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⑤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808 发表:2021-11-11 09:25:27 闪星:4

十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⑤

⑶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 ⑤鄙视朋友

  在“停止的岁月”和“君子敬其在己者”两个小标题下,作者用对比方法着力描述自己面对坎坷命运而终不放弃理想追求的“高尚品质”。整个描述过程就是一个鄙夷朋友和美化自己的过程。人们看到:

  鄙夷的对象:全体(不是一些)安心当地工作的大学生。作者谈到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以及上调到自治区一级机关工作的“我的若干老同学”“被环境同化”问题时,虽有“一些在基层的大学生”和“他们中有的人”这样的限制词,其实,“一些”和“他们中有的人”这两个限制词只是一个幌子。细看第186页和第187页不难看出,作者说的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安于当地,即是“被环境同化”者,即是庸人。也就是说,安于当地=“被环境同化”=庸人。

  鄙夷的形式:直接斥之为“平庸而愚笨”、“庸俗”、“庸人”,蔑视其“虚假的成功”,等等。

  鄙夷的原因:被鄙夷者“被环境同化”了。

1636593467820099.jpg

有朋自远方来之一——老同学张维庆来访(2005年5月)

  自传作者并未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环境”指什么,“同化”指什么 。然而,读者不难看出,环境指的是三种单位:“基层”工作单位,包括公社机关及其以下的中小学校;“地区宣传部”等机关;“自治区一级机关”。这就是说,从乡村中小学,到省级机关,无一幸免。“同化”有两种情况:被鄙夷者在国家所分配的没有“充足的书籍和才智相当的同伴”〔1〕的基层环境里,“像眼前这样生活下去……麻木地度过余生”;〔2〕被鄙夷者在经过努力而实现调动之后的新环境里安心地工作。从后果来看,在前一种情况下,被鄙夷者“被环境改造成一个像动物那样生活着的人”。〔3〕在后一种情况下,被鄙夷者“主动适应环境去追求表面的成功……造就的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庸人罢了”。〔4〕

  这就是自传作者用以对朋友进行鄙夷的“被环境同化”论。

  其中,核心之点是鄙夷的理由,即“被环境同化”。现在,让我们就其所言三种单位的情况,来看那个理由能否成立。

  先说基层环境同化论。

  在我们的同班老同学中,就有一位安于基层的典型。李文华主编的《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级同学录》是这样介绍这位同学的事迹的:1970年接受分配时,他主动要求到山西省最偏远、最贫困的保德县杨家湾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他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和农民打成一片,被评为保德县和祈州地区劳动模范。1973年4月28日,山西日报报导这位同学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的题目叫做《扎根记》……

  2012年,那位老同学回顾往事时对当年的“扎根”说了这样两段话:“毕业后他们从社会最底层、最艰苦、最无望的地方做起,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他们是一群内心深处有理想信仰、精神追求,但又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奋斗的人。”〔5〕

  用周国平的自传的语言来说,“扎根记”亦可称为“同化记”。

  我注意到,周国平的自传亦曾肯定上述老同学官达“正部级”,是“全年级官运最旺的”。〔6〕可是,按照安于当地=“被环境同化”=庸人的理论,扎根不可能扎出“内心深处有理想信仰、精神追求”的“正部级”。显然,或者是周国平的“全年级官运最旺的”说法错了,或者是周国平关于安于当地=“被环境同化”=庸人的理论错了,不可能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当然,安于当地的人,不一定都能够像上述老同学一样蟾宫折桂。历史注定他们中多数人的人生都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样,但是,他们决不是没有人生理想、没有精神追求的庸人,只是他们对理想追求的理解不同于那些只讲大写的“我”、视个人欲望高于一切的人罢了。

  再说地区环境同化论。

  周国平未曾在地区一级机关工作过,他的自传涉及地区环境同化问题的主要是下面一段奇文:

  “一个在地区宣传部工作的大学生好心地劝我,多给没有水平的报纸写些没有水平的稿子,见报多了,就会逐渐引起注意,得到重用。事实上他自己就是这样走出来的。”〔7〕

  首先要说明,我不是作者所写的那位大学生。但是,我替那位大学生感到不平,为此特对奇文之奇作以下几点分析:

  其一,“好心”一词反向使用。

  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好心”其实是被当作引诱作者“主动地适应环境去追求表面的成功”的负面材料来使用的。作者对这种负面的“好心”绝无半点好感。相反,“好心”作为企图同化自己的诱惑因素,其实质是卑贱的、可鄙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听从“好心”者劝告而寄给“没有水平的报纸”的几篇稿子石沉大海之后,作者不仅不懊恼,反而觉得是一种幸运和解脱:“幸亏结果如此,使我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努力”。〔8〕于是,“好心”成了显示作者的清高和高尚的牺牲品,成了实质上的坏心或恶心的代名词。

  其二,有违常理的谎言。

  一个同情朋友,关心朋友,希望朋友走出困境的人,劝勉自己的朋友奋发图强,多写和多发表有水平、有质量的文章,借以提高社会影响和改善工作环境。这是合于常理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相反,希望朋友摆脱困境,希望朋友有所作为,因而劝自己的朋友多“写些没有水平的稿子”。这显然不合逻辑、不合常理和不可理解。没有人会这样做。读者有理由怀疑这些话不是那位好心的大学生说的,而是自传作者自己的编造。

  其三,好心当作驴肝肺。

  “他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轻轻一句话,便把那位好心的朋友贬得一文不值。人们由此看到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和有抱负,就连在陷于“停止的岁月”,陷于“不知怎样办好”〔9〕的困境时,同情自己的朋友,自传作者亦可随意地把他说成是靠“多给没有水平的报纸写些没有水平的稿子”,才得以“走出来”的庸碌之辈。

  在世风欠佳的当今,媒体上累有做了好事,反遭诬赖的报导。此类现象的频繁发生,导致扶危济困恐慌心理、同情恐慌心理蔓延。致使老人跌倒在大街上,众人围观而无人敢出手相帮;小孩溺水,众人围观而无人敢出手相救。细辨上述恩将仇报者,原以为多属社会无赖之徒。今阅此奇文始知,若要对某些自称“君子”、“有真才实学”者、“精神性的人”的困厄施予同情,也是需要三思而行的,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落得好心当作驴肝肺的报应,落得以怨报德的报应。

  本文作者曾在百色地区教育局工作过五年。我可能算不上同百色地区同化者,但我有许多同百色地区同化的同事和朋友。这些同事和朋友为百色地区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我敬重他们的奉献精神,也为自己曾经为百色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过微薄之力而骄傲。我决不同意安于地区工作即是庸人的观点,为此,特将2012年写的短文《年华付与右江水》附于下。

年华付与右江水

  我调离百色已40年。我是多么想念那个我曾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地方啊!人们都说往事如烟,可是,在我的记忆中,百色的往事始终是那么清晰:从田林老山莽莽苍苍的猫鼻梁顶峰,到平果平平展展的榜圩田垌;从田阳、田东滔滔东去右江河岸的茫茫碧野,到靖西、那坡漫长国境线上巍巍屹立的界碑之旁,百色地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年轻时期的无数脚印。那脚印培养了我深以为怀的右江情结,见证了我终生不忘的百色情缘。

  2011年春节,当年百色地区教育局部分同仁黄今棠,冯有光,陆群和,梁卫东,黄义昆、①莫旭麟在南宁聚会。四十年了,大家天各一方。今日重逢,百感交集。老局长黄今棠赋诗一首:

  百色共事梦常牵,光阴荏苒四秩年。

  别时方逾而立岁,重逢已过古稀年。

  赤子敬业非逐利,献身不谋职和权。

  淡水交情融水乳,笔端重彩讴黎元。

  兴之所致,我仿其韵而和之:

  百色情缘梦魂牵,神思飞越四秩年。

  平果弘扬反左道,②渭平拨雾现青天。③

  老山漫展凌云势,那坡远涉国门边。

  年华付与右江水,但留翰墨在人间。

  注:

  ①黄今棠,广西巴马人,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70年代任百色地区教育局长,后调任平果县县长。

  冯有光,广西玉林人,毕业于广西师院数学系,上一世纪70年代为百色地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后调玉林师范学院工作。

  陆群和,广西武鸣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上一世纪70年代为百色地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后调广西民委工作。

  梁卫东,广西靖西人,上一世纪70年代为百色地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后调广西教育厅工作。

  黄义昆,广西南宁人,毕业于广西师院中文系,上一世纪70年代为百色地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后调广西区直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工作。

  ②平果弘扬反“左”道,指1970年8月6日《光明日报》第1版和第3版发表《认真贯彻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推动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广西平果县革委会领导教育革命的体会》一文。

  ③渭平拨雾现青天,指197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表彰田林县渭平小学教师蓝肇吉瑶山办学十五年的先进事迹。

  在“鄙夷朋友”标题下需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省级环境同化论的问题。

  在自传里,周国平以自己的同学为靶子来展开他的省级环境同化论观点:

  “从1974年起,我的若干老同学陆续调到自治区一级机关。刚听到这类消息,我颇受刺激,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后来,我在出差时拜访了他们,看到了他们的状态,心里反而坦然了。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教导我说:理论问题的结论从来是由权威来做的,搞理论研究毫无必要,文学、艺术、理论等等全是雕虫小技。……我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地对精神事物没有兴趣,惟一的变化是更加世故了。接着又传来消息,一个曾经宣布屈原和李白都是反动文人的同学调入大学教书了。我心里越来越平静了,相信自己有权利看轻所谓机会和运气,蔑视一切虚假的成功,以真实的成绩傲笑空洞的名位。”〔10〕

  这里有两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

  其一,“心里反而坦然了”吗?“心里越来越平静了”吗?

  怎么可能呢!满纸怨怼之语表达的难道不是嫉妒之情吗?请看:“蔑视一切虚假的成功,以真实的成绩傲笑空洞的名位”;“我的吃亏在太老实,如果像那种沽名钓誉之辈行事,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11〕 “我永远不会羡慕那些缺少精神的人、宁肯老实而默默无闻,不愿滑头而飞黄腾达”;〔12〕 “即使一辈子受冷落,我也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13〕等等。如果这些语言是坦然和平静心理的表现,那么,什么才叫做忿忿不平?什么才叫做此恨难消?

  再看此前和此后写的内容,“坦然”和“平静”之说就更难理解了:“我听从他的劝告,真的给广西日报寄了几篇稿子,但都石沉大海。幸亏结果如此,使我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努力。”〔14〕 “我决心走出这一潭死水……1977年我把完稿的长诗《一九七六》寄给他……两个月后,我收到(《诗刊》)编辑部的退稿。接着我得知,广西大学、广西师院都发函调我,也都收到了县委组织部拒绝的回函。我给地委组织部写信,提出专业对口的要求……这封复函签署的日期是1978年6月。”〔15〕请注意前后的时间。尽管前面的时间不是很清晰,但大致是1974至1975年左右,至迟是在1977年之前,而后面的时间是很明确的:1977年和1978年6月。分析以上时间关系,人们看到,1977年之前,“我”已经“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努力”,已经“心里反而坦然了”,“心里越来越平静了”,而后面写的则是很不平静,很不甘心的“我决心走出这一潭死水”,并且采取了系列性措施:动用人际关系,给《诗刊》投稿;向广西大学、广西师院毛遂自荐;给桂林地委组织部写信要求专业对口。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周国平究竟停止没停止“愚蠢的努力”?心里究竟是坦然了、平静了,还是很不坦然、很不平静?

  其二,老同学都是没有理想追求的庸人吗?

  人们看到,从第186页至第188页,在大约2000字的篇幅里,“庸人”、“追求表面的成功”、“小人”、“无能的人”、“一如既往地对精神事物没有兴趣”、“虚假的成功”、“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缺少精神的人”、“沽名钓誉之辈”、“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等贬义性词汇被使用了14次。与此相对应,“有真才实学的人”、“君子”、“真实的成绩”、“内在的自信和定力”、“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看重内在的精神性成就”、“精神性的人”等褒义性词汇,也以同样的频率被使用在同一处地方。前一种使用意在鄙夷安心本地工作的老同学,包括调入自治区一级机关单位的和未调入自治区一级单位的老同学。后一种使用意在美化作者自己。

  对老同学的鄙夷需要有依据。为此,周国平举出两个例子:“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一个曾经宣布屈原和李白都是反动文人的同学调入大学教书了。”这两个例子能成为依据吗?

  北大学生也是有差别的。我不能因为自己没听说过某一件事,就断定周国平在造假。但是,上述二例,真也罢,假也罢,都无须证实或证伪。这是因为,周国平在这里举出的虽是个别人的例子,但他要说的却不是个别人的问题。按照“被环境同化”论观点,只要是安于当地工作者——包括调入自治区一级机关单位的和未调入自治区一级单位的,都是“被环境同化”者,都是没有理想追求的庸人。显然,这里涉及的不只是对一二个人的当时状态的评价问题,而是对全体安于当地的老同学的全部工作和毕生业绩进行了评价。那么,这种评价符合事实吗?我在本书第二章第15个小标题“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级分配来广西工作13位同学简况”里,对当年来广西工作13位老同学五十年的业绩做了简要的介绍。可供参考。

  历史是无声的证人。在一定意义上,上述资料含有对人的评价之意义。这个评价是社会的评价、历史的评价。它显然不同于周国平的评价。


  注释:

  〔5〕李文华主编:《50年的情怀——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级同学录》,序言〔1〕、〔2〕、〔3〕、〔4〕、〔6〕、〔7〕、〔8〕、〔9〕、〔10〕、11〕、〔12〕、〔13〕、〔14〕、〔15〕周国平著:《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6页、第186页、第186页、第186页、第98页、第186页、第186页、第184页、第187页、第187页、第187页、第188页、第186页、第191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我的心灵自传》在“停止的岁月”和“君子敬其在己者”两个小标题下,作者用对比方法着力描述自己面对坎坷命运而终不放弃理想追求的“高尚品质”。整个描述过程就是一个鄙夷朋友和美化自己的过程。鄙夷朋友“被环境同化”,这些所谓“被环境同化”的朋友为百色地区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而其不仅不为他们感到骄傲,反而认为安于地区工作即是庸人。无论是安心于基层者还是在省级工作的同学都为靶子成为他的环境同化论抨击对象。由此可见,周国平在鄙视朋友中体现出的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特征。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