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一章 欲壑难填的沙皇俄国(三)

作者: 沙海绿洲 点击:1692 发表:2021-01-24 18:43:08 闪星:10


三、塔城签约  边界勘分变强取 

  塔城作为北疆重镇,既见证了国力强盛时的重大事件,也留存有国力羸弱时的屈辱印痕。晚清以来,在塔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857年签订的《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70年签订的《塔尔巴哈台界约》,1883年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又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损失领土面积最为巨大、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源起于1860 年11月14日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也称《中俄续增条约》,该条约除直接割占中国东北30 万平方公里领土外,还为割占中国西北领土预设了原则规定。该条约第二条写道:“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1728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南至浩罕边界为界。”仅仅80 余字,就为绵延万里的西北边界定下了基调,也为俄国进一步侵吞埋下了伏笔。

  也许是吃尽了领土大面积丢失的苦头,或者是惧怕对手贪得无厌,清政府难得一见地提前着手准备西北勘界一事。1861年3月24日,清朝总理衙门正式任命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后改为接任者锡霖)和伊犁将军属下的协领哈布齐贤(翌年改为塔尔巴哈台办事大臣博罗果素)为谈判代表,负责与沙俄交涉勘界事宜。

  明谊能够被指定为朝庭谈判代表,原因有二:

  一是熟知塔城民情社情和边情。明谊于1855年至1858 年担任过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对塔城的情况比较了解。1855年,塔城发生了著名的火烧沙俄贸易圈事件,沙俄官兵强行驱逐中国雅尔噶图金矿矿工并打死11人,被激怒的塔城人民在请愿无果的情况下,放火焚烧了俄国人设在塔城的贸易圈。事发后,清政府既害怕沙俄“借端生事”,又怕矿工“毫无顾忌”地造反,事态扩大后不可收拾,不得不将当时参赞大臣英秀撤职,授库伦办事大臣明谊副都统衔,接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

  二是涉外工作经验丰富。作为“救火队长”的明谊到任后,一边积极安抚民众,一边巧妙与俄国代表谈判,最后签订了《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赔偿白银十三万多两,但明谊成功地说服了俄方接受以中国武夷茶五千五百箱抵偿的条件,三年内交完。这一以茶抵银的策略,既减轻了朝庭的国库压力,又缓解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清朝总理衙门对明谊大加赞赏,三年后,擢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副将军级)。军令如山,身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明谊不敢怠慢,3月底就从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境内)启程,5月12 日抵达塔城。

  在中国方面积极准备之时,沙俄也在加紧行动,选派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部作业部主任巴布科夫上校担任全权谈判代表。虽然只是一名上校军官,但巴布科夫对侵略中国有着特殊的嗜好,他提前拟定了与《中俄北京条约》边界条款的规定不相符的“国界草案”及“分界地图”,意图将更多的中国地方划为俄有。

  1861年7月,巴布科夫在哥萨克兵士簇拥下抵达塔城,进入设在城中的俄国领事馆。8月15日是双方约定见面的日子,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心想着立功、充当侵华急先锋的巴布科夫竟然忘了携带俄国代表的全权证书。沙俄方面对中国的轻视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没有全权证书,加上适逢咸丰皇帝驾崩,在塔城的第一次谈判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到了本年9月,巴布科夫等人灰溜溜地离开了塔城。

  1862年7月1日,在30名哥萨克骑兵的护送下,巴布科夫第二次来到了塔城。双方正式谈判一开始,俄方坚持以中国常驻卡伦为界,“所有卡外尽作为应给该国之地”。明谊则据理驳斥,未予同意。双方唇枪舌箭,各不相让。

  此次边界谈判历时七十余天,会谈十余次,其中重要的会谈有五次,但由于俄方态度蛮横、条件苛刻,中方立场坚定、决不退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10月12 日,巴布科夫等人悻悻回国,第二次会谈至此中断。

  从1863年年初开始,俄国人改变了战略,开始采取“以打逼谈”的惯用伎俩。俄军出动大批武装力量,抵近科布多、塔城、伊犁等重镇附近,造成大兵压境的态势。在塔城参赞大臣的防区内,俄军更是全面侵入辉迈拉扈、扎哈苏淖尔、胡苏图、玛尼图噶图勒干、巴克图卡伦等地。军队少则几十人,多则四五百人,阻止中国边防部队到斋桑湖巡逻,强迫我国卡伦内迁,强行拆毁毡房,不时行凶杀人,制造了一系列的流血事件。

  在沙俄的军事压力下,清政府很快就乱了阵脚。1863年8月25日,伊犁将军常清上奏清朝总理衙门,认为“谈判一日不了,俄兵一日不撤,则防兵一日不能动,而目前伊犁军饷极其困难,实难支持。” 9月7日,恭亲王奕訢也上奏同治皇帝:“议战议守,两无可恃,剿之则力有未能,听之则日益滋漫。” 9月11日,同治皇帝传谕:“著明谊、明绪,酌各该处情形,会同该国分界使臣,准照该使臣议单妥为办理”,接受了俄方的划界条件。

  在派出武力侵扰中国边境的同时,巴布科夫也没有闲着,而是亲率考察队进入斋桑湖,进行实地测量和考察。1863年9月中旬,巴布科夫在考察途中接到西伯利亚总督命令:急速前往塔城,已得到中国声明,愿意恢复去年中断了的谈判。

  就这样,巴布科夫翻越塔尔巴哈台山,直接进入塔额盆地。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塔城。9月17 日,谈判开始,中方代表无奈之下作出让步,提议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伊犁四处旧有边界至常驻卡伦之间,“适中定议”,将此线以西原属中国之地划给俄国。

  对明谊来说,这已远远超出了中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俄方对此竟然不予置理,他们的胃口之大远远超出了中方代表的预想。

  巴布科夫直言不讳地告诉明谊,不用举行什么谈判和讨论,只管签署和交换国界条约就行了,并称只在塔城呆18 天,10 月25 日一定要离开塔城。

  明谊处境艰难,既不敢随便答应,又不能得罪俄国人。只好一边要求俄方进一步讲解条约的详细内容,一边把他们的照会寄往清政府总理衙门,听候最新指示。而以当时通信和交通条件,在塔城至北京4000多公里的路程上传送公文,18天是远远不够的。

  1863年11月3日,明谊等人在翘首以盼中终于接到了“最新指示”,方才知道清政府确实同意以俄国的方案为准定约,可俄国代表已经走了9天。得知俄国代表已经离开的消息,总理衙门对明谊进行严厉申斥:“务将分界事宜,径行断结,不再行咨商各国事务衙门。”

  在苦苦期盼中等来了新的一年,新疆形势却更加严峻。翌年3月,陕甘发生回民暴动起义,引发西北数省剧烈动荡,并迅速波及新疆,暴动起义军占领乌鲁木齐,杀死提督,赶走都统。紧接着,暴动起义军从乌鲁木齐到昌吉,从伊犁到塔城,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而清军节节败退,无力抵抗。6月,又发生库车暴动起义,南疆多个地区陷入动荡。8月,暴动起义军围攻伊犁,作为当时新疆最高军事和政治中心的伊犁将军府危在旦夕。而俄军也乘机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对伊犁虎视眈眈。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8月11日,清政府再次致函西西伯利亚总督:“准照议单,约派使臣,速来换约”。

  1864年9月,巴布科夫第四次来到塔城,俄国驻伊犁总领事扎哈罗夫(有史料又称其杂哈劳)也陪同前来。关键人物总会出现在关键场合。扎哈罗夫作为彼得堡大学教授,精通满语,能用满文和英语写作,是一个比巴布科夫更阴险、更狡诈、更贪婪的侵略者,现在又鬼鬼祟祟出现在塔城的谈判桌前。

  9月18日,谈判正式开始,扎哈罗夫和巴布科夫蛮横要求明谊派人先在俄方编制的划界地图上用满文填写地名,并声称“若不照此办理,或稍有更换,我们立即启程回国,只好派兵强占。”

  72岁的明谊戎马一生,此时竟欲哭无泪,除了照办,别无选择。

  10 月7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正式在塔城签字生效。共10 条,重要内容有五点:1、划界;2、移卡;3、人随地归;4、建立牌博;5、增添交涉机构。

  虽然这一界约只有区区2500字,却划走了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相当于四个江苏省,相当于德国外加奥地利,比今天新疆的四分之一还要强。

  加之后来在勘界过程中签订的《中俄科塔界约》、《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中俄伊犁界约》、《中俄喀什噶尔界约》、《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沙俄又进一步割占中国西北领土7.5万平方公里,沙俄共割占中国西北领土达51.5万平方公里。

  原来远离边境300多公里的斋桑湖一下子成了俄国的内湖,世界上第一大高原湖泊伊赛克湖属于了沙皇,17 条中国河流变成了俄国的内河,当年塔城文武百官春季前往祭拜的阿拉湖划归了俄方,曾经孕育了塔城文明和辉煌历史的塔尔巴哈台山也在哈巴尔苏山口被拦腰截断,乾隆皇帝亲笔赐名“肇丰”的老塔城一去不复返。狼至羔羊亡,约成国土丧。塔城小小弹丸之地,如何承载历史之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为北疆重镇的塔城,既记载了国力强盛期的重大事件,也保留了衰弱时的屈辱印记。俄方是扩张、明目张胆的掠夺,中方是屈辱、忍气吞声的妥协。合约签订了,土地割走了。真可谓:狼至羔羊亡,约成国土丧。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