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三十七、五七制药厂(一)

作者: 黄爱民 点击:1133 发表:2021-06-10 08:46:01 闪星:9

       新大楼建好后,大院的住户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新的矛盾又接踵而来。主要是越来越多的随军家属的到来,整天没有工作,待在大院里没啥事可干。原来还可以捣鼓那些菜地,可现在没空地了,这上百号操着各种口音的家属们在大院里溜达,东家长李家短的胡掰瞎咧难免不发生摩擦,无事生非。师首长看准了苗头,下决心把解决家属就业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样既可以让家属们有工作,增加家里的收入,还可以解除部队营团两级干部的后顾之忧,可谓一举两得。

       部队的作风就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很快就由原四团团长提拔的新任副师长沈斌牵头成立了药厂筹备组。说起办药厂沈副师长是有经验的,当年他在崇明担任团长时,就曾经办过一家小规模的药厂,厂址就在父亲驻扎的营区边上,好像是生产眼药水和葡萄糖之类的药品的,因此他又如法炮制办起了药厂,也算是轻车熟路,顺水推舟。

       师里又选派了多名部队干部进入筹备组,准备日后担任新工厂的领导,记忆中有被称之为“大老余”的瘦瘦高高的余叔叔,还有原通信营副营长张叔叔,他后来转业到吴淞钢研所,我和他儿子是好朋友,至今还保持着亲密关系,还有一个叫大老李,胖胖的,笑眯眯的,后来也转业了。

       很快师部就看中了大院后面的一座旧的寺庙,这座寺庙占地面积比大院边上的文艺演出队驻地的原宁波会馆要大许多,正合适改造,于是这座外墙白色的建筑物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周浦五七制药厂的前身,我们俗称为“小药厂”。

        然而仅仅一两年光景,小药厂的生产就饱和了,而需要就业的部队家属也十分踊跃,显然这小药厂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师首长决定趁热打铁,扩大规模,重新选择地点建造新的更大规模的现代化制药厂。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经营,为师里多搞些创收,补贴训练和设备费用不足等缺口,另一个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大量部队干部家属的工作出路问题,稳定部队干部情绪,安心带好部队。

       师部很快就选中了紧挨着师部家属大院西段的一块空地,在这里建造工厂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大院近,一墙之隔,从大院步行过去只有短短的百十来米,几分钟就能到,这就极大地解决了母亲们三班倒后半夜回家的安全性隐患,可谓用心良苦。

       新的药厂名字很快就确定了,全称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三三零四部队五七制药厂“。据说这名字还颇有一番来头,因为是部队办工厂,主要是贯彻毛主席他老人家于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的《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批示精神,所以就叫五七药厂,叫起来朗朗上口,又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得到上级首长的认可。

       部队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根本不需要什么工程队,各部队纷纷请战,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部队的主要干部的家属几乎今后都将在这座新建的工厂上班,他们说什么也得出把力。

       于是,师部决定实行轮战施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参加施工的部队在工地就地搭建野战帐篷。一时间,原本较为清静的军民路变得热闹非凡。

       一辆接一辆的解放牌东风大卡车从工地进进出出,成百上千的军人在这里挥汗若雨,大干快上。

       母亲她们这些因为新工厂建设而停工在家休息的家属们显然并不愿意在家里干等一年,虽说如今她们都是部队干部家属,可她们都是苦出身,眼睁睁看着部队官兵在与大院一墙之隔的新药厂工地干得热火朝天的,她们也得去贡献一把力量啊。不知道是谁带了个头,于是,这些家属们一大早就穿着丈夫的旧军装,扛着耙子、铁锹三三两两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开始,师部首长并不愿意母亲她们来帮忙,认为部队人多势众,而且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干起来干脆利索,现在这些师团营三级干部家属掺和进来,反而让战士们碍手碍脚。可是母亲们不干了,咋啦?我们在家里闲着难受,为自己的工厂干活天经地义,她们每天照样有说有笑的去工地干活,最后师首长只好妥协了,让她们去吧,添只青蛙四两力,何况女同志干活,唧唧喳喳的,工地更增添了活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一个师的驻军,宿舍楼、家属楼,随着随军家属的日益增多,师部大院随军家属们东家长西家短的无事生非,给部队的安定团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师首长看出这种潜在隐患,立即决定上药厂,从成立筹备组到扩大规模建“五七药厂”,既可以解决家属就业问题,又可以创收,缓解增添设备、部队训练等军费不足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功德无量。说干就干!谁来施工?部队扎帐篷轮番作业;随军家属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谁振臂一呼,也自觉自愿组织起“义务劳动”来,不仅没有添乱,反而给工地带来了欢乐和效率。军爱“民”,“民”支军,军民团结一家人。本来就是一家人,药厂更使亲加亲,师部大院呈现出一派热烈祥和景象。推荐阅读。 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