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 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④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1076 发表:2021-11-10 10:03:06 闪星:4

十 评论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3

⑶ 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   ④鄙视广西资源县

  广西资源县革委会是周国平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他在资源县生活了八年半。离开资源县25年之后,周国平在自传里这描写资源县:

  资源县是寂寞之源。

  “在深山小县生活,最难忍受的正是寂寞。一个人倘若长期既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没有能够在相同水平上交流的人,便会感到深刻的寂寞。对于我来说,只要在资源一天,这种寂寞就不可能消除”;〔1〕

  资源县是无边的苦海,在这里,

  “我根本不是在生活,只是机械地延续着生命,这可怜的生命!”〔2〕“心里空荡荡的,不知怎样才好”,〔3〕“夜晚卧床,每念及此,常常泪水长流”;〔4〕

  资源县是一潭死水。

  “在这个深山小县里,岁月似乎停止了,历史的发展仅仅表现为日历的翻动……”。〔5〕“我决心走出这一潭死水”;〔6〕

  资源县是危险的愚昧之乡。它每时每刻充满着以

  “贫乏的环境”和“小地方标准”“同化”人,把人“改造成一个像动物那样活着的庸人”的危险;〔7〕

  在一次学术会议期间,一位桂林学者同我谈起周国平对资源县的描述时说:听说周国平接受国家分配时,最初不是分来资源县,而是桂西的另一个县。他答应同另一位同学交换,才来到这里的。我们这里不是北京,不是上海,是山区小县。其实,桂西、桂北哪个县都差不多。周国平说资源不好。到哪个县,你又能好得起来?关键是,你是来干什么的?你为寻找热闹而来?为和有“相同水平的人”交流而来?为追求成名成家而来?若是如此,你岂不是自己作贱、自寻烦恼吗!

  我同意这位学者的议论。在整理周国平对资源县的上述评价和态度时,我心中始终有一疑团:周国平对资源县如此格格不入,莫不是资源县亏待我的老同学了?疑问使我进一步细看周国平的自传,结果发现事实原来是这样的:

  资源县接纳而且重用过周国平。

  1970年3月,周国平离开洞庭湖部队农场,被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他这样写道:

  “我到资源那一年,分配到这个小县的大学生多达六十几人,大多是从广西本地的

  大学毕业的,但也有好几人来自全国名牌学校,其中北大二人,复旦二人,中山一人,北京政法一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被分配到公社去了,一般是当中小学教师,也有当公社的专职共青团干部的。我算是最受重用的,只有我一人留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作,机关恢复旧名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干事。在当时,这使我的虚荣心得到了相当的满足。”〔8〕

  在1970年那个特殊年代,县革委会即是一县之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组织部门选用干部历来最看重的是政治条件。政治条件的直接标志就是人的政治面貌。依周国平自己所说,在六十多名大学生中,不乏可任共青团干部者。周国平不是共青团员,更不是共产党员,而是普通群众。然而,这位普通群众却是唯一被挑选出,“留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作”者!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位不是党员的普通群众却被安排担任县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资源县是把周国平作为培养对象来安排的,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可是,这样的安排和使用却被写成了“我在这里一直受着压制,多年来不论哪一级组织都异口同声说对我理应如此”。〔9〕

  资源县为周国平快速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在“公狗寻找母狗的动机”〔10〕驱使下,与“显然不是一个能够拨动我心弦的”〔11〕

  前妻结婚后,周国平便和别人一样,具有以照顾夫妻两地分居为理由,选择申请调离资源的机会。但他没做这样的选择,而是提出了相反的申请。资源县对其请求照顾妻子来资源的申请甚为重视。在同时从北大哲学系分配来广西工作的同班同学中,除周国平外尚有六位同学 存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这些同学的两地分居问题的解决一般都在三年以上,时间最长者则是五年。而资源县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为周国平办妥了此事。

  按照一般人的常理,得到这样的照顾,内心必然感激组织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可是自传作者却与众不同,当其妻子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西藏顺利商调到资源,并且安排了工作之后,他只淡淡地写了12个字:“一年后,她离开西藏,调到资源。”〔12〕没有只字感恩的表示。其实,没有表示就是一种表示:在他看来,这完全是理所当然,必须如此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组织的关心和照顾的问题!

  按照一般人的常理,选择调妻子来此地工作,无疑是选择在此地安家落户了。这意味着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爱当地人之所爱,思当地人之所思,谋当地人之所求。可是,作者却与众不同,他申请妻子调来资源,考虑的大概只是“公狗的需要”问题。至于怎样报答组织的关心和照顾,怎样融入当地生活,怎样爱当地人之所爱这一类事情,可能从未进入过他的思考范围之内。

  恰恰相反,他不能容忍“以小地方的标准要求自己”〔13〕,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被环境同化”。

  我们的民族素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在长达八年半之久的时间里,业已按时、足量享用了资源县提供的口中之食、身上之衣,享受了包括安排妻子来资源县工作在内的各种照顾的自传作者,竟然公开声称为资源县服务是自己的耻辱!竟然为自己立了一个“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敷衍塞责,决不多花一分钟”于工作的“原则”!如此等等不能不使我十分惊讶。惊讶之余,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十多年前资源人当面以肢体语言形式向我表达的对我的老同学的评价和态度。那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资源行》,并于当时将其电传给部分老同学,作为交流。现在,当我回顾当年高高兴兴而去,失望扫兴而归的情景时,心中勾起的是对民间广为流传的那副古对联的长久的联想: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联想要求我将拙作《资源行》附于后,作为我见到的资源人评价周国平的一个例证。


资源行

  2008年秋,广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拟在广西资源县县城召开学术年会。

  我的老同学周国平曾在资源县羁留了8年半之久。离开资源26年之后,周国平在《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一书里记载有“广西资源县”等内容。

  我早有一睹老同学八年半彷徨之地风貌的愿望,便向会议组织者报了名。

  前往资源县的汽车从桂林出发,沿着曲折的山路蜿蜒前行。两侧山坡上的茂林翠竹在缓缓漫游的白色雾纱中若隐若现。

  汽车停下时,走出狭窄的车站,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环绕的高低楼宇。发源于南边远山的资江悄然无声地穿城而过,又在不远处,隐没于另一个方向的云雾山中。跨越资江的凉亭式风雨桥是颇为少见的双桥。桥下流动着清澈的资江水,宽约百余米。比起我的家乡蒙山县城的长寿江和长寿桥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纯朴,视觉效果似乎稍胜一筹。

  我的老同学在资源时,是县委宣传部的“小公务员”〔14〕和县委党校的教员。今天,周国已经是颇享盛名的学者和当代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

  我原以为,资源县的同志会因周国平曾在这里工作这么长时间而多少流露出一些自豪感,至少是乐意向我介绍周国平当年的一些趣事。

  但是,事实却出乎意料之外。

  会议组织者宿富连同志是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我的老朋友。他特意安排我和当年周国平在资源工作时的同事,以及桂林地区认识周国平的一些与会者一起,边喝瑶族特产的油茶,边无拘无束地漫谈。当宿富连向大家介绍说,我是周国平的北大同班同学后,人们只是低头喝茶,无人愿谈周国平的往事,现场在浓郁的茶香中保持难堪的沉默。当我有意把话题引向周国平时,人们的表情明显地表现出对我所关心的对象不感兴趣。我的感觉是,虽有茶香弥漫,现场的冷漠却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情况使我大为失望。我想到了我的家乡蒙山县,想到了梁羽生。我内心自然产生了一个对比:蒙山县,因是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出生地而使乡人倍感荣耀。蒙山县政府已将县城原鳌山公园更名为“梁羽生公园”,且在公园内设立梁羽生纪念馆。其实,梁羽生并未在蒙山县工作过。而周国平则在资源县工作了八年半。八年半时间不算短。假如从1970年3月离开洞庭湖农场时算起,至2005年满60岁为止,算作周国平的法定工作时间。这个时间总共是35年。周国平在资源县工作的时间占其全部法定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周国平与梁羽生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的老同学作为当代中国的著名散文作家,名动江湖。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我曾上网查过资源县志和资源县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等方面资料,未能找到在社会影响方面超过周国平或者能够同周国平相比的资源县文化人物的资料。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当地的干部——其中不乏曾和周国平共事过的宣传部门的和资源县党校的干部——对涉及从这里走出去并走向“成功”的我的老同学相关的话题如此冷漠?

  正式开会时,会议的主持人安排我为第一位发言人。我匆匆念完稿子,回到座位。桂林市委党校学报主编唐基苏先生走过来征求我的意见:发言稿可否在他们的学报上发表?我表示同意。

  第二天,会议结束。会议组织者组织与会者前往资江的湘桂交界河段做资江漂流。我不再参加,便乘车返回南宁。

  汽车沿着来时路线反向徐行。山头的茂林修竹漫浸在浓雾之中,眼前只剩下苍茫的银灰色。默坐车中的我,全然没有了来时的兴致。一种莫名的惆怅久久挥之不去……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周国平著:《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74页、第185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90页、第186页、第161页、第192页、第169页、第169页、第173页、第186页、第164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中在鄙夷曾经生活了八年半资源县时更是体现出其罕见的傲世轻物狂言本质,在资源县,既不是团员,也不是党员的他被安排担任县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可以看出,资源县是把周国平作为培养对象来安排的,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况且资源县为周国平快速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将其妻子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西藏顺利商调到资源,并安排了工作。而在他看来,这完全是理所当然,必须如此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组织的关心和照顾的问题!由此可见,其人见的傲世轻物狂言本质。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