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评】(18期)文字的海拔:从泥土到星辰的修行

文字的海拔:从泥土到星辰的修行
——读焦红军《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
作者简介:郭岸,本名陈希瑞,山东省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与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大地文学》《火花》《青岛文学》《短篇小说》《辽河》《广东作家》《木棉花》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小说散文1500余篇,创作出吕剧、微电影和电影剧本等网络文学作品500多万字。
郭岸老师银河文集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8415&typeid=2
读罢《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仿佛跟随焦红军走过了一场跨越四十载的文字修行。这位1969年生于烟台莱山区的写作者与评论家,早已在文学领域刻下深深的足迹——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双重身份,《当代散文》副主编与《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的担当,四十余部散文专著的策划出版,以及《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等诸多荣誉的加身,都在诉说着他与文字的不解之缘。那些浸润着汗水与思考的故事里,既有对《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笔法暗合,也有对《红楼梦》考据精神的悄然呼应,更藏着与古今中外写作者灵魂共振的心灵感应——文字如何从记录生活的“地面”,生长出照见时代、叩问人心的“高度”。
焦红军的文字起点,带着《诗经》“采风”般的质朴与敏锐。二十岁那年,一篇发表在《烟台日报》的文章,像《诗经》里“风”的篇章,从乡野间被听见,被珍视。进入宣传部后,面对满室三十余岁的文化精英,他没有如仲永般止步,反倒以“好脑头不如烂笔头”的执拗,在抄录《人民日报》“夜读”文字时,悄然吸收着文章的深邃含义。那些深夜灯光下流淌的文字,恰似左丘明著《左传》时“其文缓,其旨远”的耐心,一年150篇稿件的积累,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如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般的坚守。当《海以大为壮》以两万字篇幅致敬牟平企业家贺先壮时,题目化用《史记·李斯列传》“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的典故,既见古意,又含新机——正如司马迁为游侠、货殖立传,让被正史忽略的生命获得尊严,他也让乡镇企业家的奋斗,在文字中获得了超越时代的重量。《消失的村庄》则以“消失”二字破题,暗合了鲁迅《故乡》中“老屋离我愈远了”的怅惘,却又在怅惘中注入希望:周家庄人集体进城的创举,被他写成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鲜活注脚,恰似茅盾写《春蚕》时,于乡土叙事中见时代潮涌,让一个村庄的变迁,成为大时代的缩影。
这种“以文字为史笔”的自觉,在《马钰传》的写作中愈发深沉。这部让他耗费两年心血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里程碑,更彰显了他对地方文化的深耕。当发现马钰是牟平同乡时,焦红军像陈寅恪考证《柳如是别传》般,在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打捞真相。面对《道藏》中寥寥无几的记载,他将马钰的千首诗作当作“心灵日记”,正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却能与古人神交,他在“赤脚前行、白衣飘飘”的想象中,让八百年前的道士从诗中走出。那些对“全真七子”遗址的寻访,从大寺巷到金莲堂路,恰似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让文字不仅是纸上的考据,更是与故乡土地的对话。他在文中写道:“变化了的只是时间和环境,但人心与道心不会变。”这与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文化的核心在人心”的洞见不谋而合。《马钰传》最终能引发台湾全真团体的寻根之旅,获“烟台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正印证了钱钟书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文字能打破时空阻隔,让历史人物的精神,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沉睡的地方文化,在笔墨间重焕生机。
为王小波故居挂牌的举动,则暗含着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温情,也与他后来主编《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时对“故乡记忆”的关注一脉相承。焦红军从《战福》的风物描写中辨认出胶东印记,如汪曾祺写《受戒》时对故乡风物的精准捕捉——那些“海菜包子”“炕桌”的细节,藏着作家与土地的隐秘联结。他在老书记模糊的回忆里拼接往事,像福克纳构建“约克纳帕塔法县”般,让青虎山村成为王小波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坐标。
当“王小波故居”的牌子挂上墙,当纪念雕塑立起来,文字便成了治愈时间的良药——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用文字安顿生命,他也让一位作家的青春记忆,在故乡的土地上获得了永恒的栖居地。他说“有了好酒、好的品牌力,卖酒还愁巷子深吗?”这与莫言“写故乡就是写世界”的理念隔空呼应:真正的好文字,从不需要刻意吆喝,它自会如酒香般,穿越岁月的巷陌。这篇《沿着王小波走过的道路》入选《2012中国最美散文》,正是对这份理念的最佳印证。
最动人的,是焦红军对“文字升高一米”的实践,暗合了福柯“知识考古学”的路径,也体现在他《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论稿》《写作其实并不难》等评论集的深度思考中。在胶东散文平台的八年里,他拒绝浮躁的应酬,像梭罗在瓦尔登湖般坚守,收录近四千篇原创散文,恰如博尔赫斯经营他的“巴别图书馆”,让每个基层作者的文字都获得尊严。这部斩获第十届冰心散文奖唯一散文理论奖的著作,正因它如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般,在地域写作中发掘出普遍的人性光辉。
110位作者的作品、400多位省一级会员、100多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反向实践——不是消解作者,而是让更多作者在文字中“复活”。他在《结庐在人境》中写“写作不是公器,只要文章有益于世道人心,足矣。”这与卡夫卡“写作是祈祷的形式”的感悟相通,让文字从功利的泥沼中挣脱,回归到“立心”“立命”的本真。他发表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的四十余万字文艺评论,正是这种本真追求的延续。
掩卷时,忽然懂得“升高一米”的深意:它不是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虚妄,而是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沉潜。从抄录名篇到独创一格,从《中年的船,没有港湾》的现实聚焦到《冰心与烟台》的历史钩沉,从个人写作到培育群体,焦红军用四十年证明:文字的高度,永远建立在对土地的深情上,对人性的洞察里,对时代的担当间。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他的文字,正是拂过掌纹的那双手,让每一道纹路里的故事,都能在阳光下,升高一米,再升高一米——这升高的,不仅是文字的分量,更是一个写作者对生命、对时代的赤诚。
2025年8月20日
1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5-08-20 01:08:41
最新一期《每月一评》与大家见面了。这个栏目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大家对文学创作提供独到的见解,促使大家开展讨论,探究如何提升创作水平,实现相互借鉴和提高的目的。
《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仅看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打开思考的闸门。这道“闸门”一旦开启,思绪便如奔涌的溪流,不受拘囿地漫延开去:我们会好奇这“一米”的距离究竟丈量着什么——是文字从琐碎到深刻的进阶,还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会追问“升高”的动力源自何处——是写作者对现实的不甘妥协,还是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仰望?更会联想这“闸门”背后藏着多少未被言说的深意——它或许是对浮浅表达的无声反驳,或许是对文字使命的郑重宣告,又或许,是每个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心中都曾涌动过的那股想让表达更有分量的冲动。这闸门后的思考,既有对文字本身的琢磨,也有对创作初心的回望,更有对表达者责任的叩问,层层叠叠,绵延不绝。
郭岸老师认为,“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是焦红军文学理念的核心表达,其内涵并非简单的“拔高”,而是指文字从记录表层生活的“地面”,生长出照见时代、叩问人心的“精神高度”。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与文学追求,可从三个维度深入理解:
一、从“记录生活”到“观照时代”:让个体叙事成为时代注脚 “地面”的文字,更多是对日常的朴素记录,如同《诗经》中“风”的篇章,捕捉乡野间的即时感受;而“升高一米”的文字,则要求在个体故事中植入时代的纵深。 焦红军在《海以大为壮》中,以两万字书写乡镇企业家贺先壮,并非单纯记录其创业经历,而是化用《史记》“海不择细流”的典故,让一个企业家的奋斗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中国“求变”精神的缩影,如同司马迁为游侠、货殖立传,让被忽略的生命获得超越时代的重量。 《消失的村庄》中,“消失”的周家庄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消亡,更被他写成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鲜活注脚——正如茅盾在《春蚕》中于乡土叙事中见时代潮涌,焦红军让一个村庄的变迁,成为大时代转型的微观样本。
这里的“升高”,是让文字突破个人经验的局限,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桥梁,让具体的人与事获得历史的纵深感。
二、从“情绪表达”到“叩问人心”:让文字承载精神与价值 “地面”的文字可能停留在情绪的表层宣泄,如鲁迅笔下“老屋离我愈远了”的怅惘;而“升高一米”的文字,则在情感中注入对人性、对永恒价值的思考。 焦红军在《马钰传》中,耗费两年考证八百年前的道士马钰,并非简单堆砌史料,而是通过其千首诗作还原“人心与道心不会变”的精神内核——这种对“不变”的追问,与钱穆“文化的核心在人心”的洞见呼应,让历史人物的精神穿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为王小波故居挂牌的举动,更是将文字从“回忆”升华为“守护”:他从《战福》的风物描写中辨认出胶东印记,让一位作家的青春记忆在故乡土地上获得永恒栖居,如同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用文字安顿生命,这里的“升高”,是让文字成为治愈时间的良药,承载对精神遗产的敬畏。
这种“升高”,是让文字突破一时一地的情绪,触及人类共通的心灵命题,获得跨越时空的共鸣。
三、从“个人创作”到“培育生态”:让文字成为照亮更多人的火把。焦红军的“升高”不仅是个人的文字修行,更延伸为对文学生态的搭建。在胶东散文平台的八年里,他收录近四千篇原创散文,让基层作者的文字获得尊严——这并非将文字“捧上高台”,而是为更多“地面”的文字搭建向上生长的阶梯。
他拒绝浮躁的应酬,像梭罗在瓦尔登湖般坚守,正如他所说“写作不是公器,只要文章有益于世道人心,足矣”。这种理念与卡夫卡“写作是祈祷的形式”相通,让文字从功利的泥沼中挣脱,回归“立心”“立命”的本真。
这里的“升高”,是让文字的价值从个体创作扩展到群体赋能,让更多人在文字中找到与时代对话、与自我和解的力量。
总之,“升高一米”的本质是“扎根更深”。 焦红军的“升高”从不意味着脱离现实的虚妄(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主义拔高),而更接近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沉潜——文字的高度,永远建立在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担当之上。
正如卡尔·维诺所言“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焦红军的文字便是“拂过掌纹的手”:那些“升高”的,不仅是文字的分量,更是一个写作者对生命、对时代的赤诚——唯有扎根泥土,才能仰望星辰;唯有尊重“地面”的真实,文字的“高度”才有意义。
以上有本人的思索,更多的,则借助AI的深入挖掘,期待给银河文友们的创作以启迪!
回复
2楼 文友:梦秋 2025-08-20 12:41:05
开卷有益,多阅读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收益!
回复
3楼 文友:那瑞琴 2025-08-20 16:58:23
文章“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引领读者对文字使命的深刻思考,让文字成为照亮人们的火把。彰显视文字如生命,对文字的热爱和赤诚。体现的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和境界。将文字从记录生活的“地面″,提升到生長出照见时代,叩问人心的“高度″。点赞!
回复
4楼 文友:张红 2025-08-20 17:10:02
每月一评第18期栏目又和文友们见面了,通过对郭岸老师读焦红军老师的文章《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的学习理解,真是受益匪浅。郭岸老师的这篇文章是郭岸老师多年进行文学创作的读书心得,焦红军老师的文学采风,质朴敏锐。焦红军老师的文学理念核心表达内涵深刻,对于我们每个文友都是值得认真学习探讨的。从焦红军老师的文学创作理念中吸取宝贵的学习创作经验,提高我们的理念学习水平。
回复
5楼 文友:攀登顶峰 2025-08-20 20:01:26
【每月一评】(18期)是作者郭岸读罢焦红军《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的文章之后,对此总的评价是 “他文字的海拔:是从泥土到星辰的修行”。焦红军以四十载笔墨为舟,在文字长河里溯洄求索。他从乡野采风的质朴起步,以史笔般的沉毅深耕,既让地方文脉在考据中苏醒,亦为基层作者搭建星光台。《把文字从地面升高一米》里,每一笔都是对土地的凝视,每一页皆藏着让文字攀向人心的赤诚——这是一场文字修行,更是写作者与时代的温柔对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