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十八、川沙守备六团的难忘故事

作者: 黄爱民 点击:8623 发表:2020-08-17 15:48:22 闪星:9

       守备一师六团是由原公安十五师四十团改编而成的,主要驻守在浦东川沙一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川沙县位于上海市东郊,长江入海口南侧,由吴淞口呈弧形向东南婉蜒展开,所辖范围从黄浦江上接,东海,南与南汇、上海两县接壤,西与南市、黄浦、杨浦三区毗邻,西北与宝山区隔江相望。

       这里地处上海东郊,防御范围从长江入海口向南延伸,经吴淞口对岸弧形向东南婉蜒展开,拥有上海不可多得的江海岸线,总长59.73公里,其中海岸线长46.43公里,江岸线长13.3公里,是上海非常重要的长江黄金水道的门户,也是上海东南方位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同样非常显赫。

      当年日本鬼子在侵略上海时,其中一路目标就是直奔浦东川沙,由于遇到大雾,航海指针误将宝山罗泾的小川沙当成了登陆地,结果日军上岸后大肆烧杀抢掠,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杀害平民2244人,烧毁房屋10948间,史称“罗泾血案“,可见川沙的战略地位之重要由来已久。
       据资料显示,六团前身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抗日战争在浦东一代开展游击战争的原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二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1军所属93师。
       解放后93师一路向南打到福建厦门,准备攻打台湾,撤离时留下一支部队驻守,部队的老营房设在今日张江镇吕家浜南小洋房,这里原是国民党军的一个营区遗址。留守川沙的我驻军部队开始以通讯保障维护卫主要任务,辐射周浦—川沙—高桥一代。部队番号原为0742部队,1964年起归并南京军区守备一师管理,并扩编为守备团,整个防务扩展为川沙全境,部队番号六十年代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398部队,1979年改为83317部队。
  提起川沙六团的营区,不得不提被称之为“小营房”这个名字。

       相传清顺治年间,这里紧靠海边,外有十里沙滩,常有海盗流窜骚扰,官民就在此联合设防,因为营地较小,故百姓称之为小营房,这样代代相传,遂成地名。可见这是一个拱卫川沙城的军事要地。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当时“小营房”的国民党军队,凭借着修筑的地堡群进行抵抗。当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击小营房阵地时,敌军凭借碉堡,封锁了解放军前进的道路,部队伤亡严重。两名战士抱起炸药包,冒着敌军射出密集的子弹,接近敌碉把炸药包塞进碉堡眼,拉响导火线,与敌同归于尽。

       敌军为阻挡解放军进军,放火烧了小营房地区的近千间民房,把这里变为废墟,因而“小营房”对于六团官兵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部队营区,而是一段烈士鲜血换来的英雄符号,意义非同。

       从守备一师三个步兵团的防务区域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沿着上海东北部漫长的江海岸线布防的,其中四团驻守最北端的崇明岛,五团驻守长江口外的长兴、横沙两岛,再往下是从长江口东岸,链接黄浦江、东海之滨。部队也配备120迫击炮连、85加农炮连、机炮连、指挥排以及步兵营等基本单元,这对于长期以来大上海的保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护卫作用。

       对于川沙六团,我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父亲的回忆。在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所在的守备一师在全师各部队开展野外综合拉练见学,这是当年部队训练的一种常规性手段,主要是通过组织部队有目的地沿着设定的路线,对一些战争历史遗迹和军事要塞与设施开展边走边学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激发部队官兵爱军习武的热情,更好地献身国防事业,争当毛主席的好战士。

       父亲曾经和我提起这次全师范围的拉练见学大行动。1972年深秋的一天,拉练见学行动正式开始。身为师军务科长的父亲受命担任这次拉练见学行动指挥组组长。行动开始后,父亲率先头部队由周浦师部出发,一路步行至川沙六团,迎接师部机关及其直属大部队的到来,而六团则根据行动预案,在父亲他们师部出发后,由六团团部出发沿着黄浦江边一路向吴淞独立营营区进发,形成循环拉练的局面。
       当父亲和先遣部队迎接到师首长和师部机关大部队到达川沙六团驻地后,在六团首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的古城墙;二是我们大院发小高建国的父亲高宜安后调任六团副团长,他们家就住我们隔壁一门洞。他和父亲是好战友,每次回来休假和出差,晚上有空都会到我们家和父亲聊聊部队的事情。后来他们家从周浦搬到了川沙县城,全家都在川沙落户扎根,因此川沙六团影响是深刻的。

 


【编者按】 守备一师六团,浦东川沙。一座“小营房”。往前追溯可以到清顺治年间,抗击倭寇;最惨烈的是日本鬼子侵略上海,在小川沙登陆,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杀害平民2244人,烧毁房屋10948间,史称“罗泾血案”;而在解放大上海时,国民党军队凭借碉堡、地堡连片立体,也使解放军伤亡惨重,又被作为英雄的符号。川沙六团继承和发扬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通过野营拉练、参观见学,也进一步激发了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斗志与决心。文字舒缓紧凑,情深意长。推荐阅读。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