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日记规范人生

作者: 祥云 点击:629 发表:2021-12-25 10:30:18 闪星:4

       30年老干部工作生涯,让我如同阅读一本本人生大书。这些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干部,平日里都非常随和、从容,与我们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当你真正走近他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多么了不起,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么深邃与宽广。

       1994年初夏的一天,我走进市直企业老干部李连举家里。

       60多平方米的一楼居室,不到10平方米的卧室,摆放着一张很旧的床,一个很旧的写字台和一把很旧的椅子,显得很简陋。最引人注目的是写字台上堆放着的两大落大小不一、款式各样的旧日记本。

       听老人说,这些是自己记了几十年的日记。我既好奇,又兴奋,话题自然集中在这些日记上。老人边给我翻看日记,边给我讲述有关日记的故事。

       他写第一篇日记的时间是1938年12月28日。那时,13岁的他正读小学四年级。寒假休业前一天,班主任宫世盛老师要求同学们记日记。他记得当时宫老师讲了很多记日记的好处,其中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记日记可以规范人生。

        一向听老师话的他,用拳头大的笔记本写下来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日记:“早饭后,上午因第一日起便寒假休业又因天气严寒在家整理一切书籍用品午后解答冬休学习簿一页”。

        虽热这只是一篇“流水账”,没有标点,还是竖写的。但正是从这天开始,从这篇不规范的日记开始,老人开启了自己70多年的日记人生,用日记矫正人生方向,规范人生已成为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老人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光荣的老干部,还真是多亏了坚持记日记。如果没有日记的鞭策和督促,很可能经受不住考验,甚至成为被革命的对象。

        1946年1月,他在家乡吉林省舒兰县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方队伍,组织上信任他,让他负责营里后勤工作,并保管营里的钱款。同年5月一次行军途中,他牵的马是一匹老马,跟不上队伍,便掉队了。茫茫旷野,只身一人,是开小差的天赐良机。只要把马背上的这些钱带回家,便可以买房置地做生意,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子。但只这一闪念,他就感觉后背出汗。“参加革命以来每天坚持记日记,而且日记的内容又是那么丰富生动,如果这样回家,这日记还咋记?还能记吗?”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毅然决定继续寻找部队。几天后,当他找到队伍时,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1947年2月26日,他父亲和他叔叔听说部队改编要上前线打仗,就带了一套便装来找他,让他穿上便装跟他们回家。因为家里已经为他娶了媳妇,枪子儿不长眼睛,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家里可就没发过了。他当时还是想到了日记,如果这样回家,日记无法记下去了。最后他把两位长辈劝回去,坚持跟队伍走。

       老人说,那个年代,谁看那么远啊,村里有好几个人开始参加了革命队伍,因为开了小差,回村过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

     “李老,您抛别父母和妻子投身革命队伍,难道您不思念他们吗?”

     “要说不思念那是假话,平时还好说,逢年过节的时候思念之心确实很强烈。好在我通过记日记可以平抚一下思念之情。”

     “李老,您能给我找到这类日记吗?”

     “应该能找到。”

       说着,便找出两个发黄的日记本,其中一本是1951年在湘西剿匪时的,另一本是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守马良山时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1951年2月6日(农历除夕):“今天过年,已在部队过了5个春节,虽然有些习惯了,但也想到父母妻子一定在思念我。尤其我是独生子,又是军人,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这是一种生离死别之苦。在节日,只好默默祝愿远在家乡的父母长寿幸福。”

       1953年2月14日(正月初一):“今天是春节。一早,敌人的炮火响起来,可能知道我们在过春节,给我们祝贺节日,送来的炮弹比平日要多。飞机炸弹和远距离炮弹汇成爆炸声胜似雷鸣,它代替了爆竹、烟花和焰火,给春节增添了特殊风景。由于早早有准备,前沿部队粮、弹储备充足,前后方可以安然地过个好春节。各部队在坑道内举行着形式不同的春节联欢会,把敌人的炮声当作伴奏曲,把敌弹的火光当作烟花,敌人的炮越响,我们的联欢会开得越起劲。敌人这一天送来了数以千计的炸弹和炮弹,却连我们的一根汗毛都没碰着。”

     “李老,看这一天的日记,您好像没想家啊?”

     “其实也挺想的,只不过战争岁月顾不上多想。”

        是啊,李老这一天的日记,没有儿女情长,却激扬着革命战士家国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我在采访后撰写的“日记规范人生”稿子,在辽宁老年报和铁岭日报发表后产生良好反响,我也因此成为报道李连举事迹的第一人。

        2007年6月,已经记了72年日记的李连举老人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颁发证书那天,铁岭市政协主席刘以贡和有关方面领导都到场了,铁岭几家媒体都做了报道。这一年,老人整理的日记摘编《七十年笔录》正式出版。

       老人不仅坚持记了70多年日记,而且在离休之后的20多年里,以惊人的毅力做出了惊人的成绩。他先后参加了铁岭多个史志的编写工作,担任2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编写印发了“老兵日记”、“中华五千年之歌”、“世界近代风云录”、“中国共产党之歌”、“环保之歌”、“荣辱之声”、“铁岭之最”等几十种传统教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里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奉献给社会400万余字的精神财富。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老人获得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老人为社会做了这么多,但他总说做得很不够,还欠党和人民很多债,因此他多次在文章的后面署名“李欠”。

       春去秋来,月缺月圆,李连举老人已经故去十多年,但他亲笔签名送给我的《七十年笔录》,我精心保存着,并规范着我的人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厚厚的日记,是一位老兵对自己70多年人生之路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不断规范自己行为,坚定理想与信念的过程,在一次次人生的关键时刻,老人始终坚持选择正确的路走下去。说是日记的功劳,不如说是老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中装着大爱,在家国面前,懂得谁重谁轻。70年珍贵的日记伴随着老人的一生,也激励了年轻一代对国家忠诚,对自己人生选择负责,对他人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李老的故事教育人,激励人,日记规范人生的话更值得我们深思回味。推荐阅读。编辑:后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