王丽娟,说:“丽娟姑姑,对不起我没把事办好,又把钱拿回来了。”
“没事,我直接和他谈谈吧,你也尽力了,谢谢!”
“不客气,是我这个村干部不负责任,一直没和他谈过心,没和他正面接触过,他可能对我有些抵触。”
“也许吧。”
……
【编者按】第十三章(六十五)节主要写小说中另一对因为当时那个时代中毒太深,而被拆散的情侣爱恨情仇的故事。随着国家政策形势的转好,宋铁石与王丽娟这一对曾经的恋人再一次“相逢一笑泯恩仇”而重见真情的前因而等待再续前缘的后果。这一章节算是伏笔情节,是为推动男女主人公在曲折中前进,又在曲折中发展的姻缘作铺垫,起到暗示作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农村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农民也有自己的企业家,这不曾经因为冤假错案而定性为“富农”的王丽娟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届时回到家乡来帮助村民来脱贫致富搞建设。回想当初,曾几何时,她与当年既勇敢又有毅力的转业军人,丰彩依旧灿烂的宋金石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却由于那个时代而被活生生的拆散了。王丽娟能在跌倒中爬起来,成为企业家,为自己的家乡做善事,与之截然相反的宋金石却“一根筋”到底,不能与时俱进,当初恋人王丽娟衣锦还乡之时,他的脑子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根本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甚至于还出现了精神问题,还纠结于当年的问题不放,可见,他的流毒之深,简直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解铃还须系铃人。谁能把他从那个时代拽回来,恐怕只有王丽娟了吧?也许受恩于他的侄子宋天昊也有可能?最后究竟是谁把他拉回到现实了呢?他转变以后,是不是能够与王丽娟再续前缘呢?如果他们能够重归于好,终成眷属,是不是也暗示宋天昊与张小兰也能冲破一些人为的和客观的束缚,的,而达到“大团圆”的结局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欢迎网友积极赏析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