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一章 求学时代 1、乡野顽童

作者: 武立金 点击:1251 发表:2021-12-27 07:10:43 闪星:2

  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的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就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军事。


乡野顽童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叶落归根”。中国的老人,至死难忘的是生于斯养于斯的桑梓之地。多少位居显赫的大吏,多少功高盖世的将军,多少海外发达的侨胞,多少学有所成的游子,无不把衣锦还乡当作晚年的头等大事。

  在晚霞的辉映下,躺在台北士林官邸病榻上的八十八岁老人蒋介石,眼前不断幻化出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他还清楚地记得:过去回家一般都是搭车自宁波往南十余里到鄞县,然后向西南六七十里即是奉化县城,再向西北四十余里进入溪口镇。

  溪口,东起湖山桥,西挹翠屏山,北倚白岩山,南封溪南山,一脉剡溪横贯东西,是以其独特的融人文、自然、佛教于一体的千年古镇。清《雪窦寺志》有言称颂:“众山环翠,群涧澄练,民居宛若桃源仙境。”

  虽然没有世界奇观,没有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出了个蒋介石,溪口便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名闻遐迩。蒋介石的旧居,蒋介石的足迹,蒋介石的家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便为人们所关注。为此,蒋介石对翻修蒋氏家谱十分重视,曾亲自为家谱添写了自己光宗耀祖的简传:

  周泰,原名瑞元,一名中正,字介石,肇聪次子。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肄业,考送日本振武军校毕业,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团士官候补生。大元帅府参谋、大本营参谋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第一任大总统。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五日(公元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午时生。光绪三十三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十九年十月受基督教洗礼。配毛氏,民国十年为慈庵王太夫人义女。民国十六年继配宋美龄,美国威尔斯莱大学博士,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月十二日生。子经国、纬国。

  其实,在蒋介石以前,蒋家的家世极为一般。自清代以来,蒋家一直住在溪口,“历代勤劳务农”,从未有一人入仕为官。从祖父蒋斯千起,家有薄田三十余亩,兼营商业,开有玉泰盐铺,以经营盐、酒、茶为主。溪口地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交界处,盐铺又处于镇上繁华之地,“生计日渐饶裕”,成为镇上有名的“十甲户之一”。

  一八六二年,玉泰盐铺遭兵火之灾后,蒋斯千便把生意交给次子肇聪经营。被街坊邻人称为“埠头黄鳝”的二十二岁蒋肇聪,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但精明强干,而且也是镇上的热心人,善于调解邻里纠纷,又是乡间庙社的首事,所以族里有事大都叫他来处理。

  享年只有五十四岁的蒋肇聪却娶了三个妻子:原配徐氏,生有一子介卿、一女瑞春。徐氏病殁后,续娶孙氏,孙氏没有子嗣,不久也因病去世。他最后一任妻子是王采玉,生有二子二女,除瑞元和瑞莲兄妹俩存活外,小女儿瑞菊和小儿子瑞青均早年夭折。

  王采玉生于一八六四年,是“越剧之乡”嵊县葛溪镇葛竹村人。王采玉在家父王有则的教育下,知书识礼,信奉佛教,“深明春秋大义”和“儒家的忠孝大节”。在十九岁时父亲一场重病,导致家道中落。王采玉嫁于曹家田的竺某为妻,过门不久即夫婿病故,接着公公也逝去,遂返娘家金竹庵带发修行。后经玉泰盐铺老伙计王贤东撮合嫁与四十五岁的蒋肇聪,当上了老板娘。

  王采玉在蒋家的生活,初时还算舒心,上有公公做主,下有丈夫恩爱,生儿育女,不愁吃穿,过着令人羡慕的小康日子。为时不长,在蒋斯千、蒋肇聪先后去世后,王采玉的生活发生了逆转,比蒋介石大十岁的蒋介卿对后母不孝不敬,还在族人的挑唆下多占家产,玉泰盐铺也归到他的名下,并继承了伯父蒋肇海的家产,家境比蒋介石母子要好得多。

  命运多舛的王采玉在经历公公、丈夫、一女、一子去世的悲痛之后,只好靠信佛念经寄托精神,希望把儿子抚养成人,顶门立户。她依蒋介石的名义分得了二十四亩地、一片竹林和三间楼房,生活尚属中上等。老宅叫“周房”,蒋介石仰慕周文王、周武王,故重立堂号为“丰镐房”。

  应该说,幼年的蒋介石运气不是太好。由于母亲王采玉长期敬佛食素,身体瘦弱,产后无奶,不得已雇了同族蒋肇性之妻单氏为奶妈予以喂养照料,才使他像别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起来,甚至比别的孩子更加活泼顽皮。正如他后来所说:“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嬉跳跃,凡水火刀棓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忧。”

  在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不慎失火,虽经四邻奋力抢救,大部资产还是付之一炬,好好的房屋变成了瓦砾,所幸蒋介石及其家人都躲过了这场意外的灾难。后来蒋肇聪在原址重建,店面扩大为三间,店后又建起作坊,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

  一八九一年的大年三十,溪口镇车水马龙,人流涌动,男孩女童换旧着新,欢蹦雀跃,春联、花炮、年会更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位于中街箪场弄口的玉泰盐铺也不甘冷清,照例贴红挂绿,张灯结彩,分外热闹。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年夜饭往往是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高潮,蒋家也不例外。此时,玉泰盐铺后院的厅堂里,蒋斯千召集全家三代同堂围坐在八仙桌旁,品尝节日佳肴,共享天伦之乐。也许是节日的喜庆气氛过于浓烈了,桌上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使得连日来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的蒋介石激动得不能自已。

  这一年,活泼好动的蒋介石刚满四岁,成为蒋斯千的孙辈中较受宠爱的一个。蒋介石看到饭桌上的筷子,突然冒出奇异的念头,想试一试自己吃饭的喉咙到底有多深。他张开嘴巴,将一根筷子直挺挺地插进了食管。

  瞬间,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突涌而至。蒋介石发出一声沉闷的尖叫,随之白眼一翻,冷汗直冒,昏倒在母亲的怀里,不省人事。

  眼疾手快的王采玉急忙将筷子从蒋介石嘴里拔出,拼命摇晃儿子的身体,呼喊着“瑞元”的名字。可是,蒋介石却没有任何反应,王采玉被吓得嚎啕大哭,几乎晕厥过去。在坐的老少爷们也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除夕之夜发生这等不吉不利的事情,自然令蒋斯千忐忑不安,一宿难以成寐,生怕孙子日后成了哑巴,或者更加不幸。他在孙子的卧室外守候了一夜,还不时隔着窗子问儿媳:“瑞元好些了吗?会讲话了吧?”

  天亮后,蒋斯千一把推门进来,急不可耐地想看看孙子怎样了。哪知他刚刚掀开被子,蒋介石就翻身跃入他的怀中,搂住他的脖子说:“爷爷,我好了,喉咙一点儿也不疼!”

  蒋介石说完,还在床上翻了一个筋斗。蒋斯千大喜过望,全家人转忧为喜,高高兴兴地给亲朋好友贺岁拜年去了。

  在溪口,大年初一要到祠堂参拜祖宗,然后孩子们可以领到一份芝麻糖饼。清早,蒋介石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蒋家祠堂,跪拜祖宗后便去领赏。可是争强好胜的小瑞元偏要抢先去领,遭到童伴一致反对后,就故意在泥滩里打了一个滚,然后再往人堆里扎。别人见他满身是泥,只好避让任其逞强。从此,他便落下一个“瑞元无赖”的绰号。

  溪口一带的冬天用来取暖的是一种和板凳相似的“夹炉”,当年只有四五岁的蒋介石因为玩得太累了,见屋里有一个“小板凳”,就一屁股坐了上去。穿着开裆裤的他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等到屁股有灼热的程度时,情况已经不可收拾,蒋介石被烫得哇哇直叫。

  王采玉发现儿子的屁股和阴囊严重烧伤,就在患部涂抹一层猪油,以土法治疗蒋介石的烫伤。在烫伤逐渐好转之际,蒋介石到野外大便,一只狗闻到猪油的香味,跑过来咬住了他的阴囊,痛得他满地打滚,嚎叫不止。烫伤未愈,又遭咬伤,真是雪上加霜。

  蒋介石长到五岁时,更是淘得吓人。那年中秋节,家人都聚在院子里赏月聊天,而经常有奇异举动的蒋介石却舍弃天上的明月而不望,发现院子的水缸里有一轮明晃晃的皎月,便对蒋斯千说:“爷爷,我把月亮送给你,好吗?”

  “好,好……”蒋斯千哈哈大笑,“还是瑞元对爷爷孝顺!”

  说着说着,蒋介石来到水缸旁。他以小小的身躯,惦着双脚,勾着腰肢,爬上缸沿伸手去捞月亮。原本以为水中明月唾手可得,岂料因脚尖用力过猛,结果头重脚轻,一个筋斗栽进了水缸里。

  王采玉忽然发现儿子不在身边,又听到“扑通”一声响,心知不好,便叫家人四处寻找,找来找去,最后发现蒋介石栽进水缸之中。当家人手脚麻利地捞起来时,嘴唇发紫、手足冰凉的蒋介石已奄奄一息,令王采玉又暗自伤心了一番。

  有一年,蒋介石随祖父到法华寺上香。他一路上不得安宁,时而抛石扔土,时而大吼大叫。祖父喝斥了几声,他却置若罔闻,依旧乱跳乱跑。突然,他的脚被乱石绊了一下,一头栽进山沟里,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蒋斯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拉了上来,又采集一把草药给他止血。

  近山知鸟音,近河识水性。生活在剡水溪畔的蒋介石六岁就学会了游泳。这年夏天,他经常躲过家人的看管,脱光衣服和镇上的玩伴一起跳到剡溪。他指着水里的小鱼对小伙伴说:“小鱼都有这样大的勇气,难道我们做人的还不如小鱼吗?”

  蒋介石毕竟幼小,尚不知剡溪的脾气。这里尽管常见波平浪静,似无凶险,但是一旦遇到上游山洪暴发,水面很快就会变脸,清澈的溪水瞬间变得混浊不堪,水流突然发出无穷的暴力,给水里的人带来很大灾难。

  有一天,蒋介石和他的小伙伴在水里游得正欢,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见溪水变色,知道上游已发山洪,就急忙爬到岸上。待到蒋介石回头上岸时,刚巧一个浊浪打来,因年幼力薄,根本无法抗衡,他一下子被冲出老远。

  这时,恰有一位壮汉路过,发现孩子在水里挣扎,便纵身跃入溪中,一直追游了好远才把蒋介石救上岸来。只见蒋介石已经喝得嘴角流水,腹大如鼓,趴在地上与溺毙者无异。经过一番抢救,他才转危为安。

  当地有一句俗语:“六岁零六日,读书甭拣日。”这就是说,孩子到了六岁,不能再像小马驹那样疯跑疯闹,该上学识字了。

  刚满六岁的蒋介石取名志清开始入塾读书,由祖父延请一位名叫任亨铎的塾师来家坐馆。调皮好动的蒋介石“从此即成儿童囚犯矣。每遇放学,视为大赦”。他一边蹦蹦跳跳地跑出塾堂,一边高高兴兴地唱着儿歌:“人之绰(初),鼻涕拖,一拖拖到喜鹊窝。喜鹊窝里两个蛋,送给先生当早饭!”

  第二年,蒋家改聘当地著名的汉学家蒋谨藩,这位本家先生先后教完了《大学》和《中庸》。蒋斯千死后,蒋家又把任亨铎聘回来,教读《论语》和《孟子》。

  任亨铎第二次来蒋家教书不到半年,即在一场瘟疫中死去。任先生去世后,王采玉又将蒋谨藩请回来,继续教读蒋介石。

  在此后的四五年当中,蒋介石一边跟蒋先生学习《孝经》、《春秋》、唐诗、古文、八股文,一边忙里偷闲地去做他那些别出心裁的游戏。由于家庭富有,生活无忧,加之娇生惯养,因此小小年纪就成了顽童,性格蛮散傲慢,嬉戏无度,难以约束。他常做恶作剧,有一天夜里扮成凶神恶煞的白头妖怪,差点没把同伴吓死。

  蒋介石就像他的乳名“瑞元”一样,自小就有一种“位居元首”的领导欲,和戴高乐将军小时候一样,“总司令”一律由他来当。他常对小伙伴说:“有了草头我姓蒋,去了草头我是将。率领雄兵千百万,平了天下当皇上。”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人生的选题,往往是少年时确定的。虽然不一定清晰,但那朦胧中萌发的向往,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上学时,蒋介石每于课后总邀集一群同学到溪边沙石滩作械斗游戏,手拿竹竿、竹刀、竹枪排列成阵的孩子由他发号施令,互相攻斗。看到有的孩子被打得头破血流,他就欣喜地狂呼:“杀得好,杀得妙,脑袋破,呱呱叫!”

  有一次和镇上的孩子“作战”,蒋介石指挥蒋家的几个“小兵”把另一外姓孩子打得头破血流。对方家长告到蒋家,责怪王采玉管教不严。

  王采玉一怒之下,把蒋介石关在房子里,准备棍棒侍候。躲在床下的蒋介石见爷爷过来袒护,便乘母亲开门的空档从床下鱼贯而出,猛推母亲一把夺门而逃。王采玉追之不及,气极而泣。

  蒋介石也默认自己的年幼无知和调皮捣蛋,后来在母亲墓前题写过这样一副无遮无掩、自谴自责的对联: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崖。

  经过几年正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熏染,十二岁的蒋介石渐渐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不再像“七岁八岁狗都嫌”那样蛮横无理。此后,他不再满足于蒋谨藩的泛泛之教,开始寻找高师指点。这一年,他母亲将他送到嵊县葛竹村的外婆家,从师姚宗元学习《尚书》等。

  这天,蒋介石正在塾馆习字,通过窗格看见有人骑着骏马气宇轩昂地走进院子。来人“长身隆准,音吐朗然”,蒋介石从来没见过这样英俊潇洒的人物,瞪着一双吃惊的眼睛,对其“注视良久,觉其气貌堂皇,神若有异”。这个让蒋介石惊奇的人物,正是来访姚宗元的竺绍康。

  竺绍康是浙东民间反清组织“平阳党”的创始人,人称“牛大王”。姚宗元热情将竺绍康引入室内,随即唤来蒋介石,嘱其外出遛马,并告之一定小心谨慎,千万不可滋生祸端。

  自小爱马的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内心窃喜不已。他拉过马的缰绳,使劲抖了几下,那马打了几声响鼻,温驯地走出院子。此时,得意洋洋的蒋介石霍然生出一个念头,想骑在马背上兜兜风。可是试了几次,因为人小马大,怎么也骑不上去。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召来几个同窗好友,开始对马加以报复。一会儿用树枝抽打,一会儿猛拽缰绳,大呼小叫,肆意胡为。孩子们的过激行为,惹怒了这匹骏马,只见它前腿腾空,长嘶一声,猛然把蒋介石叼起,瞬间又把他摔倒,然后在其背上狠狠咬了一口,回敬了这个戏弄它的顽皮小子。

  蒋介石没料到这个畜生竟然如此暴烈,也不知道马儿还会咬人,竟被咬出血来。小伙伴们都被吓得停住手脚,顾不得受伤的蒋介石,顷刻间作鸟兽散。

  姚宗元和竺绍康听说马咬人了,便一起跑过来查看蒋介石的伤势。竺绍康扒开蒋介石的衣服,只见背部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于是赶紧叫人请来郎中给蒋介石敷药,又让他在外婆家静养数日,这才化险为夷。

  调皮归调皮,学习归学习。蒋介石“一旦开始用功,不管周围如何吵闹,还是能够埋头读书或奋笔书写,丝毫不受影响”。他在同学中是少有的聪明,学习成绩从不落于人后。一次,姚宗元让他以竹为题作对联,他略一思索便朗朗答出:“一望山多竹;能生夏出寒。”

  老师对蒋介石的对答很是欣赏,曾对蒋介石的娘舅说:“汝甥悟力非常,若教养得法,前程岂可限量!”

  不过,蒋介石在葛竹村仅仅学习了一年,王采玉听说榆林毛凤美学问优于姚宗元,就又打起了让儿子转学的主意。

  当时,毛凤美在陈春泉家开塾馆,其东家是王采玉的表兄。于是,王采玉就借亲戚之便,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亲戚传过话来,说毛先生塾馆学费很高,恐难以承受。可望子成龙的王采玉却不惜代价,哪怕倾其所有也要把儿子送进最好的塾馆。

  在这里,蒋介石开始主修《易经》,系统学习这部位居“群经之首”的典籍,从“大道之源”中领略其内涵精深的奥妙,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国学知识领域。

  毛凤美虽然“热心而无教法”,但他讲授的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却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兴趣。卦辞意为“君子坚如石,能洞察几微,而先知事物之动向,不待终日,又刚又有度。故象传解释为中正之象征。”

  这一卦辞之意,引起蒋介石内心的强烈共鸣,符合他的人生志愿和个性特征。他认为要想做一个成就大事的君子,必须按卦辞所说,这样才能获得最为吉利的结果。这种愿望的意境深深触动了这个乡间少年,于是他决定将现用的“志清”一名改为“中正”,字“介石”。

  不管其意如何,“中正”、“介石”毕竟是小瑞元自己在稍通诗书之后,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界定,反应了他的一种境界,意义非常。不过,蒋介石的这一名一字,直到后来他在日本学习军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才正式启用,并伴其终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乡野顽儿很调皮,坎坷童年或成器。推荐阅读。编辑:大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