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⑥⑦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804 发表:2021-11-12 15:10:40 闪星:4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⑥⑦

⑶ 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⑥⑦


  ⑥ 鄙视广西日报

  自传第186页至第191页写了作者两次失败的投稿的情况。“两次”是概括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投向《广西日报》和《诗刊》两个不同刊物的失败的投稿。把作者对这两次投稿过程及其失败之体验的不同写法进行比较,读者可能会对自传作者敖世轻物的性情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两次投稿有以下共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作者久居“深山小县”,深陷怀才不遇之苦,渴望走出深山的情况下发生的;

  动机相同。都是听从朋友劝告,怀着以发表作品为手段,以改善处境为目的的强烈欲望而作的投稿;

  结果相同。不管是投向《广西日报》的,还是投向《诗刊》的稿子,全都未获采用。

  两次投稿的不同点是:

  首先,投稿的具体操作不同。投向《广西日报》的几篇稿子由作者直接寄给编辑部,属于自由投稿。投向《诗刊》的稿件并非一般的自由投稿,而是通过郭世英生前好友即中央乐团的林铭述,转请著名诗人乔羽帮忙,再由乔羽亲手将稿子转交 《诗刊》总编葛洛。作者是这样写的:

  “1977年,我把完稿的长诗《一九七六》寄给他(指林铭述),他拿给乔羽看,乔羽很欣赏,亲自送到《诗刊》总编葛洛手上。”〔1〕

  这段自述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周国平很早就通过已故老同学郭世英,建立起一张特殊的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上的人物,包括郭世英及其亲人、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包括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包括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的名人乔羽,包括《诗刊》总编葛洛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有的和周国平直接发生联系,有的通过“中介”而间接有联系。不管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对周国平来说,都是一种资源——人际关系资源。

  第二,周国平对中国式关系之道并不陌生。他不仅轻而易举地、成功地建立起那样一张拥有显赫资源的关系网,而且能够轻易地运用所拥有的关系资源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服务。

  第三,1977年,周国平向《诗刊》的投稿是典型的关系资源投稿。若非像周国平这样拥有特殊关系资源的人,谁能走“由乔羽亲手将稿子转交《诗刊》总编葛洛”这样的投稿途径?

  尽管周国平早在1975年左右就已宣称:“我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已经十分坚定而明确,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与今天相当接近。”〔2〕但是,两年之后的1977年,走关系资源投稿之路的事实却无情地证明,他显然有底气不足之忧,显然有企图凭借人际关系资源优势鼠偷狗盗之嫌。周国平那次凭借人际关系资源投稿虽未成功,但意欲鼠偷狗盗恐怕是难以洗脱了。

  令人深为惊讶的是,自传作者曾经那样频繁地将“庸人”和“沽名钓誉之辈”等字眼用于鄙夷和嘲讽他人,而自己在走人际关系资源投稿之路时,竟然一点儿也不有所顾忌!竟然颇为得意地将其关系网上的名人一一列出!竟然颇为骄傲地说什么“乔羽很欣赏,亲自送到《诗刊》总编葛洛手上”!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作者在走关系资源投稿之路时,如果不是忘记了对“庸人”和“沽名钓誉之辈”行为的避嫌,就是认为“庸人”和“沽名钓誉之辈”等帽子,只适用于别人,不适用于自己。照此逻辑,尽管那些被扣上“庸人”和“沽名钓誉之辈”帽子的人没有走关系资源投稿之路,而是遵循正大光明的途径将稿子寄给编辑部,也还是逃脱不了“庸人”和“沽名钓誉之辈”的恶名。扣此帽子的唯一“理由”是,他们是依靠向“没有水平的报纸”投稿,获得“虚假的成功”而“走出来的”。自传作者虽然找了中央乐团的林铭述,找了名人乔羽,找了《诗刊》总编葛洛,虽然走了关系资源投稿的迂回曲折之路,却一点儿也不庸俗,仍然是“有真才实学的”、“清高”的、有“志气”的!〔3〕

  其次,投稿的数量不同。投向《诗刊》的稿子只有一篇。投向《广西日报》的稿子则是语焉不详的“几篇”。究竟是三篇,还是五篇,或者八篇?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止一两篇。而是三篇以上。为何语焉不详?因为有所不便,后面还有表达自己清高、不庸俗的话——“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努力”——要说。可是,读者是这样容易被糊弄的吗?如果做了一两次就不做了,你说“及时停止”,还说得过去。事实却是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那件事,也还是“及时停止”?

  再次,对投稿失败的心理反应不同。

  一般报刊处理稿件的惯例是,未用稿一概不退,两个月后作者可自行处理。周国平投向《诗刊》的稿子是通过名人直接向总编推荐的,故享有退稿的特殊待遇。面对《诗刊》的退稿,作者发出“困难重重”的叹息,表达的是无奈、遗憾、失望、心情沉重的情感。

  向《广西日报》投稿的失败,被描述为“但都石沉大海”。〔4〕“石沉大海”指的是不采用,也不退稿,没有任何回应。面对这一失败,作者不仅没有遗憾、失望和挫折之感,反而认为是一种幸运、解脱和收获,因而有“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努力”的描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给予“石沉大海”待遇的那家报纸是“没有水平的报纸”。

  本文无意也不可能为任何报刊的水平高低作证实或证伪。在众多的报纸刊物中,有的社会影响较大,有的社会影响较小,有的权威性较高,有的权威性较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迄今为止从政策条文上,人们看到的只有合法刊物和非法刊物、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的区别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着要对一家省级报纸的“水平”进行评价时,一个严谨的学者,怎能仅凭自己历史上曾经与之有过某种得失关系而耿耿于怀、心存芥蒂,怎能图一时之快而轻率地指名道姓说某某报纸是“没有水平”的报纸!在这一点上,周国平的书让人大开眼界。虽然他拿不出什么水平高低的公认的标准,虽然他并未做过什么客观的调查和严密的测评,却敢于断言某某报纸是“没有水平的报纸”!适成尖锐对照的是,被指为“没有水平的报纸”的这家中共省级党委机关报的省委领导和中国记协书记处领导,对此报的评价是:几十年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正确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准确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广西的顺利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成为拥有很高知名度和广泛读者群的国内主流传媒,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为新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

  作者公开指责某报纸为“没有水平的报纸”的时间应认定为2004年7月,即自传出版的时间。那时的作者已经颇有名气。于是,有人说,名人往往喜欢狂妄。我不认同这种说法,除非在“名人”前面加上限制词“浅薄的”三字。名人不一定狂妄。那些严谨、庄重、根深叶茂的名人,决不会狂妄。名人中的浅薄者则往往会狂妄。


  ⑦ 鄙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哲学所的同事

  自传第241页的标题是“不是博导”。它要陈述的是自己对“不是博导”的意见或不满。作者认为,论条件,早在1994年“我”就应该是博导了,却一直被阻挠、不予批准。自传列举若干情节来说明,阻挠和不批准是没有理由、没有道理、难以服人的。在其所列举的情节中,有这样三段话:

  其一,“哲学所招研究生一直苦于报考者稀少,所里一些好心人听说我要招生,便兴奋地说,这回考生该挤破头了。”〔6〕

  其二,“如果你肯委曲求全,哲学所里博导有的是。不过,坦率地说,其中有些人是做我的学生也不配的。”〔7〕

  其三,“哲学所里我真正佩服的人不多,其中就有您和李泽厚。”〔8〕

  在第一段话里,作者在断言哲学所招研究生“一直苦于报考者稀少”之后,引用他人听说“我”要招生后的估计:“这回考生该挤破头了”,从而形成一个强烈对比。设计这个对比为的是将“我”和整个哲学所的同事进行比较,借以证明“我”影响最大,最有吸引力。

  第二段是关键。在这段话里,作者使用尖刻的语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众多博导中的“有些人”,直接进行鄙薄:这些人“是做我的学生也不配的。”可是,这些连做我的学生都不配的人,却早已当了博导,“我”却一直被排斥于博导之外!

  “做我的学生也不配的”“有些人”指多少人?未便直接说明。但是,人们很容易通过阅读自传所设计的前后情节,把上述第二段话同第一段话以及后面的第三段话联系起来。前面说的是“我”影响最大,最有吸引力。后面则借那位想当周国平的博士研究生的“一所名牌大学教授”之口强调,哲学所虽然博导众多,但是,真正令这位教授佩服的却只有周国平等少数人。这么一来,第一段话和第三段话便起到了给  第二段话的“有些人”作了数量的注解的作用。

  这就是自传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以及哲学所的同事的评价。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语言在同一页里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1994年申请(带研究生)“迄无下文,此后我不再主动申请,不过,大约是一年一度申报的时候了,有一次我也曾被问到是否报名,我给了肯定的答复,但同样没有下文。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也从不去打听,因为我觉得,倘若我去查问,对于我和被查问者都是一种侮辱。”〔9〕

  第二次,“哲学所里博导有的是。不过,坦率地说,其中有些人是做我的学生也不配的。”〔10〕

  第三次,“我不是一个狂妄之人,但是,我仍不禁要为社科院感到遗憾,因为它自己剥夺了刷去其一个污点的机会。”〔11〕

  使用这样尖刻的语言,作者的心理和用意不能不令人深思。

  综上所述,从同窗学友,到一般同事;从北大的老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其研究员、博导;从安于本职工作者,到谋求调动、谋求升职者,鄙夷之笔如影随形始终跟随着自传作者。作者到哪里,鄙夷之笔便写到那里。在这样的鄙夷扫描之下,还有多少人能幸免于“庸人”、“庸俗”之外呢?还有多少人不是俗人,不是庸人呢?


  注释:

  〔1〕,〔2〕,〔3〕,〔4〕、〔6〕、〔7〕、〔8〕、〔9〕、〔10〕、〔11〕,周国平著:《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91页,第187页,第187页,第186页、第241页、第242页、第242页、第242页、第242页、第242页、

  〔5〕秦 雯︰《广西召开纪念毛泽东关于办好广西日报座谈会》,2008年01月14日,广西新闻网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0114/newgx478a8964-1352005.shtml?pcview=1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我的心灵自传》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还体现在鄙视广西日报以及鄙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哲学所的同事方面。自传写了作者两次失败的投稿的情况,而周国平投给《广西日报》和《诗刊》两个不同刊物投稿却全都未获采用。一个严谨的学者,公开指责某报纸为“没有水平的报纸”。使用尖刻的语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众多博导中的“有些人”,直接进行鄙薄:这些人“是做我的学生也不配的。”可是,这些连做我的学生都不配的人,却早已当了博导,“我”却一直被排斥于博导之外!从同窗学友,到一般同事;从北大的老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其研究员、博导;从安于本职工作者,到谋求调动、谋求升职者,鄙夷之笔如影随形始终跟随着自传作者。作者到哪里,鄙夷之笔便写到那里。由此可见,周国平先生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特性。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