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九、我的新四军老兵父亲

作者: 黄爱民 点击:1808 发表:2020-09-06 13:33:55 闪星:9

       我父亲黄国平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洪泽湖畔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十三岁当村里的儿童团长,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六岁的父亲参加了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安独立团盐北区中队,同年底调入新四军军部特务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任战士,担负着保卫军部的警卫任务。

       从那时起,父亲就一直跟随着陈毅司令员转战南北,先后在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直属警卫部队担任战士、通信班长、排长等职务,亲身参加和经历了“两淮保卫战斗、枣庄战斗、新安镇准备防御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驹战役、沙土集战役、睢杞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大小战斗、战役几十次。在战斗中先后荣立三等功六次,四等功五次。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在山东淄博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家乡在地处江苏省中部的洪泽湖畔,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由于黄河夺淮带来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洪泽湖盆底不断增高,成了著名的"悬湖"。从明朝就开始反复修筑的洪泽湖大堤也多次决口,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决口。每次决口,湖畔下游地区都是一片汪洋。

       由于洪泽湖水经常发大水,家里种的庄稼几乎没有什么收成,父亲经常跟着父母和大伯、二伯外出要饭,到处流浪。

       一九四四年二月,父亲参加了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安独立团盐北区中队,加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滚滚洪流中,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那年年底,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发出的“要壮大主力部队”的指示精神,决定从新四军各地方部队抽调大批战斗骨干充实到主力部队。父亲奉命抽调到新四军军部直属特务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从此,父亲的军旅生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四军军部特务团是在1938年原军部特务营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和神圣使命的特殊部队,担负着警卫新四军军部,保卫军部机关和首长安全的重任。

       1941年“皖南事变”时,军部特务团也遭到毁灭打击,全团官兵所剩无几。新四军重组后,军部特务团也迅速获得重建,父亲这一批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实进来的。

      特务团所有干部战士都需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要求政治素质好,军事素质一流,对党绝对忠诚可靠,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有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父亲之所以被选入军部特务团,是因为家庭中有许多人参加抗日革命工作,自己在参军后的一贯表现优秀,那一年挑选的原则是从各地方部队中选拔,因此父亲很荣幸的当上了一名军部特务团警卫战士。

       虽然是警卫部队,但在战争年代,也经常参加各种大小战斗和战役。父亲一直在这个团,跟随陈毅司令员从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经历和见证了这支部队演变的全过程,而父亲也在战争中锻炼成长。

       父亲几乎经历了第三野战军的所有重大战役,其中亲身参加的有:枣庄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驹战役、睢杞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著名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父亲所在排被选中准备赴朝战场,就在临行前,突然接到去军校读书的命令,而在父亲赴军校报到的途中又接到第二个命令,鉴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台湾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反攻大陆的严峻形势,上级取消了所有军校学员读书的命令,全部返回原部队准备迎接蒋介石军队的反攻,于是父亲又马不停蹄赶往已经调往山东青岛藏马县海防的老部队,投入紧张的备战中。

       两年后已经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的父亲,第二次接到赴军校读书深造的命令,前往设在上海宝山大场的马桥营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公安军干部学校战术系读书。在军校父亲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技能,一九五五年新中国军队首次授衔时,父亲这批军校学员全部被授予少尉军衔。两年后父亲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战术系中尉教官。一九五九年公安军撤编父亲被分配到上海警备区崇明守备部队一营任上尉作战参谋,从此与崇明这个祖国第三大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崇明守备七十七团,父亲先后担任一营上尉作战参谋,团作训股大尉参谋,三营副营长、营长。期间两次被派往崇明农村和国营农场担任军宣队队长,协助地方做好维稳工作。一九六八年父亲出任守备一师军务科科长,在长达十年的军务科长工作中,父亲又先后两次被警备区首长点名派往上海动乱最严重的铁路局和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军宣队员,父亲利用军人的有利身份,保护了一大批被打倒的专家学者,和其他队员一起以铁腕治理手段,坚决维护稳定,恢复两个动乱重灾区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

      一九七八年父亲第二次返回崇明岛,出任县武装部副部长,一年后父亲告别了长达三十六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安置在上海金山工作,然而当警备区首长和市委组织部挑选一批军转干部支援崇明国营农场建设,找到有着丰富崇明和农场工作经历的父亲时,父亲二话没说,第三次赴崇明国营农场工作,担任党委副书记。一到任恰逢对越反击战刚结束的首次征兵困难,父亲不顾哥哥已经当兵,我不属于征兵范围的事实,第一个帮我报名应征入伍,用激情燃烧的铁血军人情怀为征兵工作打开了困局,成为一段佳话。

       父亲有着浓厚的军旅情结,不仅把我和哥哥先后送进了军营。一九八四年父亲调任吴淞区纪委工作,原本以为这辈子和军装无缘了,谁知却在五十多岁时,调任检察院负责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工作,又一次穿上了心爱的橄榄绿制服,这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也因此父亲一直把他的那套笔挺的检察官制服作为重大活动的礼仪服装,胸前挂满一生荣耀的军功章。

       作为一名军人后代,又曾经是一名军人的我,无数次庆幸拥有戎马一生的开国老兵父亲,正如父亲生前最喜欢说的那句话:“我不老,我永远是一个兵!”。

       忽然想起了我在给父亲撰写的战争回忆录前言的一段话:“漫漫风雨历程携一身弥漫硝烟,笑傲人生峥嵘岁月永远记心间!”这不正是我敬爱的父亲辉煌而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如果说这是一幅对联的话,那么横批就是:“敬礼!功勋卓著的共和国老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我不老,我永远是一个兵!”这一章,作者饱蘸笔墨,书写父亲,书写一个永远都是共和国战士的老兵。16岁就参加了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安独立团盐北区中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接着因“家庭中有许多人参加抗日革命工作,自己在参军后的一贯表现优秀”又被挑选到军部特务团,直接给陈毅等首长当警卫战士,跟随陈毅司令员从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经历和见证了这支部队演变的全过程,参加了第三野战军的所有重大战役;尔后,所在部队改编为公安军,二次被选送军校学习,结业即任守备部队一营上尉作战参谋,与守备部队又结下不解之缘,先后任团作训股大尉参谋,三营副营长、营长。期间两次被派往崇明农村和国营农场担任军宣队队长,协助地方做好维稳工作,1968年出任守备一师军务科科长,一当就是10年。从军36年、在县武装部副部长位置上退役后,出任农场党委副书记,很快就又转岗到检察院负责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工作,又一次穿上了心爱的橄榄绿制服。父亲穿军装与不穿军装始终一个样,“漫漫风雨历程携一身弥漫硝烟,笑傲人生峥嵘岁月永远记心间!”一身征尘,一路义无反顾不说,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进部队锻炼成长,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在大儿子已在军营,二儿子可以不再当兵情况下,依然仍将孩子送往战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和意志?这是一种何等气概?因为他是新四军出身的开国老兵,理应吟鞭南指,马革裹尸!文字洗练、纪实生动,军心豪迈。推荐阅读。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