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二梦之桥 2-4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801 发表:2021-09-03 09:56:56 闪星:4

      二梦之桥  2 进入北大

      下面相片的主人公堪称广西蒙山中学最早实现跨长江、过黄河夙愿,叩开首都著名学府大门的毕业生。其中,右一,桂来旺(中国科技大学)、右三,陈觉全(北京农业大学)是第一批,左一,莫旭麟(北京大学)、左三,钟荣亮(北京农业大学)第二批。

  江田主编的《广西蒙山中学校史》第83页有这样一段话:“1962年,虽然由于全国大专院校大幅度调整下马,导致升学人数锐减,也还有莫旭麟同学以优秀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1.jpg

  我进入北大的经过大致如下:

  那一年夏天,参加高考后的我正在邱屋地坪为生产队晒谷子。赤日炎炎,骄阳似火。三合土的地坪被晒得滚烫滚烫,升腾着阵阵气浪。下午二时许,母亲急急赶来,边走边大声喊:“旭麟,考上啦,考上啦。”晒场上的人全都围过去,问:“啊二(我的小名)考上什么了?”“北京,考上北京啦。”我从母亲手里接过录取通知书,目光停留在信封的“北京大学”这几个字上。

  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消息很快传遍全村,人们纷纷向我和我的母亲表示祝贺。

  8月下旬,从未出过远门,上不过新圩,下不至古谜的我,带着简单行李,随同回家度假的桂来旺同学乘车北上桂林。次日,转乘13.5元钱一张的学生票继续北上。抵达武汉时已是半夜时分。我们在武汉停留一天,住武汉测绘学院蒙中校友黄爵光所在的学生宿舍。第二天,在黄爵光带领下,我们几个人步行穿过武汉大学,到东湖游了一会儿泳,接着又乘车观摩长江大桥。晚上,告别黄爵光,登车前往北京。

  抵达北京已是第三天上午。走出站台,各校迎接新生的彩旗迎风招展。在众多横幅中,我一眼看见“北京大学欢迎您!”的横幅,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激动立即贯透全身。

  告别桂来旺后,我和其他新生一起登上了迎候在接待站的校车,向此行的终点——北京大学前进。当汽车沿着宽阔的长安街徐徐驶过天安门广场时,天安门城楼映入眼帘,车上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啊!”“好雄伟!”的赞叹声不断。多少年来的梦中的天安门,终于在今天变成眼前的天安门,叫人怎能不激动呢!

  汽车从南校门进入学校。我们在学生第一食堂前的小树林里下车。等候在那里是各系的接待站。哲学系接待站的老同学热情地把我们带到38斋。我的大学生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3 我心之歌

  我的祖先本是蒙山陈塘朝垌人。得知我考取北京大学时,朝垌的叔伯兄弟奔走相告。他们知道我的家境情况,担心我上学会遇到很大困难。莫姓叔伯兄弟自发募捐,要资助我上学。最后得款三十多元,送达母亲之手。母亲又向其他亲戚借了一部分。供我上学的钱的总数是40元。从蒙山到北京乘车和吃饭已用去近20元。当我在38斋住下来时,身上只剩下10多元了。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申请和发放助学金工作。助学金分为三个等级:甲等15.5元;乙等12元;丙等9元。我申请的是乙等。当时的考虑是:每个月的伙食费大约需要9元左右,再有2-3元钱买点纸张笔墨和牙膏肥皂之类的,就可以过下去了。乙等助学金很快就批下来了。但我只领了1个月,从第2个月开始,不需要申请,学校便把我的助学金标准改为甲等。1964年,毛主席的春节谈话里有大学生生活太苦了,应该提高助学金标准等内容。此后,甲等助学金的标准便由15.5元改为19.5元。直到毕业离校之前,我一直领取每月19.5元的助学金。

  1962年10月1日,我第一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节集会和游行。

  黎明时分,队伍便从南校门出发,步行到中关村、西直门,再向城里走去。秋风习习。我开始体验到北方气候的威胁,心里默念杜甫《卖炭翁》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那时的心境比之卖炭翁,虽无“愿天寒”之心,而忧虑之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矣。2.jpg

  没想到这一忧虑很快就消除了。国庆节后,学校通知我到为学生服务的校内缝衣店量身做棉衣棉裤。不久我便领到了一套蓝色斜纹布的新棉衣棉裤。1963年春节,我穿着这套棉衣棉裤参加了蒙中在京四位校友的颐和园聚会。在那次聚会所拍的相片里,至少有三人——莫旭麟,钟荣亮,桂来旺的衣着几乎完全相同,都是肥大臃肿的蓝色棉衣裤。我估摸,他们二位这套衣服的来源很可能和我相同。我们都是共产党的恩惠的受惠者。

  1965年,参加社教运动前夕,学校考虑到原先发给学生的蓝色棉衣裤太薄,抵御不住乡下的严寒,不知从那里弄来了许多部队的废旧棉衣和羊毛皮背心。那些棉衣已经褪色发白了,而且不少还打了补丁。但是很厚,很干净。穿在身上感觉比蓝斜纹布棉衣暖和得多。下乡前,我领到一件打了补丁的军用旧棉衣和一件白色羊毛皮背心。社教收队后,羊毛皮背心归还学校。旧军棉衣不需上交。它伴随着我,从北京到洞庭湖,再到广西百色,一直是我的冬天御寒之衣。

  在上面那张我和蒲瑞龄、曾富珍合影于颐和园的相片里,我身上穿的就是那件褪了色和打了补丁的军棉衣。那补丁就打在右肩稍靠后背的地方。穿补丁衣服逛颐和园,穿补丁衣服和朋友照相,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可那时的我,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可能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60年代,才旦卓玛的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广泛流行。每当听到它的旋律,我都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震撼感,总觉得它唱到我的心里去了。它就是我的心之歌啊。


  4 每逢佳节会同乡3.jpg

  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在数千里之外,可思而不可见。近在身边的是同学和同乡。因此,每逢佳节见同乡,便成为自然的选择。那几年,几乎每年“五一”、“十一”和寒暑假,我们这几个来自蒙山中学的校友都要聚会一次。下页的相片记录的是1965年夏天聚会的情景。那一次是四人最后一次在北京的聚会。因为桂、陈二位马上就要毕业分配了。此后不久,桂分配回广西,陈分配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从表情上看,相片上这四个人堪称情同手足。可惜的是,中间的两位英年早逝。陈于60年代后期在北京悄然离世。钟于80年代逝于广西农学院。

  今天,当我作本书的整理时,又一次勾起对挚友的思念,悲怆之感在笔端久久萦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1962年夏,我成功的考入了北京大学。8月下旬,随同回家度假的桂来旺同学乘车北上进入学校。得知我考取北京大学时,朝垌的叔伯兄弟奔走相告并自发募捐资助我上学。开学不久,我申请了助学金。10月1日,第一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节集会和游行。国庆节后,学校为学生量身做棉衣棉裤。那几年,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我们几个来自蒙山中学的校友都要聚会一次,他们是我的挚友。60年代考大学很难,能考上大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能考上北大,自然更加了不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广西蒙山中学在60年代莘莘学子们叩开首都著名学府大门,学有所成,建功立业,谱写了蒙山中学辉煌的历史篇章。他们都是华夏的栋梁,是蒙中的自豪与荣光。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