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三十一、师部医院的今昔

作者: 黄爱民 点击:4450 发表:2021-03-08 15:06:41 闪星:9

       提起周浦部队医院,在当地乃至浦东一带都很有名。这家医院是由原守备一师卫生队发展而来的,对于我们这些当年的一师子弟来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年在师部机关大院设有卫生所,位于营区最北端的一排平房里,该所主要为师部机关以及特务连的官兵看病就医提供方便,当然也包括给我们家属大院的军人家属和子女,虽然我们大院也设有医务室,但仅限于基本的看医问诊,一旦发热或其他需要打针、挂盐水的,还是要去师部卫生所。

      七十年代开始,守备一师发展壮大到鼎盛时期,那时候师部所在地周浦的驻军部队非常多,除了师部机关外,还有直属通信营、侦察连、防化连、炮团、教导队等各部队,加上大量的部队家属和师部药厂,因此原本的各团级单位的卫生队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大需求量的就医问题,因此选择在部队最为集中的北营房建造师部医院。

      位于周浦老沪南公路北端的一条幽静的小路西侧的师部医院,虽然地点偏远,离师部机关大院有好几公里,离镇上还要远些,然而这里的环境建设的优美整洁,主干道的两侧水杉树高大挺拔,仿佛列队迎接的士兵,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环顾整个院落,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些熟悉这里的文友告诉我,在医院的一侧有一个大的水塘,水塘里养了很多观赏鱼,池塘边安放了健身器材,晚饭后在医院里散步,围着池塘转转,活动一下筋骨,的确是一种享受,非常有医院休养的意境。由于这家医院是在原部队营区基础上改建的,因而病房主要是以那个年代的平房为主,一栋老的三层综合楼,基本上的病人都集中住在这栋综合楼里,另外还有一栋新建的三层楼,其中一层是军医办公室,二楼是放疗病人病房,三楼是整形病人病房。

      当年这家医院是团级单位,医生力量和医疗水平在周浦这个地方是比较强的,那时候不对外开放,就是为军人和家属服务。这里和通信连是一师女兵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女兵只要提到护士就是排级干部了,因而这里也是军队干部子女和师文艺宣传队女兵较为集中,一些有艺术才能的女兵因为部队文艺宣传需要,提干后大多都挂放到师部医院,平时就在医院当护士,一旦有演出任务了,就脱产排练和演出,因此这里虽然是医院,但也是卧虎藏龙之地,有不少女卫生员、女护士或有文艺专长,或是部队各级首长的孩子,一些还是部队高级首长的孩子。

       对于师部医院,我熟悉的都是七十年代一师鼎盛时期的人,时任政委赵大富,得益于他女儿赵元芳是我同学,因此对赵叔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政委的任上,被组织挑选,输送到上海远洋局,从一名部队医院的政委,转移阵地成了一名远洋轮上的政委。从陆地还海洋,从周浦的部队出发,登上了万吨远洋轮,足迹走遍世界各地,这在我脑海里记忆特别深刻,那年我已经长大了。

       翻阅着元芳给我的赵叔泛黄履历,我跟随着他的足迹寻觅一位共和国老兵的军旅历程,他与父亲早在五十年代就是同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华东第十五师的战友。从公安十五师、到长江口要塞区、再到上海警备区守备十五师、守备一师,他们都在同一个部队共事,说老战友一点不为过。

       赵叔在部队的成长经历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从战士、副班长、班长,到教导队学院、步兵学校学院、排长、副指导员、团组织干事、管理股协理员、师教导队教导员、师医院政委。或许正是这样完整的履历和军校学习的背景,成为他被选送到远洋船当政委的缘由,让他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征途。

       刘典生,时任师医院副政委,他女儿刘素萍也是我同学,在我离开周浦大院的时候,曾经与一些同学一起合影留念,当时刘叔大儿子刘小春明明不是同学,非要挤进来一起合影,还就靠在我身边,这张周浦照片我至今仍保存着。

       刘叔后调任崇明四团副政委,那时候父亲刚好转业在崇明长江农场,有一年我从部队回沪出差,得知我的大院好朋友崔卫国和王强、吴其东等一批周浦同学恰巧在四团当兵,就赶到部队驻地去看望他们,小春热情地全程陪同 。后来,刘叔转业到崇明法院当副院长,我从部队退役后在前进农场工作期间,曾经到崇明南门刘叔家里做客,还在他们家吃了饭,当听说父亲已经调离农场,在吴淞区工作时,撸着头对我说:“你爸爸本事不小啊,从崇明农场还能调回上海工作,我们这下就扎根崇明了。”这话我一直清晰地记得,只不过时光荏苒,刘叔也已经走了。

      张耀忠,曾经与父亲同在崇明四团三营任职,那时候父亲是营长,他是营部卫生所所长,中医技术一流,后调入周浦师医院,继续从事中医针灸专家门诊,在当地非常有名。父亲晚年住老年护理院时,他曾经来看望父亲,还是我开车把他送回长宁的原八五医院子女家里。

       虽然是医院,但毕竟是部队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全部都是现役军人,因此他们也坚持每天出操训练,吃饭前,同样要列队唱军歌,保持着军队所有应有的习惯和作风,也因此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

       一些熟悉的朋友告诉我,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这家被外界称之为周浦部队医院的原师医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开始在服务军人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就医,凭借着过硬的医疗条件和医疗骨干队伍,在当地颇为有名。据说来这里看病的人相当的多,早上挂号时,门庭若市,队伍要排到外面的篮球场上去。以后在经历多次军改裁军后,许多骨干军医调走了,医院的力量削弱了,变得日渐冷清起来,来这里看病的人也少了。所幸他们又和上海九院联合,一些放疗病人和烧伤、皮肤扩张器手术的病人入住这里进行后续治疗。

      正因为师医院在这里,因而当年守备一师的干休所就建造在与之一步之遥的地方,曾经多次陪同父母去周浦干休所,看望他的老战友,每次去都会看到一墙之隔的师部医院,依然幽静而忙碌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和年代感油然而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守备一师师部医院,“周浦部队医院”,前者是部队称呼,后者是地方称谓,女兵积聚的地方,男兵仰望的天空,作者当然会留下几多留恋与绵绵情思。不过,作者没有将笔墨停留在儿女情长上,笔锋一转,还是回到战斗岁月、战斗情谊的岁月。曾同父亲一起经历枪林弹雨的共和国老兵、医院政委赵大富,由于完整的履历和军校学习的背景,成为被选送到远洋船当政委的缘由,让他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征途;副政委刘典生从军营到地方法院的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涯;曾与父亲在一起任职的中医技术一流的张耀忠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医院的起承转合都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和年代感,读来如引领我们走进师部医院,穿越历史,浏览花开花落,弥漫着生命的自然气息,回味不尽。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