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是一个83岁老人回望来时之路的真实记录。
进入本书,您将看到:
20世纪40年代之初,在遥远南方永安州古城,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婴幼儿,在“国仇家恨”中苦苦挣扎的往事;
60年代初,上述幼儿中的老二,穿着补丁衣,带着母校广西蒙山中学师长的嘱托,从永安古城北上桂林,跨长江,过黄河,进北大,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那个老二就是本书作者。这段记述告诉您,60年代,出身贫苦家庭的学子,在北大所经历的寒窗苦读、难忘的年夜饭、未名湖之恋以及文革中的困惑和迷惘等等往事。
70年代之初,您将看到,一名北大老五届,如何来到当年红七军举义的英雄城——百色,如何与其他同志一起,爬山涉水,夜宿瑶寨,拼接全校仅有的八张小学生课桌为床,三个大汉并头而眠。经历艰苦又有趣的瑶山调查,写出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和发表于《光明日报》头版的反“左”长篇调查报告的故事。
五度春秋,“从田林县老山莽莽苍苍的猫鼻梁顶峰,到平果县平平展展的榜圩田垌;从田阳县、田东县滔滔东去右江河岸的茫茫碧野,到靖西县、那坡县漫长国境线上巍巍屹立的界碑之旁”,百色地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年轻北大学子的无数脚印。那脚印见证了一名老五届北大人年华付与右江水的慷慨情怀。
80年代,您将看到,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如何讴歌改革开放,如何一步一步探索和提出政策的系统结构、政策运动中的接受与拒绝关系、政策的接受容量、政策终止论等等政策理论问题的故事。
90年代之初,成人高校副教授晋升教授无疑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本书里,您将看到,一名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副教授晋升教授那场一次成功的答辩的完整而详细记述。
进入21世纪,您将看到,一名退休教师如何应用自己发现的政策结构理论和政策接受理论,成功解开地方现实生活中的政策难题,如何破解地方政策实践中长达二十多年的老大难,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使得连续三个月领不到退休金,从2004年到2012年,负债两千万元,已经走投无路的某单位六十多位离退休老人,走出困境,眉开眼笑的详细记述。
学术成果的认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进入本书,您将看到,作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个人学术成果的社会认定,大胆地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陈述,以求抛砖引玉。
您将看到,本书作者从与粉丝不同的角度,怎样依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名动江湖学者周国平“精品著作”《我的心灵自传》中所谓“活出真性情”、所谓“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所谓“读者是最好评判者”等等说法,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深入讨论的详细记述。
您还将看到,2015年以来,作者在陈漫远将军研究中,经历漫长、艰苦的调查、深入思考和写作中,形成“陈漫远情结”的详细记述。
2021年8月至12月,本书初稿曾以《昔我往矣》为题连载于银河悦读网之长篇纪实。责任编辑李亚文在“全文结束语”里写了两句话:
“作者用纪实的手法记述20世纪60年代一名出身贫苦农家的大学生成长的历程,那过去的片段所凝结的款款深情,唤起了一代人的文学与时间记忆。”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文学根基甚浅,但是,求真求实之心却是有的。在本书的写作中,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几十年坎坷曲折的来时之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一名出身贫苦家庭学者告慰和报效两位母亲——已故生我养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的虔诚之心,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愿望和追求。
衷心欢迎和期盼读者的批评、赐教!
【编者按】这是一位83岁老人对人生历程的真实回望。从20世纪40年代母亲带子女在动荡中挣扎,到60年代作为贫苦学子在北大的苦读与成长,再到70年代在百色地区的实践历练,80年代探索政策理论,90年代晋升教授的突破,以及进入2世纪用学术理论破解现实难题,书中串联起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轨迹。此外,作者还谈及学术成果认定、对周国平相关观点的探讨及“陈漫远情结”的形成,字里行间满是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对母亲、祖国的赤诚。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