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一章奔向主战场 (二)

作者: 丁振阳 点击:976 发表:2021-04-15 08:33:29 闪星:20

  1982年盛夏,塞北大地绿波泛起,碧浪连天。李庆文带领省农科院抽调的农业经济、农机耕作栽培、植物保护、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棉花、园艺、水稻、水土等9个所,17名专家,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地考察。

  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北纬41˚44'39"——42˚34'13"——东经121˚01'14"——122˚25'51"之间。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奈曼二旗交界,西与北票市毗邻,南与义县、北镇、黑山县接壤,东与彰武、新民县相连。县境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94公里。总面积为6264.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4.8%。

  据县志记载:阜新县之名,即取“物阜民丰和“焕然一新”两个成语中的“阜新”二字而得名。可惜的是,美好的名字,并没有使这里变成美好的所在。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文化落后,风沙干旱严重,土质瘠薄,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过去受“左”的错误干扰,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在全省戴上了一顶分外显眼的穷帽子。

  摘掉这顶穷帽子!

  这是自治县71万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声。

  摘掉这顶穷帽子!

  这是自治县各级领导干部发自内心的誓言。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地考察。


  正当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开始奋进拼搏的时刻,由李庆文带领的省农科院考察团赶来了,这怎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呢!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同李庆文一行围坐在一起,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治县自然情况和经济情况。县委书记赵富和常务副县长李振江,亲自陪同李庆文他们下去考察。

  在赵富书记和李振江副县长的陪同下,李庆文一行对自治县做了整整一周的考察。在滚滚的绕阳河畔,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巍巍的大青山下,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几乎跑遍了全县36个乡镇。自治县的面貌,在李庆文的脑海里渐渐地勾画出来。

  全县土地面积937万亩,耕地面积42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3.9亩,占有耕地7亩,属浅山丘陵区。平均全年自然降水为423MM,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年际变化较大,四季分布不均,十年九春旱。旱灾发生频率在70%以上。全县属温和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秋季冷凉早霜,冬季严寒少雪。全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15.8小时。5—9月作物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223.6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3%。全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为—30.6℃。无霜期平均144天。平均风速为3.4米/秒,六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74.8天,其中春季35.1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847.6MM通过考察,李庆文深感自治县的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比较丰富,严重的问题是水资源不足。自治县降水量少,造成水资源不足,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影响着这里的农业生产发展呢?

  李庆文在考察中亲眼目睹,在自治县的大地上,那一坡一坡的“打锣锤”、“大黄壳”高梁;那一片一片的“小八行”、“白马牙”玉米;那一洼一洼的“猫爪子”、“老来变”谷子……这些老祖宗种了一辈子又一辈子的老品种,人们至今沿袭耕种着,怎么能高产呢?相传,这里有一句“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的顺口溜。这句夸张的顺口溜反映了一个不夸张的事实:粗放经营,广种薄收。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是阻碍自治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人为因素。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位50多岁的庄稼汉,正地看着园子里的“打锣锤”高梁。园子里土质肥得流油,主人莳弄的也经心,那高梁长得黑古冬的。李文微笑着问:“你的高长得怎么样?庄稼人眉开眼笑地说:“不是我吹大牛,在我们整个村子也是没比的。”

  “这一园子到秋天能打多少?”

  庄稼人得意洋洋地说:“100斤那是老太太擤鼻涕——手拿把掐。”

  李庆文用双眼扫视一下这个园子的大小,见园子足有二分地,又说“你种点新品种不更高产吗?”“新品种?”庄稼人脸上的笑意不见了,“你说的是种杂交吧?谁种那玩艺。杂交就是‘杂种’叫“杂种'进院不吉利。”

  李庆文的心里有一股酸痛的感觉。他平静一会儿,又问:“你的园子假如不种高粱,扣上塑料大棚种菜,四季产新鲜菜,那该多来钱哪?”

  庄稼人用怀疑的眼光,上下打量打量李庆文,可能看他不像庄稼人,忽而哈哈地笑着说:“整块塑料一蒙,冬天在里面种菜,能长吗?你可别逗我们庄稼佬笑肚皮了。”

  庄稼汉的笑声化作一枚针,刺在了李庆文的心上。他的心尖仿佛在流血,古老闭塞的塞北呀,太缺乏科学文化了。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地阻碍了塞北生产的发展。李庆文痛切地感到,科学技术在自治县欠帐太多了,自己是位高级农艺师,手里有农民致富的钥匙,有责任、有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命运,过上富裕美好的日子……

  考察将要结束了。李庆文总结出了阻碍自治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是水,人为因素是广种薄收,社会因素是科学文化落后。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振江高兴地握住李庆文的手,激动地说:“庆文同志,你总结的这三个因素太准确了。我们就像盼春雨一样,盼望你们快点的把科技之火,带到塞北来呀。”

  李庆文有些激动,别看自治县贫穷落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是特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有这样领导的支持,科技人员才能有用武之地,大有作为。

  同伴们有的感到:阜新条件太差,不如富县好搞,一、二年难见成效,不好向组织交待。

  李庆文却认为:阜新是辽宁省的一个大县,又是一个穷县。阜新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农业发展状况,在我省西北部半干旱丘陵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新县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具有农林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搞好自治县农业现代化基地县建设,对辽西地区的农业改造和发展,乃至对全国干早半干贫因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这儿蹲上三年五载,一定会硕果累累……

  李庆文对自治县科学的分析,高瞻远瞩的目光,勃勃有为的胸襟,使同伴们的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下来。他们相信李庆文,愿意跟李庆文到塞北来,在这贫困的地方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李庆文决定把中心科研基点,设在位于全县中部的他本扎兰乡沙扎兰村。

  科研基点设在沙扎兰?那可是个不好整的穷山村,连乡部下乡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县委、县政府领导怎能让这些农业专家到那里去找罪受呢!

  县委书记赵富劝李庆文说:“还是换个地方吧。那小村的农民比较因循坐误,怕是给你们开展工作带来难。”

  副县李长江补充说“沙扎兰村贫穷,条件太艰苦。你们在那里就是挺住了,我们也于心不忍哪!”

  不知李庆文是怎么想的,他听完二位领导的活并没有改变主意,摇摇头说:“不,科研基点还是设在沙扎兰村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写李庆文带领省农科院抽调的17名专家,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地考察,深谋远虑的选取科研扶贫基点的曲折过程。战国的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李庆文带领的科研员按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去到最基层详细地考察了阻碍着自治县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情况和经济状况,还有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思想脱贫”是关键。李庆文一行人痛切地感到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地阻碍了塞北生产的发展;同时他也感到了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之重大。他们利用阜新县有利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不辞辛苦,高瞻远瞩的把试验点定在最艰苦、最落后,最偏僻的地方一一沙扎兰村。县委书记赵富,副县李长江力劝李庆换个地方做实验,他的坚持不改变,会不会给他今后的任务带来无法预测的阻碍呢?信心满满的李庆文能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收获满满呢?为了成就科技扶贫的大业,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奋斗精神,这样的他们能顺利的完成科技扶贫的攻坚任务吗?他们对农民的承诺,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命运,过上富裕美好的日子能够兑现吗?李庆文能够不辱使命,向国家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吗?我们拭目以待吧!推荐阅读赏析,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