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八章 民族的奇葩

作者: 丁振阳 点击:793 发表:2019-10-21 08:30:46 闪星:9

  


         从白遇阳上任当辽西蒙中校长那天起,他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这所学校办出民族特色,成为一朵民族教育的奇葩。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解放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5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马叙伦教育部长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少数民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大众教育,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形式。”中央要求各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要做到充分重视,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专人负责。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会议规定:“凡有现行语言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哈萨克等,小学和中学和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授课。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文问题,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开设汉语文课。”

  会议还规定:“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当地人民政府除按一般开支标准拨给教育经费外,另拨专款,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设备、教师待遇、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困难。”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因民族特点在经费支出中的特殊需要,教育部专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并逐年有所增加。为帮助工农及其子女能坚持在校学习,国家在中等以上学校设立人民助学金制度。少数民族中学的助学金比例高于普通中学百分之五。

  白遇阳校长知道,党的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必须牢牢地把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实现民族平等,搞好民族团结。白校长在校内校外多次讲过:蒙中是党中央毛主席派人来建起来的,一定要依靠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把蒙中办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

  白遇阳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很快地掌握了少数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共同的要求,而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自强,人的素质,是特殊性。白校长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具体地说,他正确地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发展教育事业与发展民族语言文化的关系。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语言文字平等的标志。白遇阳在蒙中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同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坚持蒙汉语兼通的培养目标,一向重视蒙古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为鼓励学生学好蒙古语文,还采取了特别奖励的办法。学校把蒙古语文列为主要学科之一,把学好蒙文作为学生评优的必备条件。为保证蒙文课教学质量,调配高水平教师任教。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失去这个“根”,就谈不上发展民族文化。针对学生蒙古语文水平程度不齐,甚至不懂不会说蒙古语的实际,开展周六民族日活动。这一天,要求师生从起床到就寝,在所有的常规活动中都讲蒙古语、唤蒙古名,还搞蒙古语文诗歌朗诵,演唱蒙古语歌曲,办蒙古语广播等。在周六民族日,学校还经常搞蒙古语讲演比赛。代景春讲演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曾经获得全校第一名。

  刚一开始,有人主张纯蒙古语授课,白校长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校虽然是民族学校,但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圈起来,自己捆绑自己的手脚。只有蒙汉兼通人才到社会上才会大有用武之地。”这位民族教育家真是高屋建瓴,蒙中培养蒙汉兼通的目标是对的。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的,能用蒙语古或汉语继续深造;到生产、工作岗位上的,能用蒙汉两种语文开展工作。有的分配到蒙古族聚居村学校,能担任蒙古语授课班教学工作。蒙中大批毕业生在祖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有了建国后我党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民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其中很多人已成为蒙古语文专家和本民族优秀人才的代表。如韩树森、贺才田、戴瑞山分别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阜新师专等高等院校担任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获教授职称;特沫若担任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小组成员、省蒙语办主任,获译审职称;齐宝先成为辽宁蒙师的高级讲师、特级教师;包恩可担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语办主任,当选为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模范;包文发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这些精英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们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旧社会,统治阶级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制造民族隔阂,破坏民族团结。新中国要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就要深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认识爱祖国爱民族的统一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市蒙中的教职工以蒙古族成员为主体,同时,在领导班子和教师中还有汉、回、满等兄弟民族同志。白遇阳心里清楚,要想办好有特色的民族学校,就必须首先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白校长在大会小会上多次讲:“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互相帮助情同手足。汉族、回族、满族的老师来蒙中工作,是来帮助我们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我们要从内心感激他们,欢迎他们。他们在蒙中是少数民族,应当受到尊重和照顾。”白遇阳校长还当众庄重宣布:在市蒙中,如果蒙古族同志和其他民族同志之间发生矛盾,闹不团结,蒙古族同志要首先作自我批评。

  白校长对各族教师在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张绍丑同志是汉族,在蒙中从担任教导主任到副校长,工作近20年,经常早来晚走,兢兢业业,狠抓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悉心帮助,严格要求,赢得师生赞佩。后来他当选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汉族老师王再寅来自上海,他热爱阜新市蒙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没过几年就掌握了一些日常蒙古语进行会话,能用蒙、汉两种语言与人交谈,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满族教师郎贵宝兼任校工会主席,像老大哥对弟弟妹妹那样对待教职工,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学生……直到现在,从蒙中毕业的老同学,谈起这些生动的事例,还都如数家珍,念念不忘。

  由于市蒙中对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得好,各民族同志亲密无间,影响团结的人或事,基本没有发生过,学校曾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市的多次表彰。

  三.正确处理对教师使用与培养的关系。在建国初期,办辽西蒙中面临诸多困难,以白遇阳为首的校领导班子以人为本,紧紧地依靠全校教师克服了很多困难。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校初辽西蒙中教师队伍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不齐;二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占相当一部分。据此,白遇阳校长一方面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安排适当工作,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特别重视并做好培养与提高工作,除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在职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和互相帮助外,还有计划地选送一部分人到内蒙古师范学院等省内外高校进修,或组织参加高师函授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胜任和基本胜任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质量和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地区上游,考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大的学生不胜枚举,被省政府定为省重点中学之一。值得称赞的是,白遇阳既是“伯乐”,又没有本位思想,是个胸中有大局的领导,市蒙中先后向省市有关部门和后建的蒙古族中学输送了很多干部,其中,有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专家巴图;辽宁省教育厅原民教部主任白瑞林;阜新市原民委主任胡克;阜新市卫生局原党委书记王汝林;阜新师专原校长赵之平;先后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中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做领导工作的赖子斌,彰武县蒙中原党支部书记马玉书等等。

  四.正确处理主与兼的关系。市蒙中是普通中学,主要任务是办好蒙古初、高中,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建国初蒙中所面临的省情是,全省几十万蒙古族人口中只有这一所层次较高的学府。各地发展和普及蒙古族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急需培养一大批蒙、汉语兼通的小学师资,而省内其他学校又承担不了这一培养任务。白遇阳校长认为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民族进步的需要,就是神圣的使命。白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承担起为全省培养蒙古族小学师资的重任。他和学校其他领导在一起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先后招收54、55两届初师,58、59两届中师,培养蒙汉兼通师资200多人,解决了阜新地区小学和幼儿园蒙汉语兼通师资严重匮乏问题。

  当时,在职的蒙古族小学大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白遇阳校长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业务水平,又抓了教师的在岗培训。从1955年开始,阜新市蒙中成立培训班,分期分批轮训蒙古族小学校长、主任和蒙文教师,先后结业学员800多名。白瑞林、赵景阳就是轮训班的优秀学员,后留校任教的。他们民族热情高,精通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后来,白瑞林调辽宁省教育厅民教处,继任辽宁教育学院民教部主任,被评为教授,为全省蒙古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赵景阳先被调北票蒙中任教,后任朝阳市蒙古语文工作办公室主任。他把清代蒙古族作家罗布桑却丹的名著《蒙古风俗鉴》和尹湛纳希的《红云泪》译成汉文本,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6年,阜新市蒙中增设蒙文函授部,学员专修蒙文和蒙文教学法,先后毕业500多人。此间还举办过全省新蒙文学习班。根据蒙汉族杂居的省情和蒙古族小学的需求,白遇阳还组建蒙语文编译室,组织编写全省中小学蒙古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这一系列得力措施,对辽宁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重要作用。多少人赞不绝口地说:当年的阜新市蒙中,不仅是辽宁省蒙古族普通教育的中心,也是辽宁省蒙古族初等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五.正确处理国家扶持与勤俭自强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蒙古族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到城里住宿读书在经济上有实际困难。同时,蒙中在解决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及公用经费支出方面,要比其他普通中学需求较大。面对这些实际困难,白遇阳校长等领导一方面用好党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学。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分等给予助学金补助。同时,白校长等领导经常教育学生保持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奋发学习。国家在基建投资、教学设备、图书购置和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给予实际照顾,白校长强调勤俭节约,从不搞铺张浪费。学校还创建了校办农场和小型工厂,一面组织学生适当参加劳动,从中受到锻炼和教育;一面也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当年的蒙中教师和学生都记得,白遇阳校长以身作则,他亲自到校办小工厂参加劳动,还亲自掏厕所,打扫校园卫生,深深地感染着学校每位师生。

  由于白遇阳校长正确的、完美地处理好了以上几个关系,市蒙中办的风生水起,颇有民族特色,成了一朵娇艳无比的民族教育奇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八章是白遇阳自从上任校长以来的一次大总结。他每时每刻都想把学校办出民族特色,从而成为一朵民族教育的奇葩。由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给了白遇阳办好民族教育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他坚定不移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努力实现民族平等,搞好民族团结为方针来指导,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实践中,造就了拥有一整套既有民族特点,又能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自强,人的素质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目的明确,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的重点的正确的处理好“五大”关系。促使他在把市蒙中办成了民族教育奇葩时,如虎添翼,以致于他自己也一鸣惊人,名声鹊起。他功勋卓著的教育生涯的人生中还有哪些贡献值得歌颂和学习借鉴的呢?期待中。恳请接续跟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