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作者: 雷庆林 点击:947 发表:2019-12-16 08:41:46 闪星:6



  10 南腔北调战友情

  复员到地方已经几十年了,但我还是会时常的想起在军营时的朝朝暮暮,想起在一起时的那些首长和战友。

  我是1968年秋季,从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下乡到辽宁省北镇县赵屯公社营盘大队当了一名知青。下乡两年多之后,也就是1970年的12月份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入伍后方知,我的那些战友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等省市,涵盖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省份。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友,操着不同的口音,可以说是南腔北调。在这些南腔北调中,最难懂的是四川话,叽里呱啦的,说十句听不懂八句。从和他们平时的闲聊中,也时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每当这时,我们都已经笑得喘不过气来,而他们却是一脸的懵懵懂懂,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的大笑,好像我们得了笑病似的。而两名来自北京的战友,为了标榜自己说的是纯正的,正宗的,标准的普通话,往往故意拿褶儿。总是一副京腔京韵的味道。其实,北京话还是很好听的。尤其是北京的小孩儿说话更是好听。但是,如果故意的拿褶,就让人感到有点儿装腔作势。反而让人感到不舒服。我没有贬低北京战友的意思,只是想说明 当时的心理感受。

  我们的祖国幅员真的太辽阔了,这也造就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格局,也就难免说话的时候南腔北调。这种情况,在部队的战友们中间,体现得尤其明显。

  为了证明自己的家乡话是最纯正,最好听的话语,战友们互不服气。因此,打嘴仗的事情经常发生。当然,这都是互相争论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外出办事儿,或者野营拉练住到老乡家时,因为都是东北人,因此,还是听着东北话比较顺溜儿。那些南方的战友们,毕竟到了东北这旮沓,也想入乡随俗的学说东北话。但毕竟20多年的乡语乡音,岂能一朝一夕的就改成东北话呢。尽管他们也在努力的克服自己语言方面的障碍,以便加强和战友之间的语言沟通能力,但在短时间内肯定是收效甚微。为此,他们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还别说,真的就有一些南方的战友,通过了语言障碍这一关。但是,当他们和自己的老乡在一起聊天时,还是喜欢用家乡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许,他们觉得在外面的时间再长,总有回到家乡的那一天。因此,不忘乡语乡音,也就在所难免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里这样几句歌词:“谁不说俺家乡好,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谁不说俺家乡好,鱼水难分一家人。谁不说俺家乡好,幸福的生活万年长。”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自己成长生活的故乡。别的地方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家乡好,当然说的话也好听,这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这首唐诗中,我们依稀的可以看出,作者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当鬓发染霜回到故乡时,虽然乡音未改,小时候的伙伴还是认不出他了。改变了的是沧桑的容颜,不改的是乡音,何况是入伍几年,就要回到家乡的那些战友呢!

  在一起时的军旅生涯,尽管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却也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这种情,没当过兵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尤其是那些有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情,更是弥足珍贵,甚至是可以铭记终生。所以,每当战友相聚时,都有喝不够的酒,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那种情愫、那种哽咽、那种泪水,都在酩酊中得到了释放。那段往事、那段回望、那段故事,在相互的倾述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南腔北调,都是一种乡音啊!这种乡音,对于每个从家乡走出来的人来说,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悦耳,那么的令人回味。

  相互结识在军营,此生难忘战友情。

  南腔北调响耳畔,友谊之花万年青。

  祝福你们,我亲爱的战友!


10.png

  (关山阻隔难见面,半个世纪不了情。这是我和北票的战友陈久双的合影照,右为作者,我们从复员到现在一直未曾见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入伍后方知,我的战友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友,操着不同的口音,可以说是南腔北调。那些南方的战友到了东北以后入乡随俗的学说东北话,但乡语乡音难改。南腔北调,都是一种乡音啊!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