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银河沙龙】银河悦读金牌编辑梁争精彩按语展示

作者: 天海蓝蓝 点击:15 发表:2025-05-04 13:07:08

【编辑简介】

梁争,内蒙古科尔沁人,七十年代生人。自2005年4月加入雀之巢以来,就一直没离开过,如今已经二十年了,心始终在这里,只是痴迷于文字。今后仍会一如既往地执迷在文字里,读也好,写也好,总不会放弃。现为银河悦读中文网执行主编、金牌编辑,VIP会员。


【按语展示】


1、垦荒者《从雀之巢走向银河悦读中文网》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344

【编者按】李玲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可以说自带光芒,她从2001年进驻榕树下就激发出自己的发光点,在文字的天地里一发不可收拾,“她从一个受益于网站并实现文学梦想的写作者,走至创建网络平台、帮助他人实现文学梦想的创始人”,整个过程既是她个人的文学成长之路,又是雀之巢从无到有到壮大的成长之路。李玲北京红山人,我们熟悉的名字是独上月楼,军旅出身,29年俯身向法的检察生涯,奠定了她写作方向,榕树下成就了她写作梦想,《女检察官手记》在网站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女检察官手记》从网媒到纸媒再到广播电视,李玲尝到文学带来的甜美果子,那个时候的她活力四射,激情满满,独乐不是乐,她独创天河,在榕树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一起开创了“雀之巢”社团,从家中老大一跃成为一个文学社团的老大,成为雀之巢的精神领袖。雀之巢搬了三次家,从榕树下到江山文学网,再到自己创办文学网站,就是现在的银河悦读文学网,这期间的艰辛努力和挣扎,常人难以想象。雀之巢不但继承了“榕树下的先锋和时代精神”,在独办网站过程中还摸索出自己网站的特色,“守望文学初心,抒写你我光芒”的建站宣言,“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网站宗旨和使命,雀之巢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线,并成绩斐然。这篇文字深情又美好,榕树下独木成林,雀之巢一巢广招天下文士,坚守是种伟大的品质,二十几年的努力不懈怠,李玲把文学梦做到现实里,带动无数带有文学初心的人在文学的银河天空里遨游畅想,道阻虽长,但我们坚信,行将必远。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2、卢春文《 没齿难忘那锅小米汤》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263

【编者按】作者深情回顾当年的一锅小米粥,因长时间吃不饱,母亲决定用家中最后半升米熬一顿小米稠粥,在作者翘首以盼不断往锅灶里添火时,一只老鼠从房顶掉进锅里,母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徒手把老鼠捞出,但还是因此作者没有喝那锅稠粥,过后吃下母亲口里省下的半块玉米饼子,但那锅稠粥发出的浓郁的米香味,作者却一直刻骨铭心的记得。小米粥现在看着稀松平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可比黄金都金贵。艰苦的岁月亲情最重,催人成长,岁月深处的小米香是人间至味。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3、 家风家国宣讲团 《【抗战】听父辈们讲张思德同志牺牲与毛主席发表 《为人民服务》文章的经过》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243

【编者按】张思德出生贫民家庭,从小就是孤儿,参加革命后,参加过红军长征,与国民党战斗负过轻、重伤,因表现出色成为毛主席警卫战士。这篇文是当时同为毛主席的警卫班战士、张思德的战友石国瑞等前辈口述由石国瑞儿子记录生成,文章记录了张思德在毛主席警卫班时的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都是张思德平常的工作生活,但也足以看出张思德是个工作认真、严于律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本文行文朴素,文字因真实而更能打动人心,尤其张思德牺牲和毛主席亲为一名普通战士送别和致辞一节,让人哀思动容。为人民服务的人,职位不论高低,我们都应给予崇高的致意,这篇文深刻揭示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所在,我们深切缅怀张思德同志,他的死重于泰山。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4、冬青树《清明雨上》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939

【编者按】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节日,是与先祖连接最近的日子,清明雨,像在营造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浸湿阴阳两界人的眼。这篇文文笔凝练庄重,清明雨纷纷,行人似断魂,他们来去匆匆祭先祖,思念感恩之情让天幕也变得凝重,就是这种凝重,把过去和现在紧紧连接在一起,被清明雨洗过的世界变得异常清洁而明净。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5、陶故《 寄给朋友们的诗》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087

【编者按】这组诗是寄给八个城市朋友的信笺,诗歌很特别,作者把思念的线拉得很长,如同一张网,联络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每首诗都那么挚真,诗歌像春风里叮当作响的风铃,清脆悦耳,情义无价,用心歌咏。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6、都是寻梦人《向善而生》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045

【编者按】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善,作者围绕着“善”做了较为全面的辨析,得出“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善带给自己和世界的好,并揭露并不是所有的善都能带来益处,“愚善”和“伪善”就要不得,还指出善良与我们的富贵、福气及真和美都是紧密相连的,应该选择向善而生。这篇文字作者对善理解得非常通透,古今中外引援很有说服力,对于现在人们还敢不敢行善的问题给予了很好的解答,文字有股向上向善的力,很有教益。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7、丑人有鱼《清明 与麦苗对话》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938

【编者按】清明正是麦苗拔节的时候,诗人在清明与麦苗对话,“点燃一柱香 叩拜接通阴阳”,如雨丝般聚泪而落,为“灌浆时饱满的阵痛”,也为“镰刀弯腰拥抱生命的忌日”。这首诗充满了对麦悲悯和感激之情,让人感念麦子无私的付出,诗意浓郁,令人发思。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8、晗蕤 《会讲话的哑巴》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768

【编者按】为了创作积累素材,“我”来黑元宝村采风,为了原汁原味体验乡村的生活,“我”装作哑巴,只用眼睛、手和心灵去体悟,把看到的和感悟到的积成厚厚的文字。黑元宝村民风淳朴,“我”秋来夏去,一整年的时间,“我”成了村庄里最年轻的守望者,村子里鲜见年轻人,老年人仍然坚守和耕耘着这片土地,年轻的媳妇和小孩让村庄显得有些生机,但仍旧难掩村庄的落寞。方大娘、李大娘、马连城大叔,琬云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朴实又亲切,“我”切身参与到村庄的喜怒哀乐中,秋收、过年、春耕,在夏季最勃勃生机的时候,“我”才离开。这篇文字,作者把自己置身在乡村图景中,描绘出整幅当今乡村风俗画,色调有些斑驳,乡村正经历从来没有的“萧落”,作者心痛又无奈,好在民风淳朴依旧,乡村的明天需要年轻一代注入新鲜血液,土地还在,希望就在。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9、金石斋潘建 《“家在沧浪河畔”之小皮匠修鞋铺》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725

【编者按】老兴化南大街修鞋铺是当年一景,因驻守那里的“小皮匠”手艺精湛,为人厚道善良。“小皮匠”原学的是打铁,当兵因公失去一条腿,不得已随父做了修鞋匠,因价钱公道,手艺又好,得到远近乡邻的赞誉。文章列举了“小皮匠”几宗善事,令人感佩。这篇文章文字沉稳,写活当年“小皮匠”,让人在“小皮匠”身上看到人性之光,温暖又熨帖。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10、悠悠文水《黄昏里的牧羊人》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414

【编者按】村里有个叫成年的牧羊人,一年四季兢兢业业牧羊,他整天和羊在一起,已经和羊群融为一体。成年出生在有畸形人格的家庭里,母亲的飞扬跋扈没有埋没他的善良,但给他的成长造成不可逆的打击,变得有些“傻”,和他的名字正好相反,他似乎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篇小说作者给黄昏的牧羊人一个长长的特写镜头,曲折的人生经历铸就了牧羊人腼腆木讷的性格,好在善良没有泯灭,牧羊人活在自己安全的世界里,被温柔的光照射着。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银河悦读总编室

资料收集:天海蓝蓝

美工制作:梦秋

202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