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情系边关(一)
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曾经戍守塔城边防的一代代军人,对那段青春岁月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边关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他们青春的汗水和努力,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留在了边关,艰辛与苦难,光荣与梦想,都深深地溶进了他们的血液里、留在了生命中。本章选编了塔城战友军营生活、值勤训练回忆性文章21篇,虽然在文学水准上不敢高论,但它都是原创作品,是战友们真实的人生,是对军旅情感的抒发,展现边防老兵对北疆军营深深地怀念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在阿吾斯奇和库则温边防连的岁月
张九明:中共党员,四川省温江县人,1940年8月19日出生,1958年1月入伍,成都军区某部独立营战士,1958年7月调四川康定军分区,参加甘孜州道孚县、炉火县、兴隆县的剿匪。1960年2月在解放军长春机要学校学习,1962年4月分配到塔城军分区阿吾斯奇边防站任机要员,后历任疆字305部队(乌什水营)机要组长,库则温边防连指导员,36915部队轮训队指导员,塔城军分区教导队副教导员,边防85加农炮兵营副教导员。1983年2月转业在四川省温江县公安局工作。1990年退休,2019年11月9日去世。张九明同志一生戎马川西、藏南、东北和新疆边防,生命最后的时光,在重症病床上口述,亲人记录整理,留下了珍贵的《在阿吾斯奇和库则温边防连的岁月》。
(一)没有编制的“哨兵”和“哨所”。1962年11月,我与建站的战友一同来到阿吾斯奇边防站,该站坐落在和丰蒙古自治县境内,海拔高、气候冷。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满天乌云尘土飞扬,能见度低,沙尘来袭时白天开灯也只能看到不足10米距离。阳春三月,祖国南方正是春暖花开季节,但这里还是冰天雪地,边境人员活动十分稀少。1964年3月苏联一名间谍从我防区潜入,他乔装成牧民钻进一个蒙古包。当时蒙古包内只有母子俩人,见是个陌生人,怀疑可能是敌特,老妈妈热情招待奶茶、馕饼。只有15 岁儿子和敌特客气的打了声招呼:“你慢慢喝茶、我去放羊了”。跃身上马,快马加鞭一个蒙古包一个蒙古包传递消息,半个小时后,20多名小伙子聚集在蒙古包外围,几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以窜门的方式进去将苏联间谍擒荻,捆绑蒙上眼睛,分乘三辆马车将其押送到我站。边境地区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在边防第一线,为屯垦戍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没有编制的边防部队,是不穿军装的“士兵”。我们称赞: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
(二)艰苦条件建前哨。8·13 战斗后,我从阿吾斯奇调往乌什水边防营任机要组长,负责营部和库则温、巴依木扎、阿吾斯奇三个边防连的机要工作。1970 年初调任库则温边防连指导员。库则温边防连驻地离边境线12公里,为了全面、第一时间掌握边境动态,塔城军分区与兵团农九师165团场协商,共同建设库则温前哨楼和值勤人员住房。那时都是简易沙土路,凸凹不平,部分路段土质松软,稍有雨水路滑难行,不时还会陷车。就这样的道路,汽车也只能开到离施工点2公里的地方。我们连一半官兵执勤,一半官兵参与施工,水泥、砂、砖和木材等都靠人拉肩扛。因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只聘请少量技术人员,施工任务全靠干部战士。那时的棉布衣服质量差,不耐磨,官兵的服装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到了秋季雨水增多,道路更加泥泞湿滑,战士们从山上砍树枝铺在路上,防止车轮陷进泥土里,有时遇上陷车,还得组织人力推车。在修建哨楼和宿舍过程中,苏军直升机抵近侦察,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我们做好了战备工作,防止突发情况。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连基本的睡眠都不能保证,全连官兵咬紧牙关,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当逃兵的。在全体官兵奋战下,我们与165团场共同建设的施工项目提前完成了任务。
(三)这里有塔城防区最长的一条边界线。库则温边防连地处塔尔巴哈台山山区,边界线以山脊分水岭为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边境线95公里。西起2599.5高地,与卡梅斯台边防连的防线接壤,东止1728 高地,与巴依木扎边防连边界线相连,夏季有3个季节性执勤点,每年全线巡逻2至3次,一次需半个月时间,许多地段只能牵马行走,巡逻时风餐露宿,到选定的露宿点上或蒙古包才能休息。苏军沿线每隔3至5公里就有铁架子了望哨楼,每周有直升飞机巡线。2013 年我重回塔城边防时,看到我们的边防设施和建设全面超越对方,让我激动不已。25 号冬窝子和赛克尔泊是我们季节性执勤点,山高陡峭,草丛茂盛,每天10 公里巡逻路程,官兵们都要付出极大的艰辛。我在库则温边防连6年多时间里,深深地认识国界、国土的含义,当你站在边防线上,作为一名为国守边的军人时,你对“有国才有家”的理解和感受才深刻,才更深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编者按】走过的是岁月, 留下的故事,难忘的是历史,怀念的是英雄。作者选择了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回忆作品,以此为读者展现出边关战士们的家国情怀。首先推出的是张九明,他有口述作品《在阿吾斯奇和库则温边防连的岁月》。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