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2梁羽生公园之喜
十三 2梁羽生公园之喜
成名前的陈文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离开蒙山县。此后的三十多年,他不曾回过家乡。而今,成名后的“梁羽生”却成了蒙山县家喻户晓的一张名片。位于县城东侧的梁羽生公园,远近闻名,日日游人不断,成为蒙山人引以为自豪的重要名胜。
梁羽生公园原名蒙山公园,位于县城东面鳌山上。就建筑物而言,作为梁羽生公园前身的蒙山公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鳌山宝塔。
鳌山宝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后因故塌毁。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9年)苏元春捐资重建,改变了原先的建筑布局:主建筑为五层宝塔,取名“文魁楼”。增设宝塔前门和东西厢房与宝塔相连。宝塔前门和一至五楼层各有不同匾额,分别是:“蓬莱仙阙”,“鳌峰独秀”,“梯云得路”,“元气中含”,“光射斗牛”,“直上蟾宫”。塔门和前门均有对联。塔门对联为:“文光上映三台宿;笔势高凌五岳云”。前门对联为:“文射斗牛圩,万丈光芒钟俊杰;笔含苍岳气,一支灵秀毓英奇。”
第二部分是福善庙。
福善庙在“文魁楼”西侧靠近鳌山脚处。此庙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后塌毁,光绪年间重修。庙门对联为:“南海无双,福缘善庆;蒙山第一,人杰地灵”。《永安州志》描述:“福善庙在州南一里文魁楼之前,崔嵬高爽溪流环绕,城南佳境可以游观”。
第三部分是凉亭。
公园内原有两座建于30年代的凉亭。一座在鳌山最高处,名曰山顶凉亭,另一座在鳌山东麓,名龙尾凉亭。两座凉亭之间有曲径相通。
除上述建筑物外,公园内遍植花草树木。公园内的道路均为泥土小路。由于年久失修和社会政治变动等原因,公园的建筑物多有变动:
鳌山宝塔于文革期间被拆毁。现存鳌山宝塔乃是1987年重建者。它的布局、造型和色彩都比原物逊色很多。
福善庙曾于1951剿匪期间一度改为临时监狱,1952年被拆毁。山顶凉亭和鳌山东麓的龙尾凉亭均因年久失修而于解放初期塌毁。
2001年,蒙山县向梁羽生先生征询:拟将蒙山公园改名为梁羽生公园,借以发展旅游事业。梁先生表示大支持。
梁羽生公园门口
9月14日,梁羽生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其主体建筑项目有大门、梁羽生书苑、天风堂、莲雾山庄等。
梁羽生公园建设得到多方支持。梁羽生的同事和好朋友金庸应邀为梁羽生公园题写了园名。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邝健行为梁羽生公园撰写了楹联。
为使梁羽生公园具有建设者理解的“梁羽生味”或“武侠味”,人们在公园的布局设计和建设操作上按照自己的设想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
金庸手书的公园大门匾额
公园朱色正门,古香古色,颇似古代州衙大门。金庸手书楷体“梁羽生公园”五字,庄重大方。邝健行教授题写的楹联:“举世陈言,始著新文开侠统;一园生意,争鸣翠羽绕雕梁。”嵌入梁羽生的原名和笔名。
园内,鳌山宝塔门口,原来的古对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987年梁羽生题写的对联:“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笔势凌云,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
园内多媒体演播室取名天风堂。所称,天风堂之名源自梁羽生所写小诗“少小无端爱令名,也无学术误苍生,白云一笑懒如此,忽遇天风吹便行。”诗意曰:我开始的时候并非刻意写武侠小说。只因一偶然的机缘——忽遇天风——才走上这条写作之路。
鳌山宝塔门口的梁羽生提联
园内有一碑廊取名“豪侠评羽生”,刻的是邝健行先生撰写的《梁羽生公园记》,和2004年香港岭南大学授予梁羽生先生名誉博士学位时的颂词。
另有两座小桥,分别取名文心桥和义行桥。意在点明此公园以“文心侠骨,义行天下”为主题。
园内有一用巴西红黎木制成的牌匾,重达八百多斤,为梁羽生好友金庸所赠。
建设者称,园内占地约五百平方米的梁羽生书苑,是以梁羽生的故居为蓝本设计的青砖绿瓦,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样式建筑。书苑门柱上挂的是台湾联圣张佛千先生的题联“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古通灵”……
梁羽生公园及其所谓“梁羽生味”或“武侠味”从何而来?
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两段历史小故事:
第一段故事:1985年,时任中共广西区党委书记的陈辉光考察香港。在同广西乡亲会见时,陈辉光热情邀请梁羽生回乡观光。当问及有什么要求时,梁羽生回答,父亲陈信玉,1950年在土改中被误杀,回乡有所不便。事后,陈辉光指示蒙山县严肃认真复查三十五年前的陈信玉案。最后证实,陈信玉之死实属冤枉。为此,蒙山县人民政府特发专文予以平反,恢复其名誉。
获此消息的梁羽生给中共蒙山县委、县政府复信说:“先父一事终获平反,埋于心中几十年的死结终于解开了”。此后,他手写《清平乐?盈盈一笑》托友人带回蒙山:
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
赶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
昨宵苦雨连绵,今朝丽日晴天。
愁绪都随柳絮,随风化作轻烟。〔1〕
1987年2月,解开心中死结的梁羽生,高高兴兴回故乡蒙山县探亲。他受到了蒙山人的热烈欢迎。据说,在梁羽生到达的当天,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县城居民组成夹道欢迎队伍,场面盛况空前。梁羽生深受感动。在游览位于蒙山县城的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时,他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的题赠;在浏览蒙山鳌山公园宝塔“云笔”时,他题写了“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阔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笔势凌云,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的对联;在参观蒙山中学时,他为校园内的“书海桥”题写了“文心侠骨 统揽孤怀”一联。他还捐资蒙山中学设立了“陈文统奖学金”;在参观文圩中学时,梁羽生再次捐资设立了“信玉奖学金”并为这所学校题写了校名。
八十六年前,鲁迅先生给一位日本朋友写了著名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十三年前,梁羽生不仅用笔给家乡父老写下了“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赶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的诗句,而且用行动实践了对家乡的挚爱和亲情。
第二段故事:2009年3月25日,在蒙山县政府召开的梁羽生诞辰85周年纪念会上,时任蒙山县县长的蓝明月代表县政府致辞说:“梁羽生诞生在蒙山,是我们蒙山的光荣。他是我们蒙山人引以为豪和敬仰的人物,他生性平淡,不求功名,为人忠厚,谦虚随和,文心侠骨,古道热肠,体现了典型中国传统文人的名士风度。”〔2〕
以上两段故事说明,建设梁羽生公园乃是蒙山县人民和蒙山县政府对梁羽生为发展民族文学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纪念形式,亦是蒙山县人民和蒙山县政府对梁羽生在历史问题上的宽阔胸怀、远大眼界和热爱家乡的深挚感情的回应。
注释:
〔1〕百度官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4089515417386449
【编者按】梁羽生公园是蒙山县政府为了纪念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出生于蒙山县文圩镇屯治村的梁羽生先生所兴建的。是在原来鳌山公园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建设梁羽生公园乃是蒙山县人民和蒙山县政府对梁羽生为发展民族文学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纪念形式,亦是蒙山县人民和蒙山县政府对梁羽生在历史问题上的宽阔胸怀、远大眼界和热爱家乡的深挚感情的回应。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