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一 “晚风拂抑笛声残”句式的讨论和再讨论③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822 发表:2021-11-24 09:17:36 闪星:4

十一“晚风拂抑笛声残”句式的讨论和再讨论③

3“晚风拂抑笛声残”表达方式的再讨论


  在我正式宣布《昔我往矣》封底短文修改定稿之后半年,老余寄赠我一套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未名论丛》上、下册。翻阅后,我惊奇地发现,下册“卷四”《拾存篇》用58个版面载入老余几年来与北大哲学系1962级多位老同学切磋学问的来往信件。其中,第396页至第404页,在《关于〈昔我往矣〉一书之赏读书简》题目下,用9个版面印出老余阅读拙作《昔我往矣》时写下的评论,以及我对他的评论的商榷的一部分信函。这是我没想到的。

  概括地说,我和老余的上述讨论主要是商榷“晚风拂抑笛声残”有没有语法错误的问题。

  在讨论的后段,我自己感悟到,“晚风拂抑笛声残”虽无语法错误,但是,“拂柳”为李叔同的名著《送别》所使用,而且,一百多年来,他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句式一直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赏。我的书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句式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没必要因为沾上怀疑名著存在某一小问题而招来麻烦。为此,从2016年11月8日起到2017年1月31日止,我对原来的“晚风拂抑笛声残”句式连续作了弱化和摆脱其与“晚风拂柳笛声残”句式之瓜葛的三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把“晚风拂抑笛声残”改为“晚风急,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去掉被认为是对《送别》原文中的“拂柳”的误用的“拂抑”;

  第二次修改,把“晚风急,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改为“晚风急,霞光移,夕阳山外山”——把沿用《送别》原文中的“笛声残”改为“霞光移”;

  第三次修改,把“晚风急,霞光移,夕阳山外山”改为“晚风急,霞光移,夕阳天外天”——把沿用《送别》原文中的“夕阳山外山”改为“夕阳天外天”。

  经过三次修改,实现了放弃对名著《送别》的点化和借用,实现了表达方式的新的选择。放弃原先的表达方式,不是因为它是错的,只是因为,原先的表达方式涉及到对名著《送别》的点化,容易引起误会和争议。

  在发给老余的短信中,我说明了,我的放弃和新的选择,得益于老余的质疑。“倘无兄对‘抑’字之质疑,定无在下一周以来之求索。”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老余表示了感谢。

  本来,此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了。

  出乎意料的是,老余把先前讨论中双方来往的部分信件在公开出版的书中发表出来。这一情况不能不使我有欲罢不能之感。

  为了避免以讹传讹,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明确,“拂抑”的使用有没有语法错误,能否因为《辞源》和《佩文韵府》等书都查不到“拂抑”这个词,就可以断定它是一个生造的、谁也不懂的新词,有必要重新讨论“晚风拂抑笛声残”表达方式是否违反语法规则问题。为此,我扩大范围,征求他人的意见。

  2019年7月30日晚上21点,我在某警察学院离退休老干部微信聊天群发表了以下内容的帖子:

  向各位求教:下面一段短文有没有语言毛病?

  “人们都渴望见面,事实也许是,不见面而思念比面对面的倾谈更加美好,更加珍贵。” 

  “吾辈已年逾古稀,晚风拂抑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少年时候的往事,是也罢,非也罢,恩也罢,怨也罢,全都远离而去。惟有无尽的思念永存于心。”

  此群共有83位群友,其中大约五分之三是退休教师,其余均为学校退休干部、职工。

  为了让愿意提供帮助者不受任何影响地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我有意不写明所求教的那段话的出处和作者。

  当天没人回应。第二天上午9点17分,我又补发一帖子:

  “在下是真心求教。但是,各位都是退休人员,各人有各人的事情和不同的兴趣。对我之所求,喜欢回答就回答,不想回答千万不要勉强。” 

  7月31日早上10点02分,“LC”老师发帖:

  “@永安州莫旭麟,莫老上午好!作品语意俱佳。谢谢分享” 

  20分钟后,“好心情”发帖:

  “@永安州莫旭麟,刚看到,见谅哈。个人觉得没啥毛病。退休了,我疏于学习。佩服莫教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我知道“LC”和“好心情”二位都是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三十多年的退休副教授。

  7月31日中午12点15分,我发帖对“LC”和“好心情”二位老师表示感谢,同时说明我求教的真相:

  “谢谢二位!这是我写的一本书稿里的一段话。我的一位老同学看后与我讨论。他怀疑‘拂抑’是否有生造新词之嫌?他的根据是,《辞源》和《佩文韵府》都找不到‘拂抑’一词。我对他说,《辞源》和《佩文韵府》虽无‘拂抑’一词,但不会没有‘拂’和‘抑’二词吧?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拂’有轻轻擦过、轻轻吹动之意。‘抑’即按、压、堵、滞。我写那段话的用意在于说明,光有晚风的轻轻吹拂,不会出现‘笛声残’,不会造成笛声断断续续。只有当那晚风忽东忽西,若有若无,才会有笛声的断断续续现象。可是,我的老同学说,我的这个意思,只有自己懂。不看我的解释,读者是不会懂‘拂抑’的意思的。

  “我现在正在修改书稿。我拿不准,究竟我的老同学说得对不对?我是否犯了生造新词的错误?所以想到向各位求教。打扰你们了。真不好意思啊。再一次谢谢你们!”

  7月31日下午17点06分,“雪中梅”发帖:

  “@永安州莫旭麟,莫教授好!美文刚看到。感觉情深意切,词美意优!”

  “雪中梅”是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三十多年的退休教授。值得注意的是,“雪中梅”发帖的条件:她的帖子是在我已经明确说明“晚风拂抑笛声残”是我的书稿里的一句话,而这句话遭到了老同学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出的。这意味着,她的帖子乃是经过对我的老同学的质疑的思考之后做出的判断。她并不同意我的老同学的说法。

  以上事实说明,三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均不认为“晚风拂抑笛声残”中的“拂抑”是生造的和不可理解的新词。这个群里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相反,有人向我提供参考消息:“拂抑”不是你的创造。早在三百多年前,一位名医的著作中已经多次使用过“拂抑”的写法。这位名医名叫陈士铎。

  我立即上网查找,结果,在百度、知网、维普网等网站,均可查到有关陈士铎及其著作的大量信息。

陈士铎.png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士铎医学全书/977904?fr=aladd


  粗略整理如下: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初名医,著作等身。陈氏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堪称洋洋大观。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者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累累被医学院校和其他医学工作者引用或参考。

  陈士铎著作中“拂”、“抑”叠用为“拂抑”,累有所见。例如:恼怒门(二则):

  “人有少逢拂意之事,便觉怒气填胸,不能自遣,嗔恼不已,人以为肝气之逆也,谁知肝血之少乎。夫肝性急,宜顺不宜逆,恼怒之事,正拂抑之事也。拂抑必致动怒,怒极必致伤肝,轻则飧泄,重则呕血者甚多。” 

  《辨证录》卷之二:

  “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 

  《辨证录》卷之五:

  “人有大怒之后,又加拂抑,事不如意,忽大叫而厥,吐痰如涌,目不识人,此肝气之……”

  《辨证录》中列五郁门:

  “人之境遇不常,拂抑之事[刁1] 常多,愁闷之心易结。”

3.png


资料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27/13/15639489_508716502.shtml

      

  血症门(二十一则)

  “青蒿能于解暑之中善退阴火,则阴阳既济,而拂抑之气自除。”

  细加忖度,其所述之“拂抑”大致均取“拂”、 “抑”原义叠加。“拂”即疏导、排解、释放、宣泄、流畅、通达之意。“抑”即阻止、堵塞、压抑、迟滞、制止、闭塞之意。“拂”、“抑”叠用表达的是亦抑亦扬,亦畅亦堵。

  日常生活中的哭笑、笑骂、呼吸、饮食、顺逆、攻防、排灌等,两个词意不同的动词叠用,屡见不鲜。这些也都类似于“拂抑”的叠用。

  韩愈的《师说》断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求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耳。

  如果把“晚风拂抑笛声残”与“晚风拂柳笛声残”句式的争议看作一种“惑”,那么,我从上述求教中所得到的答案,不知能否成为此“惑”之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因老余寄赠送了一套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未名论丛》下册中在《关于〈昔我往矣〉一书之赏读书简》题目下,用9个版面印出老余阅读拙作《昔我往矣》时写下的评论,以及我对他的评论的商榷的一部分信函。关于“拂抑”一词的质疑虽早已结束了讨论,但为了避免以讹传讹,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明确“拂抑”这个词并非是一个生造的、谁也不懂的新词,觉得有必要再讨论“晚风拂抑笛声残”表达方式是否违反语法规则问题。2019年7月30日晚上21点,在某警察学院离退休老干部微信聊天群发表了帖子,该群中的“LC”、“好心情”以及 “雪中梅”三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均不认为“晚风拂抑笛声残”中的“拂抑”是生造的和不可理解的新词。并有人向我提供了“拂抑”一词早在三百多年前的一位名医陈士铎再其著作中已经多次使用过“拂抑”的写法。这就是引发“晚风拂抑笛声残”表达方式的再讨论的始末。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