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二十五、崭新的师部家属大院

作者: 黄爱民 点击:2038 发表:2020-12-24 09:51:56 闪星:9

       六十年代的时候,师部刚从浦东高桥搬迁到周浦,师部家属大院也随之开始建造,当时的大院非常简陋,虽然占地面积不少,但却只有北面两栋二层楼的小楼,还有东侧五排兵营式的平方,而中间大块的空地长满了野草,显得有些落寞。随着部队家属不断搬来,那些荒芜的空地被全国各地的家属开荒种地,各种时令蔬菜郁郁葱葱,争奇斗艳,显得有些滑稽,与想象中的部队大院相差甚远。

       忽然有一天寂静的大院呼呼啦啦开进了几十辆装满竹篱笆、脚手架的卡车,还有好几百名头戴藤条帽的建筑工人,在大院空地的西北角搭建起了工棚,瞧那架势准备要在这儿大干一场了。

        从那时起,大院变成了一片施工的工地,然而事情并不像施工单位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工人们准备铲除那些蔬菜地的时候,自然遭受到菜地主人的强烈反抗,她们围堵在工棚前和自家的菜地前不让施工,最后师部只好动用了组织手段,让我们的父亲们从各自的部队赶回家限期处理好施工与菜地的矛盾,施工才得以正常展开。

       当听说大院要建造两栋五层楼高的住宅楼时,我们都乐坏了,之前跟随父亲的部队东奔西走的,全部住的都是平房。到了周浦大院后住上了两层的楼房,眼下这马上又要住更高级的五层楼了,这还了得,在七十年代初的年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打从大院开始建造大楼起,我们这里在周浦镇上可就出名了,那时候整个镇上也没一栋五层楼的住宅楼,这在当年的镇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常常有附近的居民在大院外地马路上围观,而即将住上新楼房的我们这些部队大院子弟一个个那叫牛啊。每当放学回到大院门口时,见门口围了很多人在看施工,我们都会扯着嗓子喊道:“让开,让开,干嘛堵在这里,有什么好看的?”而那些围观的人也不和我们拌嘴,依然静静地观看,这让我们更觉得不可一世,一个个昂首挺胸地从围观的人群中穿过,接受人们羡慕的目光。

       几个月后崭新的两栋楼房果真巍然屹立在周浦镇军民路上,好像这条路也正是从那时起正式改名为军民路的,或许还真和这两栋新大楼有关。

       新大楼造好后,一下子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住房条件,包括我们家在内的许多人家都欢天喜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那时根本就没有装修这一说法,也没有什么开窗通风的做法,拿到钥匙后父亲们都会组织自己管辖的兵,用卡车拉到大院,呼呼啦啦三下五除二一会就给我们简陋的家搬完了,紧接着我们原先的房屋又有新的人家搬来,一切都是快捷且麻利的,就像部队行动一样雷厉风行,速战速决。

       更让我们欣喜不断的是,新大楼建造好了以后,大院中间的空地又建造了一个标准的水泥灯光篮球场,这几乎在镇上又放了一个卫星,那是全镇除了师部大院和我们家属大院有这样标准的篮球场外,地方上很难再找到了。自此,我们的部队家属大院才真正像个样子,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非凡气度,以致我们这些大院人在当地自然不自然地就觉得高人一等。

       打从新大楼和篮球场造好后,经常有当地的居民以大院为背景在这里合影留念,因为我们家就在靠马路的第一排二楼,我每天都可以看见许多人在马路上向大院这里眺望,不少人都是举家在这里合影。而那些认识我们大院子女的同学们也都以能够进入大院到同学家去玩为荣耀,这种盲目的优越感就从那时起慢慢滋长了起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呵呵,师部家属大院,还是崭新的,题目就给曾经穿过军装的战友以耳目一新。崭新在哪里?在六十年代能看到两层楼都为之一振(我们一个地级市,那是最高建筑是四层楼,老百姓给起个名字“四棚楼”,成了一个市的地标)时,这里却拔地而起五层家属楼,所带来的效应就不仅是军人的福音,也是子女的荣耀,甚至成为当地百姓照相的背景。文字从菜地到建筑工人进驻,从速战速决搬家到灯光球场,一座军营,不仅庄严威武,也充满着和谐生动的情调。推荐阅读。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