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原梦 6.1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716 发表:2021-08-29 18:04:17 闪星:4

  一原梦  6.1永安州水利史之绝世杰作东江怀古 

      不知始于何年,不知起于何代,带着哗哗之声的三条小河,欢快地从桂东北崇山峻岭中奔涌而出,于一个名叫长阳江口的地方会合成为湄江。南流的湄江穿越群山,并入西江,最终于广东南部注入南海。

  迎接湄江的第一座城池是近代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永安州,它现在的名字叫做蒙山县城。

  在距离永安州城之北约3公里处,湄江分为东西两支。永安洲人把西边那一支称为长寿江,把东边那一支称为东江。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穿越永安古城的东江和长寿江,复在城南约3公里处合而为一。这一分一合使得永安州成为两河萦绕中的绿岛。

  远远看去,湄江,恰似一位从大山里走来的清纯脱俗的少女。东江和长寿江俨然是她拥抱永安绿岛的两只手臂。这是长达一个世纪以上的深情的拥抱。多少年来,两江四岸那婀娜多姿的丛丛翠竹,那环城而立的十数株绿荫浓密的巨大古榕树,那古朴、苍劲、雄浑的永安洲古城墙,还有古城东南那兀立于鳌山之颠、被永安洲人形象地称为“云笔”的巍巍宝塔,同蜿蜒柔美的湄江之水一起,彰显着浓郁的古雅情调。尽管岁月飞驰,世事沧桑,20世纪90年代以前,两江萦绕的永安古城却一直保持着她古雅绿岛的迷人风采。


  1、罕见的古代多功能水利工程

  长寿江宽约百余米,水清流急,凉亭式的长寿桥跨越其间。在我的童年时代,每年春夏

  二季,从广州、梧州远道而来的大批木帆船泊满长寿桥下的“头采”、“二采”、“三采”、 “四采”、“五采”五个码头。船上卸下来的是煤油、盐、布匹、药品等物品,装上船去的是谷子、大米、黄麻、桐油花生油。

  遥想当年上学路上,驻足长寿桥头,举目远送蓝天映衬下悄然而去点点白帆的迷人景象,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东江的风景则迥然不同。

  东江起于距城北约3公里高堆村西湄江上古人建造的石坝。石坝拦截部分河水,导入宽约三十余米的分支河道。绿色锦缎般的支流缓缓南移,经高堆村、城北街、旧县村、蒙山中学、东平村、中文街、通文街、蒙山市场、胜利街、蒙馆村、洲南村,最后在洲南村南边约1公里处重新汇入湄江。这便是东江的全部流程。在历史上,永安洲人说的东江主要是指上述流程中长约2公里多的中部河段。

  作为水利工程,东江的功能不是单纯灌溉,而是综合性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舍昼夜,默默地直接为永安古城千家万户服务。

  东江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高度密集的附属设施;多样、巧妙、科学的用水方式。

  东江的附属设施包括桥梁、水坝、水车、水碓、水碾和码头。

  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共有十座桥梁横跨东江两岸。大约每隔200米有一座桥梁。

  最北面那一座是全花岗岩石材砌成的两个相连的半圆形石拱桥,名曰“接龙桥”。此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古人认为州城四面环水,龙脉不通,难以永久安宁,即在城北洲头处建桥接通龙气。接龙桥由此得名。接龙桥与其南边约60米处的金带河上游石拱桥合称“三拱桥”。

1.png

  接龙桥是东江上的唯一石拱桥。其余九座均为木桥。九座木桥由北而南,依次为:旧县村社公潭木桥、永定桥、东操场木桥、东平桥、中文桥、通文桥、中山桥、胜利桥、州南桥。九座木桥中,最古老的桥是永定桥。此桥位于旧县村姚屋巷的东江码头与城北街的武功书院码头之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立山县时,此桥为简易木桥。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改建为石墩木梁木板桥。

  九座木桥中有四座是穿过蒙山旧市场的风雨桥,即东平桥、通文桥、中山桥、胜利桥。

  东江的东平村西石坝以下河段,河水分为东西两股。两股水之间有高出河面的沙洲。沙洲面积近万平方米。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前,这里一直是蒙山县的“牛行”即买卖牛马的场所。牛行的东西两股水之上分别有两座桥。东边那座为东平桥(又称牛行桥),西边那座为中文桥。东平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建为石墩木梁木板风雨桥。

  通文桥位于东平桥南边,是连接通文街和中文街的桥梁。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取名东护龙桥。道光十四年七月,东护龙桥被洪水冲毁。此后,东平村民集资重建此桥。竣工时,因其“左通文笔,右通文庙”,故改名为“通文桥”。

  中山桥位于通文桥南边约50米处,是沟通中山街与通文街的主要通道。

  通文桥位于东平桥南边,是连接通文街和中文街的桥梁。2.jpg

  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取名东护龙桥。道光十四年七月,东护龙桥被洪水冲毁。此后,东平村民集资重建此桥。竣工时,因其“左通文笔,右通文庙”,故改名为“通文桥”。

  中山桥位于通文桥南边约50米处,是沟通中山街与通文街的主要通道。

  胜利桥位于中山桥南约50米处。此桥为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而建,故名胜利桥。胜利桥是沟通蒙山菜市场与鳌山公园的主要通道。

  东江上还有十座拦河石坝。自北而南依次是:高堆村西大石坝、高堆村西小石坝、三拱桥石坝、旧县村社公潭北石坝、旧县村社公潭南石坝、东平村西石坝、牛行桥南石坝、蒙山旧市场东石坝、蒙馆潭石坝、洲南村石坝。大约每隔200米有一座石坝。

  除高堆村西大石坝和东平村西石坝之外,其余八座石坝,每一座石坝的下侧都有若干架水车。共有30多架水车,其中,3架抽水水车,2架水碾水车,其余均为水碓水车。水碓水车直径约2米左右,抽水水车直径4米余,水碾水车即直径约2米的水轮机。

  每一架水碓水车旁边都有一间以茅草或杉木皮盖顶的,面积约10平方米的水碓屋。在历史上,水碓是永安州人加工稻米等粮食的主要机械设施。

  高堆村西小石坝的南边和蒙馆潭石坝的南侧,各有水碾作坊一座。高堆村作坊位于接龙桥北约100米处,名曰“怡昌泰油榨”。怡昌泰油榨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是一座类似四合院形的油榨、水碾作坊。作坊内除安装有轴长达2米的水碾碾柄和直径约6米的碾槽外,还有传统榨油设施。长年有四乡八里的农民运花生和茶子果来此加工成花生油和茶子油。蒙馆潭南侧的水碾作坊是粮食加工厂。

  石坝使得了整个东江常年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和平缓的水平面。人们用青石板或大石头在东江两岸密集地砌筑了许多适当高度的码头。这些码头世世代代为沿岸居民采水和用水提供了方便。记忆中,东江两岸共有28座公共码头,另有十几座私人码头。1972年,蒙山县城开始筹建自来水厂,1975建成投产。在此之前,县城及周边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上靠的是长寿江和东江。人工开凿的东江,穿越人口密度很高的东半县城,且又河岸平缓,非常适合居民采水、用水。7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蒙山旧市场、通文街、中文街、中山街、胜利街、城北街、蒙山中学、旧县村、东平村、蒙馆村、洲南村在内的大半个县城的用水,都是东江提供的。

  如果我们把上述桥梁、水坝、水车、水碓、水碾和码头统称为用水设施,那么,在长仅2公里多的东江主河道上,一共分布了100多处用水设施。按平均数计算,大约每隔20米就有一处用水设施!毋须赘述,仅从这样的用水设施密度,便不难看出东江水利工程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历史功绩。

  东江用水方式之多样、巧妙和科学在于众多的水碓、水碾和抽水水车的系统装置上。

  水碓系统由水坝、汊道、水车和水碓等要件组成。此系统的运作始于水坝。水坝将面宽30余米的河水导入宽约1米多的汊道,形成急流。急流带动水车。水车轴上起齿轮作用的拨碓把柄将从水碓屋内伸出的、形同杠杆的碓杆末端向下推压,推压至极限时,水车继续运动使拨碓把柄突然离开碓杆,失去压力的碓杆急速向上反弹,碓杆另一头,镶嵌着碓齿的碓锤从杠杆的最高处向下面石臼里的粮食等加工物撞击而下。这便是水碓工作的一次运作周期。第一次运作周期的终点,同时也是第二次运作周期的起点。如此周而复始,便是水碓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全自动的,又是可控制的。之所以自动,是因为被水坝导入汊道的河水源源不断而来,汊道的急流不间断地推动水车一刻不停地旋转,被水车带动的水碓自然也就不知疲倦地昼夜忙个不停。但是,水碓的运作又是可控制的。控制阀非常简单,就是悬挂于水碓屋内横梁上的一根绳索。当需要让水碓停止工作时,只需将碓杆头托起,并将其套入从横梁上垂下的绳索中,使碓杆与地平线成75度角以上即可。此时,尽管水车仍在不停地旋转,水车上起齿轮作用的压碓把柄却够不着碓杆末端,也就无法使水碓上下运动。3.jpg

  水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水碓稍有不同。带动水碾工作的不是水车,而是水轮机。水轮机安装在碾房下层正对汊道口的地方。带碾轮的碾把柄固定在水轮机上伸于碾房上层的长轴上。碾轮下面是放置茶子果和花生或稻谷等加工物的圆形碾槽。引入汊道的急流从上而下冲击水轮机叶片,使水轮机旋转。安装在轮轴上的碾子也就绕着轮轴不断地做圆周运动,把碾槽里的加工对象碾压成需要的成品。水碾的控制阀是置于汊道口的闸板。当不需要水碾工作时,只需把闸板放下,截断汊道水源,使其不能撞击和推动水轮机运转即可。

  抽水水车系统是一种利用水力来实现低水高用的装置。安装于汊道的水车叶片上配置着一个个长约50公分的吸水竹筒。随着水车的旋转,从汊道中吸满了水的竹筒渐次上升,至顶点后又渐次下降。上升时吸水筒与水平线形成的上仰角度保证竹筒里的水不外泄。下降时上仰角度变成下倾角度,竹筒里的水依次往接水槽里倾倒。汊道急流连续不断地推动水车旋转,水车上的吸水筒也就一刻不停地把河里的水抽上来。

  水碓、水碾和抽水水车的共同点在于动力相同,都是凭借水力工作。水力是水面落差的产物。落差越大,水力越大。落差越小,水力越小。东江流经的地域地面平缓,落差小,本无水力可用。前人用筑石坝这一简单、朴素的方法,于无落差中巧妙地创造出梯级式落差,并使水这一可能的能源转化为多级再生的现实能源。整体地看,东江,这一多级再生能源颇似一部生态永动机。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地把平静的东江水导入汊道,变成急流。完成推动水碓、水碾和抽水水车工作之后的急流在汊道末端复归于宽阔、平静状态。到了下一道水坝,又重复一遍变成汊道急流和推动水碓等工作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演绎着生态永动机同一代又一代古城居民和睦相处、相得益彰的历史活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湄江在距离永安州城之北约3公里处分为东西两支——长寿江和东江,从东西两个方向穿越永安古城,复在城南约3公里处合而为一。这一分一合使得永安州成为两河萦绕中的绿岛。长寿江宽约百余米,水清流急,凉亭式的长寿桥跨越其间。东江起于距城北约3公里高堆村西湄江上古人建造的石坝,作为水利工程,东江的功能不是单纯灌溉,而是综合性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东江用水方式之多样、巧妙和科学在于众多的水碓、水碾和抽水水车的系统装置上。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上,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千百年来,这些水利工程有的早已消失,有的屹立不倒,至今仍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