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一章 两份遗书

作者: 祥云 点击:746 发表:2021-12-20 06:11:47 闪星:4

做老干部工作30年,参加老干部遗体告别仪式不下百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刘惠林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

仪式算不上隆重,总计三辆车,到场不超过10个人,没有用告别厅,没有生平介绍,没有花圈,到场的人在停放遗体的小单间里,向老人的遗体三鞠躬。这是我见过的最简单、最清静,也是最圣洁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一次遗体告别仪式。

是老人社会地位低吗?是老人没有人缘吗?不,正相反,老人生前德高望重,是在劳动局局长岗位上离休的,因为廉洁奉公,主持公道,人缘极好。之所以告别仪式如此简单,是因为老人生前的两份遗书。

老人的第一份遗书是1993年3月写的。那时,老人70刚过,身体还硬朗,并且还经常参加活动。其遗书的内容是:“对丧事的处理应是尊重我的遗愿:一、不通知亲友;二不摆花圈;三搞遗体告别;四不留骨灰。生命的火花一旦熄灭,肉体就成为一只躯壳。对躯壳有种种处理方式,我唯一的选择是将躯体化为灰烬,不留骨灰。”

老人的第二份遗书写在2005年,自我感觉时日不多。他这样写道:“孩子们:我去与死神约会,是单程车票,只有去,没有来。遗愿:丧事从简,不通知亲友,不摆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遗言:生前该说的话、该做的事都已说过做过了,现已临终。我不想向任何人再说些什么,也不想听任何人向我说些什么。因为再美好的语言都是无用的。永别了,孩子们。爸爸”

看得出,老人把生死看得很轻, 不想给亲人留下负担。老人孩子正是遵照父亲的遗愿,才把丧事办得如此简单。

其实,刘惠林老人在我心里的地位一直都很高,不仅仅因为这份遗嘱,而是在与他接触过程中,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老一辈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老人曾担任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门球协会会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见识了他较强的领导能力。他担任门球协会会长那几年,是铁岭老干部门球活动的最好时期。记得当时还有一套嗑,叫“大赛不断,小赛天天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因为他领导有方,协调有力,各球队之间关系融洽,队员和队员之间和谐相处,全市老干部门球活动风清气正、精彩纷呈。我心中暗自佩服这位清瘦干练的老头。不幸的是,在一次骑自行车时,他意外把腿摔了,没办法只好卸下了会长的担子。从那以后,门球协会再没有像他那样尽职尽责的会长了。直到今天,过去的老同志谈起门球活动时,还给他竖大拇指呢。

庆幸的是,我似乎跟刘惠林老人很有缘。在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竟然成了前后楼的邻居。每天晚饭后,老人一手拄着棍儿,一手拽着老伴儿散步。有时我们在散步时相遇了,便停下来聊一聊。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听老人讲述自己为何忠于共产党的这段话:“我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选择跟共产党走。那时候,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双方拉锯,敌强我弱,将来是国民党坐天下,还是共产党坐天下,是参加国民党,还是跟共产党走,人生真是处在十字路口。最后我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不是凭命撞的吧?”我随口问了一句。老人笑了,“不是凭命撞的,当时要看武器装备,国民党得强过共产党八路军好几倍,可一看国民党做的那些事儿就觉得不行。别看共产党八路军武器装备不好,可是真心实意对老百姓好,受到老百姓欢迎,将来的天下应该是共产党的。这一步走对了,我才有今天。”

记得我很老人最后一次长谈,是在一天晚饭后,在小区院里。那天,我见老人明显消瘦,走路也显得有些吃力,我便把他搀扶到一个长椅上。老人又拉我坐下。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也聊得很多,直到月上柳梢头。

刘惠林老人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承载他高贵品质的两份遗书却成了留给后人的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位生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临终前留下遗嘱,丧事简办,这样的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他所从事的工作尽心尽力,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怀念的。作者将这位老人的事迹讲述出来,也是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愿我们都能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生不辜负党的信任,离去了依然被敬佩和想念。推荐阅读。编辑:后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