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附】后辈儿孙记得无——周铭德同志《抗洪三十天》读后感言

作者: 香磨山人 点击:668 发表:2021-06-07 08:27:12 闪星:5

嫩江,多少年来默默地流淌着。这条在中国不太出名的河流,却因1998年大水而名扬天下。东北大地上的抗洪抢险大幕就从嫩江一个小小支流音河上的一个水库拉开,立刻,一首高吭嘹亮的序曲便在白山黑水间回荡起来。

8月中上旬,连降特大暴雨,黑色的滚滚浊流,惊涛裂岸,险象环生。木兰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周铭德同志当时既作为指挥员,又作为战斗员亲临一线,投人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战斗之中,并以高度的责任感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30个日日夜夜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斗争的一幕又一幕,给历史和后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本全县军民抗洪救灾的宏伟画卷。铭德同志今天把它整理出版,应该说至少是给木兰县这一代人及其子子孙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料。

去年5月19日,我和陆伟然、孙宝群同志到木兰县公出,得以与铭德同志相识。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执著精神,他对同志的真诚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他把书稿让我们看了之后,我们三人都支持他把这本书出版。

在木兰县的闲暇时间,铭德和树文同志带我们到县松花江大堤转了转。防洪纪念塔巍然屹立,直鸯云天。岸上,鲜花绿树,迎风舞动,美不胜收。几公里的长堤被松花江水静静地亲吻着。登上望江楼,江风送爽,撩人衣襟,远远望去,江水荡漾,波澜不惊,缓缓东去,宛如一条玉带从木兰县城的脖颈、胸前飘过。岸上游人来住,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看到这般景象,怎么也想象不出1998年的大江咆哮,浊浪滔天,势欲把县城吞噬……。而铭德同志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解着,不时指东指两,时而感慨万千,似又回到抗洪当年,时而兴致勃勃,俨然透露出胜利者的一种幸福和自豪……我好像找到了铭德同志撰写和出版这本书的原动力。

回到宾馆,漫步于松花江大堤之所见美景在脑海挥之不去,而当年军民挽臂、迎风斗浪与洪水拼死搏斗的场景也不时在眼前浮现,真是让人心潮激荡,浮想联翩,心中油然升起绵绵不断的对木兰县人民的敬仰之情,夜深难寐,不由秉笔,填了两首词。词是这样写的:

供眼青山碧莽苍,清波绿柳吻斜阳。

望江楼上晚风凉。  

百载古城何秀丽,千双紫燕叹沧桑:

一江春水向汪洋。


六载如涛一瞬中,巍巍塔下喜重逢。

含烟绿柳舞东风。

何惧汪洋吞大地,已凝众志搏狂洪。

长堤默默頌英雄。

(《浣溪沙.木兰县防洪纪念塔前即兴二首》)


一年后的今天,铭德同志把整理后的书稿寄给我,嘱我随便写点什么。我也就真的随便写了上面的一些话。

翻着他的书稿,心中又情不自禁地涌出了几句话,录于此,聊作此文的结语吧:

天街骤雨浪涛狂,吞没桑田漫作洋。

风卷寒秋身瑟缩,灾民泣血断肝肠。

 

望穿乡野泪阑干,禾稼牵心逐逝川。

赖有军民挥铁臂,江天一跃挽狂澜。

 

史册惊心肝胆书,波澜壮阔战洪图。

成城众志精神在,后辈儿孙记得无?

         

            二00五年五月四日夜写于宅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同志的文章从侧面反映了98抗洪斗争以及作者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共产党人的风范和斗志。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