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八章  山昴,一棵“红杨树

作者: 峭岩 点击:639 发表:2022-07-02 14:36:57 闪星:6

  夏天来了,战士们好象这样低声唱着,

  高粱长起来吧,

  高粱长起来吧!

  我们要去铁路东,

  那大平原上逛一逛呀!

  大平原,

  绿汪汪的海呵!

  我们到那里去随便地逛逛,

  背起我的小马枪,

  把手榴弹别在腰里。

  顺便到保定城也去逛逛吧!

  好久不见的城,

  好久不见的街道,

  好久不见的生意呀1

  跟好久不见的老乡,

  见一见面,我敢说。

  那儿的老头儿、小兄弟、姑娘们,

  在合着嘴巴想我们哩!

  呵呵,山哪,

  不管你用多少野花

  都留不住我,

  放过夏天

  就是放过游击队最好的年成呵!

  高粱长起来吧!

  正当魏巍以诗唱出战斗的向往时,日寇以七万兵力对晋察冀 根据地的“铁壁合围”开始了。

  这时,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布成立,六月又爆发了 苏、德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太平洋战争,急待肃清八路 军,以便使它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五月,日军在中条山战役中, 又击溃了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能抽调部分兵力用于华北敌后 作战,八月,华北敌后的八路军为了惩罚残暴的敌人,发动了空 前规模的百团大战……所以,日军向我举行空前规模的“扫荡” 的形势,就越来越迫切了。敌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多田骏,因“囚笼政策”的失败被撤了职,由冈村宁次继任总司令。就是这个“日本 军阀三杰之一”的冈村宁次,这个屠杀我东北同胞的有名刽子 手,到华北一上任,便提出了 “治安强化运动",对各根据地实 行野蛮的残酷的“三光政策”,他已集中了七万兵力,首先向我 北岳区举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敌人用“铁壁合围”,“梳 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企 图消灭边区和各分区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根据地的斗 争,进入更加激烈、残酷的岁月。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军区首 长指示,机关分散行动,实行灵活机动的穿插,巧妙地打击敌 人。

  这一变化,随之带来各个部门的变化。随之也就有了文化深 入到穷乡僻壤的口号,作战部队离开交通干线、较大的城市,到 利于隐蔽的地方去,同疯狂的敌人“打转转”。部队的行动愈加 频繁了。

  已调到一分区政治部任通讯干事的魏巍,这时不得不夹起腊 板,跟部队钻起山沟来。部队有时晓行夜宿,有时夜间行军,他 都步步紧跟,只要部队一停下来,他就立即投入编小报的工作, 用自己的精神武器同部队一起作战。

  易县。八月。天气已热得烤脸了,魏巍跟着一个团队出发, 在山峦中行进。途中得知敌人要合击易县北部,队伍赶紧缩回 来。为了不暴露目标,在路边的深坎下隐蔽起来,有的爬在草丛 里,有的蹲在岩石后,鸦雀无声地等到太阳偏西,等进犯的敌人 走远了,部队又开始行动。

  队伍象长蛇一样,蜿蜒在山峰之间,大岭之下,汗水湿透了 衣衫,战士们一个个摘掉帽子,脱掉上衣,艰难地迈着步伐。不 巧的是,这时魏巍发了疟疾,浑身冷得打哆嗦,他的脚步不得不 停下来。在一条小溪边,他把身子扑在岩石上,喝了清凉的溪 水。也许,这一口口甘甜清凉的山泉,奠定了他对山中泉水的 深情,竟酿造了那么多讴歌晋察冀的诗篇。可是,他落伍了,旋 风般的队伍丢下了他,在部队首长的关照下,魏巍暂时留在途中 的一个小山村里,等待部队再转回来。

  这个小山村,座落在一峰大山下,百十户人家,风景秀丽, 村里的群众也好。房东大嫂是个三十出头的一个孩子的母亲,人 长得秀气,干活也很麻利,她把魏巍安顿在热炕头上,盖上被 子,说道:

  “小同志,趁敌人没'扫荡',你就睡一觉吧,有了情况我 叫你!”

  魏巍哪里睡得着,身上奇特地寒冷不说,他担心自己跟不上 队伍,革命“革”不到底了,心中非常不安和焦躁。刚迷迷糊糊 地睡了一会儿,忽然听到房东大嫂急促的喊声:

  “快醒醒,小同志,鬼子来了,快!”

  魏巍一下子跳下炕,拿上携带的一个挎包——那是他的文具 包,跑出门去。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幼都跑出来了,牛呀、羊 呀、猪呀,也跟着主人逃了,都挤在一条大川里,象山洪一样, 闹闹嚷嚷地朝前滚动。

  魏巍怕给大嫂添麻烦,决定自己走,说不定半路上还可能碰 上部队呢,他朝大嫂喊着:

  “大嫂,不要管我,下次见!”

  大嫂很留恋又担心:

  “同志,往南跑,那边有山洞!”

  “是咧!”

  魏巍走出很远了,还听见山村大嫂嘱咐的声音在耳边震荡 着,呼唤着。

  奔跑的路上,魏巍意外地遇到了四个战士,其中有一位小战 士叫东祥,是分区卫生部的,河间人,十五、六岁的样子,显然, 他们也是掉队的。魏巍到底是机关干部,善于组织和集中,他马 上把他们叫到一块,说:

  “我是分区政治部的,跟我走吧!”

  这时,五位一体的新战斗集体诞生了。

  在魏巍的带领下,他们离开大川,爬上一座峭壁,找了个背 阴的地方隐蔽起来。魏巍的疟疾病还没发过去,浑身难受,战争中 治疗这种病没什么特效药,连最普通的奎宁药也没有,只有边区 自己生产的疟疾丸。他从口袋里掏出来,没水吃药,他只好一扬 脖把药丸吞进去,过了半天,那药丸还粘在喉咙里呢!

  天黑沉了,他们背靠着岩壁,望着云彩间的星群,拉着话,渐 渐睡去。他们多么想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熬到天明啊……

  突然,山顶上骤然响起炒豆般的枪声,从山下传来人的 吵嚷嘈杂声,子弹从头顶上“嗖嗖嗖”地飞过去,远处山坡上燃 亮一团团火光。一个战士惊叫着:

  “鬼子搜山了!快起来! ”

  黑暗里,他们手慌脚乱,寻找下山的方向。

  魏巍把他们喊住:

  “不要乱跑,小心跑进鬼子的包围圈里,来,这边是山坡, 一滑就下去了!"

  魏巍先让其他战士下,东祥第四个下,他最后下。这些战士 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滑那么高的陡坡,身子一仰,双腿一伸,象 坐滑梯似的,“嗖”地一下,便稀里哗拉地滚到山下。轮到东祥时 却出了麻烦,滑到山脚时,胳膊脱臼了,他疼得“哎哟、哎哟” 直叫。魏巍又当了 “医生”,好不容易把东祥的胳膊恢复到原位。 可是,当他们这么一折腾,耽误了时间,先滑坡下山的那三个战 士跑远了,魏巍和东祥又成了新的掉队者,只好相依为命了。

  枪声不知啥时停息了。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小鸟从巢里扑打出来,跳到树枝上,

   啼唯鸣唱一支晨歌,草叶上的晨露打闪了,湿漉漉的草地透发着 一股清香,清香里掺杂着硝烟味。当太阳吻住山峰时,大地脱尽 了夜礼服,万物便赤裸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弹飞箭鸣的年代,有些人们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活动的, 他们要隐蔽起来,钻进草丛里,埋在岩缝间,保存自己。魏巍和 东祥从大路边找了条进山的小路;在一个大石缝里安了 “家”。 魏巍的病也好些了,又有了精神,他幽默地说:

  “东祥,咱们到'家'了,你拔些草来,盖在身上,好好睡一 觉。”

  “是! ”

  东祥答应着,拔来一捆捆茅草,放在岩壁下。魏巍把草铺在 地上,毛绒绒的象一床大毛毯,又搬来好几块石头,垒在洞口 上,以便在有情况时,用它消灭敌人。

  “床”铺好了,魏巍拿出随身带的窝窝头,和炒的黄豆粒, 分给东祥一半,说:

  “吃吧,饿了吧?吃了睡一觉,看情况,咱们再想法找部队 去。”

  东祥大口大口地吃着,黄豆在嘴里发出“咯唳咯喘"的响 声,比吃猪肉大米饭还香。吃罢饭,魏巍叫东祥睡下,又在他身 上盖上茅草,他嘿嘿地笑着,也许是第一次以草当被,觉得怪新 鲜的。魏巍也躺下,又把另一堆草压在自己身上,每人枕着一块 石头,躺下了。

  魏巍说:“东祥,你听说过有一首这样的红军歌谣吗?"

  “啥歌谣?"

  "稻草被,金丝黄,

  红军哥哥盖身上,

  不怕天寒和地冻,

  一觉睡到大天光!”

  说罢,俩人抱在一起偷偷地笑起来,那笑声竟惹来一阵山风, 几乎掀掉他们身上的“被子"。

  “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民所显示的威力,不能不震动着 诗人的心,那新的生活的魅力,也不能不诱引着诗人的心,在这 多彩的现实土壤上,又怎么能不产生出她自己的诗歌? ”诗的冲 动,令魏巍惴惴不安,他仰卧在新奇的天地间,睁大眼睛,观察 着硝烟与战火弥漫的天空一-

  远山,不是晋察冀挺起的坚实的脊梁吗?

  白云,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问候吧!

  苍松,多象持枪屹立的边区自卫军!

  野菊,是山中大嫂打柴丢下的衣扣吧!

  飞鸟,哪里是你安祥的巢哟!

  田野,应是农民耕作的一首绿色诗哩!

  魏巍遐想着,猜度着,试问着,他干脆坐起来,以膝盖作 桌,匆匆写下心中的诗行。

  “当我突出了重围,

  重又拿起了诗笔,

  诗,我的诗呀,

  我象遇见千里外的亲人了,

  我们分别了几多岁!

  我喜爱的,我的诗呀

  我的奔放的马,

  你永远和工农一起, 欢腾跳跃的马,

  今天啊,我挽着你的丝缰, 想去踏遍那山峦上的云霞。

  “马呀,我知道你为什么, 跟我这样亲近,

  竖起长耳,

  发出欢叫的声音:

  这是因为我眼望着死亡,

  傲慢地将它跨过; 我没有动摇, 真理没有离开我。

  而假若面对着刺刀, 我的意志堕落了, 诗,我的诗呵,

  你不过象一片败叶, 死于污泥,

  你叫谁人去哭你!

  呵,马,

  让一看到你狂奔就快乐的驭手, 我用大手掌,

  来理理你的鬃毛吧。

  宽阔的秋风吹哟,

  我要跨上马,

  奔驰过苦痛的大地,

  跃上那山峦上的云霞!

  才思敏捷,诗情奔涌。魏巍几乎是一口气写完了这首诗。这 是他诗心的倾吐,又是对现实的礼赞。那诗情冲开胸壁,象脱缰 的马,出闸的洪水,奔泻挥洒。

  写完一首,拟个什么题呢?

  “诗就是我,我就是诗,我爱诗,诗爱我,我没死,诗就不 会死,就叫《诗没有死》吧!”

  魏巍落下诗的题目后,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是陶醉?是憧 憬?是胜利后的喜悦?是攀登后的追求?

  他抬起头,以骄傲的目光审视着苍茫的远天阔野,蓦然间, 他望到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在山坡上屹立,在风里哗哗作响。一 种新的向往和冲动袭击着他的心头,他产生了起个笔名的念头。 他看中了杨树,心中默默想着:杨树,歌唱的树,红色代表革命, 红杨树,就是为革命而歌唱。他动情地喊道:“对,红杨树!” 诗人几乎高声喊起来“红一杨一树!

  他已听到远山的回声了。

  魏巍紧紧勒住“马”的缰绳,继续奔驰在诗的原野。他悄悄 把诗页翻过,又开始了《在石缝里,我笑着……》的写作。那火 热的、真挚的、自信的诗情,从他的笔端泻出I

  “在石缝里,

  冷杀害着我;

  黑云象江流一样,

  从远山涌到头顶5

  大风好似故意地,

  扫走我辛勤拔来用以遮身的秋草。”

  “我忧愁了,但我并不慌乱,

  只是平平静静地思索,

  我知道我是谁,什么在支持我……”

  “我端坐在石缝里,

  我想着,今天该有一件什么事要结束了,

  我望望又宽又大的天空,

  望望又宽又大的土地,

  忽然觉得我还没有出够力量呢!

  但是我望望脚下的石头,

  想起它随时都可发出仇恨的吼声,

  在石缝里,我又微笑了……”

  这是一首即兴诗篇,魏巍放下笔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自信 和骄傲。诗中阐发出来的一种不可战胜的、支持诗人的精神是什 么呢?那就是正义战争的神圣、民族解放的希望和战士崇高而顽 强的精神,无情地蔑视了残暴的敌人的无能,唱出了战士的骄 傲!晋察冀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诗呵,游击去吧,永远不要叛变;人民不仅养育了你的 诗,人民在饥饿里也养育了你;你应当把智慧也用于战争,把盅 争也当成诗。”

    《诗呵,游击去吧》 眼前是硝烟未散的村庄,脚下是血迹斑斑的田野。敌人丢掉 的钢盔,跑散扔下的绑腿布,被敌炮火炸死的小猪,逃难人丢下 的鞋袜,一件一件、一幕一幕从魏巍眼前闪过,这情景象一把火 燎烧他的心,不时感到阵阵酸楚。

  此时,魏巍以战场记者的身份,深入岳北地区采访。路上, 他想起司令员的话,琢磨久了,就变成了几句诗,在他的脑海里 萦回着:

  “战争,难解难分的复杂的风暴9

  又飞旋在晋察冀。

  '红杨树'呵,司令员说,

  '给你十几个同志,

  带着你的诗游击去吧!”

  他就是怀揣这样的嘱托,以一种革命的神圣感上路的。

  在狼牙山的小路上行走着,谛听着:刚刚爆炸过的山石的撕 裂声,是怎样隐隐散去的,又是怎样远远传回来的;在凄冷悲怆 的山村里,他审视着,以爱怜的目光:炊烟是怎样熄灭的,几家 点燃了夜灯,又是那样浑浊不明;在双目失明的大娘、拄着拐杖 穿着露出脚趾头鞋的大爷面前,他静听着:鬼子是怎样将一个女 孩杀死的,又是怎样将她的躯体扔进燃烧的火堆里的。

  狼牙山啊,你从造山运动的轰鸣中走来,横亘千里,问世万 载,可曾经历过“五一大扫荡”这样灭绝人性的屠杀吗?可曾见 过连续三个月的“拉网、掳掠”吗。

  晋察冀阿,血火中的“孤舟”。

  一个小山村的村口,那几乎塌倒的墙壁下,从几位晒太阳老 年人的口里,魏巍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它是由一个长了胡子、抽烟袋锅的老人讲的:

  早晨,天刚麻麻亮,启明星还在狼牙山顶上,村头响起了枪 声。“鬼子来喽,鬼子来喽!"有人站在房顶喊起来。等村里的 人们穿起衣服,一支鬼子的马队已经进了村东,另一队进了村 西,象堵老鼠似的,把人们圈了起来。

  一会就听一个中国汉奸喊:“父老乡亲们,都到井台上集 合,皇军有话跟大伙说!”

  老的、小的、男的、女的,稀稀落落站在村中间的井台周 围,足有二十多个人。汉奸翻译替鬼子官对大伙说:“乡亲们, 咱皇军在岳北山里打了胜仗,请几个弟兄去修炮楼,点到谁,就 跟皇军走!”

  二十多个人,除了走不动的老太太、缺了腿的跛子没要外, 连青年妇女也让鬼子卷走了。

  在鬼子兵营里,一天三顿窝窝头,就咸罗卜疙瘩。可怜那几 个青年妇女,有的成了家,有的还是黄花姑娘,都被那些狗日的 糟踏了。炮楼修好了,那些狗日的真毒啊,又把二十多青壮年, 全扫死在大山沟里,开了枪还不算,又在每人身上捅了一刀,这 些鬼子真该千刀万刖啊!

  就是这样,也有死里逃生的。一个青年农民,就是从死尸堆 里逃出来的,带着身上被刺刀挑起的一块肉,血糊拉拉地跑了几 十里路,回到家时一头扑在炕上,差点没活过来。

  在完县的龙堂村,一家普通农户的住房里,魏巍默默凝视那 一盘血迹未干的土炕,刚刚发生的一幕惨景,映现在他的眼前:

  当那些端着枪、握着刀的“黄狗”闯进龙堂村时,二十多个 老弱妇孺没有跑脱,她们为了 “壮胆”,全挤在这盘土炕上。在 一声恶狼般的嚎叫声里,建”地一声,门被踹开了,几把明晃晃

  的刺刀对准一双双昏花的眼睛,一双双泉水般的眼睛。

  “八路的,知道? ”

  老人摇摇头。

  “八路的,’知道? ”

  孩子摇摇头。

  “八路的不知道,统统死了死了的” “黄狗”发火了, “哦嘲"两枪,先将一位老人打死。顿时,屋里象炸了窝的蚂 蜂,大人小孩哭叫着,拧作一团,有的推开窗户想逃,可是,那 里跑得掉啊!

  枪响了,刺刀扎进了胸腔,一个个躺倒下了。有的孩子临死 时,还咬着妈妈的乳头,有一对青年男女刚刚结过婚,也被鬼子 双双枪杀了。那间屋子啊,阴森森的象地狱,那盘土炕呵,变成 了一盘血炕。

  鬼子兵带着中国人民的血债,带着龙堂村群众的血债,逃走 了……

  在那些日日夜夜里,魏巍带着对人民的极大同情,怀着对敌 人的切齿大恨,走了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用他那颗温热的心, 那双发颤的手,敲开一扇扇坚闭的门。他的所谓采访,就是对苦 难同胞的抚慰和鼓励啊!他倾听了无数人的哭诉,他的眼睛流了 一次次的泪,滴湿了手里的采访本。

  于是,又一颗诗的种子深深埋进他的心里。

  易县张官铺村。

  四月的天气初暖乍寒。魏巍住在村南的一户农民家里,这里 是鬼子“拉过网”的地方,到处笼罩着战争的阴霾,人们惊悸未 定地生活着,准备对付敌人的二次、三次“扫荡”。

  魏巍从一个村干部的口中,了解到许多敌人惨害人民群众的 罪行。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就这样一问一答地开始了。

  “同志,你听说过农村妇女被逼着跳舞吗?嘿!这些狗日 的,啥样丧尽天良的事都干得出来呀!”

  “他叫我们为他们修炮楼、挖战壕、当炮灰,末了,还拿中 国人开心哪!"

  “怎么开心?"

  “让妇女跳舞呗!那是上个月集上,闹嚷嚷围了一帮子人, 象耍猴似的。七、八个日本兵在耍弄一个年轻妇女,当着那么多 人啊,逼着那妇女脱掉衣服。同志,那女人脱得一丝不挂呵,让 人怎么看下眼去呀!"

  “没人打那些狗日的?"

  “谁有家伙呀!那'黄狗'一个个端着大枪,让她跳舞给大 家看,很多人都跑开了。那女人不跳,可恶的鬼子就用香烟头烧 她的奶子,烧得那女人啊,疼得满头大汗,脸都蹩青了。”

  “这鬼子,太可恶了!”

  “那女人就是坚强,打也罢,骂也罢,烧也罢,就是不跳 舞,也不服软,两眼瞪着'黄狗'们,拿他们没办法。”

  “后来那女人死了吗?"

  “没有!不巧不成书,咱八路军的便衣队来了,叭叭几枪揭 倒了三个鬼子,其余的一看不好,扔下那女人,撒腿便跑了。”

  “那女人是哪个村的? ”

  “也是附近庄上的,常给八路军办一些事情。自打那以后, 听说她挎上枪了,也许就在聂司令的手下干事哩!”

  这位农村干部的谈话,为魏巍带来一个不眠之夜。

  黑油灯爆着火花,咆唯H丝地燃烧着。四月的南风不时摇响低 矮的窗户,房子里很静,但却翻腾着有声的无声的画面。冒着硝 烟的村庄,河里飘浮的小孩,奔窜逃命的游击队员,还有那盘血 炕,竟在眼前烧成一团火。他又仿佛听到了那位被敌人脱掉衣 服、被烟蒂烧奶头的女人的控诉了。此时,“诗的灵感”变成了 “叩门的情人”。他伏下身去,沙沙地写起来。

  他正写作一首《好夫妻歌》,男主人和女主人的原型已从真 实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他本着自己这样的创作信条:“当你研 究生活的时候,要有最大的老实,而当你结构作品的时候,却又 要有最大的'不老实'。”从而,构思了这样一个回肠荡气的情 节:

  狼山上生活的一对好夫妻,四年前作者就和他们相识了,

  “朋友呵,你给我挑了一挑甜泉水,

  大嫂呵,你抓把山菜放到开水里。

  当我说声谢谢你,

  脸红了呵,你们还是一对小夫妻。

  而今死在狼山里……”

  “三年前,当我负伤在狼山里,

  昏沉沉,又遇见你们这对小夫妻。

  朋友呵,是你把我背回你的家,

  大嫂呵,是你把紫葡萄一颗颗放到我嘴里!

  如今呵,你们遭难我不在,

  今天惨死在狼山里 几个月前,当作者第三次见到这对小夫妻时,他们已生下可爱的孩子,过着甜蜜的日子:

  “大哥呵,你那天到山里采药去,

  大嫂呵,你在家流汗蹬着织布机。

  眼看着正要把荒年度过去,

  可是呵,被敌人打死在深山里!

  你们的幼儿哪里去了?

  对我说呀,你们这对好夫妻!"

  可是,当作者最后见到这对好夫妻时,他们已双双被敌人杀害了;

  “敌尸里,我发现了你,

  狼山上,你们一对好夫妻。

  朋友呵,你死了怎么还睁着眼,

  大嫂呵,怎么掉了一半头发在污泥里?

  大嫂呵,你的衣裳怎么撕得这样烂,

  朋友啊,你手里怎么还握着荆条子!

  呵,你们纯洁的血液流一起,

  狼山里,倒下一对好夫妻!" ?

  诗的结尾,魏巍以如雷的铿锵语言,发出了击裂山石的喊声,

  “好夫妻,好夫妻,

  狼山里,你们这对好夫妻!

  枪在我的手里直发烧,

  热泪滚到我心里!

  要不用敌人的头来祭你!

  我情愿死在狼山里……”

  这首诗,简直是一气呵成。激动时,他的手都发抖了,眼泪几次 模糊了他的近视镜。他不得不取下来,用手抹一抹,又继续写下 去。

  就是在那个夜晚,他的笔声、心声和着习习的南风一起鸣响 时,他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只是那些富于韵律的词汇,随着脑海 中的情节,推来推去,不断地摆到合适的位置上,还有诗情的涌 动,构成一声声音响,连成一个个节拍,在春夜的小屋里震响 着,回荡着

  以至,他的帽沿被油灯跳荡的火苗烧了个窟窿广也还不知晓 呢!

  “我,一颗小小的种子,被党的手投向了燃烧着的土地。然 而,这块土是党的土,人民的土,是以毫不吝惜的精力养育了我 的这一块土。是她,让我认识了敌人,认识了斗争;特别是让我 认识了人民,爱了人民。我永远感念这一块土。”

  一颗新星,升起在山舞之巅。

  它在晋察冀的无数星群里,受着光辉的映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辽阔的土地,激烈的战争,质朴的人民,这一切感染着魏巍,他写下许多昂扬的诗歌。日军的铁壁合围、治安强化运动、三光政策开始了。对此我军机关实行分散管理,魏巍去一分区政治部任通讯干事。在生病、躲避敌军的围剿中,他写下了《诗没有死》《在石缝里,我笑着……》《好夫妻歌》等激励人们战斗的诗作。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