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留言珍藏】(4)潘伯良读《回望五大连池》留言集

作者: 独上月楼 点击:580 发表:2022-10-29 08:22:24

留言珍藏.jpg

1666459153613762.jpg

作者简介:潘伯良,当过知青(本溪县上山下乡二年,生产队长)。当过兵(沈后汽车三十七团五年,班长)。当过工人(本钢南芬选矿厂汽车队三年电工)。当过学生(本溪冶金专科学校二年,机械专业)。后在国企从事没备管理多年,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付科长,科长,支部书记,储运中心设备主任等职务。现已退休。

潘伯良读《回望五大连池》评论集

一师五团二连的战友们,春节好!“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除夕美丽的滨城大连,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旭日东升是我的网名),我们在银河悦读网上见面了!作为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学生的我,与您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情怀,也同样步入了花甲之年,“村里来新人了”,知青历史知青写,知青文章知青评,通篇拜读《回望五大连池》,,那五十年前散落的记忆,您们像珍珠一样穿了起来,仍然散发着灼人的光芒!作者们刻骨铭心,读者们泪湿眼底!人生就像一本书,越老越读越智慧,人生就像一首歌,越老越唱越有情,人生就像一幅画,越老越看画越美,人生就像一坛酒,越老越喝越不醉……举杯遥祝:全天下的知青战友们,春节愉快!身体健康!晚年幸福!阖家欢乐!

第一章 《牛车接来大学生》 作者陈煊  金猪辞旧岁讲述知青故事弘扬奉献精神,玉鼠迎新春结缘银河悦读共塑家国情怀。刚刚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酒足饭饱且尽享天伦之乐的我酣然睡去……朦胧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1968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陈煊的老牛车上坐着我和王希明、苏孔宜夫妇,四人一路颠簸,一路无语。伴着“嘎吱嘎吱”的车轴摩擦声,我们来到了二连家属区东头一间破旧的茅屋前,王希明、苏孔宜夫妇在杜发和赵玉乾等迎接下进了屋,我和陈煊回到了二连西头的集体宿舍,我身无长物,只有上衣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

第二章 《东拉西扯话当年》  作者南    恍惚中我被陈煊老大哥叫醒,望着连队男生宿舍的上下大通铺,闻着满屋的臭脚丫子味儿,我的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能不想家吗?——可是随即又被那欢乐的歌声和屋外的景色吸引住,是啊,青春吐芳华的年龄,多么美丽的大东北,多么美丽的三江大平原,初夏时节真像田园牧歌式的写生画。南钢老哥,您写的太美了,但是我也要说您,那抓跳蚤和抓虱子的细节写的太逼真了,让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看来你真是深受其害,至今难以忘怀啊!寒冬如厕之事不提也罢,记得当年在科尔沁草原上,冬天的白毛风中如厕,排长咬牙切齿的说,怎么养成这么个破习惯,非得早起去大便,冻死我了,感同身受啊!

第三章《小心地雷》 作者刘中伏    看来吃喝拉撒睡确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幸被我言中——说好了不写冬天如厕的事儿,结果刘中伏老哥本章专门写的就是冬天上厕所!战争电影《地雷战》中,很幽默地让小宝高兴地跳起来说:“啪”我的粑粑地雷爆炸了,让情绪紧张的观众,得以会心的笑了一声。刘老哥也是苦中作乐,竟起了这么一个幽默的篇名……是啊,苦的日子中我们要有乐的享受,这就是中国知青。点赞!

第四章《重返火山口》  作者童柏晋   二连的全体知青战友们过年好!潘伯良给您们拜年啦!先请听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儿》: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初一头一天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也不论那男和女呀,唉呦呦呦呦呦,唉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唉呦呦呦呦,都把那新衣服穿呐唉呀啊……谁是潘伯良?您们不认识?我是银河悦读网派来给战友们的大作《回望五大连池》当评论员的。阅读第一章起就被您们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一发不可收;从接受任务那天起,我就发誓,要成为您们其中的一份子,也在二连当一把知青,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嘿嘿,跟您们透露点儿个人隐私——我是辽宁知青,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俗称开心果,我会用海鸥牌的120相机,跟童柏晋哥哥学过照相,是陈煊大哥用牛车接来的,也住在二连男生宿舍,已经跟您们生活两天啦,今后您们会熟悉我的!知青生活虽然艰苦,有我的点评,您们就能乐起来,况且我还能用相机给您们留下青春的倩影,我相信您们会很快接纳和喜欢我的!哈,哈,扯远了,还是跟着童柏晋老哥哥一起讲重回五大连池的故事吧……

童柏晋哥哥:2018年7月末,我携家人也来到了让您魂绕梦牵的五大连池景区,时隔十三年后的五大连池,变化更大了,已经修了飞机场,所有到五大连池景区都是黑色柏油路面,您说的那种洗衣搓板路况早已不见了踪影,景点内部维护的也比较好,到大黑山有电瓶观光车从石海穿过,三池有大型游览客船,五大连池不愧是世界遗产,火山博物馆,是举世罕见的奇观!奇特的山、石、洞、泉、森林。初夏时节,漫山绿树葱郁,遍地花草,景色秀丽,风景宜人;药泉山,南饮泉,北饮泉,翻花泉,草甸,石海,白桦林,火山杨,塔头草,真是风光无限,叫人流连而忘返!真为二连战友能在这个地方“广阔天地练红心,战天斗地学大寨”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是啊,五十年前,您们连吃饭和生存都艰难,哪有心情来观察那美丽的风景?十年蹉跎岁月,挥之不去的火山连池情结,古稀之年的您,赞美您的第二故乡五大连池盛满爱,洒向社会,洒向世界,是你心中的圣地!弟弟非常理解。

第五章《哈青到五大连池》  作者邢玉梅  亲爱的二连战友们:庚子鼠年春节注定是不平常,所有人都被新型冠状病毒折磨得异常艰难,戴口罩,宅在家里,过个胆小如鼠的年。但没有过不去的坎,时光会走远,花会开满山的!请看五十年前,中苏交恶,从政治对抗到军事对抗,北部边疆,有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生产又备战。正如邵魁老师说的那样“生活艰苦,生产艰难,备战艰辛”。邢姐姐面对困苦的环境能苦中有乐,从哈青独立营到五大连池走进二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革命精神,变成土行孙儿,泥巴猴,落汤鸡,也能笑出眼泪,笑出鼻涕泡来!让人赞叹不已,好样的!邢姐姐。眼下这点儿疫情算啥,向您学习,笔耕不辍,辛勤创作,严冬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第六章《北大荒之初》 作者黄晓山   今天是阴历正月初五,为了抗拒新型冠状病毒,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部分中国人都宅在家里,这也给阅读提供了时间——细看黄晓山老哥哥写的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你们百万知青的上山下乡,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无论当初是自愿走入这个行列,还是被卷入这个洪流中,正是由于你们的到来,用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给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那北京站台上的相送场景,令人难以忘怀!“龙口夺粮,小镰刀赛过机械化”,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里收割小麦,写的是如此传神逼真,一排十垄苗,三刀割不完再补一刀,累得腰直不起来,像断了一样,受老罪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初次喝酒被特嫌,写的真实而又有幽默感,读着就能笑出声来……是啊,茅草房,草甸子,凛冽的寒风,呼啸的大烟炮,过膝的白雪,能不给我们留下无穷无尽的念想吗?

第七章《我的兵团历程》  作者赵光宏   赵老哥,您说的太对啦!——在北大荒,那比苍蝇还大的“瞎蒙子”叮人最狠!而且“瞎蒙子”还特别多,连老黄牛被叮一下都浑身哆嗦伤口立刻冒血!我认为干农活最累的不是割谷子而是拔谷草!……三伏天里太阳毒辣辣的,晒得直冒汗,在谷子地里人工拔草,谷子叶片把胳膊划的一道道血痕,那火辣辣的真不是个滋味儿,累的更是腰疼的弯下去就直不起来,直起来就弯不下去,晚上回家都上不去炕。秋天割谷子,虽然也挺累人,但是如果镰刀磨得好,就省事儿些了,手巧不如家什妙麽。看您在二连,会干那么多农活,学了一身本事(除了磨刀没学会),真羡慕您!又跟着陈煊等老大哥学了那么多乐器,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过那时您是不是得偷着唱?那时可是定性为“黄歌”啊!一切是那样的难以忘却,因为那是来自青春的记忆。

第八章《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焦嵩   半世纪前远赴边疆战天斗地赤子丹心映日月,五十载后再立潮头拼搏奋斗银发豪情写春秋。是啊,懵懵懂懂,一脸茫然,便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从大都市北京来到了北大荒,正赶上秋收雪后夺粮,听着鲁团长、齐政委的动员,呼口号,表决心,壮行酒,也是热血沸腾,仿佛就要上了前线!是啊,哪辈子遭过这种罪?秋收抢割大豆,豆地一眼望不到边,护掌不够,豆荚尖儿硬扎手真疼啊,弯腰低头撅屁股,镰刀又磨的不快,半天下来握镰刀把的手都张不开了,躺在地上不想起来,属打狼的,累得贼死(东北话说的挺溜的)!是啊,回到宿舍里都爱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冰雪覆盖的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唱着忧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焦哥,哈哈,冬季李小妮用舌头舔斧子,用雪才揉开;张福顺、辛正喜用削尖的树棍扎牛屁股,牛车比儿马驾辕的马车跑得还快……谢谢您的幽默风趣,给冷清的春节带来了笑声!

第九章《超越时空的永恒》 作者白静华   (六六届哈尔滨知青,扎根兵团农场,两个孩子的母亲)  “人生是场戏,真情最美丽”,白大姐不愧是语文老师出身,文章写的朴实自然,情真意厚,四件事儿娓娓道来:①农场变兵团,大家庭胜似亲兄弟姐妹。②1994年丈夫去北京看病,与北京知青重逢。③2007年北京知青们回第二故乡五大连池,过小年儿。④2009年5月24日森林大火,受灾后的遭遇。四件事串成一个主题——永恒的知青情!“还用再说什么好听的话吗?这一切都是铁证,千万张口永远发出一个声音:我们是知识青年!”白大姐,当你抱着桌上的钱哭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是啊,偶然交会,互放光亮,这交会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知青”——是毛主席给起的名字!让我们获得了常人得不到的深刻人生体验,回首往事,我们不后悔,反而觉得无比的自豪!

第十章《我们曾经年轻》  作者张玉英  (六六届上海知青,六八年九月到二连,七四年保送上海师范大学)    嗯呐!正月初八宅在家里,又遇见了一位乐观风趣的大姐!张姐,您好厉害呀——下乡六年,能被二连保送回家乡念大学,成为让人羡慕的工农兵大学生,可见您在兵团农场那疙瘩表现有多优秀了?!大学生嘛,文章写的果然与众不同,您回忆当年那疙瘩的人和事儿,让人过目不忘……经过四天三夜火车汽车的颠簸,来到二连当天晚上住茅屋睡土炕的滋味儿,“民以食为天”,看来您是在二连也被饿坏了,写了这么多次吃饭:第一顿面条里放蒜,当地老乡老罗请你们吃年猪肉,冬天半夜三更吃夜宵;特别是您描写的您心中的知青榜样和劳模——英年早逝的上海知青小不点儿兽医蔡瑛琪,顶风冒雪穿行在马号猪圈的身影,也让读者们唏嘘不已,也是我们所有作者和读者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让我们共同怀念她吧!在天国安好!虽然您“骑马挎枪保边疆”的理想没实现,但这辈子您永远忘不了那曾经的青春岁月!

第十一章《孤雁离群前后》 作者陈莉  (六九届北京知青久居美国)记得我下乡后第一次返家,妈妈问我:你想家吗?我回答说:我最想的还是发小儿,我的儿时小伙伴儿!陈姐姐,您到二连能和发小儿在一起生活劳动,多幸福啊!所以调您去团宣传队,您说是孤雁离群,我确实能理解!什么?不认识我?……咱俩还是一个宣传队的,挨一块半拉砖头的朱凌云姐姐旁边站的就是我……讲一件事儿,一次在团礼堂咱宣传队演出,,大幕一开乐呀乐开怀,我给大家演个评书《杨子荣后传》。台词是:在一个土匪的地窨子门前,杨子荣砰的一声用脚将门踢开,驳壳枪对着里面就搂了火,可是,万没想到,枪栓竟被冻住了,土匪从里面打出一串子弹,杨子荣像青松雕像般站立,周围的战士随即扔进几颗手榴弹,解决了地窨子里的土匪,杨子荣光荣的牺牲了!可是我初次来到台上,一看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心里就慌了,说成了“砰的一声,门把脚踢开,里面射出一串子弹,杨子荣倒在了地上!这是演完后战友们悄悄告诉我的,当时我脸红的像关公一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是啊,团宣传队的日子虽然也很苦,但乐趣无穷啊,……什么您还是不认识我?——那就对啦!!上面这个小桥段,是我杜撰的,因为《杨子荣后传》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什么?听进去啦?……谢谢您,大姐!您能接受我,我已经很高兴了。

第十二章《夏锄的日子》 作者潘海迅   六九届北京知青    一家子哥哥:这段时间,让新型冠状病毒搅得人没招没落的,大家每天关心数字的增长,截止2月17日24:00,累计确诊病例72436例,疑似病例6242例,治愈出院12552例,累计死亡病例1868例,特别是累计死亡数字的上升,真是揪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银河人也不甘落后,响应月楼老大的号召,20天400多篇“抗疫”征文,都忙着参战,冷落了你们。但我是二连的人哪,回望五大连池,回望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一定跟评到底,说到做到!说实话,您真是有心人,铲地可是个技术活,你的三大要领总结的真到位,在辽阔的北大荒,一望无际的豆子地里,百十号人铲地,那是有打头有收尾的,像燕子阵一样,谁好谁坏,立马就能看出来,干活儿突擼反仗,毛毛楞楞,那肯定是要挨剋的!当年少不更事,如今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看到好好的豆苗被铲掉,也心疼啊!

第十三章《春播小麦》 作者刘中伏    北大荒的春天比其它地区来的还是比较晚,每年四月初,都是抢着播种的大忙时节,作者详细的描述了用播种机春播小麦的全过程,真实反映了站播种机播种这种又脏又苦又累的活计劳作情况,每天灰头土脸,早起晚归,三餐在地里吃,一身农药六六六粉味儿,写的详细具体步骤分明,一看就是真干过!告诉刘老哥,现在农场,仍然是用播种机春播小麦,但比您们那个时候可要省事得多了,技术进步了。欢迎您今年春天四月初再来农场参观,相信您会感慨万千的!顺便告诉我那一家子潘海讯老哥:现在都不用夏锄了,全用除草剂了。

第十四章《机务排的轶事》 作者贾国荣  北京六九届知青,联合收割机手,作者1969年8月下乡,1970年春天就调到了机务排,幸运地成了大名鼎鼎五团劳模王克已的女徒弟,康拜因手,多么令人羡慕的工作!其实干过的都知道,那也是个又苦又累又埋汰的活,浑身油漆麻花的。8月份麦收,敞篷的康拜因上烈日暴晒浑身淌汗,暴土扬尘,驾驶员鼻子嘴里都是土,草沫子土沫子从领口和袖口钻到身上,痒痛之极。作者星夜送修皮带轮的故事,细节写的很感人,药泉山支援麦收,写得很开心,送公粮车祸遇险过程写得让人终身难忘。相信“机务工作者”这段历史,会永远伴随您的终生,留给后人深深的回忆……

第十五章《奇臭无比话起麻》 作者潘海迅  哈哈哈,只要是下过乡的人,回忆往事,在饭后茶余都会说几个之最:什么天气最冷?什么风最硬?什么农活最累?什么活计最脏?而您这个题目更是着人眼球——什么劳作最臭?一是起麻二是起羊圈三是起猪圈!写的真是生动,读完后,我现在还觉得浑身上下沾满暗绿色的浆糊,臭气熏天,饭都不想吃了!其实在北方农村,沤麻,起麻,晒麻,是秋季,而剥麻,搓麻绳是冬季里最常见的活,我小时候就深深的记忆着在昏暗油灯下,姥姥将麻杆上的麻皮剥下来,用纺线锤子,一点一点的搓成细绳,再卷起来搓,最后变成了手指粗细的麻绳,交到生产队算工分,白白的麻杆成了引火柴。

第十六章《刻骨铭心的一刻》 作者赵光宏     宏哥:很佩服您的文笔,写得何等好啊?!全篇一气呵成,引人入胜,让读者跟着您扛着180斤的麻袋,踩着之字型五节跳板,登上了五层楼高的大粮囤!过程让人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心跳如鼓,腿脚发软,嘴角乱抖,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精疲力尽,全身发飘,触目惊心,声声震耳,句句敲心。您这一扛,越过坎,跨过沟,奔向成功的幸福终点;您这一扛,也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抗疫这关键时刻,看到了您这篇文章受益匪浅:“时间就是生命,坚持就是胜利,距离总有终点,努力就会成功”!面对猖獗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国上下共同扛着,只有继续前行,才有一丝生机!一定能够达到您那种抹去心中的恐惧,微风轻拂,神情气爽,脸上荡漾着胜利的喜悦,心中充满了成功的自豪!这一天不会遥远!

第十七章《雪中抢粮》 作者何瑶仙 六六届哈尔滨知青,七九年回城,在二连工作十三年。曾在春天大风中播种,夏天里雨中锄地,秋后水中捞麦,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雪中扒黄豆:下乡当年秋季便赶上大雪灾,平地雪深一尺,为了帮助人少地多的七连在雪中抢收黄豆,作者参加了突击队会战七天。白天劳累,汗水顺着头发、眉毛和脸上淌下来,又冻成冰碴子,鞋和裤脚冻在了一起,简直是冰河时代雄赳赳的古代武士;晚上睡在床上,耗子竟趴到脸上,心里直突突乱跳,心有余悸!告诉您吧,我下乡在青年点时,有一天早晨,脚伸到鞋窝里,突然踩到了一个软软的东西,我头发丝儿都立起来了!抬脚一看,一只青蛙从鞋窝里蹦出来,至于在田头地边到处乱窜的小蛇,那就不值得一提了。那我也很佩服您,因为您当时才是个十五六岁的女生啊,真不易呀!是啊,下乡这么多年,我们心中有苦,有泪,也有欢乐啊。累中有歌!

第十八章《五大连池畔的青葱岁月》 作者加加  六九届北京知青   顺口溜:加加女生真不赖,暗跟姐姐来比赛,五大连池献青春,屯垦戍边整八载,除草割麦收大豆,开荒烧砖扛麻袋,刨冰运土烧炉子,雪夜迷路很无奈,豆腐冻梨打牙祭,麦麸馒头就咸菜,救死扶伤成大夫,采药针灸拔罐快,羡慕男友伐木头,后脖颈椎变厚垫,篮球高手进团队,炕上高歌挺有派,参军之梦擦肩过,军训打靶歌归来,德都兵团没白呆,知心男友领回来,时光飞逝情难忘,文章写的好精彩!

第十九章《春天的祝辞》 作者宋忠东   六七届上海知青 特殊的年代产生特殊的环境,特殊一代产生特殊的情感。小文不长,情深意厚,看后令人泪流满面,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浮想联翩。守望知青二连,品味人生苦乐,结缘五大连池,感悟世事悲欢,我也想赋诗一首,献给知青战友:一元伊始,新岁新程新起点;三羊开泰,顺风顺水顺扬帆;五十余载,风雨兼程追梦路;三千万人,沧桑赤诚报国心!

第二十章《在一师五团的日子里》 作者梁炜 哈尔滨知青 1977年夏季在二连工作三个月  时间虽短,但对五大连池的山山水水,有很深的印象:到大黑山火山口探险,到药泉山喝药泉水,特别是夜游三池子,过程写的惊心动魄,触目惊心,年轻气盛,逞能遇险,让人震撼,好在身临其境从中悟出道理“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去说自己兑现不了的话”,受益终生!童鞋们哪,我们人生的智慧,哪个不是从磕磕绊绊中得来的?

第二十一章《辗转二连》 作者陈立中  六九届北京知青  1972年2月调入二连,1973年4月调出,在二连时间虽短,但有几件事,终身难忘:一、种玉米。人工点播,四人一组,一男三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四人配合默契,但连女生的名字都没记住。二、家属房救火,72年春天风干物燥,两栋家属房失火,参加营救,印象很深。三、1978年去北安农研所办事,回二连看看,房子没变,但人员变动大,遇见北京知青赵光宏,热情接待,安排食宿,虽然是普通饭菜,令他终身难忘!是啊,虽然都是普通的小事儿,这就是知青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念念不忘,这就是知青情。

第二十二章《忆农工排往事》 作者丁晓 六六届上海知青(农工排班长)下乡这么多年,肯定有很多难忘的故事,但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六九年秋收割豆子。因为责任心强,领着蔡浩哲,天黑了还在抢割豆子,累得精疲力竭,又冷又饿又渴,前胸贴着后脊梁,顶着月亮走在回二连的路上,人像瘫了一样,两腿灌铅,走路的力气都没了。第二件事,七零年春播,带领全班战士到百里之外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收土豆种子,回时因嫩江江面冰融化,竟坐在解放牌大卡车上,走了两天一夜,当从汽车上下来时,脚沾地都不会走路了。丁班长,当时我们选您在农工排当班长,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责任心强,下乡时间长。二是体力强,农活干得好。每次都是表率,打(領)头的!您果然不负众望,到现在我们也很佩服您,能文能武,譬如这篇文章,写的何等好啊?让人感同身受,过目不忘!丁班长,您把农工排男生2班与女生4班暗暗比赛的事作为您的重头戏,我当然也要重点评论:话说,第二年秋收,二连为了抢割麦种,人机同时下地,连里冷冷清清,麦地却热闹非凡。丁班长手下的2班,男子汉气十足,个个是膀大腰圆,久经沙场,一到麦地头,二话不说,小镰刀刷刷的,立刻排成了燕子阵,冲在了前面。而4班都是女生,却暗暗较上劲儿,巾帼不让须眉,女生们巧干加实干,还真不比男生差多少!丁班长和众兄弟一愣,看得出女生4班,在金班长的带领下,那是俩个字儿——不服!那个年代,男女生之间是很少说话的,但友情还是有的,回头帮着接接垄,那是太正常不过了。未闻口号声,不见红旗展,二连农工排两个班形影相随,互不相让,比翼齐飞!感激和快意,尽在不言中。现在想想,也是快乐无比啊。

第二十三章《谁说女子不如男?》 作者丁云星 六六届上海知青  二连农工排四班农工 怎么样?刚说完“巾帼不让须眉”,就见到四班女战士的回忆文章了:作者两件险事,都让人胆战心惊!挑着两大桶水泥浆,走到房檐高的脚手架上,仰面朝天摔到地面水泥堆上,浑身沾满水泥灰,只露出两个黑眼珠,幸好没有摔坏。人拉马车运石头,绊倒滚进车底,急中生智,用脚顶住了车辕子和底部前板,驾辕的班长阿金双脚离地吊在半空,真是悬而又悬(险上加险)。是啊,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是可以通过参加集体劳动,政治上追求进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奖励!在二连农工排四班女生们上山伐木,下地播种,麦收场院扛麻袋,虽然体力上受苦受累,但精神上有一种荣誉感和满足感,谁说女子不如男?为红色娘子军点赞!

第二十四章《我在家属队的日子 》作者魏曼华 六九届北京知青 二连文书 作者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情节清晰,娓娓道来,写的淋漓透彻:二连是培育良种连,离团部比较近,有家属队(也叫老娘们队),家属队队长王莲,河南人,高个子,身体强壮,脸上有点麻子,什么能活都会干,里里外外一把手,服侍工伤瘫痪的丈夫几十年,干活顶个男人!勤劳善良,忠厚能干,干净利索,让人敬佩。作者魏曼华详细描写了自己与老娘们队的情谊,特别是1971年冬天上山割荆条,一个多月天天吃“百家饭”,那带着家属们体温和汗水捂热的发面烙饼,至今难以忘怀,五十年后,仍然对烙饼情有独钟。其中也提到,东北三件宝“鹿茸貂皮乌拉草”,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乌拉草”絮在鞋里,特别耐寒!穿过的都知道。

第二十五章《十四班琐事碎忆》 作者盛景华  啥叫琐事碎忆?说详细了无不外乎就是吃、住、行。是啊,在那个年代,饥肠辘辘,一群大姑娘,与猪争食土豆,与马争食豆饼,肚里没有油水,连吃几个馒头都记不住;男同学饭量大不够吃,女同学暗中凑粮票给予帮助,都是饥寒中略有的温情!屋子冷,不会烧地炉子,屋外冰天雪地,屋内乌烟瘴气,晚上把所有能穿的棉衣,棉帽,口罩,都捂在了身上,缩成一团;早晨起来,棉被与墙上的冰霜粘连在一起,连脸盆里的水都浮着一层薄冰。想想,那是真苦啊!条件略有改善,为了不离开二连,竟敢全班违背军令,紧急集合号响后,楞是糗在被窝里不动,感情至深,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这哪是琐事碎忆?这叫终身难忘!

第二十六章《割大地》 作者潘海迅    本家哥哥文采不错啊!弟弟在农村插队两年,还当上了生产小队政治队长,但是要论干农活,写文章,还真没您讲的那么条条是道,一看您就是个有知识的农民,知识青年名不虚传,能文能武,总结的太到位了,有理论有实践,“动作标准,没有闲步,抓把要均,刀锋要快”,完全是庄稼把式教头出身,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割大地的过程让您叙述得有条有理,割麦子割谷子割大豆各有什么特点,说的恰到好处!“手巧不如家什妙”其中还穿插了啥样镰刀好使——黄菠萝木的镰刀把,刀片要薄,粗磨开刃,细磨立刃。农工排男女班组之间的那种竞赛写得何等感人啊!估计上海知青“闷葫芦”蔡浩泽和性格外向的女班长阿金看到您这篇文章,也会像我一样笑得拢不上嘴呢!问问他俩:当年割大豆中午能吃几个猪肉萝卜馅儿的包子?是否“举手望远山,腰痛汗湿墒,归来黄昏里,饥肠能上炕”?

第二十七章《我的师傅王克己》 作者秦尧起  六七届上海知青 机务排康拜因手 上联是:好师傅大名鼎鼎王克己情深五大连池,下联是:真徒弟小笔挥毫秦尧起惦记五十春秋。横批催人泪奔。作者笔下一往情深,情真意厚,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师傅王克已的感人事迹:五零年全国第一批拖拉机手,接受过毛主席检阅,参军立过战功。是二连人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不是排长胜似排长,驾驶技术高超,一两千米“打堑”,笔直一条线。是技术革新能手,在播种机上改加施肥装置,使播种和施肥一次性完成;在键箱下安装第三清选室解决漏粮问题。为人正直善良,手把手认真教他驾驶和检修康拜因……拜读此文,作为北大荒第一代拓荒者的王克己身上那种“无私,奉献,敬业”的北大荒精神,也深深铭刻在所有读者的心中!

第二十八章《停不住的铁牛》  作者季淑林  六九届北京知青,机务排拖拉机手  哈哈,可算找个知音!别一提知青岁月就挂着个苦瓜脸,像多苦大仇深似的,都近古稀之年了,回忆往事,多想些快乐的事情,晚年的生活不就更加快乐吗?!看看季姐姐写的多么幽默风趣啊:当上了女拖拉机手,太阳都露出了笑脸,路边的野花为我怒放,拖拉机马达声为我奏鸣,上机半天不到,全部基础科目圆满结业,师傅大赵那张大嘴叉子乐得快咧到耳根子了,笑得抬头纹都绽开了,单练以后挂不上空档停不住车,连午饭都没吃上。连累大赵师傅受了全团通报批评。五十多年过去了,大赵师傅忘不了,二连人忘不了,作者更是终身不忘。我相信,看过此文的读者,也会笑声不断,过目不忘——停不下来的铁牛。

第二十九章《采石连池边》 作者敖文龙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冬闲干什么?搞基本建设,盖宿舍,建仓库,垒羊圈,打场院;石头从哪来?到附近的五大连池边上的石龙开采;没炸药怎么办?炊事员陈玉杰真伟大,用化肥硝酸铵自制炸药,累得近看是个挖煤的,远看像个烧炭的,怎么那么黑?赛过猛张飞,吓跑了黑李逵;石头多了怎么办?连夜运回二连去,装拖拉机卸爬犁,把吃奶的劲儿都使上了,费老鼻子劲了。真是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是看看劳动成果,心里也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真是艰苦而自豪的岁月!

第三十章《金龙岗上脱坯忙》 作者赵光宏    生活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现在砖厂全都是机械化制砖了;那么会手工烧砖的又有几人?干过四大累之一(脱大坯)的又有几人?这还真是向儿孙们炫耀的资本;我说的对吗——有情有义的赵光宏老哥(陈立中夸您了)?!

第三十一章《艰难困苦之最 作者于秀云》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农工二排六班长   自从潜伏到二连当兵以来,我每天絮絮叨叨,也不知二连的战友们烦不烦?想当年,我也是个干崩利索的人,现在见着您们,怎么就成了话唠?——心中告诫自己:言多语失,向邵魁老前辈学习,惜墨如金!可是看了您这篇文章,激动得我又管不住嘴了,非要给您朗诵一段……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长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集装箱,承载着共和国的一切天灾和疑惑;老三届,是共和国的苦瓜,饱含着共和国所有的苦和涩;岁月沧桑染白知青的双鬓,稀缺的老三届啊,正在慢慢的慢慢的消失;消失中的老三届,愿随手牵走世间一切苦难,期盼子孙后代不再有老三届;消失中的老三届,更期待天下的孩子能珍惜令老三届断肠缺失的文化哺育,要争取分分秒秒的课堂!

第三十二章《我爱兴安“达子香”》 作者胡红妮 六九届北京知青 基建排战士  时隔五十多年,提起七一年春季二连抽部分战士,到大兴安岭布苏里修筑战备仓库之事,很多二连的战士,记忆犹新!您和发小闺蜜郝春燕扛五十斤面粉,走五里山路,竟是第一名,真是令人震惊,特别是您说到,中午一口气吃了五个四两重的大馒头,饭量真不小!我们这些壮小伙儿最能吃的吃八个!巍巍的兴安岭上,那红艳艳的“达子香”和绿葱葱的樟子松,不正是您们这些青春勃发的男女战友吗?当年,是您们用稚嫩和单薄的肩膀,扛起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任!

第三十三章《研制化肥土炸药》 作者陈玉杰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农工一排三班农工  伟大的陈玉杰!凭着“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老话,就敢研制土炸药?最后用化肥硝酸铵、锯末子和柴油还真研究成功了?你说什么——“做了这么点事,领导在大会上表扬,这么多战友记得这件事儿”;看起来呀,英雄都是这样产生的:您把炸药放在大锅里像炒菜一样用大铲子翻来翻去,浓浓的黄烟腾空而起,翻滚的形成了蘑菇云;脸熏得像刚果人,竟像没事一样?那是玩命啊!现在想想,我们都跟您一样后怕,真是吃了豹子胆。陈玉杰英雄也!

第三十四章《朝阳山伐木见闻》 作者刘中伏  又瘦又小的刘中伏,因为好奇报名参加了团部组织的临时伐木队,到九十公里外的朝阳山伐木头,到了林场只住十天,看见了许多新鲜事儿:林场的集体宿舍是又大又长的房子,取暖的炉子烧大木柈子,南北大通铺,他就睡在北铺上;林场用拖拉机发电,遇见了德都当地的知青:那时的德都县城只有县直机关是红砖房,其余全是泥草房。2018年我去了德都,现在已有大都市的模样,飞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直达。德都是个英雄的城市,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故事的发生地,包括共和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的雕像立在市府广场上。哈哈哈,牛圈里搭锅灶,踩着冻牛屎蒸出又白又暄的大馒头,吃得杠香!

第三十五章《初到布苏里》 作者安建京  六九届北京知青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喝点儿小酒,嚼着花生米和猪头肉,来读您这篇文章,恰如其分!您初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小站布苏里,猎奇的心情让您当天在深山老林里走麻达山(迷路)了,一波几折,险境重生,一次麻达山的经历,让您记住了一辈子!心情萌萌哒的您朗朗上口地略写布苏里劳作过程,升华了主题,让您想到了保尔,是啊,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这篇小文,不正是您自己酿制的酒?在您寂寞的时候会倒上一杯,喝上两口,不是为了取悦谁,感动谁,只是喜欢让孤独的灵魂,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里,独自品尝笔墨之间的快乐,陶醉在自己的喜爱的文章里!一杯浊酒笑红尘,一壶清茶谈人生,一往情深忆往事,一篇奇文述深情。巴扎嘿!初到布苏里。

第三十六章《荒郊野地里炊事员》 作者刘铮  六九届北京知青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了整个正月,神州大地搅得天昏地暗;适逢二月初二,“龙抬头”好日子!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正在下降,湖北省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字头!好心情,特意与孙子一起理了发,神清气爽。遇见刘铮好文笔,经历丰富,才华洋溢:讲了一个又一个料想不及的故事,学烙发面饼,保卫沙场连累发小,独宿讷谟尔河滩,金龙岗上野外炊事员,骑马鹰扑马惊被摔俯首巴叉,故事一个比一个动人,情节一个比一个精彩,特别是景色描写,令人震撼,颇有鲁迅笔风,期待下文哟!

第三十七章  优秀的知青科研队伍  作者张连汉  1964年东北农学院毕业,1971年至1976年任二连副连长  农村在六七十年代,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培育良种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二连科研排(试验站),就是一支以知青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他们管理水平最高,引入品种最全,每个实验小区像刀砍一样整齐,实验区任何一个角落都找不到一棵杂草,被省内育种权威和专家首肯,是支可遇不可求的奇兵!当年培育的克旱八号稻种每次亩产提高百分之十;当年仅卖良种就为农场创收50万元;陈煊组培育的自交系南繁玉米创造了全师亩产最高记录;甚至当知青返城后,80年代农场用的仍然是当年知青培育的良种系列。陈煊大哥:您当年的连领导评价说,“当年的二连知青为五大连池农场农业科技的运用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当永世铭记!”,您听到了吗?

第三十八章  师恩 作者陈煊    “说曹操,曹操就到”!上章刚问陈煊大哥,您听到了没?……话音未落,马上就看到陈煊大哥的七言古风。啥也不说了,向陈煊大哥敬献一句现代诗:《献给陈煊》  传说我一百岁,有人偷偷在我门前,放下一束勿忘草,是你吗,还记得我?

第三十九章  藏龙卧虎数二连 作者刘中伏    哈哈哈,刘中伏大哥,这也是我甘愿混在二连潜水当兵的原因之一,没有之二!因为五团的精英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眼通天的领导干部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下放干部,需要改造的地富反坏右,犯了路线错误等待处理的人员……说句不敬的话——“庙小神仙大,池浅乌龟多”!像气象专家老高,育种专家房凤玉,水利专家王希明,农业技术权威郭清赏,农机高手王克已,铁算盘,庄稼把式,烧窑大拿等等,要不怎么出现诸多像陈煊、丁晓天、刘中伏、陈玉杰、潘海讯、赵光宏等等知青人才呢?别人都是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你们在五大连池二连,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反动”专家的教育,效果能一样吗?

第四十章 《南繁》 作者车继先  六九届北京知青  二连农业试验站小麦组试验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冬季,北方农业科研工作者大多是到海南岛从事良种繁育工作,俗称“南繁”。下乡期间,作者有幸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南繁”工作。为了培育农场的小麦良种,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详细叙述了,到克山农研所获得良种的不易,奔向海南岛的辛苦,“南繁”变“难繁”的经过,补种成功的喜悦;后期心情大好的他,向我们真实讲述了许多有趣的事儿:一、勤劳的海南妇女。二、嚼槟榔的百姓。三、两种交响曲(几百名学生的木拖板声和几十辆水牛车轴摩擦声)。四、保卫自己的“便棍”。五、归途多舛。作者一段“南繁”经历,也变成了所有读过此文的人记忆中的一幅最美好的画卷!

第四十一章  我和季姐 作者郭慧敏    七四届五大连池当地知青  作者好幸运——1975年11月进了二连科研排,分到大豆组,遇见了北京知青季淑林,便有了大姐!季姐对她工作中帮助,生活中关照;特别是1976年9月期间,季姐领着作者去六个农场科研所参观,一路上截汽车,扒火车,风餐露宿,挤大车店,睡澡堂子,搭乘28马力胶轮拖拉机等等,过程曲折,情节感人,情深意长,让作者感到温暖,感到力量,不是姐妹,胜似姐妹!让读者深受感动: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友谊,刻在生命的坚强。

第四十二章  燕郊歌声 作者陈煊    宅在家中,时至抗疫战争即将胜利在望,又逢陈煊大哥力作,真是欢喜若狂,欣然命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陈煊大哥,兄弟我按照现在时髦话来讲,跟您是老铁666,是您的铁杆粉丝——“陈粉儿”!总书记习近平讲“广阔天地,终身难忘”,您是立于世间,爱和效力死不足惜的英雄!在燕郊张连汉副连长夫人杨姐的《北大荒人的歌》歌声中,您满含深情,夹叙夹议,向读者讲了您当年两件大事儿:其一“南繁玉米”。特别是讲到与黎族青年阿贵找队长的经历,真是“埋了半句伏笔都会爱”,兄弟我服了!其二“农大毕业回连实习”,收获满满。当您讲到饭后张连汉连长在众人簇拥回家后,想起当年的经历,述说历经磨难当了二龙山场长的故事。我心中立刻想起一句诗词送给张连长“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陈大哥,您是兄弟我神交以往的好知青大哥和兵团战友,“不知入夜知来否,先教红烛刻几分”。以后五大连池知青再聚会时,我一定坐在您的身边,举杯向您敬酒,文章写的太好了,笔力老道,兄弟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祝五大连池的各位知青们,身体康健!

第四十三章  大豆组的四季 作者赵光宏    本人由于多年在国企从事严谨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养成了基本上不会随意夸奖人的习惯,至于投其所好、阿谀奉承人那一套,更是不屑一顾!但见到赵老哥这篇文章,我脸上由衷地露出笑容:特爱看您写的文章!赵老哥,您是个有心人,“有心人处处有心”。在农村我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像您这样“干一行,行一行;行一行,行行行”(夸您都不知说什么好啦,连绕口令都上来啦)属实了得!培育大豆良种的过程,经过您的描述,让我这个没有星点儿育种经验的人,都想跃跃欲试下手操作了!——本文简直就是大豆育种科普类教科书。能把如此高深复杂的培育良种过程,描述得如此清楚明白,果然是高手中的高手,老弟佩服的五体投地!何况您叙述培育大豆良种的过程中,情深意重充满感情色彩,让读者跟着您亢奋忙碌,紧锣密鼓地跟着忙乎:枯燥的大豆粒数数数;播种;杂交“小心翼翼地从父本花蕊中取下花粉,放入母本花瓣上,父本的花粉涂抹在母本的花蕊上,花瓣复原,套袋子,做标记,挂好标签,都疲劳地长出了一口气”;豆种成熟,单独收割保管;用簸箕簸黄豆种(象簸簸箕连簸带吹这种技术活您都能干得得心应手);最后收获完还要考种,写总结报告。一个育种农业技术人员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为了免除繁琐枯燥的日子,您制造乐趣,用庄稼秸秆和树枝做成大豆田园门,让稻草人在门旁站岗,苦中有乐,博得读者一笑,文笔了得!有诗赞曰“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鬓白只因秋练句,天公成就老书生!”

第四十四章  炊事班札记 作者左义琴 六九届北京知青(后勤排菜地班)  通读此文深感作者的文笔厉害,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现了在炊事班工作时不同凡响的精彩故事,文笔朴实,令人信服,特有画面感!感同身受,看到她描写的炊事班工作景象,不仅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虽然四十五年过去了,但仍然像在眼前一样:下乡半年了,非常想念自己的同学!就搭着班车,走了几十里山路,又累又饿,来到了同学闯少伟所在的瓦房大队青年农场,闯少伟是青年农场八十多人的场长,见到我后,激动的一把抱住我,眼里充满了泪水,立即将我偷偷带到女同学的宿舍里(当时全场知青都在地里干活,只有炊事班几名女同学在做饭),炊事班的女同学偷偷在做饭的10印大锅里,放上一个小帘子,蒸大饼子同时用铝饭盒给我蒸了一饭盒大米饭,还在里边加了些猪油和酱油。女同学的宿舍和伙房连在一起,蒸饭冒的大蒸汽和炉灶冒出的浓烟,熏得屋子里对面看不见人儿,在“烟气杠杠”的环境下,我吃完了这盒终身难忘喷香的大米饭,出来时眼睛都熏得通红,直掉眼泪儿,现在想起来,还是百感交集。无独有偶,下乡时我身单力薄,营养跟不上,体力不行(身高一米七二,体重九十五斤),酷暑时节积农家肥,累昏在地里,被知青同学们用马车拉到战备医院抢救,诊断为低血糖。在农村干活干不动体力挣扎时,真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立竿见影会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便浑身充满了力量,那时是知青战胜困难的不二法宝!您现在说给年青一代听,估计他们都不大相信是真的!但当时千真万确,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热血沸腾的年代!另外:你们把大馇子粥叫大子粥?学习了!

第四十五章  在断粮的日子里 作者潘海迅 诗曰:“老马蹑云偏伏枥,射虎南山气尚遒,白发苍颜心故在,银河悦读终邂逅”。春分时节,大连全城欢迎首批赴武汉抗疫“白衣天使”凯旋的欢呼声刚停,又与本家哥哥在银河悦读上佳文相逢。知道本家哥哥与我神交已久,就与本家哥哥唠叨几句:先说“忆苦饭”,部队每到节假日,全天吃两顿饭,并提前将每顿饭的菜谱张榜公布,那饭菜品种和质量都是“杠杠的”!1977年春节,我参军第一次在部队过年,大年三十晚饭前,我们新兵们排着队,唱着歌,走进到饭堂一看,全傻眼了,食堂黑板上公布食谱:“忆苦饭”,陈年小米掺了些沙子放点咸盐熬成稀里咣当的稀粥,吃到嘴里实在咽不下去,很多战友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班长们都是老兵,还不让哭!不少从没离过家门的农村战友想家捂着被子哭,驻地外是鞭炮声齐鸣,营房内是哭声一片!是啊,忆苦饭安排在年三十吃,这也就是那个年代部队领导的馊主意,这些刚入伍的新战士哪能承受得了?至今难忘!再说“在断粮的日子里”,那时庄稼产量低,每年春分以后,生产队都吃返销粮(国家粮库超期存储的粮食),青年点也要断顿儿,只好来回跑几十里的山路,到公社所在地的农业供销社里,买一点“酸酸硬硬”的老式面包和用苞米面与白面混合一起烤制的饼干(那时叫炉果),还有用糖精添加做成的“江米条”充饥,至今难忘那时的味道!从小时我就不吃咸菜,可是在农村春头子哪有菜?要是能吃顿大米干饭,拌点酱油那都是难得的(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吃好米饭还要菜?)家里父母牵挂我们,将萝卜干拌黄豆炒点咸菜,用罐头瓶装好,让探家同学捎到点里,每顿饭大家均着吃。当菜地里的小白菜长得只有大拇指高的时候,掳回来洗吧洗吧,用盐水一卤吃的真香啊!从那以后我就能吃咸菜了!

第四十六章  病号饭 作者王霞  六九届北京知青 后勤排大车班    “病号饭,是人人盼,面条汤里卧鸡蛋!”(请欣赏本人拙作《山东快书·当年的趣事多》。我军光荣传统:无论是干部战士生了病,只要卫生员开出病假条,就可以休息;吃饭另开小灶,通知炊事班特做病号饭。炊事员个个都是做病号饭的好手(上世纪七十年代病号饭标配:荤汤手擀面),小面条擀得薄薄的,切得细细的,加些葱花酱油爆锅,汤水里顺便卧几个鸡蛋,淋上熟油,用大铝盆端回宿舍,正如作者描写的那样“一股子锅爆葱油香味直窜鼻子。把盆往炕沿上稳稳地一放,只见汤水里珍珠般黄色的油珠粒,足有厚厚的一层,翠绿的菜蔬叶子轻盈地浮在上面,点缀其间;汤水下面,裹挟着一缕缕柔顺而雪白肤色的面条,舒展着细细长长的腰身;黄白绿相映,好似江南水乡盆景那般美丽。在食物并不丰盛的那个年代,一海碗飘浮着猪油、小葱香味的面条(片),能够叫人垂涎三尺。汤水热,面条香,胃口大开,敞开大口呼噜呼噜地咽下去,顿时冒出了一身白毛汗,身上感觉清爽多了。”是啊!时光啊轻轻流淌,友谊啊深深珍藏,味道啊至今难忘,病号饭写在纸上。

第四十七章  过年吃饺子 作者郝向前(后勤排大车班驭手、连食堂炊事员)  一铺炕上头挨头的你呼我吸,脚搭脚气味相投地挤在一起睡觉,一个锅里盆里叮当乱响地搅马勺子的共同生活;莫能忘,当年的我们曾经拥有好大的一个家——二连!多少往事都成了过眼云烟,那些念念不忘的最终都定格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二连全民动员活动,正月初一包饺子,《过年吃饺子》,现在吧唧吧唧嘴,咂摸味道,那真是好极了!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辈子原来真的很短。知青一代将成为史书上那一页抹不去的隽永,知青生涯也将成为记忆里那一段永恒的交响乐曲。作者用藏在心里的真情之笔浓缩了天地,把情意镶嵌在冬季,把在黑龙江五大连池二连过年定格成群乐图,把包饺子吃饺子的过程锁成了甜蜜记忆!五十年过去了,“站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读者们看到你们当年用洗脚盆煮饺子,吃的这么香也都乐了……

第四十八章  炒瓜子 作者郝向前 北京六九届知青   “毛嗑”,现在在东北是最普通的零食了,平时家里都要备上一些,闲着没事儿,手心里抓着一把瓜子,一颗接一颗,放到嘴里,嗑瓜子“咔咔”的声音,格外撩人,跁叽跁叽嘴品味,既消磨时间又解馋儿。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葵花籽儿还是算奢侈品!逢年过节和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炒点花生毛嗑,那是待客的标配;连我们当兵休探亲假,都用旅行袋装着新买的瓜子回家待客。“嗑瓜子嗑出个臭虫——什么人(仁)都有”,是战友们之间开玩笑,最爱说的俏皮嗑儿。关于什么瓜子儿最香?我参军时和黑龙江龙江县的战友陈利有过交谈,他露着白亮亮有豁口的门牙笑嘻嘻跟我讲:最香的瓜子是,过完年后某一天,突然在火炕炕沿和炕席的夹缝中,只抠出一颗散落不知多长时间的瓜子,吃到嘴里那是最香的!说得我当时口水顺嘴角就流了出来……

第四十九章  百鸟宴·年夜饭  作者郝向前   不知咋的,乍看题目,我总是和《智取威虎山》中土匪座山雕的年夜饭“百鸡宴”联想在一起,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些联系——都是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土匪抢够百只鸡,才有“百鸡宴”;知青捕捉百只鸟,才有“百鸟宴”!不过,威虎山上的土匪还没吃完“百鸡宴”的年夜饭,就立刻成了伸腿瞪眼儿完,做鸟兽散了;北京知青发小们吃完红烧苏鸟肉,乐得嘴巴岔子抹油快咧到耳朵根子去了,又“闷得儿蜜”了野鸡炖宽粉条子的年夜饭,谁承想20年后,还培养出一个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外科主任(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味道至今还在飘香,让这些人至今难忘……

第五十章  最难忘的晚餐 作者赵光宏    赵老哥,我跟您说,五十多年后的2018年8月,我还真去了趟五大连池那疙瘩!在北安市住了两宿,民风真没什么改变,说话极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情,语言极具煽动性,个个大嗓门没遮没拦,仍然是朴实粗犷豪放,吃饭随随便便,干活粗粗拉拉,说话大大咧咧,到饭店里,还是大盆、大盘子盛菜,劝酒时“大声嚎气”,感情深一口闷,喝酒论喝几缸子,吃肉论吃几大块,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够不着站起来……真是火辣辣的心,火辣辣的情,火辣辣的赵老师,请您多批评!

第五十一章  蘑菇汤 作者安建京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过去已成过去,曾经的曾经已经曾经:火炕烤土豆,马厩偷豆饼,炕洞烧甜菜,田地烤苞米,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知青最难忘的事情。经受过跌跌撞撞,才知道内心所向;经历过迷茫不安,才懂得逼自己前往;遭遇过窘迫尴尬,才学会耐得住性子;喝过了草菇蘑菇丁汤,才明白了鲜汤解酒;看过了安建京的文章,才感受到知青情谊深长!我们是谁?——肝胆相照的铁哥们,亲兄弟!虽无桃园结拜之义,确有患难与共之交,同甘共苦之谊。人生在这里演绎,青春在文章中闪光,情感在这里凝聚!知青岁月筑牢的情谊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第五十二章  吃饱了就是幸福 作者南     看着作者如此幽默风趣的故事,感同身受!自己下乡时的遭遇也一幕幕浮现眼前,一吐为快!叭叭几句献给诸位看官——:1、刚下乡时,原青年点房屋小(三间瓦房),知青人数多;三十几人只好分成两拨,点里住一半,另一半分散住在农民家中,吃饭集中在青年点;开饭时间没法固定,知青之间又不太熟悉,饭做好了炊事员管不了,点里的知青抢着先吃,后来的知青又吃不上饭,作为点长的我心急如焚,急中生智,与做饭的女同学商量好,两位炊事员饭一做好闪撤,我立即坐在热气腾腾的锅盖上,给大家分饭,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上饭(现在插友们见着我,还把这件事当趣事说呢!)。点里有个男知青(名叫谷风鸣)从小就患有慢性中耳炎,一天突发头疼,我立即派同学搭班车紧急护送其回家,到其家中竟耳膜穿孔阖然去世!后清理遗物,打开青年点里他的小木箱,里边赫然藏着四个长着黑毛的玉米面大饼子,看后大家潸然泪下,那时饿得把人都逼疯了!2、生产大队上冻(冬)前在一偏僻山沟将房屋盖好,成立了青年农场(将分散在农民家的知青集中起来,我们称之为大点儿),我又被知青们推举为农场场长,八九十号人吃饭,粮食有限,怎么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吃饱呢?我们采取定量分组吃饭的办法:每个组五男三女,菜只有咸菜和白菜汤,每顿饭每人或是高粱米稀粥一水舀子或是玉米面大饼子一个,盛在盆里,放到桌上,和气的小组男女互相照顾着都能吃饱,不和气的小组男女盛在碗里直接打走,真像南刚说的那样,男同学饭量大的,用生憋出的笑容,心颤肝颤一般,可怜巴巴地向女同学讨点吃的寒酸的样子,看得真叫人揪心地慌。3、我们青年农场座落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的,沟里头有天然的泉眼,温泉水沿沟底像小河般流至沟外,春季时男同学饿得实在受不了,半夜起来,用手电筒、马灯照亮,捉蛤蟆,甚至用10磅铁锤砸河里的石头震鱼,垒成小坝用罐头瓶坞鱼,忙活了一宿儿,当天快亮时,弄点儿鱼和蛤蟆,洗吧洗吧,用白铝盆搁点盐和水炖上,盖上锅盖,真像作者描写的那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众人围着盆儿,大眼瞪小眼,眼巴巴地,擎等着鱼做好,眼睛都快掉到盆里去了,锅盖一开,每人几勺,瞬间就铲得盆底“哗、哗”乱响了。满屋只有嘴嚼着食物的吧唧吧唧声和喝着鱼汤的呼噜呼噜声,“谁开口说话,谁就少吃了一口”。一语道破真谛:谁傻啊,凡人都知,“什么是幸福?吃饱了就是幸福!

第五十三章  大草甸子上的野餐 作者刘中伏    诗赞刘中伏:开荒野,惊天地,那年有谁流芳华?辟边疆,泣鬼神,今日唯我这一辈!为《大草甸子上的野餐》此文赠联——上联是:麦浪欢歌,催豆蔻,青春无悔。下联是:锄禾当午,绽芳华,烤蛋正香。横批是:终身不忘!

第五十四章  菜窖小记 作者于月平 (天津六六届初中毕业,六九届知青)  下乡三年才辗转来到二连,真是心满意足了!冬季又分到菜班,在菜窖里工作,虽然味儿不正,好歹也算是个地下工作者,不用在冰天雪地里挨冻,偶尔还能烤个土豆犒劳犒劳自己。每天蹲在菜窖里倒腾蔬菜,一个窖口出气,十人窖内搬菜,倒腾来,倒腾去,倒腾的是青春,倒腾的是岁月,“窖内只数日,世上已数年”——这不,五十多年过去了,想想就在眼前一样!

第五十五章  怀念在北大荒的日子  作者艾南南 北京六九届知青 (基建排、炊事班)回想当年:不在二连知青宿舍大通铺里住过,怎知跳蚤、臭虫、蚊子、小咬的厉害?不在北大荒呆上几年,怎知冬季大烟泡儿雪和白毛风的厉害?怎知春的短暂秋的繁忙?怎知夏季连雨天行走时的满地泥泞,举步维艰?不得过痢疾,怎知“好汉扛不住三脬稀屎”,何况您当时只是十六七岁的弱女子,凄凄惶惶走路打晃飘飘然?不在基建排盖过知青宿舍,怎知从三米高的跳板上连人带桶一起掉下来也不一定能评上五好战士?不在炊事班工作过,怎能练出如此神奇的刀功?又怎能做得如此色香味俱全的手擀面?又怎能闻着呛人的蛤蟆头烟味儿,听着满口大碴子味儿的东北爷们儿讲夜遇大尾巴狼的惊人故事?展望未来:有这几次死去活来在北大荒五大连池二连的生活经历垫底,今后面对任何困难都不算什么!在北大荒的日子永生难忘!

(未完待续)


1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2-10-28 00:13:20

五十六章 炊事班的日子 作者潘海迅     咋见本家哥哥的文章,就有一种突然收到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发来微信、短信时的感觉!嗯,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本家哥哥,所述事实,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亲手所做,亲身经历,亲目所睹,谈吐不俗,爽朗通透,有声有色,口感饱满,回味悠长,充满情趣,富有画面感——①二连经典语录:原炊事班孙老班长语,“给你们大白馒头,你们不吃,给你们糖三角(甲),你们也不吃,叫我们怎么办呢(哩)?!”②炊事班群英图:班长王玉文,“王小抠”,五大连池名人之一,浑身透着精气神,眨巴眨巴的大眼睛,好像寻思期待什么;算计、抠门儿、手紧,二连一绝。副班长敖文龙,“闹龙”,膀大腰圆,性格好,面案活好,独门绝技是从滚油中赤手抓油条。厨师宋青云,“宋大埋汰”,瘦长脸,武大郎的身段,其貌不扬但是与世无争的大好人。面案工李晨,“北京小帅哥”,浓眉大眼,一脸清秀,作者发小兼死党。切菜工林萍,“解放初期东北土改工作队队长”,性格稳重,一条五彩长毛围脖,飘扬在北大荒上。切菜工王亚娟,“北京泼辣女”高鼻梁尖鼻子,大高个,花棉袄,快人快语,爽朗大方。烧火工潘海讯(作者),“二等残废”,身高一米六四,又黑又瘦,在中小学也没有亮点,连红卫兵都没有当上,丢在墙角旮旯没人注意,整天系一个围裙烧火。③伙头军英雄事迹:其一,初遇劣质煤(六级),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风,也是只见暗红不见火苗,使出浑身解数疏通炉箅子,至多蹦几个火星子,蒸气总上不来,馒头趴在了锅里,整天落埋怨,一脸黢黑埋汰的样子,不招人待见。其二,“火大无湿柴”,熟能生巧琢磨出门道,大劈柴棒子烧的炉火旺旺的,轻松得意,炒勺敲锅的声音越来越少。其三,“想当大师傅篡夺王位”,帮忙面案和面出了成效,九五粉蒸出了又暄又香的大白馒头。其四,“小伙房逼出了大改革”,两班轮休,馊主意逼出了多面手,烧火,劈柴,挑水,和面,熬粥,蒸馒头,洗菜,切菜,分菜,男女都一样,老少一样干,几天下来,高低立判!其五,“民以食为天”,一个馊主意气坏了全连:麦麸子馒头里头掺些盐,简直就是忆苦思甜!现在向吃咸麦麸子馒头的哥儿们、姐儿们道歉了吧?不过还不晚,才过去五十多年。④两个恶作剧,都与性格好的班副敖文龙有关:冬天舌头舔冻菜刀,屋黑门里下绊子,现在想想都很后怕,后果很严重:闹龙眼露凶光了,嗨,现了,玩儿大了!其实,在门框上面放盆水,谁一开门,劈头一盆水泼到全身,回头问谁干的,谁都不承认,这是很多青年点干过的恶作剧。我记得夏季,在点里有天晚上酷热难熬,实在睡不着,几个男同学把毛巾蒙在头上,又用洗脸盆扣在头上当钢盔,前边的挥着饭勺子喊:牙几给(日语冲锋),后面的几个端着笤帚、铁锹,嘴里哼着鬼子进村的音乐,在宿舍的大通铺《回望五大连池》,上走来走去,逮谁踢谁,不准反抗,笑声一片,闹腾到后半夜才睡。冬季,屋里零下20多度,连洗脸盆里的水都结了冰,都不爱起床,“大家一块儿起啊,谁不起谁是孙子!”几个人忽地一下,从被子里窜了出来,赶紧穿衣套裤子,动作之快不亚于紧急集合。多少年过去了,剩下的只有乐!


第五十七章 狍子肉 作者安建京   做为辽东山区长大的五零后,我在少年时期就知道,抗美援朝后许多志愿军部队直接开赴北大荒,建设三江平原:恒古不变渺无人烟的寂静荒野响起了拖拉机的轰鸣声,铧犁翻开了黑黝黝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那沁人心肺的泥土芳香,“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对那时北大荒荒凉景色和物产丰富真实的描述。十岁左右,春季我在姥姥家山坡田地里跟着大人一起播种,突然有人喊到:“看!狍子!”只见体态像鹿一样的动物,露着白屁股,在我眼前50米左右的地方,四蹄翻飞,一步跨过四五根垄,速度很快,转瞬间逃到了山林里,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个神灵的动物——傻狍子。不过在山区姥姥家念小学时,我屁股下面的褥垫面那可是狍子皮做的,是深山里的姑姥爷给我的,冬暖夏凉,隔凉隔潮。今见文章题目,兴致大开,我把安哥哥精彩的文章,掰开了,揉得碎碎的,像当年毛宗岗老先生评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一样,尝试着诸段诸句进行评论!安哥哥对不起了!就算我拿您的文章,当小白鼠了,失敬!失敬!目的是让读者们看过您的文章,看到我的评论,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开始……

马达轰鸣,链轨飞旋,沿着13米宽的土路,我开着东方红54拖拉机,和吴继建一块,颠簸在去田间的路上。(有什么喜事要发生?)刚过三棵树,视线穿过路旁一米多高连绵的绿草,只见百米开外三个物体在地里晃悠,像鹿,转身时露出白屁股,是狍子!(果然!)我迅速抓起随车携带的步骑枪,嗖地跳下车趴在路边草丛下,继建也抓起另一支枪跟着跳下来。我叮嘱要在草丛后隐蔽向前,别惊了狍子。紧接着拖着枪,低姿快速匍匐前进,标准军姿,像老练的侦察兵,又似惯匪。(一看就是经过严格军训,老兵油子安建京不要保守哦,以后要把军训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继建紧随其后,前移了约30米,我撩开草丛,见目标离我五六十米我毫不犹豫迅速出枪,瞄准其中一只,稳扣扳机,一只狍子应声倒地,干净利索。这是只大公狍子,有角,枪伤在后肘,俗称屁股,坐在地上,前肢立着。我要扑住它,但它摆头转圈顶我。实属无奈,上刺刀,一个突刺,解决战斗。(痛快!)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架势不太像战士,像土匪更多一些。(得了便宜卖乖)在回去的路上,挂上五档,油门到底还嫌慢。要知道,这是链轨式拖拉机车速的最大极限。(没有八档,如果有八档也都挂上了)飞车到家了,我钻出驾驶室,像总理访问亚非拉似的,频频招手致意,(得意之极!武松景阳冈打虎,轿上巡游阳谷县)并振臂高呼出时代最强音:“有肉吃了!”(激动得泪湿眼底,喜极而泣)和继建拖下狍子展示后,让人抬到墙根,人声欢呼鼎沸。(想想那狍子肉香),我感觉自己是真正的大英雄,急待众人采访。(武松还在轿上)不料转眼间呼啦啦的人群随着肉食涌到了房根,寂寥的我独自站在车前,瞬间体会到过气大明星的失落感。(英雄暮年,落配的凤凰不如鸡)这是只成年大公狍子,两人抬着都感觉沉,毛重得六七十斤,纯肉也得三四十斤,将狍子吊在宿舍中间门框上,趁热扒皮肢解。我用单刃匕首,熟练扒皮开膛,将肢解的肉和内脏装满食堂两个大铁盆。(口衔匕首,双目圆瞪,双手撕扯狍子内脏,果然惯匪!)哎!挺好的孩子,培养得跟屠夫似的。阿弥陀佛!(五十年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厨房随即点燃了希望的烈火,炖煮着我们的渴望。野味出锅了。久违的肉香招得弟兄们死盯肉块的眼珠,直瞪瞪、蓝汪汪地,口水击打饭盆的声音响叮当。(涎水淌出来了)紧接着大自然界蜂群效应展示出来了:人们簇拥着,有的叼肉,有的舀汤,有的扯骨头,有的揪大肠,好一派难民风光。(群乐图),我忽然看到人群外围,几个小女生被边缘化,人小力单挤不进来,小棉袄,小饭盆,小眼神,就像农村版的林黛玉。(心软了吧?)我负责任地挺身而出,像《列宁在一九一八》片中一样,大声疾呼:“同志们,让一让,让列宁同志先走”,并扒开人群,让几个小女生舀了些肉汤,夹了些肉走人。(英雄侠义,护花使者)事后侦察到,食堂已给女生留了一盆,(炊事班里有二等残废潘海迅、闹龙敖文龙均是护花使者)大快朵颐,唇齿留香,酒足饭饱,一片狼籍。我把狍皮给了连队熟皮子的兄弟,清理了地下的血迹污渍,骨头碎渣,而后打着饱嗝各奔自己的工作岗位。(终身难忘)时光流逝,神枪手打狍子造福众胃口的话题,渐渐淡出人们的唇边。(味还在)瞬间过了几十载,当年一块啃过狍子肉,喝过狍子汤的兄弟姐妹们,身体可好?家庭可好?(好,好,记着安建京)若有缘,咱们再会餐相聚吧。(安哥哥会餐时,带潘伯良!)


第五十八章 良种站的小屋 作者刘中伏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哪怕是多么一个不起眼儿的建筑,只要有我们青春的故事,便令人终身难忘。看看刘老哥笔下的《良种站的小屋》:二连东边苗圃地中间,孤零零的两间房,那干打垒的泥墙,苫房草的房盖,房前海棠房后柳,东南倭瓜地,西北树苗几畦,站在院中,真是远眺青山云绕,近闻野鸡飞叫,处处新鲜空气,环境优雅魂牵梦萦!

第五十九章人要实火要虚 作者刘久深  北京六九届知青    刘哥——牛啊!本来是奔赴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练红心,竟能在不长时间里走进二连木工班,在“木匠铺”里当学徒,当然属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不珍惜吗?这不,早起生炉子,竟又学到老张师傅的人生真谛“人要实火要虚”,受益匪浅,至今不忘!是啊,在物质短缺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能当个木匠,那可是让下乡同伴羡慕的不得了的工作,那时哪家孩子结婚都需要添几件家具,能请到木匠制作,那真是难得,不仅得好饭好菜吃着,好烟供着,婚礼上一定是上等宾待遇。这不,“薛倔子”把他俩从人群中揪出,拉着拽着到家上了席。


第六十章  草甸放马  作者刘久深   “骏马奔驰保边疆”,“金戈铁马来戍边”,不会骑马,那还有啥意思?刘老哥果然厉害,年轻气盛,头回骑马便被甩出老远,躺在地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骨子里仍有股邪劲儿,还别说,一来二去真学会了骑光背马,是啊,“风策马蹄更策鞭”,这种感觉,只有骑过光背马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我在科尔沁草原当过兵,也骑过光背马,刚骑时感觉特别爽,但一天骑下来,屁股铲破了,走路成了罗圈腿,浑身骨头像散架般疼痛,满身都是刺鼻的马汗味。但是盛夏时节的草原,夕阳落下的时候,晚霞漫天,映得西边的天空红彤彤的,村庄里炊烟四起,放牧人赶着成群的牛羊在暮色中回归,骑在马上的蒙古族小伙唱着悠扬的蒙古歌曲,那场景,真是美极了,仿佛就是一幅油画,至今总在脑海里浮现。


第六十一章  我当马车老板  作者商春明 六九届北京知青 后勤排大车班驭手,王霞  马号饲养员  现在能说出马具:“笼头”、“嚼子”、“套包”、“枷板”的人还真不多,如果还能知道“驾辕”、“里套”、“外套”、“传套”区别的更是凤毛麟角。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机械化程度低,能在农村生产队当个马车老板,那简直是让人羡慕的不得了不得了的!车老板儿单独作业,经常外出,与人打交道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需要识马,用马,懂驭车口令,懂马车,懂装卸,懂起重,责任大,技术含量大,那可是挣高工分的俏活,“累不死车老板,饿不死大师傅”;生活的方法和经验丰富,自然身上故事就多。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北大荒生活画卷。“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的响哎,我赶着马车出了庄,哎嗨咿呀……”,一九七三年著名影片《青松岭,》主题曲,让人们见识了马车老板的幽默风趣和洒脱,现在听起来依然是那么动人心脾,心潮激荡!当然,马是需要喂养的,往下就是马号饲养员王霞的是故事啦:一个柔弱的女知青,每天挑马草、轧草、压水、喂马、清理马粪,“脏、臭、累”!好在马号的老职工们对她都很热情,都关心照顾她,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马号老职工的家属老娘们,都会热情地轮流叫她去他们家吃饭。才没有感到孤独和寂寞。五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感恩之情终身难忘。


第六十二章  猪号往事  作者吴晓玲  六九届北京知青 后勤排养猪班饲养员   哈哈,讲完马号(马厩)说猪号(猪圈),当年的知青跟动物干上了:一九六五年老电影《山村姐妹》里的东北民歌插曲“俺是个公社的饲呀么饲养员哎哎,养活的小猪哇一呀么一大群儿哎哎,小猪崽儿,白蹄子儿,一个一个劲地直蹦起儿,小猪崽儿撅撅嘴儿,一个一个劲地拱地皮儿呀,抱起那小调皮儿,心里美滋滋儿哎,起早贪黑没呀么白费力儿呀。唉嗨哟!”歌词形象又生动地展示了饲养员的工作状态。二队猪号的猪群规模不小,有母猪、小猪、育肥猪几十头,但猪号的活儿挺多——拉糠和粉碎粮食,洗菜剁土豆,担水,生火,烧锅煮猪食,到了母猪的生产季节,要轮流在猪号里值夜班,花花母猪虐仔,小花猪们喝不上奶,他们连拉带拽把奶牛拉进了猪号。让小花猪们有牛奶吃。吴姐姐回忆的内容具体,叙述层次清楚,感情真挚,情节细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赞!

第六十三章三套车 作者安建京   跟我同样偷偷哼唱当时的黄歌《三套车》的安哥哥,一次偶然的翻车事故,压在马车和木柴堆下,险些丧命,好在命大福大造化大,虽然惊魂失魄,头昏目眩,背痛腿酸,仍能喘着粗气,像倒影片一样,恢复翻车前的镜头,不过,只是落下了烙印儿,至今不让乱砍乱伐,树桩是他永远的痛。

第六十四章青石拉草记 作者卢嫈嫈  六九届北京知青 下乡八年,农工、炊事员、宣传员、饲养员、放映员,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者所在的四班虽然都是女流之辈,但“巾帼不让须眉”,一群弱女子竟能坐着28马力四轮拖拉机的拖斗里,到几十里之外的双泉公社青石大队裝谷草,连轴转足足干一宿;不仅装车封车,还胆肥了坐在高高的谷草车上回二连(不怨卢嫈嫈们,那个年代,血都是沸腾的),车行半路,拖车侧翻了,好在男生在封车时用绞杠把大绳勒紧了,谷草没有散落,人虽摔蒙圈了无大碍,但二百多斤的大猪却跑没影了,又是三个男子汉费死牛劲才将猪撵回;车是不敢坐了,只好有气无力地走回连队。这样的遭遇能不刻骨铭心吗?现在读起来,仍然替书中人担惊受怕,惊出一身冷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六十五章  我当老板那点事儿 作者周全海  六九届北京知青,“三套车”驭手  让安建京哥哥被扣在车底死里逃生并留下烙印儿的正主找着了!作者不打自招,幽默风趣,真实详细,层次清晰地讲述了三套车翻车的原因和经过——以为是老马识途,车老板儿疲劳驾驶眯瞪着了,也真寸真准,右车轮压在一截老树桩上造成马车一百八十度倒扣,四轮朝天。亏的都是福大命大造化大的人,安建京只是棉大衣扯个大口子,这事能记不住吗?第二次翻车,更是描写得跌宕起伏,惊险刺激,一波三折,动人心魄:俗话说小河沟也能翻船,不!是冰河上也能陷车。真是祸不单行,可一个人祸害——每次出现点悬事,都有安建京哥哥,真是缘份啊!当看到大难不死的他们见着连队战友来寻找他们的那一团团火光时,高兴的让我们这些读者,都激动地喊“毛主席万岁”、“阿弥陀佛”、“主啊”、“上帝啊”,真不知说什么好啦,让我们久久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第六十六章  值日生的一天  作者郝向前   五大连池196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也给刚来北大荒的北京六九届知青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什么“燕山雪花大如席”?相比北大荒的雪那是小巫见大巫!北大荒的雪“天似苍穹,笼罩四野,天苍苍,雪茫茫”!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做为知青普通值日生的他在早起零下四十多度的巨冷奇寒环境下,井边打水的恐怖历程,写出了机会午后借烧炕给战友烤土豆烤甜菜的香甜滋味。尤其是雪后抢粮的艰辛场面描述的逼真动人。今天巧了,正好看到唐代诗人王初写的《望雪》:“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已似王恭披鹤氅,凭栏仍是玉栏干。”总觉得王初的意境不如郝向前写得好,《值日生的一天》真实,接地气,让人过目不忘!


第六十七章  北大荒之鞋 作者郝向前   十年轮回,打造出一个特殊的群体;十年岁月,书写出别样的华章;十年风雨,漂洗出不一样的青春;十年一剑,磨练出知青独特的坚强。流光飞转,时光荏苒,五十年过去了,郝向前满怀深情讲述当年棉胶鞋、大皮靴,大毡靴的用途,妙语连连笑声不断,下里巴人和者众,阳春白雪自顾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事人人一把抓。


第六十八章  我在三江平原 作者李春梅  北京六九届知青   遥想当年:一纸命令,让数十万志愿军战士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直赴祖国东北渺无人烟的莽莽荒原;一个号召,让数十万知青从各大城市千里迢迢奔赴三江平原,保卫和建设边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方圆多少里地没有人烟的大荒原,已变成富饶美丽的北大仓,成了人间奇迹!做为创造奇迹的参与者李雪梅,用简单纯净的文字讲述故事,表达内心情感,字里行间充满活力,直抵读者心灵!


第六十九章  烧炕 作者季淑林   在寒冷的北方农村,火炕的妙处那真是数不胜数——“老婆孩子热炕头”(旧时民谣),烧火炕更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会的!这不,两个毛头小丫头初次烧炕就让知青战友们眼睛长眵目糊,嗓子发哑!好在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弄明白了“后返劲儿”,方能修成烧炕正果!当然,此段经历也终身难忘了,至今仍想再睡次火炕。


第七十章  心中的记忆 作者林萍   六九届北京知青  是啊,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竟和小自己四、五岁的六九届初中生们一起奔赴北大荒!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得林萍上大学的梦想成了泡影;宅在家中,所有的同学都参加工作走了,你根本没有其他出路,又老大不小了,特别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责任重大,能发军装开工资,那种光荣和自豪感,加上莫名的激情裹挟着她来到了二连。冬天,井台变成了冰山,当炊事员挑水,力气小造成手摇辘轳反转飞车,连井架横梁都打飞了,辘轳摇把差点打着脑袋,真是后怕!大田夏锄时因体弱无力速度慢,落在大队伍后面很尴尬;第一次喷洒农药还过敏浑身起疙瘩;当良种试验员单独出差,冷饿交加;抽调团直属学校当教师,遭遇熊孩子和他爸;连脚面烫伤也只能用兽药涂抹治疗……一件件,一桩桩,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真是“举头望月月如钩,历历往事梦里游,五大连池终难忘,战友情意记心头!”


第七十一章  夭折的小熊崽儿 作者童柏晋     虽然知青岁月沧桑,但能人异士仍能在特殊的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童柏晋哥哥喜欢摄影,常拿着120或135型号的海鸥牌照相机,用独特的眼光,拍着一路的风景;所以,那年那事,那人那物,都深深地刻在昨天的记忆上,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里:①车老板李炳文,黑红黑红的长脸,下巴颏有点前仰,“瓦刀脸”,不笑不说话,一着急还磕巴。②驾辕大黑马最漂亮,长脖,长颈椎,长宽膀,长身腰,黑里透红的毛布满全身,毛色闪闪发光。③熊崽子全身细细的绒毛,软软的,粉嘟嘟的样子,嗷嗷的尖叫声在耳边回响。④看来运气不错,此生最大的收获(一生不可再遇的情景)竟是两个冻成冰蛋的未来熊。⑤但是吃了熊肉以后,人变傻了,凡事总比别人慢一拍,开始健忘了,可给丁小立一个熊前掌的事儿,绝对忘不了。⑥吃过熊掌的人,运气都不错,丁小立拐个女演员,跑到西雅图发财去了。哈哈!想当年,半夜饿醒,回锅一梦,隔声轰鸣,看今朝,丰衣足食,有知己有快乐,有健康有幸福,保护动物。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点赞!


第七十二章  冰棍治病 作者郝向前    诗曰:世事翻腾是转轮,眼前凶吉未为真,请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好人。话说1971年的夏季三伏,黑龙江北大荒五大连池生产建设兵团五团二连,那是烈日高照,暑气逼人,“空中鸟雀命将休,倒颠入树林深处,水底鱼龙鳞角脱,直钻入泥土窖中,直教石虎喘无力,便是铁人虚汗落。”酷暑难熬,天南海北知青郝向前之流来了个冷饮精神大会餐,屌毛不顶!还得是本文有名的男一号男二号英雄:“一老一小”。老,指“老婆子”秦剑波;小,指“小蛋子”陈玉杰。冰棍治病,豪气冲天。“老婆子”整了5根冰棍,眼一闭,狠狠心,一咬着后槽牙,囫囵吞枣地下了肚;“小蛋子”一口气吃下25根大冰棍,留下佳话一段!生活得有趣,编成评书,郝向前同志是老母猪上碗架,口口咬词,说出话来是葡萄换猪肉,一嘟噜一嘟噜的,我也是狗撩门帘全凭嘴上功夫。你能纳漠尔河上洗被单有几尺摆布,我就黑龙江土豆生芽子掰扯掰扯。谁让我们同是知青战友呢?!共同语言就是多。嘿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十三章   炕头猜谜语 作者郝向前     要说写月亮,我最欣赏的诗人是武则天看上的宰相苏味道老人家;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追马去,明月逐人来”,写得是不是很有味道?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且说1970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五大连池二连男生宿舍的大铺炕上躺着十几个十七八岁的半大小子,屋外北风呼啸,透过门窗的缝隙带来丝丝凉意,仰望星空,皓月也蔫不拉叽的,惨白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身上,欲哭无泪,哪能不想家?来自京城大院的郝向前同学,颇有几分文采,竟想起了京城大院里礼堂闹元宵,扭秧歌、猜谜语的京城旧事;还别说,这个话题,犹如板砖拍出,让都张飞吃绿豆大眼瞪小眼的小伙伴们,兴致大发,美玉——李小妮横空出世,活灵活现,幽默风趣,道出四大谜语,惊煞众人;荤菜素吃,荤闷素猜,将这些荷尔蒙旺盛的小伙们聊得一愣一愣的!诗词歌赋,兴致高雅,不愧是文化小青年——知青!我话又说回来了:五十年过去,时光荏苒,知青共同生活,抱团取暖,猜谜语,解乡愁,精神大餐度元宵,小妮子光彩照人,郝向前文采飞扬!“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用编辑邵魁老师的话说:“文章生动地回忆了当年在北大荒过节时的情形”。期待下文,看看郝向前同学又要起什么幺蛾子?拭目以待……


第七十四章  细说瞠目结舌 作者郝向前    果然——不幸而言中!说他胖,他就喘上了;夸其文采飞扬,这个怎么还文绉绉的整上“之乎者也”了?赶紧瞪大眼睛,拿起老花镜,逐字逐句拜读下来……明知道,我在上学时光“学工学农学军、宣传毛泽东思想”了,没捞着几天“复课闹革命”,古文底子极差,只学点《卖炭翁》、“驴一鸣虎大骇”之类;差一点就翻《文言虚词手册》,哎呀,累死宝宝啦!……仔细看下来……咳!后面有白话文注解,方知郝老兄用心良苦,真是个善良充满怜悯之心的大好人,是个文采超凡的菩萨!题目“瞠目结舌”戏说之意是“一人睁目,众人结舌”!原来是夸照相师傅童柏晋艺高人胆大,威而不怒,众人皆服,大将军风范也!聚光灯下,童柏晋光芒四射、光彩照人!


第七十五章   我的外号叫“大胃” 作者孙壁筠  六九届上海女知青(下乡十年,农工、炊事员、副指导员)       刚刚二十岁的孙姐姐因为在兵团吃饭时狼吞虎咽,荣获雅号“大胃”,这个昵称伴随她半个世纪!是啊,能叫出“大胃”的,——定是当年同甘共苦的知青战友或是五大连池的贴心姊妹!看完您写的这篇文章后,深知我底细的老伴儿,告诉我十岁的孙子:“你爷爷上山下乡时,有个不雅的外号!”孙子好奇的追问:“爷爷的外号是什么?”老伴儿哈哈大笑:“当年你爷爷荣养不良,身高体弱,面黄肌瘦,知青们送他外号——瘦驴!”孙子直挠头,仍旧是一头雾水——现在人高马大胖胖的爷爷,在当年怎么能有这么个不雅的外号呢?是啊!现在能叫我“瘦驴”的,我一定不会放过!非要抓他喝点小酒,添点草料,倒嚼那难忘的青春岁月。


第七十六章  追汽车 作者吴瑾  天津六八届知青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只有马车、驴车、牛车,若能有台11马力手扶拖拉机就很了不起啦;只有大队和公社才有28马力胶轮拖拉机,当时流行的一套嗑:“开车的一身土,坐车的颠屁股”;能坐在28马力胶轮拖拉机拖斗里的大多都是司机的七大姑八大姨,作者能领着一群儿北京小青年,享此待遇三小时去逛德都县城,能不美出鼻涕泡来?“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终归县城不是咱的家呀!要知道不能按时归队这可是大事。……没有回五团的车!望眼欲穿,路上好不容易拦住解放军的大解放车,好说歹说司机是盐水不进,就是一个词——不拉!车轮转动,走了!情急之下,作者两脚生风,追上了汽车并扒上汽车大箱,小青年们儿围了汽车,才得以回家,现在想起来都是乐!那个年代,苦中有乐的故事太多了……期待下文。


第七十七章至八十三章,均重复发表


第八十四章  心灵永驻 作者吴瑾   “度尽劫波兄弟在”,古稀之年,每当回忆青春往事,音乐是个鲜活的载体!音乐具有时代感和当时的人们是心灵相通的。每当响起“解放区的天儿,是明朗的天儿”,就让人想起解放战争;每当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让人想起了抗美援朝战争;每当响起“边疆的泉水清又清”,就让我想起七十年代末,在黑龙江省亚布力爬冰卧雪,备战边疆的故事。同样,每当响起“阿瓦人民唱新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就让作者吴瑾,想起了那些个难忘的在北大荒五大连池二连的辛苦岁月。是啊,“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然张选生的一台半导体红灯牌收音机却深深定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了这些知青战友们茶余饭后回忆往事议论的热点。本文写得青春靓丽而又亲切细腻,优雅大气而又自然洒脱。叙述生动,过目不忘。点赞!


第八十五章   糊涂红娘  说来话长 作者朱凌云  六八届上海知青   山东快书小段:闲言碎语不用讲,咱讲一讲,音色独特的美女陈莉搞对象。(白)搞对象?新郎是谁?你先别急,你也先别想,我先透个底儿:朱凌云稀里糊涂当红娘!这可是说来话长,且说五团成立宣传队,汇演陈莉独唱留印象,朱凌云和丁小立,网络人才到营房,二连屋子没进去,迎面石头打头上!(白)五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想还疼呢!丁小立老革命,两撇短胡挂嘴上,平时叼个大烟斗,能编能写能弹唱,朱凌云学吉他,丁小立暗恋美陈莉,对象却安在她头上!甩锅甩的有水平,与特朗普一个样儿。朱凌云成了传声筒,稀里糊涂当红娘,曲线救国成好事,成全了丁小立、陈莉一对儿鸳鸯,兵团战友成佳偶,一篇佳话美名扬,美名扬!


第八十六章 心中的记忆  作者林萍   六六届北京知青  唉!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为了不在城里吃闲饭,竟争着抢着和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小弟弟小妹妹们同时下乡到二连。“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高兴得不得了。当炊事员、育种员、团部中学老师,因为文化水平高,想想还是干俏活多,这不,最后又抽回北京当老师!


第八十七章  连池水中游记 作者赵光宏    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赵光宏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艰苦劳动之余,苦中寻乐,三池子里游泳、划船、摸蚌,乐趣多多;连俩黄豆粒大的耳屎堵耳道的事,都变成趣谈,何况蚌肉真鲜?


第八十八章  弹吉他 作者安建京    那时,我们物质上拥有的很少很少,精神上想追求的却很多很多。饥寒交迫时,我们大胆尝试过“共产主义”,分食过同一碗汤面,也弹奏过同一把吉他,这就是我们的苦乐年华。文艺巨匠丁小立持一把旧吉他,半个世纪后桃李满天下,手把手传授的神曲里总是充满了东北土豆子和大楂子的混合味道。


第八十九章  苦中乃作乐 作者潘海迅   冬去春来,昼长夜短; 哈哈,一家子哥哥文笔不凡!三句顺口溜,道出了知青日落茶余后苦中作乐的丰富文化生活:“自打惊蛰乌鸦叫,知青开始真热闹;天涯何处无芳草,连池处处闻啼鸟;你一句,俺一句,咱连要排样板戏”。情节生动,人物鲜活,妙趣繁多,读后莞尔。真是人间春色,青春如花,游泳芭蕾,二胡吉他,厅里掌灯,山外点明子;锣鼓点一响,五味陈杂,浪漫忘家。


第九十章  军训与战争 作者潘海迅  负责我们训练的是连队保卫委员,仓库保管员赵希度,身材不算高,瘦长脸,尖下巴,直腰板,浓眉大眼,尽显军人气质;匍匐动作在雪中起伏的身姿,犹如草原猎豹,给人美的享受。站岗,寡言少语,黑不溜秋,一脸无所谓样子的“疙瘩”同志,李小妮与众不同,属黄花鱼的,专门溜边走;屋檐下,黑暗中,是他的最爱。国庆节的紧急集合演习,让一碗碗红烧肉已是冰凉。射击验收,王秀兰上子弹的时候太紧张,手始终扣着枪机,就击发了。爆破验收,误把五大连池建场时期的老场长坟当了“碉堡”,挨了团里的通报批评。我在2000年夏天,从牡丹江虎林出境到海参崴观光,一过中俄边境,俄界每个大山的背面,都有废弃的坦克和装甲车成片成片的排列在那里,数量大得惊人,真是触目惊心;据说现在加上油,就可以开动,想想都是一身冷汗!万幸那时战争没有爆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未完待续)

回复

2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2-10-28 00:16:30

第九十一章画脸  作者季淑林     经过:张建华下夜班,躺在炕上呼呼大睡,我突发奇想,先动手画幅眼镜,又给她添了一嘴胡须;那眼镜框,绝对黑框大宽边,潮得很;那胡须,八字胡像卓别林式,调皮地向上翘起,外加黑黑的连毛络腮胡须,整个一副纯老爷们像。效果:喝水的人,忍不住一口水喷出去老远;吃馍的人,噎得直翻白眼;添火加煤的人,炉盖子掉到地上;坐炕头的人,笑着撂到了炕梢;炕梢的人,笑着翻到了地上;转着圈捂着肚子笑的有之;撒着欢的跳着蹦着笑得有之;笑得差了气的有之;笑得眼泪都要喷出来的更有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前鞠后躬,不亦乐乎。细细一想:张建华一哭,我肠子都悔青了。现在:和张建华联系不上,如果有朝一日联系上,咱姐妹俩再续友情。


第九十二章 破马张飞的往事 作者陶善杰  六八届上海知青、拖拉机手    我从小就喜欢体育,下乡后我依然坚持运动和锻炼;1972年3月,北大荒仍是春寒料峭,一天下班后,就和往常一样外出跑步,两只耳朵吱啦一下刺痛起来;我忙告诉童柏晋,自己耳朵冻僵了很疼,北京战友赵广荣拿脸盆铲了一盆雪进来,童柏晋抓起雪,在耳朵上连擦带揉,十几分钟后,我那冻僵的耳朵慢慢有了知觉;耳朵好歹缓过来了,总算没冻伤。我这人性格内向,有些孤僻,挺傲的,招人嫌,遇事喜欢抬杠,打赌,好比比高低,无论打球、下棋、摔跤都是这样;我曾在连里的场院上和八个北京青年摔跤摔倒第六个人,我就累趴下了,吹牛说,本人五分钟可以吃下一斤鸡蛋糕。结果可想而知,三块蛋糕剩下了。喜欢技巧运动站在火炕口的小炕炉子上说在这里完成后空翻。由于高度不够嘴皮擦破了只好戴上口罩遮丑演出《智取威虎山》片段,我出演杨子荣。做不到字正腔圆唱不离口,哪怕是躺在拖拉机油底下面修车,我也要来上几句“朔风吹,林涛吼“。一次,我和张小玲在良种站东边的地里,驾驶拖拉机秋翻地我突然发现张小玲身后跟着一只狼,距离也就二三十米,不久,狼不见了踪影。早晨下了班,我和张小玲说起这事,她一脸茫然一点都不知晓。


第九十三章  难忘打渔生涯 作者李海根   六八届上海知青  今天是除夕,辞旧迎新,除去烦恼,迎接新年。一师五团二连的知青战友们:过年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一年,去年今日,我与你们相识,好像就在昨天。2020年真是不平凡,新冠病毒席卷了整个地球,至今依然猖獗;中华民族经受了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才能欢度牛年春节。但绝不敢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宅在家中过年,仍是首选!时间虽然过去五十多年,黄埔江边长大的知青李海根谈起五大连池的三池子,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是啊!难忘青春岁月,难忘打渔生涯,终生念念不休!


第九十四章 猪号历险记  作者陈莉    想想也是,主动要求到猪号帮忙,表明作者思想境界高;但在大都市里长大的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一下子整天面对着一群猪,能不险情连生? 这不就出现了“大猪吃小猪” 、“抢救小猪仔”、“回赶生崽母猪”等一连串刻骨铭心的故事,终身难忘啊。


第九十五章 关于二连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丁小立      啧啧,到二连不久,有人就悄悄告诉我,丁小立是情种;这不,最近远隔大洋彼岸的咕嘟哥哥也扯着耳根子说丁小立的好,说佩服的了不得;我半信半疑,今日一见此文,我信了!五十年过去了,把自己的恋爱史写成是二连的发展史,好高明呦。老三用钢叉挑麦秸草叉出个美女陈莉,世界摁了暂停键,嘎达多么不同凡响啊?平地一声雷,丁哥无愧情种称号!那小计划弄得多完美呀,四个红娘红大爷,过程曲折,一波三嘚瑟,千方百计只为博红颜一笑,特别是三个反思,人类总是要进步,历史要发展,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能说不对吗?


第九十六章 铺被下的陷阱 作者季淑林   哈哈,闺蜜间的恶作剧,眼瞅着二八佳人花骨朵,快冻成干枝梅的惨样,我们东边宿舍的男生们,也是爱莫能助啊;何况“唧唧”、“咩咩”、“咪咪”合着上下牙打架发出“嘚,嘚”的声音一起,我们也听得心惊肉跳啊。


第九十七章 北大荒与围棋 作者潘海迅    一家子,久违了,本家弟弟给您拜个晚年!您吉祥。陈煊大哥是琴棋书画,割地赶车样样精通。要不我咋滴赖在他的牛车上不走?在北大荒的岁月里,您是学到围棋真传了,弄得跟真事似的。悟出的人生道理也高啊:“虎笑身大力不亏,狼言自古鬼道多;输子输棋毋输气,赢天赢地莫赢佛。”赞!


第九十八章 火无情,人有情 作者虞亚敏  上海六八届知青   二连会计    一提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的人都有个共识:那时人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老天也跟着凑趣!冬天咋那么冷?何况是北大荒的五大连池啊;一到冬天,气温零下三四十度,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彻骨的寒冷的滋味,至今想起来,仍不得不从心里头颤抖。因做饭和取暖的需要,整个屯子里到处都是整垛整垛的木柴和体积硕大的豆秸和麦秸垛,连队里大小火情也时有发生。最难忘的是在1970年初,发生在我连,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亲身经历的一场火灾。大火一直从下午烧到下晚,一间间房子被烈火吞噬,一间间房子在烈火中坍塌,为了救火整个井水都淘干了,童柏晋被火烧伤昏迷后,现场抢救下来,被送往团卫生队救治。我的全部家当,全部化为灰烬。男生和战友们捐献衣物,妈妈从上海寄来三个包裹;大火无情,人有情,至今历历在目,深刻难忘!


第九十九章 脱岗救火 作者李华亭  北京六九届知青     我正在团武装值班分队当班站岗执勤,忽然看见二连着火了,便飞快地跑到了着火地点,一急眼,把满脸盆里的冰和水往身上倒,然后往火里冲,希望能救出更多的物质,棉衣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都冻在一起,哗哗响,整整多半天,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渴,火场下来,脑袋昏昏然然的,丁小立和车继先分别攥住我那冻得生疼的手,连搓带蹭,总算缓过来了,火灭了,人散了,惨兮兮地回到值班分队,却因战备观念不强受到批评!那个年代,孰是孰非,都是故事!


第一百章 火炎焱 作者刘中伏   当年,团部及团直家属宿舍、园艺连家属与知青宿舍、二连家属宿舍等都是泥草房,稍不小心,就是一场大火灾难。先是园艺连着火了,接着团部新盖的供销社着火了,紧接着良种站的茅草小屋着火了,到小兴安岭去伐木又赶上林场房子着火了,特别是1972年初夏,二连家属房着火了,大火借着四五级的大风,真是火烧连营啊!知青们有的帮助老职工迅速转移小孩子,到屋里抢东西,缝纫机、木箱子、被褥等,连拖带拽地弄出来了,还有的抓起水桶就往水井那里跑去打水救火,水井都淘干了;这几场大火把我都烧怕了,大脑都神经质了,只要听到“着火了”,心立刻提到嗓子眼,头发丝都竖起来了。现在想起来,还胆战心惊,余悸未消。


第一百零一章 踏雪寻“梅” 作者刘中伏 诗曰:“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大连池的冬天,那是嘎嘎冷;冷的程度,可以说冻死活人不偿命。外边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从食堂打饭捧着饭盒回宿舍,如果没有戴手套,手指头冻得钻心的疼痛,作者宿舍室内是冰挂北墙,晶莹透亮。“饥寒起盗心”,兵团战士不仅是胸有朝阳,还有思量——无奈成立了“盗煤”团伙,目标:兵团医院院里大煤堆,战术:蚂蚁搬家,积少成多。“煤花香自苦寒来”,不但我们有煤烧了,同时还支援了对面宿舍,把温暖分享给大家。现在想来,心中可谓五味杂陈。


第一百零二章 不幸中之万幸 作者李春梅    1971年3月,北大荒冰天雪地,大家还在猫冬。我们班支援马号,铡制草料。连里借了一台铡草机,我们班分成两组,昼夜两班铡草。人们常说,若厄运上身,喝凉水都会塞牙缝。我正在俯身向铡草机喂谷草,铡草机的盖子没有任何征兆,突然飞了起来,重重地打在我的嘴角左侧,人摔了出去,嘴里、脸上净是血;打掉两颗牙,另有一颗打断了,牙床损伤,脸肿得很大,跟面包似的,好在没开口子破相。班里派贾京华陪床护理我,她个子矮,体弱力气也小,打饭,打水,跑来跑去,细致周到不用说;很多我还能自理的事,她都揽了过去。本地老职工的女儿乔玉梅在家里给我做鸡蛋羹,熬小米粥,亲自送到卫生队给我吃。我的发小、同学、战友们不断地来卫生队看望我,每当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我就打心眼里感谢二连的姐妹兄弟们!兵团时期,知青死亡的事时有发生;我的心里虽然恐惧,并且掉了三颗牙,好歹未留疮疤,相貌完好,无论是侥幸,还是庆幸,都应是不幸中之万幸。


第一百零三章 生命比啥都重要 作者马丽蕊  北京六九届知青,话务员         有一天,近乎午夜,为抢救枪伤的孩子,卫生队血库的血浆不够用,急需输血,要求机关所有人员前往支援。我二话没说急忙加入验血队伍,为A型,恰好符合孩子血型需要,献完血,自己连口水都没喝上;天亮了,我居然被“饿”醒了,整个人饿得心里上下翻腾阵阵发慌,脸色惨白,有气无力浑身软绵绵的,就像被拆撒了架的机器零件,再也动不了,爬不起床啦。协理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来一只母鸡,让食堂给我炖了,这就是我唯一最奢侈的补品。说老实话,现在一听“献血”两字,那种莫名的刻骨铭心之痛就会涌上心头。直到今天,我左胳膊的血管都是瘪的,每次体检验血只能从右胳膊采血。曾记得一名护士查看我左臂后说:“你左臂上这条血管,因过去抽血过多,血管损伤了”。尽管献的血多了些,但能救活一个未曾谋面,素不相识,而且比我更年轻的生命,绝对值得!


第一百零四章 大火中的记忆  作者徐人军  1982年7月毕业于五大连池农场中心校 1991创办军子歌工作      1970年10月,父亲徐凤林到五团二连当指导员,我们兄妹三人随父母住进连队部的草房里。那年我四岁,妹妹三岁,二弟两岁,平常出出进进,知青大哥大姐们都拿我们当个小玩物儿,因为我长得胖嘟嘟的,都亲昵地叫我“小胖子”;也不知是谁给二弟起了个“庄稼汉”的昵称。我的知青情结,从那时起,就在骨子里种下了!然而一场大火,烧毁了连部,烧毁了知青宿舍,也烧毁了我的家。我家搬离了知青点,对知青的记忆,从此停留在那仅有的几个片段里。记得大火发生在70年代的隆冬季节,顶着呛人的浓烟,母亲抱着我们兄妹仨,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出了茅草房。到了外面,火舌聒噪着呼啸而来,整栋房子被大火吞没。长大了的我,脑海里每每回想起那场大火时,心头总会思想,知青大哥大姐们是怎样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季呢?好兄弟,有情有义,知青大哥大姐们的“好嚼咕”没白吃,为你点赞!


第一百零五章 大火无情人有情 作者韩淑芳  五大连池农场中心学校1971届初中毕业生  1971年7月到二连,在造林班工作2004年8月五大连池农场退休。  1972年的春天,我的好朋友乔玉梅要去上大学了,班长于亚彬提议全班去德都县城照相馆照张相;在德都县城照完相,我们坐着解放汽车往回走;看见南泉子方向浓烟滚滚,我家这一排和后面一排的几栋房子,连成了一片火海。燃烧着的房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分明有部分房屋开始塌架了。孩子们挤作一团,嘈杂的呼喊声与哭叫声掺杂在一起,凄惨之状无以言表。救火的钟声在连队上空急促响起,正在午休的知青们被惊醒了,他们纷纷冲出宿舍向火场跑去。火势凶猛,危险万分,知青们除了救火,还从屋顶刚过火的老职工家中往外抢东西,帮助转移小孩老人。怎奈当天风大,火势凶猛,大家眼看着火烧连营,没多久,无情的烈火吞噬了我的家,2连几栋连接的家属房顷刻化成了一片灰烬。有句老话是“火烧当日穷”,这场大火烧得我们一无所有,让一个原本就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妈妈无助地坐在地上哭泣。北京知青魏曼华见此情景,把自己的解放鞋拿来给妈妈穿上,妈妈才不至于光着脚。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年轻的战友们已是花甲之年。大火无情人有情,知青们奋不顾身救火的身影,对我家的无私帮助和关爱,至今仍历历在目。时光逝去了我们的青春,却带不走那段记忆。


第一百零六章 感恩二连 作者王宏瑶  哈尔滨六六届知青  二连苗圃和菜地班   1990年回哈尔滨生活,五大连池农场退休。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一、从五谷不分,到初为农工,第一次,队里派我们去谷地拔草。因为谷子出苗少,又补种了糜子,可是我们把糜子全拔掉了,幸亏房队长来得及时,否则那补种的小苗全毁在我们这些五谷不分的知青的手上了。二、雪中送炭,战友情深,1972年5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了我所居住的连排家属房。只好在亲属家暂住下来,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真是愁肠百结。连里领导看望慰问了我们,并送给我们150元钱,150斤粮食,150尺布票以解燃眉之急。过些天,小琴姐对我说:“宏瑶,我给你搭好了火坑,搬到我那去吧,我照顾你生小孩”。两个多月后,我生儿子时,小琴姐又忙前忙后照顾我,直到后来连里盖好新房,我们才搬走。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让我借此机会,向当年帮助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表示衷心感谢!虽远隔千山万水,我永远不忘当年你们对我的恩情。让我们互道珍重,保持好心情,健康幸福!


第一百零七章 难忘的岁月 作者贾小琴  六六届哈尔滨知青  后勤排菜地班  在北大荒下乡八年。作者和共同生活五十多年、同是知青的老伴均已年过古稀,并且近几年都曾身患重病从生死线上闯过来。提起五十年前的往事,定是感慨万千,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一万七千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事例突出,夹叙夹议,真实可信,特别是与上一章作者相互印证,纯真友谊,动人心扉!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遭遇,特殊的感情。可歌可泣,终身难忘。


第一百零八章 艰苦的人生历程 作者李洪泉  六九届北京知青  连食堂炊事员   提起北大荒五大连池二连的那些陈年旧事,作者立马思绪万千,历历往事涌上心头,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脱口便是三件事:1.初作牧羊人。2.井下救援人。3.逃往第二故乡的人。叙事清晰,情节感人,真情实感,朴实直白,代入感强,牵动人心,过目不忘。


第一百零九章 净化心灵的劳动 作者盛景华  六九届北京知青 后勤排14班,1977年7月病退回北京。俗话说“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刨大粪的活,是知青大多都干过的工作。尽管过了四十年的光阴,我和同一宿舍的几个姐妹,对那个特殊的情况下刨大粪的情景念念不忘,一直在脑海的记忆中。当年我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姑娘,用体弱单薄的身躯,自觉自愿担当,并承受苦与难。刨粪,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这件事的发生只属于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属于灵魂深处闹革命,无偿奉献青春的年代。


第一百一十章 祸不单行 作者一师五团二连   看完本章,我落泪了!汲秀森班长用手从铡草机里向外面拽草,就这工夫,机器突然又转动了。只听见,她“啊”了一声,再见时,她的手套被铡草机挂住,瞬间连手一起卷进了铡草机,左手中的三个手指因挤压变形,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落下了终身残疾。俗话说,十指连心,手伤得这么重,哪能不疼得钻心?四十年过去了,仍然心痛!汲班长,你在哪里?大家一直没有忘记你,非常挂念你!我和作者一起呼唤你……

(完)

1609571677518317.png

回复

3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2-10-28 23:15:35

一眼看过去,都是密密麻麻的字,仔细看,其实是留言者的时间、精力和真情。对作者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阅读和留言更幸运的呢?!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恭喜以上作者们,你们都得到了伯良这样的知己,个个都很幸运啊! 我会把潘伯良的留言一股脑转给我的中学同学们,希望他们都能领伯良的一片深情。

为我们的伯良点赞,并向他致敬,诚挚而长久的!

回复

4楼 文友:骄子之女 2022-10-29 16:47:45

潘伯良读《回望五大连池》留言集为我们潘伯良留言荣登热门银河悦读中文网点赞!向潘老师学习致敬,致以崇高敬礼!敬佩潘老师文笔流畅才华横溢出众点赞!

回复

5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2-10-29 19:45:26

《回望五大连池》的所有投稿人:

咱们的《回望五大连池》一书日前由《银河悦读》中文网站全文转载。这个网站是服务于喜欢写作的中老年朋友的专业网站,在全国几十个城市有分站,所有管理人员和评论员都是业余兼职或退休人员。潘伯良是《银河悦读》的评论员,有过知青经历。他认真地阅读了《回望五大连池》的每一篇文章,并写下了万余字的评论,风趣真挚。

现将他的评论文集转发大家,请所有投稿人找寻潘伯良对你本人文章的评论。

我已通过《银河悦读》代表大家向未曾谋面的潘伯良老弟表示了敬意。

潘海迅


回复

6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2-10-29 19:47:20

老同学李玲,你好:

我这一家子实在是了不起,能认真地把50万字吃进去,不是感同身受,确实是件挺难的事。请代转《回望五大连池》一书的全体作者对伯良老弟的敬意,有机会的话当面致谢。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银河悦读》在你的引领下,身边集聚了一大批热衷于写作,并赋有正能量甘于奉献的老年朋友,真心祝福你和你的悦读越办越好。

我会把伯良的评论文集转到我们连队的群里,让大家知道还有一个曾经的知青在默默观注关心着他们。

谢谢你,老同学!

潘海迅

回复

7楼 文友:张红 2022-10-29 23:16:49

作者潘伯良老师的巜回忆五大连池》评论集,讲述了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段知青岁月,令人感动,潘老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写作家。读了老师的留言集。感受深深!

回复

8楼 文友:笨马九方皋 2022-11-01 19:10:08

欣赏潘伯良读《回望五大连池》留言集后,留下了深刻印象,认真阅读理解,静心写出感言,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向潘伯良老师学习。

回复

9楼 文友:那瑞琴 2022-11-15 12:39:39

潘伯良老师的《回望五大连池》留言集的评论,言简意赅,语言风趣,情感真挚,别有韵味。

知识青年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有着他们那个年令段的特殊经历,用文录记录下来,成为永恒。


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