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4-④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812 发表:2021-11-18 12:32:10 闪星:4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4-④

4-④ 名动江湖与周国平选择


  江湖二字是经过反复推敲而选定的。此前,名动天下、名动当世等都考虑过,感觉还是江湖比较准确。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语句。其中的“江湖”是相对于“庙堂”而言的,它指的是与“庙堂”相去甚远的地方。

  本文所说的江湖和庙堂都是借用词。庙堂与江湖的区别大致可理解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别。纳入国家直接管理的正式学术研究机构、领域及各种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作品、影响等,属于体制内范畴。不受体制规范直接制约的做法、观点、标准、作品、影响等,属于江湖范畴。

  我所说的周国平名动江湖,指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自传作者及其作品主要是在“庙堂”之外的某些局部里,在“庙堂”之外的某些群体里赢得掌声和喝彩。在“庙堂”上,在国家层面的主流学术界里和国家直接管理的正式学术研究领域内却不是这样。

  自传作者是体制内的人,他说:“我最满意的是这一份职业,想象不出世界上还会有更好的职业,拿了工资却不用坐班,可以在家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1〕

  既然是体制内的人,那就应该用体制内的规范和标准去考察和评价他的业绩和成果。本文十-2-(2)“罕见的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有理论”一节已从完成职责任务的性质、数量、质量和完成任务的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了自传作者九十年代以来履行职责的情况。此处拟扩大至八十年代,从“名动”的角度作进一步讨论。

  请看从社科网下载并整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页公布的,“历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哲学所获奖成果名单”:

  第一届(1993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叶秀山的《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等八项;

  第二届(1996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胡文耕的《科学前沿与哲学》、周礼全的《逻辑百科辞典》二项;

  第三届(2000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张清宇、李小五等人的《哲学逻辑研究》等七项;

  第四届(2002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涂纪亮的《美国哲学史》等七项;

  第五届(2004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叶秀山的《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等七项;

  第六届(2007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叶秀山、王树人等的《西方哲学史》(多卷本)等八项;

  第七届(2011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等六项;

  第八届(2013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谢地坤的《中国哲学的现状、问题和任务》等六项;

  第九届(2013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徐远和等的《东方哲学史》(五卷本)等七项。

  第十届(2019年),哲学所获奖名单有赵汀阳的《第一哲学的支点》等6项

  资料来源:philosophy.cass.cn/kygz/hjcg/202005/t20200505_5123687.html

  这份名单应是哲学所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名单标题中的定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明确赋予了获奖项目之质量以庙堂意义的权威性。当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的获奖者,不一定都是庙堂范围的名动者,但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奖肯定是名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未获奖者肯定达不到庙堂名动的标准。

  如果上述说法不错,我们来具体地看看周国平的情况

  本文作者从第一届找到第十届,又从第十届找到第一届,一个一个名字,反复地、仔细地寻找周国平的名字,却始终找不到。

  这本自传表明,在学术上,周国平谈得最多且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主要是两本书:第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1986年5月出版的十八万字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二本是湖南人民出版1990年9月出版的十八万字小册子《尼采与形而上学》。书的出版时间说明,这两本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一届和第二届评奖范围。

  先来说第一本书。网上公布的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哲学所获奖名单是:

  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哲学所获奖名单(1993年)

无标题.png

  在这里,《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榜上无名。此情况令人颇感意外。

  人们知道,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部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著作。它落选,是何缘故?

  周国平的自传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自己明白,这本书充其量不过是一本比较有特色的介绍尼采思想的通俗小册子而已。”〔2〕

  本文作者认为,这句话不应成为妨碍正确认定此书价值的障碍。仅凭这句话便将此书拒于门外,理由难以令人信服。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遭遇的阻力和经历的曲折过程清楚而有力地说明,当时社会上对尼采的主流认识仍然停留在简单地和稀里糊涂地否定尼采的水平上。

  “在我国长期的宣传和教学中,尼采哲学一直遭到全盘否定,被简单地归结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反动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开始出现了正面评价和研究尼采的零星文章,但这本书毕竟是第一部旗帜鲜明的著作,把一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还原成了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个性鲜明的哲学家,评价上的这种巨大逆转自然会给人以深刻印象。”〔3〕

  我们不仅应该肯定,周国平这段话是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还应该看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创作和出版是不容易、不简单的。此书的出版实际上是一种突破。

  应该看到,周国平所说的对尼采的“介绍”,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物介绍或事件介绍不可同日而语。

  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周国平对尼采哲学所作的系统的、富有周国平个人特点的深入思考,如果没有周国平对国内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关于尼采及其哲学思想的看法和态度之状况的富有周国平个人特点的理解和批判,就不可能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个选题,我国社会也就不可能出现一部“把一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还原成了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个性鲜明的哲学家”的作品。

      历史的事实是,从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学学生中一度出现过所谓“尼采热”。不可否认,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与“尼采热”的出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本文十-2-(2)一节引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里有这样一句话:研究人员必须“每年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至少提交3-5万字有较高学术价值或有较大实践意义的论文或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虽然如作者所说那样,充其量只是比较有特色地介绍尼采思想的通俗小册子,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在推动当年的关于尼采哲学的认识的思想解放意义的实践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无绝对真理。肯定《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积极意义,不等于完全同意书的作者对尼采所作的完美式的判断和“介绍”,不等于提倡做一个像作者那样的似乎是无条件的尼采爱好者。

  以上所述意在说明,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不仅是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一届评奖范围的作品,而且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重大实践意义的优秀科研成果。这样的优秀成果在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一届评奖中名落孙山,令人颇感遗憾。

  第二本书——《尼采与形而上学》——则不同。虽然作者自己赋予它很高的评价,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显然不能同《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相比。此书未能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名单,人们并不感到意外。

  根据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周国平两部最重要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中名落孫山等情况,笔者认为,不管原因如何,自传作者的“名动”事实上不在庙堂之内。

  江湖的情况则不同。周国平名动江湖,并非虚言。那么,为什么在江湖他能够名动,在庙堂却名动不起来呢?

  应该从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成就了周国平名动江湖去寻找答案。

  我们不用到对周国平的作品有不同看法的作者那里去探寻,周国平的自述足以说明问题。这本自传详细分析并且转述了读者对上述第一、第二两本书的反应和评价,同时又明确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两本书的自我评价。人们只要把这两种评价对比一下,就会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成就了周国平名动江湖。

  周国平转述的读者对第一本书的反应和评价是:

  “一年内畅销十万册,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其后成为不断重印的长销书。出版后若干年里,一再被列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书籍之榜首。香港1992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八十年代:改变中国的33本书》,把它列为其中之一本。”〔4〕

  这一读者反应和评价就是名动江湖的生动的、有力的描述。那么,引起读者热烈反应和受到读者欢迎的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周国平自己说它是一本介绍尼采思想的通俗小册子。

  应该说周国平这一自我评价比较客观、比较理智。他承认此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哲学学术著作。在书里作者只是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比较生动地转述了尼采的思想和观点,比较客观地介绍了尼采其人。

  再来看周国平转述的第二本书的读者反应和读者评价:

  “仅印二千册,出版后无声无息,与《转折点》适成鲜明对照。”〔5〕“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认识。”〔6〕

  作者对此书的自我评价却与读者的反应完全不同。他认为,此书

  “对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和建树给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分析……在这本书中,我真正进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其深入的程度还很少有人达到过。”〔7〕

  以上说明,作者承认,成就其名动江湖的是具有某种普及意义的“通俗小册子”——《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而不是“就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而言,《转折点》完全不能与此书相比”〔8〕的学术著作——《尼采与形而上学》。他还进一步肯定:那本带来名动江湖效应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若要论这本书的历史地位,肯定不是在学术史上,而是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上。”〔9〕

  周国平认为,读者对学术著作和“通俗小册子”(文学类作品)的不同阅读状况和不同阅读反应,事实上对作者提出了一个走什么道路,选择什么研究方向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和创作方向在哪里?路子应该怎么走?他说:“《转折点》是我在两个月内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尼采与形而上学》的分娩过程就格外艰难了,从动笔到完稿拖了一年多”。〔10〕

  事情很明显:两个月时间即兴写成的“通俗小册子”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而花了六七倍以上时间“格外艰难”写出的学术著作的读者反应则是“无声无息”,两者“适成鲜明对照”。这一鲜明对比使周国平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的意义主要在于使我明确了我的哲学研究方向”,〔11〕那就是,选择前者,放弃后者。以敷衍塞责之法应付职责考核,走迎合读者需要,博取读者好评的创作之路。

  此种选择,可名之曰周国平选择。

  周国平选择就是追求名动江湖的选择。

  本文作者认为,周国平所遇到的选择问题不是一个偶然的、个别人碰到问题,而是许多人都面临着并且需要做出决断的问题。下面将要介绍的“人们对我评周之论的评论”一节里,就有我的一位老同学关于此事的议论。有兴趣者请继续往下阅读和思考。此处不予讨论。

  笔者想说的是周国平从其选择中概括出一个命题——“读者是最好评判者”。显然,这个命题的潜在的、未说出来的含义是:读者爱看、爱读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读者越多,作品的价值越大。

  自传作者自称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在我看来这位“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提出的“读者是最好评判者”,这一命题明显不够哲学,甚至可说是非哲学的命题。

  不能否认,一般地说,作品都是向社会发表的,都是写给别人看的。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没人看,恰恰相反,一般作者无不希望拥有更多的读者。但是,作品追求更多的读者是一回事。作品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则是另一回事。

  周国平的自传写的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即长期以来,人们对尼采的了解一直被妖魔化的宣传所蒙蔽和误导。周国平的书的出版突然间直接“把一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还原成了一个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个性鲜明的哲学家。”〔12〕它的吸引力,它的流行,它的解放思想意义的社会作用,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根本不存在尼采长期被当作法西斯反动思想家的典型来妖魔化宣传的历史事实,也就不可能发生“把一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还原成了一个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个性鲜明的哲学家。”所以,无条件的“读者是最好评判者”的说法,明显同“这本书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上”的逻辑相悖谬。

  无条件的“读者是最好评判者”的说法,不仅不能成立,而且还可能会走向反面——读者的评判是靠不住的。因为在有的情况下,读者的选择和评判否定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如上所述,周国平对第一、第二两本书的自我评价,同读者对这两本书的反应和评价,正好相反:那本周国平认为“充其量不过是一本比较有特色的介绍尼采思想的通俗小册子而已”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再被列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书籍之榜首”,而另一本“就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而言”为《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完全不能与之相比的学术著作——《尼采与形而上学》的读者反应却冷冷清清,它的“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认识。”这一事实不是正好说明所谓“读者是最好评判者”是一个彻头彻尾自相矛盾的说法吗!

  综上所述,周国平名动江湖指的是他的部分作品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之所以受欢迎,在其前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一部分尼采研究成果同历史潮流的要求相符合,满足了当时许多读者的需要。在其后期,是因为他善于研究读者的需要,并且善于以散文形式迎合某些读者群的需要。

  我没有说散文受读者欢迎是坏事,不否认周国平的写得好的优秀散文的优秀性。但是,散文就是散文,哲理散文也是散文,而不是哲学学术著作。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管多么有文采,不管写得多么生动,都属于摆不上哲学学术著作桌面的东西!

  周国平若有自知之明,若真有强大的散文实力和充分的把握,他本来早就可以脱离体制,放弃对“体制利益”的依附——包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这一单位名称之权威的依附和借重,去自由自在地做江湖游泳,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喜欢的散文,施展自己的江湖魅力。如能那样,他也就没必要为躲避下岗而委曲自己违心地“为了应付与人合作的一个课题,才又……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了若干篇论文”;没必要以多年前曾经写过和翻译过若干哲学著作为由,而不断为“不是(哲学所的)博导”而鸣冤叫屈;没必要十分可笑地以什么文采和生动性之类东西为依据,来发泄对中国学术界的不满;不没必要以职称评审,课题评审、科研成果评奖、博导评审等制度实施中存在以权制学、权钱交易、关系运作等官本位弊端,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制度本身进行否定。


  注释:

  〔1〕、〔2〕、〔3〕、〔4〕、〔5〕、〔6〕、〔7〕、〔8〕、〔9〕、〔10〕、〔11〕、〔12〕,周国平著:《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4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14页、第216页、第217页、第217页、第217页、第216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15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周国平名动江湖,指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自传作者及其作品主要是在“庙堂”之外的某些局部里,在“庙堂”之外的某些群体里赢得掌声和喝彩。在“庙堂”上,在国家层面的主流学术界里和国家直接管理的正式学术研究领域内却并非如此。自传表明,在学术上,周国平谈得最多且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主要是两本书:一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二是《尼采与形而上学》。这两本书的出版时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一届和第二届评奖范围,却未能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名单。自传作者自称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选择的是追求名动江湖。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