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八章 战地记者长眠边关(六)

作者: 沙海绿洲 点击:1479 发表:2021-03-09 22:49:59 闪星:10


   六、最大牌的记者 —— 杜修贤

   铁列克提战斗前后,到塔城边防采访报道的记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有着“红色摄影家”美誉的新华社记者杜修贤,这位来自中南海的御用摄影师也和铁列克提有着极深的情缘,甚至差一点与死神擦肩而过。

   杜修贤,新华社高级摄影师,1926 年11月出生,陕西省米脂县人。1940 年8月参加革命,1948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在延安中央出版发行部任勤务员,1942年12 月到延安新华书店任通讯员、管理员。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师从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从此与照相机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1945 年10 月分配到18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任摄影员,1947 年10 月担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队副队长。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1955年12 月调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60 年1月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1966年任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1972年担任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1988年离休。

   杜修贤在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工作实践中,几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刻苦钻研摄影艺术,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宝贵时机,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这些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的照片成为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作为红墙内的摄影师,杜修贤多次陪同国家领袖出国访问,跟随周总理到达30 多个国家,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也有10 年左右的时间,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毛泽东、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杜修贤没有按常规拍摄,而是捕捉到尼克松快步上前要和周总理握手的刹那间急切神情,将“角度新、选材快、抓神准”准确地展现在百分之一秒的瞬间,抓下那张被国际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的照片。

   作为中南海的摄影师,杜修贤见证了众多事件的风起云落。是他拍下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最后一张合影,三天后,周恩来住进医院,躺上了手术台;他拍下了毛泽东穿着睡衣出现在陈毅追悼会上的场景,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别人的追悼会;是他拍下了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出访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无意间为胡耀邦拍下的那张不合当时“标准”的室外彩色西装照,却成为胡耀邦的遗像;是他拍下了江青最后自由的一天,4个小时后,“四人帮”被逮捕。

   作为国家领袖的身边人,杜修贤深感责任重大。杜修贤,这三个字是父母赐名;杜山,是周恩来总理赠名;杜秀咸,是江青送名。20 多年间,杜修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了众多照片,以娴熟的技巧,敏捷、准确地抓取新闻人物最具本质特征的瞬间形象,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风采。尤其是他用照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革命领袖的最后岁月,用镜头描绘了比任何时候都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画面。

   2014 年7 月6 日, 《北京青年报》以《快门不再按下  曝光仍在继续》为题,报道了红色摄影家杜修贤告别人世的通讯,报道中提及:

   2014年6月11日,88岁的红色摄影家杜修贤离世了。这位专职拍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新华社老记者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以见证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

   他曾拍下两位领袖的遗容,他曾动情地说过“总理喜欢我”。因为历史的契机,他接近了权力的最高层,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因为太过接近而遭遇猜忌和歪曲。一个“近”字,给了他荣耀,也给了他伤害。如今这一切烟消云散,他和他的照片都已汇入历史的洪流。

   然而“总理专职摄影师”的名号也并非一件铠甲能保护杜修贤,在文化大革命之初的1966年7月,杜修贤随周恩来总理出访罗马尼亚回来,刚一下飞机,就被吉普车拉到新华社大院的批斗现场戴上了高帽子,被指控是安插在总理身边的大特务、大间谍,要他写交代材料。耿直倔强的杜修贤拒不交代问题,随即被下放到车间当了一名定影工人,离开了西花厅。

   1968年,杜修贤被派往新疆塔城与苏联接壤的铁列克提地区担任摄影任务,名义上是“体验生活”,实为“流放”。当时中苏边境冲突不断,43岁的杜修贤和其他几个记者经常跟随巡逻队拍摄边境巡逻的照片。天高地远,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心情也舒畅了不少,杜修贤少有地给在部队当兵的大女儿寄去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中的他身着绿军装,背后是广阔的天空。

   其实周总理并没有忘记这个“老杜”,多次询问有关人员杜修贤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让他出来工作,寻找“解放”他的机会。1969年年底,周恩来决定访问朝鲜,出访名单出来,发现没有杜修贤,总理这才得知“老杜”仍在新疆,于是他指示秘书立即发加急电报,召杜修贤回中南海。

   就在杜修贤坐上回京的火车不久,苏联的坦克突袭了铁列克提的巡逻队,巡逻队和随行的记者全部牺牲,而杜修贤因为这封加急电报幸免于难。此后他至死念念不忘,是周总理救了他一命。

   ……

   关于以上文字的真实性,固然有值得商榷、推敲的地方,也可能会有夸大的成份,甚至有杜撰的内容。

   比如,文中所称“1968 年,杜修贤被派往新疆塔城与苏联接壤的铁列克提地区担任摄影任务”,时间肯定不够准确,应为1969 年;

   比如,文中提及1969 年年底,周总理访问朝鲜时,提议把杜修贤紧急从新疆召回,躲过了苏军坦克的袭击,与铁列克提战斗发生在8月份的事实有矛盾;

   比如,据参战记者回忆,铁列克提战斗打响时,新疆军区的老摄影师杨学祖带着新华社的杜修贤、新影厂的张贻彤到伊犁方向执行任务。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杜修贤的确曾经在新疆、在塔城、在铁列克提采访、战斗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名人多传说,也多故事。何况杜修贤身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名人 —— 周恩来,还有一个更大的名牌 —— 中南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在铁列克提战斗中,最大牌的记者是有着“红色摄影家”美誉的新华社记者杜修贤,他是中南海的御用摄影师,多次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拍摄影评。因为能接触到高层领导。因此曾被打成大特务。铁列克提战斗爆发时,他正好在新疆,如果不是总理访朝需要摄影记者,那么他会参加战斗,那后果是无法预测。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