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南下抗日

作者: 梁成琛 点击:102 发表:2025-08-10 17:35:50 闪星:2

  李贞乾的义勇总队连续进攻,均未奏效。于此同时,由于义勇队发展迅猛,作战频繁,最大的困难是后勤供应不足,子弹打光了难以补充,战士负伤了缺乏治疗条件,粮秣吃完了难以筹措,加之天气渐冷,战士们忍饥受寒,难以坚持,部分战士脱队回家,减员严重。当时正处青黄不接之时,有一次地方为部队筹粮筹到黑豆和发霉的干粮,后勤人员强令退回,另换好粮。李贞乾听说后,立即加以制止,语重心长地对那位同志说:“目前群众已经够困难的了,孬好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能打日本鬼子!”事后,他带头吃黑豆面窝窝头和发霉的干粮。

  王献臣部也因被围困多日,几乎弹尽粮绝,首先提出议和。

  9月16日,李贞乾、黄体润、陈海峰在薛庙召开讨王司令部指挥员会议,商讨议和问题。会议决定:如果王献臣能率部离开丰县,参加围攻驻徐日军,那就同意停战。

  9月17日,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国民党徐州专员李明扬命令王献臣撤驻丰县第四区张集听候处理。

  9月19日,李贞乾要求王献臣部3日内离开丰县第二区移驻岛指定地点待命,王献臣接受和谈条件。

  9月20日,双方交换被俘人员。

  讨王战役持续了21天。9月27日,义勇队撤出战斗,第一次讨王战斗遂告结束。此次讨王战役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毕竟打击了王献臣部队的嚣张气焰,同时揭露了王献臣不愿抗日的汉奸嘴脸。

  10月初,讨伐王献臣的战斗结束以后,由于战斗减员,湖西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进行休整期间,将萧县十五、十六大队和砀山、丰县的部分武装编人十七大队,王振权任大队长,魏佑铸任指导员。由于第十七、十八大队发展较快,人数增多,萧县中心县委(原工委扩改)进行再次整编,正式成立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总队第三支队,孙象涵任支队长,尹夷僧(尹易生)任教导员。孙象涵不再兼任第十八大队队长,由谢继恩继任,李翔云任政治指导员。组建警卫连,孙云汉为连长。同时抽调队员和干部组建第十九大队,许致远任大队长,孟献珍任政指。到1938年12月底,萧县的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大队与宿县的二十一、二十二大队共6个大队奉命北上,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整训。

  由于征战不已,操劳过度,李贞乾的躯体日渐消瘦。

  警卫员为照顾他的健康,有一次设法弄来了一碗羊肉汤,想让他喝了补补身子。当端到他面前时,他想起了机炮连的一位炮手因患疟疾几天不能吃饭,便对警卫员说:“端给那位有病的炮手喝吧。”

  警卫员恳求说:“首长还是您吃吧!”

  李贞乾严厉地回答说:“不,快给炮手送去!”

  警卫员心疼地望着他憔悴的面容,把羊肉汤送给了炮手。后来,那个炮手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感动得哭了。

  讨王战役结束后,经李贞乾本人申请,由中共苏鲁豫特委书记王文彬介绍,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批准,接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入党后,即动员其未满16岁的七弟李秉良参加了抗日义勇队,并为之改名为李光路,大女儿的名字改为李勤,二女儿的名字改为李俭,表示全家跟共产党克勤克俭走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日军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也在敌后建立了苏鲁、冀察两个战区司令部。湖西和山东的其他抗日根据地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在1938年6月中旬以前,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称谓极不统一,有的使用八路军的番号,有的则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队”“抗日自卫团”“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师”等,还有的使用国民党第五战区的番号,或隶属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因番号不同,其建制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及领导人的称谓也不一样。这些都不利于部队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以及与友军的友好相处。郭洪涛就这一问题报告党中央后,毛泽东、刘少奇于1938年6月6日电示郭洪涛,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成支队并恢复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6月8日,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指示山东各地游击队使用八路军名义。据此,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撤销了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的番号,恢复原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番号,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三军先后改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支队,使起义武装的称谓旗帜鲜明,从而解决了由于起义部队称谓不统一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会上,六中全会主席团决定,以毛泽东名义写信给蒋介石。信中说:“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渐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毛泽东的这封信,由周恩来在10月4日当面交给蒋介石。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基本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而把进攻重点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敌后抗击日军的主力。为了统一和加强湖西地区对敌斗争力量,打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八路军115师主力奉命分批挺进山东。

  此时的湖西地区形势错综复杂。

  1938年的李新庄在湖西丰北的大平原上特别引人注目,中共徐西北区委和鲁西南特委在这里召开了合并会议成立了苏鲁豫特委。中共苏鲁豫特委──湖西特委的成立,统一了湖西地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8月开始了讨伐汉奸王献臣的战役,经过21天的战斗,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丰鱼两城日军龟缩在城内不敢出城增援,丰城的敌人更是惊恐万状,于9月9日弃城逃窜到俆州去。

  经过讨王战役,十字河两岸的日伪军据点基本被拔除,打通了湖西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自此从单东到沛北,从湖西到湖东的交通要道畅通无阻。

  丰北抗战局面一片大好,群众抗战情绪空前高涨,纷纷为义勇队捐粮捐物,送子弟参军,作为义勇队后方基地的李新庄一时成为各抗日武装的联络点和抗战物资集散地,情报传递中心和新兵训练基地,成为领导苏、鲁、豫、皖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活动中心。

  9月19日李贞乾在丰北薛庙主持召开会议,宣布讨王战役暂告结束。区委组织部长白子明去山东临沂向山东省委汇报工作又回到丰北,传达山东省委指示:1、经山东分局批准,正式接受李贞乾为中国共产党员;2、命义勇队第二总队南下,去陇海路两侧开展游击战争以迟滞日军西进的速度。

  作为总队长和总队政委的李贞乾、王文彬、郭影秋等人虽然明知当时如果义勇队主力南下有可能丧失丰北这片根据地,但他们还是无条件地执行了山东省委的命令,并作出防备万一的布署,由李贞乾率主力南下,郭影秋率五、十三大队到金乡一带活动,一旦发生变故可对丰北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讨王战役结束后,王献臣怀恨在心,10月5日,他率部反扑到丰县北,召集丰县第二、三区各乡镇会议,擅自宣布开征地亩捐,每亩比抗战前高出两角,横征暴敛,到处抢劫,同时,加紧了与徐州日军的勾结。

  1938年11月中下旬,王献臣在徐州活动20天,向日军报告了丰沛县的情况,并列出李贞乾、黄体润等抗日负责人名单,公开投降日寇,当上了伪“丰沛剿共救国军”“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随后,带着日军送给的5万发子弹回到了丰县,公开当上了汉奸。王献臣公开投敌后,气焰甚为嚣张,在丰北一带抢劫骚扰。

  为有力地打击敌人,李贞乾派人通知第六大队采取行动,必须立即动员群众切断丰城通往和集、首羡的公路。

  常店乡程庄村干部程真江接到义勇总队第六大队的指示,想法阻止王献臣与丰城日伪的联系。

  于是,程真江带领村民程允裕、程守荣、潘玉山、程守良、程允士、吴宪章等6人,手持镢头、抓钩、铁铣、铁镐,去裴庙村附近挖沟截路。不到两个时辰,就把两步宽的大沟挖通,扒毁了20米长的路面,顺利完成了破路任务。正要返回的时候,一辆日军汽车从丰城开来,他们7人就往东南方向翟庄、徐庄跑去。

  4个鬼子从车上跳下,边吆喝,边追,边放枪。

  吴宪章、潘玉山没跑多远,便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

  程允裕急忙躲进翟庄一农户家中。

  程真江、程守良中弹身亡,程允士肩部受伤倒地,跑在前面的程守荣中弹后就势倒地,一连滚出几米远,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佯装毙命,幸免于难。

  日寇吹哨集合上车,因公路已被程真江等人破坏,被迫返回丰城。乡亲们眼含热泪,把4位受伤村民抬去救治,把牺牲的程真江、程守良的遗体安葬在村前的高冈上。

  为了遏制这股反革命势力,李贞乾协助丰县党组织,建立了丰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区中队和抗日联队,这支抗日武装以李新庄、闵陈庄等村为根据地,切断了王献臣大本营与丰城日寇的联络要道,积极开展抗日反奸斗争,阻碍了王献臣在丰县二区扩充地盘。

  李坤若是李贞乾的二弟,兄弟两人相差一岁,从小在一起生活,兄弟关系融洽,他们一起读书,一起考上大学,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只能-人就读,大哥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給了他,因此他成为当时兄弟七人中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博闻強记,遇事沉着冷静,处理问题坚决果断,深受父母和兄弟们喜爱。

  丰北二区区长李坤若顿感压力重大,原来有兄长贞乾在,内外大事都由他定夺,现在大哥率队南下,失去依靠,且守卫丰北根据地的责任非同一般。他在同原丰县国民党右派县长杨良斗争中,机智勇敢,组织丰北民众抗挖东支河、开挖复新河取得了空前胜利,赢得了丰北民众和大哥贞乾的赞扬。他在担任丰北二区民众教育馆长期间,为义勇队训练和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力量,受到苏鲁豫区党委的认可和表扬。但这次守卫义勇队根据地,守卫家乡李新庄的任务却使他寝食难安。

  李贞乾把重机枪配备给二区区中队,并对二弟李坤若区长作了具体的安排:如只有伪军进犯,可固守李新庄待援,如有日军进犯可转移到闵陈庄固守待援。

  李贞乾准备率义勇队主力离开丰北南下配合苏鲁豫支队抗击日军。

  临行前,李贞乾拉着四弟李秉公的手,心情沉重地说:“我这次南下抗击日冦,离开家乡和亲人,你要在家协助你二哥照顾好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六章一碗羊肉汤的辗转,见出将士相惜的赤诚;一场未竟的讨逆,照出敌后斗争的荆棘。讨王战役的硝烟未散,李贞乾带着黑豆窝窝头的温热率队南下,将丰北根据地的重担压在二弟李坤若肩头。王献臣投敌的枪声与程真江们破路的镢头声交织,让这片曾因胜利沸腾的土地,再次被汉奸的嚣张与百姓的鲜血浸染。当主力南去的脚步扬起尘土,李新庄的灯光下,既有兄弟诀别的沉重,更藏着根据地存亡的千钧一发李坤若能否凭一区之力守住李新庄的火种?王献臣带着日军的弹药卷土重来,会对根据地施展出怎样的狠辣手段?南下的义勇队主力能否在陇海路畔撕开缺口,及时回援陷入危局的家乡?程真江们的鲜血,又将如何点燃更多民众的抗争怒火?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