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 第二十八章
近些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一个新户族,就是让政府和开发商三叉神经疼的“钉子户”。《现代汉语》里解释,“钉子户”是指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时,讨价还价,不愿意搬走的住户。在某些官员眼里,“钉子户”是胡搅蛮缠的刁民,必须在指定期限内动用公安、司法力量进行强迁。在某些开发商眼里,“钉子户”是漫天要价的无赖,得用挖掘机将独楼独屋锼得摇摇欲坠,再辅助以火烧、水淹、断水、断电、断煤气、烟熏、恫吓、投蛇。在路人眼里,“钉子户”是拍摄影视剧的外景地、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在“钉子户”自己眼里,曾经的家园和生活状态,就是“围城”和“围困”。在医生眼里,“钉子户”是不断萎缩漏空的牙龈,被解剖的人体标本。在剧作家眼里,“钉子户”是“撕开伤口给人看”的悲剧。在环卫工人眼里,“钉子户”是可以随便倾倒垃圾的垃圾场。在社会学家眼里,“钉子户”是苍蝇老鼠乞丐流浪汉窃贼男女苟合的乐园、一触即发的火山口、一座“有围墙的大学”、重新回到茹毛饮血时代再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过渡阶段。
每天早饭后,辛永林都步行上班。他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给了女儿做出榜样,三是为了近距离接触底层民众。在他上班路上,有一片拆迁工地。由于没和拆迁方达成协议,一家四代七口人的“钉子户”被断水断电,围在两米高的大墙内。“钉子人”出入,要翻墙而过。墙内垃圾遍地,蚊蝇遮天避日。成群的老鼠,大白天就到“钉子户”家抢粮食。那天,辛永林翻进墙内,落地一脚踩死一只肥硕的老鼠!一只塑料袋和一只易拉罐也长了腿,成了精一样狂奔。原来,这里面都钻进了慌不择路的老鼠。被拆除的大量易燃物堆积在墙内,一旦起火,救火车只能停在五百米之外。八十七岁的祁大爷病重,死活不去医院,怕回不到新家。他对辛永林说,能住一天新房子,死了就闭得上眼了。老人五岁的重孙女甜甜多次被老鼠咬伤,一看见老鼠就吓得大哭不止。甜甜盼望早日出去和小朋友一块玩,盼望家里能安上电灯,能看电视里的“猫和老鼠”。妈妈骗小甜甜说,等过年就来电了,就能看上电视节目,老鼠就被吓跑了。小甜甜天天盼望过年……辛永林感到时空错位,张大爷、大娘盼望电灯的情景,几十年后又在繁华的都市里出现!他受“钉子户”们委托,起草一份“情况反映”交给万主任。万主任看过之后,心情沉重地说:“这的确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很早就关注了。但是,我们体制的运行、经济发展的命脉,已经渗透进这个肌瘤里面去了。这个肌瘤,应该是女人所患的子宫肌瘤,又不适宜做手术,只能等到更年期之后自行痊愈。眼下,要多研究多总结如何创造和提供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此之外……”
谁知在除夕夜,“钉子户”架不住“春晚”诱惑,私拉电线起火,“钉子户”变成绝户。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辛永林一个人来到了火灾现场。烧成烤麻雀一样的“钉子”已被运走,现场弥漫着刺鼻的焦糊气味,和一墙之隔的“大清人烤肉店”味道相混合。他眼前一模糊,烤肉店的招牌变成了“大清烤人肉店”。大年初一清晨,主管领导和开发商踏着鲜红的鞭炮纸屑,前呼后拥来到火灾现场。他们双手插在口袋里,如同在田野里视察遭了雹灾绝收的庄稼,转了一圈就匆匆离去。在晚间电视新闻中,对于引发火灾事故的背景、原因、处理结果没有任何报道,全是领导指挥救火、关心市民、看望伤员的新闻。有关领导的严重失职和开发商的冷漠,彻底激怒辛永林。他宁肯被革职,也要将真实情况公布于众。他几经周折采写的稿件,遭到本市所有新闻单位的拒发。他破釜沉舟,一定把情况反映上去。那天,妻子和女儿去商场,他一个人呆在家里,伏在茶几上奋笔疾书。因为愤怒,他的手颤抖得拿不稳笔。手不颤抖了,他的思路又被堵住。
和以往一样,每当思路被堵,他就到卫生间里构思。他材料越写越多,调研越来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物业维修师傅,不管水龙头、暖气管、防盗门还是塑钢窗户,一眼就能看出毛病。隔行不隔理,他歪打正着地学会了维修技术。和写材料一样,他越是精于维修,发现的问题就越多。他家楼上以前是空房,刚住人卫生间就漏水。他上去用抽子疏通几次,还是漏水。厕所堵他的心更堵,闷得透不过气。他又到楼上住户敲门,家里没人。
下来之后,他只得在自己家卫生间里动手。他锨开天棚,拧开管子接头,屏住呼吸,把铁丝钩伸进管子深处。他仔细探索,确定里面有个外柔内刚的东西。他拧了几下勾住那东西,用力向外一拽,迅速躲进角落。“呼隆”一声,楼上淤积的粪水倾泻而出,一块裹着裤衩的砖头飞出来,砸在墙壁瓷砖上。这是大楼盖好之后,最初的安装工人搞的恶作剧。不管怎么说,他的思路也和管道一样被疏通。他拧死堵头没顾得上清理,抓过笔就在纸上狂写起来。春节过后一上班,他没经万主任审查,就把《火烧钉子户》传到“情况关注”编辑部。他是编辑部信任的老作者,文章很快被刊用。被大火烧红的文字,仿佛烫穿纸页:
这些年,某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和老百姓利益所上的项目,无不是一种权利租借行为。某些人利用手中掌控的权力,与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打着发展地方经济造福百姓的旗号,实质上干着危害百姓的的事情,最终在在政治上捞取资本,在物质上获得大量的不明利益。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一些人手中的权力不是为老百姓谋利益,而是为不法开发商服务献力。他们表面上公事公办,实际上为小集团利益谋政绩。这种公权公卖和私权私卖,最终的结果是中饱私囊。谁在为开发商撑腰?谁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应该不应该过问百姓死活?我们应该为谁说话?民心向背和集团的利益孰轻孰重?谁在给未来埋下隐患?四世同堂的一家老少七口人的性命,谁来买单……笔者曾以记者和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前往有关责任部门采访、了解情况。但是,有关部门反应冷漠,使用各种手段进行阻挠,封锁消息。笔者峰回路转采写完的稿件,竟遭到本市所有新闻单位的拒发。这种极其不正常的情况,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实际上,这已经成为有些人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
一声声叩问如同重锤砸向洪钟,不知是否震醒某些人的冷漠。那几天,正逢市里对万主任进行政绩考核,辛永林的文章,又为他仕途上拦上一道“刺马”。
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万主任把辛永林叫进办公室,一进门就严厉地批评:“你到机关工作多年,我从来没大声和你说话。今天,我要狠狠地批评你!你烂了脚掌又穿了一双漏底鞋,不修补鞋底,反而往脚板上钉钉子打掌!我为什么如此形容你?因为你这篇文章是对肌体的自残!你是公务员,不是揭露黑暗面的记者;不是愤青、愤中、愤老,更不是骂大街的高草刺头!你不是抓问题而是捅娄子,你不是研究问题而是制造麻烦!感情用事和义气用事不是政治,愤世忌俗也不是政治,疾恶如仇更不是政治!你的文章,只证明你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说你根本不懂政治也不过份!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治也一样,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善良愿望改变它的铁律!按政策法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的一篇文章就解决了?你以为人人昏昏惟你独醒?各级领导都没睡大觉,头脑一直保持清醒!尽管步履维坚困难重重,我们从没动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在抓经济建设过程中,从没放松对意识形态的洞察与把握!有些问题确实是体制造成的,也不要动不动就拿体制说事。以为改变了制度和体制就解决了所有问题,那是政治上的柏拉图!任何体制下的执政者都会有错,任何体制下的民众都不会完全满意!该在某个阶段发生的问题,照样发生!老百姓向往的政治清明,只有靠执政者不遗余力地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博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能不断给予老百姓希望和梦想的体制,就是好体制!想在执政上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去做方士好了,到庙上求仙到深山里炼丹好了!如果我没说错,你只读过一些经典的马列著作,根本没读过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他会提醒你,从事政治以政治为业的人,必需要走出政治和道德上的两难困境!当然,你不会知道马基雅弗利说过哪句著名的话:每一个变革,总是为……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
万主任刚要翻书,辛永林说:“别翻了,我知道:每一个变革总是为另一个变革做准备,并促成另一个更新的变革的发生。”万主任放下书,火消了许多,语气缓和:“你确实读过许多书,确实是机关里的翘楚,确实值得敬佩。假如读书为了装饰门面,照样捅娄子!你也可以说说你的想法,我们还可以争论。”
辛永林说:“我不想和你争论,因为这没有价值和意义。我也想问问你,你读过《君主论》,不一定读过法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万主任反问:“你读过?”辛永林说:“当然。”万主任说:“我没吃过法国牛排,也没闻过法国香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读过这本书?”
辛永林上山下乡时,慕名造访过一位绰号叫“老马列”的人,在他家里见过这本书,并借来读过。“老马列”没上过一天学,没走出巴穷土地一步,但是毕生都在研究马列,都在写论文。他的研究就是为了写论文,写论文就是为了让老婆用来生火做饭。在当时的年代,为了专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华东大学出版社才出版过此书。天知道生在穷乡僻壤的“老马列”,在哪里得到此书。
辛永林认定万主任没读过,介绍:“托克维尔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虽然出身贵族……”万主任打断:“你介绍一下他的政治主张和主要思想,最好是原话。”辛永林说:“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变革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结构。真正的革命不仅意味着破坏现有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是对一种社会组织的破坏,并破坏设置这种组织的各项原则……再往下就记不住了。”
万主任接上:“托克维尔告诉我们:一个内部压力很大的政权,开启变革之时,往往也是政权灭亡之时。所以,我们才采取了渐进的政改路径。托克维尔的思想和见解,就是一场最最彻底的革命。现在提出这种思想,还不合时宜。”
辛永林惊讶得张大嘴巴,不认识地看着万主任。他认为,万主任虽然不是个不学无术、只靠投机吃饭的笨蛋,至少没读过许多经典著作,没去思考和研究许多深刻问题。他开始对万主任刮目相看:“按你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远见,什么时候应该重提这种思想?”万主任说:“本书什么时候在我国公开发行畅销,就到了改革深化的关键时刻。政治和铁路一样,时刻不能偏离规则,否则将脱轨倾覆。我们俩不是比赛谁读的书多,谁的记忆力好。有的人虽然读了很多书,只算个知识渊博的活字典。有的人理论水平高,只能做个好记者,搞政治还远远不够格。连自己饭碗都装不满的人,如何装满别人的饭碗?我可不是说你啊。”
辛永林大声反问:“许多人都说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几个真正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当然包括你!”万主任在写字台下抱出厚厚的《资本论》,随便翻开一页,里面都有红蓝铅笔画的道道。他又抱出一摞比《资本论》还厚的读书笔记,说:“在你眼里,我万卫东一定是个不学无术只靠投机吃饭的笨蛋,你是不是判断失误?”辛永林一肚子反驳的话,此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万主任的气彻底消了,说:“通读《资本论》的人确实不多,估计你连摸都没摸过。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读过。因为我有时间,还有责任。读过又能深刻理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门研究者,我的读书心得永远比不上理论家的经典文章。过去,我也有许多弄不明白的问题:我们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为什么要去国外寻找真理?我们有孔孟老庄,为什么要信奉两个外国人?通过学习我弄明白了,因为他们的思想是进步的,对我们有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要在全世界建设一个平等的民主制度!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制度,是大势所趋。眼下,只能不断完善和调整现有体制。要挑毛病,到处都是。你为国旗广场竣工典礼写的这篇讲话稿,第一句话就值得商榷: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国旗冉冉升起。把国旗写成烈士的招魂幡,把国歌写成烈士的招魂曲,不更形象准确吗?你为什么没写?因为这是政治。读书是为了思考问题——思考更长远的问题。我的话说重了,请原谅。文凭要拿,真才实学更重要啊。”
辛永林这才理解,万主任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万主任读书多,有城府有水平,真正的藏而不露。相比之下,自己不但心胸狭隘,还有眼不识金镶玉,狗眼看人低。在这之前,他以为万主任一直踩在当年那“十四块砖头”上,表演政治摇摆舞。他连万主任三分都没看透,万主任不但把他看了个透心凉,还把他看成了筛子底,里里外外全是漏洞。这回,万主任终于抓住炒掉他的理由了。
辛永林以请教进行试探,如果万主任肯回答,说明他还有用。他诚恳地说:“您的批评,让我受益匪浅。我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
辛永林说完就后悔了。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自己根本不是个称职的机关干部。此时,外面下了一场这个季节罕见的大暴雨,也把万主任的火和《火烧钉子户》的余烬冲刷干净。万主任笑了,说:“你怕我把你炒掉,十几年了,头一次真诚地向我请教。你别担心,我仍看重你的才华,愿意把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你。我的《六项基本原则》是:有指示的按指示办,没有指示的按原则办;有原则的按原则办,没有原则的按程序办;有程序的按程序办,没有程序的按经验办。《四对四讲》是:对上讲服从,对下讲服务;对内讲协作,对外讲协调。”
辛永林想想这些年,自己并没偏离这些原则,又请教:“我怎样处理和上级的关系?怎样对待自己的职务问题?朋友有求于我怎么办?办不到的事情怎么处理?”万主任想都没想说:“上面的事情顺着干,自己的事情抓紧干,朋友的事情尽力干,不能办的事情按原则办。有些话有消极因素,但是在机关这个特殊环境里,只有积极和消极相结合,才能站住脚。水泥号再大,要是不掺沙子,抹上墙就得开裂。以你现在的状态,让你当机关领导,干不了多久就得毁掉自己。我不是不重用你,而是怕用重了你!对于火烧钉子户这种情况,我要是无动于衷,就不配做一位领导干部……”看了一眼玻璃板,哽住,“你要好好吸取教训,搞一个在理论方面有新意的材料。在有些方面,你还得拜白处长为师。”
对于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辛永林没等想出消除办法,白处长抢先刮了“大白”。他在报纸上发表一篇题目为《防患于未然,市委市政府提前做好春季消防工作记实》的特写:常备不患,市领导深入消防第一线,全市连续十二年没发生重大火灾。在社区里,万卫东主任亲自担任消防安全宣传员。
【编者按】强行拆迁导致“钉子户”一家七口葬身火海。谁之罪?辛永林写出报道,当地媒体拒绝发表。文章在上级有关刊物发表,引起了领导的不满。推荐阅读。编辑: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